張大春在《城邦暴力團》中,曾經提及所謂“理想的讀者”的概念,他認為一個作者在創作時,一定預設了某個人能夠完全理解作品中的象徵、意圖與暗示,也才能傳遞出一個完整的訊息。從這個角度來看,本書的作中作《再見草莓田》便成了一種隱喻結構,讀者讀到了什麽並不重要,而是如何從讀到的東西出發、延伸、搜尋、並詮釋,展開對整個世界的理解與重新型塑。


    這除了提醒我們閱讀伊阪作品時必須小心理解他所帶來的訊息,也告訴我們,“看到了”其實不代表什麽,“去做些什麽”才是真正帶來改變的可能力量,就算我們不知道現在做的這些是否能夠造成影響,但這個動力終究會讓我們奪回對於自己處境的發言權。


    從伊阪的後期作品來看,他開始展開對人的“能動性”的探索,這也暗示了為什麽他會採取科幻設定來寫《modern times》,因為這隻是一個未來的可能,我們“當下”的舉動會決定這究竟隻是虛構或是個預言。


    相信你所相信的,思考你所該思考的,做你所應當做的。


    還有別忘了——


    把勇氣帶在身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摩登時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日]伊阪幸太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日]伊阪幸太郎並收藏摩登時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