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認為,封建製度在中國必定不會長存,朱元璋雖然打下了江山,但明朝必定會在五百年內滅亡,當然,明朝終究沒能挺過五百年。他是如何判斷的我不知道,也許他是根據那時候西方國家的國情推測的,並不是什麽預言。但同時,他也意識到了中國必將為西方國家所侵略,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他認為西方逐步發展的強大的科學力量必將引領人類社會步入一個新的時代,大明朝的封建主義最終定會被瓦解。就在那個時候,他意識到了科學的力量。我們雖然認為他是戰略家,文學家,政治家,卻不知他的科學思想也十分豐富。但那時候受封建時代影響,他沒能實踐他的發展思想,最終步入了政治。
“以上的故事是劉伯溫對他的一個好朋友卓逸說的,至於這個卓逸是什麽人,歷史上並沒有記載,我也隻知道他是個十分了不起的人,行事十分隱秘,不為人所知。卓逸聽了劉伯溫對人類發展的想法後,十分贊同,他也相信科學的力量將帶動人類進入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但是劉伯溫卻告訴卓逸,如果中國也僅僅是強化科學力量,那麽由於我們起步晚,實在很難超越國外的發達國家。卓逸自然也認同,也不禁為國運哀愁起來。劉伯溫又告訴他,其實過於強調科學的力量,也不能使人類更好的發展,因為科學的理論全部是基於物質上的,當然,他所說的科學並不包括數學,他不認為數學是科學。那時候在中國數學其實還隻是一些算術和簡單的幾何,而且過於注重應用,缺乏了理論的嚴謹,劉伯溫雖然不太擅長數學,但對國外的諸多先進思想還是有所了解的。
“後來隨著劉伯溫還有卓逸的共同探討,他們二人一致認為存在一種力量超越科學,但想發掘那種力量卻必須依靠科學。我現在將他們的思想用現在的術語來表述,那就是他們認為基於物質的科學力量具有一個不可越過的障礙,那就是非物質力量。這股力量將給人類帶來空前的發展,超越一切。他們二人將這歸功於數學,因為他們首先認識到此種力量便是通過數學這門淩駕於科學之上的學術。
“趁著西方國家還未發掘這股力量的時候,劉伯溫希望能夠組織起一個團體,共同研究各門學術,希望能夠趕在其他國家之前運用這股力量。但當時劉伯溫也正在輔佐朱元璋整頓朝廷內政,實在抽不開身組織這樣一個團體,於是這個重任就很自然地落到了卓逸的頭上。
“不得不說,這個卓逸確實不是凡人,恐怕就連青田先生也不如他。他就在短短數年間組織起了這樣一個團體,那時候劉伯溫已經告老還鄉,也沒怎麽過問這個組織的事情。直到有一次他們二人因為多年未見想聚一聚,便在聚會上聊起了這件事。劉伯溫甚感詫異,想不到卓逸竟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組織起一個強大的團體。他感到很高興,希望卓逸能夠將這個組織併入朝廷,強化朝廷力量。
“說到這裏不得不提一下,卓逸所建立的組織是純粹的學術研究,包括科學和許多文史類學術,組織創立之初隻有十幾個人,直到劉伯溫知道了這個組織時也隻有大概五六十個人。人數之所以這麽少是因為卓逸選擇的人必須是天才,尋常人休想對高深的學術有優秀的建樹。千萬不要小看這五六十個人,他們的天資極佳,五六年之間便已經融會貫通了當時世界上極為先進的學術,隻不過不為人知而已。
“卓逸不讓這些人為世人所知,所以他拒絕了劉伯溫的請求,不願將這個組織併入朝廷。劉伯溫苦苦勸說,卻絲毫未能改變卓逸的決定。劉伯溫當時年事已高,本想自己組織一個這樣的團體,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久後劉伯溫因為被彈劾被朱元璋叫去應天府,後來被胡惟庸下毒害死。
“而事實上,劉伯溫並沒有死,卓逸使用了組織內的一些研究幫助劉伯溫製造假死,也動用了一些關係將劉伯溫順利救出。劉伯溫被救出後深深感到卓逸這個組織的強大,才不過數年間就已經發展的這麽好,今後的發展必定會空前絕後。那時劉伯溫已經無心朝廷,便求卓逸幫助其歸隱,從此不再過問世事,卓逸也答應了。
“劉伯溫歸隱後,卓逸便更加致力於組織的發展,他認為組織所研究的不僅僅是簡單的世界,而是神明留下的法則,他所說的神明不是實體的,而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當時卓逸的思想也很崇拜老子,但他實際的思想卻超越了老子很多。他用老子的方式將組織所研究的最終目標稱為道,將組織的名字定為——天道。
“而這個天道,便一直發展下去,從未被世人做過多了解,最多隻是某些人聽說過這麽個組織而已。天道發展得極為迅猛,而且所涉及的領域逐漸變多。直到今天,天道的成員已經有將近一千人了。
“而我,廖文華,小希,葉文傑等等很多人,都是天道中的人。”
卓越一口氣講了一個很長的故事,甄希和廖文華聽著並沒有什麽反應,隻是慕容傲和洛書文聽得目瞪口呆而已。
他們二人從未聽說過天道,即使知道了這個組織,他們也不知道自己跟這組織有什麽關係。
這一切好像都還沒有理清!
卓越看著他們二人疑惑的表情,淡淡道:“天道發展至今,已經快六百年了,這麽多年來無數人為組織裏做過巨大的貢獻。現在的天道不僅僅在科技上遠遠領先世界,而且尋找天道的最終目標也漸漸達成。”
“他認為西方逐步發展的強大的科學力量必將引領人類社會步入一個新的時代,大明朝的封建主義最終定會被瓦解。就在那個時候,他意識到了科學的力量。我們雖然認為他是戰略家,文學家,政治家,卻不知他的科學思想也十分豐富。但那時候受封建時代影響,他沒能實踐他的發展思想,最終步入了政治。
“以上的故事是劉伯溫對他的一個好朋友卓逸說的,至於這個卓逸是什麽人,歷史上並沒有記載,我也隻知道他是個十分了不起的人,行事十分隱秘,不為人所知。卓逸聽了劉伯溫對人類發展的想法後,十分贊同,他也相信科學的力量將帶動人類進入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但是劉伯溫卻告訴卓逸,如果中國也僅僅是強化科學力量,那麽由於我們起步晚,實在很難超越國外的發達國家。卓逸自然也認同,也不禁為國運哀愁起來。劉伯溫又告訴他,其實過於強調科學的力量,也不能使人類更好的發展,因為科學的理論全部是基於物質上的,當然,他所說的科學並不包括數學,他不認為數學是科學。那時候在中國數學其實還隻是一些算術和簡單的幾何,而且過於注重應用,缺乏了理論的嚴謹,劉伯溫雖然不太擅長數學,但對國外的諸多先進思想還是有所了解的。
“後來隨著劉伯溫還有卓逸的共同探討,他們二人一致認為存在一種力量超越科學,但想發掘那種力量卻必須依靠科學。我現在將他們的思想用現在的術語來表述,那就是他們認為基於物質的科學力量具有一個不可越過的障礙,那就是非物質力量。這股力量將給人類帶來空前的發展,超越一切。他們二人將這歸功於數學,因為他們首先認識到此種力量便是通過數學這門淩駕於科學之上的學術。
“趁著西方國家還未發掘這股力量的時候,劉伯溫希望能夠組織起一個團體,共同研究各門學術,希望能夠趕在其他國家之前運用這股力量。但當時劉伯溫也正在輔佐朱元璋整頓朝廷內政,實在抽不開身組織這樣一個團體,於是這個重任就很自然地落到了卓逸的頭上。
“不得不說,這個卓逸確實不是凡人,恐怕就連青田先生也不如他。他就在短短數年間組織起了這樣一個團體,那時候劉伯溫已經告老還鄉,也沒怎麽過問這個組織的事情。直到有一次他們二人因為多年未見想聚一聚,便在聚會上聊起了這件事。劉伯溫甚感詫異,想不到卓逸竟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組織起一個強大的團體。他感到很高興,希望卓逸能夠將這個組織併入朝廷,強化朝廷力量。
“說到這裏不得不提一下,卓逸所建立的組織是純粹的學術研究,包括科學和許多文史類學術,組織創立之初隻有十幾個人,直到劉伯溫知道了這個組織時也隻有大概五六十個人。人數之所以這麽少是因為卓逸選擇的人必須是天才,尋常人休想對高深的學術有優秀的建樹。千萬不要小看這五六十個人,他們的天資極佳,五六年之間便已經融會貫通了當時世界上極為先進的學術,隻不過不為人知而已。
“卓逸不讓這些人為世人所知,所以他拒絕了劉伯溫的請求,不願將這個組織併入朝廷。劉伯溫苦苦勸說,卻絲毫未能改變卓逸的決定。劉伯溫當時年事已高,本想自己組織一個這樣的團體,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久後劉伯溫因為被彈劾被朱元璋叫去應天府,後來被胡惟庸下毒害死。
“而事實上,劉伯溫並沒有死,卓逸使用了組織內的一些研究幫助劉伯溫製造假死,也動用了一些關係將劉伯溫順利救出。劉伯溫被救出後深深感到卓逸這個組織的強大,才不過數年間就已經發展的這麽好,今後的發展必定會空前絕後。那時劉伯溫已經無心朝廷,便求卓逸幫助其歸隱,從此不再過問世事,卓逸也答應了。
“劉伯溫歸隱後,卓逸便更加致力於組織的發展,他認為組織所研究的不僅僅是簡單的世界,而是神明留下的法則,他所說的神明不是實體的,而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當時卓逸的思想也很崇拜老子,但他實際的思想卻超越了老子很多。他用老子的方式將組織所研究的最終目標稱為道,將組織的名字定為——天道。
“而這個天道,便一直發展下去,從未被世人做過多了解,最多隻是某些人聽說過這麽個組織而已。天道發展得極為迅猛,而且所涉及的領域逐漸變多。直到今天,天道的成員已經有將近一千人了。
“而我,廖文華,小希,葉文傑等等很多人,都是天道中的人。”
卓越一口氣講了一個很長的故事,甄希和廖文華聽著並沒有什麽反應,隻是慕容傲和洛書文聽得目瞪口呆而已。
他們二人從未聽說過天道,即使知道了這個組織,他們也不知道自己跟這組織有什麽關係。
這一切好像都還沒有理清!
卓越看著他們二人疑惑的表情,淡淡道:“天道發展至今,已經快六百年了,這麽多年來無數人為組織裏做過巨大的貢獻。現在的天道不僅僅在科技上遠遠領先世界,而且尋找天道的最終目標也漸漸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