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顯然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命史官送來的資料除了永貞一年的,還包括了貞元二十年和元和元年的。他似乎下定決心要讓裴玄靜查出個究竟來。


    讀完了文豪韓愈親自撰寫的《順宗實錄》,裴玄靜的心中很不是滋味。


    王叔文、柳宗元、劉禹錫、呂溫……當這一個個令人敬重的名字出現在史書上時,卻伴隨著惡毒的詆毀和責罵。裴玄靜看到,他們為國除弊的努力被無情地擊潰,仕途挫敗之餘,還要蒙受個人名望的屈辱。更叫人唏噓的是,打擊不僅僅來自於可惡的宦官、心懷叵測的藩鎮,還來自於同樣為裴玄靜所深深敬仰的韓愈、武元衡等人。


    裴玄靜終於明白了,為什麽短命的永貞會成為許多人心中不能揭的瘡疤。因為在那段時間裏,他們的良心經歷了太過劇烈的震盪,所有的偽裝都被卸下,使他們看清了深藏在彼此內心的齷齪,也看清了這個光輝王朝中最陰暗的角落,看清了用“家國天下”裝飾起來的自私與卑鄙。


    那麽許多罪孽,不是用“一朝天子一朝臣”這一句話就可以掩蓋過去的。


    人性不可考驗。永貞,偏偏就是集中拷問人性的一年。可悲的是,在這場試煉中,沒有最終的勝利者。


    裴玄靜把思緒收回到《推背圖》第三十三象的謎題上。


    遍覽麵前的記錄,裴玄靜隻找到了一個發生在壬辰日的事件,並且與帝位更替相關。


    永貞元年十月十八壬辰日,皇帝下令處死了一個名叫羅令則的人。


    從手上寥寥數語的記載中,裴玄靜讀到:永貞元年的十月,山人羅令則秘密奔赴秦州,妄稱自己得到太上皇的密旨,要求隴西經略使劉澭在德宗皇帝下葬的日子起兵,廢黜矯稱內禪、擅自登基的當今聖上李純。劉澭沒有上羅令則的當,而是拘禁了他。羅令則被押解到長安,遭到大理寺嚴刑拷問,之後皇帝下令將其連同黨羽一起杖打而死。


    裴玄靜直覺,這個事件相當蹊蹺。


    首先,她翻遍了手頭的資料,提到羅令則的唯有這一處,關於他的身份背景,也隻有兩個字:山人。山人是什麽意思?裴玄靜琢磨,通常是指修道者或者隱士吧。那就等於說,這個羅令則沒有官職,也非豪門貴戚。他就像是從石頭裏蹦出來的,突然便聲稱攜有太上皇的秘密旨意,行起謀反之事來。


    從羅令則的身份來看,他根本不可能有機會見過太上皇,所以應是矯詔。但一介草民竟有如此膽量,也實在令人訝異。朝廷嚴刑逼供,羅令則是否供出了同黨呢?記錄裏沒有詳寫,隻說皇帝下令將他連同黨羽一起杖斃了。同黨的名字倒是提了一個:彭城縣令李諒。


    裴玄靜找到了李諒曾被先皇任命為左拾遺的記載。這說明,李諒是有可能和先皇說得上話的。但是,他又怎麽會和一個山人混在一起謀反呢?難道李諒因遭貶而心生怨恨,詐以太上皇的名義謀反?這也未免太過分了吧。永貞之後,“二王八司馬”皆遭貶謫,其中包括柳宗元、劉禹錫這樣的名士。王叔文甚至直接被當今聖上賜死,都沒有一個敢出來造反的。貶謫,畢竟還有翻身的希望,謀反,就是拚命。不被逼到絕路上,誰會出此下策呢?


    裴玄靜不理解李諒的行為,更看不懂羅令則究竟是何方神聖。一個毫無根基的山人敢於矯詔謀反,他到底是怎麽考慮此事的風險的呢?難道他真的以為自己會成功嗎?從他直接去找隴西經略使劉澭的支持來看,其所作所為可謂喪心病狂。


    羅令則和李諒的謀反,到底是一群亡命徒的瘋狂之舉,還是另有隱情呢?


    另外,這個事件對先皇是否有影響?雖然事件被描述得與先皇毫無關聯,但既然有李諒參與其中,恐怕皇帝不會不起疑心。而且,羅令則是以皇帝篡位的名義起事謀反的,說明至少在當時,這是一個能夠引起共鳴的理由。


    何止當時,其實直到現在民間都流傳著一種說法——先皇是被迫禪位的。先皇病重屬實,但未必就到了必須退位的地步。先皇在太子位上苦熬了二十六年才即位,他會捨得僅僅過了六個月就放棄嗎?實錄裏有這樣一段記載:德宗皇帝剛駕崩,因太子臥病日久,內外憂心帝位空懸。為了安定人心,臥床好幾個月不能下地的太子竟然支撐著站了起來,登上九仙門召見諸軍使,方平息了所有非議。由此可見,先皇謀求皇位之心有多麽迫切,竟能使一個癱瘓的病人站立行走。如此拚命才得到的皇位,他會在僅僅半年之後,就那麽輕而易舉地拱手交出嗎?這實在不符合人之常情。


    所以永貞內禪在世人眼裏,始終不盡合理,不盡可信。


    有沒有可能,羅令則的確是奉了先皇的密旨呢?


    裴玄靜不敢再往下想了。青龍和白兔,乙卯和壬辰,循著這條思路下去,裴玄靜害怕終將會遇上一個無法承受的謎底。實際上,她已經和這個謎底多次擦肩而過了:“真蘭亭現”離合詩所指向的豐陵;王皇太後至死不肯泄露的玉龍子的下落……前幾次她都陰差陽錯地避開了,但這個謎底一直如影隨形地糾纏著她。


    再看《推背圖》的第三十三象,老樹枯萎倒地,新樹在它的殘枝中榮發。假如第三十三象真的預言永貞之事,那麽這幅畫便活生生地描繪出一個事實:老皇帝拖著病體倒下,新皇帝踩在他的身上崛起。


    青龍和白兔會不會是說:史載先皇崩於元和元年的正月乙卯日,但其實,早在永貞元年十月的壬辰日,羅令則謀反案發之時,先皇就已經“死”了?


    不,必須到此為止了。


    裴玄靜決定,在沒有進一步佐證的情況下,絕不再向這條思路邁進,太可怕了。


    還是看一看另一句詩吧。


    七言詩第三句的“天軍東北木易來”,變成了“天軍東南木易來”。“北”字變成了“南”字,這個變化把裴玄靜徹底弄糊塗了。從五行來說,東北方為木,所以原詩寫天軍自東北方向,有木同來,是合乎邏輯的。然而改成“南”字後,因東南方為火,這句詩就不通了。


    既然想不通,就再看第四句——“此時換卻家中土”。家中土?裴玄靜心頭一動,通常來說,家中土指入葬。“換卻家中土”,似乎有遷墓的含義在裏麵。


    她翻起麵前的實錄,在這裏寫著:元和元年正月乙卯日,先皇崩於興慶宮鹹寧殿。裴玄靜記起在興慶宮時,漢陽公主曾經提到過,先皇在永貞元年八月禪位後,便移居到興慶宮中,還曾在勤政務本樓上會見過倭國來的遣唐僧空海。漢陽公主特別說過,就是在那次會見空海之後,先皇便一病不起,沒過多久便駕崩了。


    奇怪的是,實錄裏還記載著,先皇是在太極宮的太極殿發喪的。以裴玄靜所見,從大明宮到太極宮的距離不近,從興慶宮過去則更遠。為什麽要移殯到太極宮去發喪呢?這樣做既沒有必要,又不符合規製。


    莫非“此時換卻家中土”是暗指這個?


    在永貞前後的實錄上花了一整夜的時間,裴玄靜沒有得出任何明確的結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懸疑錄4:大明宮密碼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唐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隱並收藏大唐懸疑錄4:大明宮密碼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