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停下腳步,摘下墨鏡,盯著那蘭看了一陣,仿佛到此刻才注意到,那蘭原來有一張明艷臉孔。他說:“離這兒不遠,走路大概一刻鍾就可以到。”
那蘭按照老者指點的方向,先到了鄺氏祠堂。祠堂鎖著門,附近也找不到一個人可以進一步“採訪”。她隻好繼續走向鄺家墓地。離開公路後,一條小路曲曲折折走了很遠,地勢漸高,終於在一片緩緩起伏的山丘間,現出一塊三人多高的牌坊,寫著“鄺氏蔭土”四個字。
鄺家先祖,福蔭後代,鄺景暉成了嶺南第一人,卻妻亡女散。
那蘭覺得莫名的悲哀升起來,好像受了這陰魂之地的感應。她想像著鄺景暉站在老伴墓前的感覺,想像著不久寧雨欣的父母站在女兒墳墓前的感覺,想起自己站在父親墳前的感覺。別自己作踐自己了,她在心中提醒著,天還亮著。
雖然天光亮亮,四周綠樹環繞,卻靜謐無聲,沒有風拂枝葉的聲音,沒有蟬蟲鳴唱的聲音。
她走進墓園,掃視著一座座墳塋,一排排墓碑。她沒有特別明確的目標,最多隻是希望能看看鄺氏宗族的歷史和規模,也許,再看一下鄺夫人的墓。這裏的墳頭和墓碑,形狀大小各異,大概映射了鄺家各門各戶的興衰。從墓的修葺狀況和碑身上,也可以看出立墓年代的遠近。她逐漸發現了規律,新近修的一些墳墓,在整個墓地的東南一帶。她很快發現了鄺夫人的墓,“鄺董氏月卿之墓”,墓誌銘是“賢妻慈母,民歌留馨”的主題。她慨嘆一陣,繼續專注這些近數十年樹起的墓碑,一個個讀來。
直到她發現了鄺亦慧的墓碑。
如果不是她每個碑文都讀得仔細,她不會認出這是鄺亦慧的墓碑,因為碑文的設計十分古怪,沒有“某某某之墓”的字樣,也沒有提是誰誰誰的至親,隻有這樣排列的幾行字:
墓 慧 亦 鄺
親 質 明 董
人 蘭 亦 掌
遠 心 燦 珠
如果不是她看得專心,如果不是她隱隱地想發現什麽不該發現的秘密,她或許會聳聳肩一掠而過。但她在那墓碑前立了許久,按照讀墓碑的習慣,從上到下,從右到左,是“鄺董掌珠,亦明亦燦,慧質蘭心,墓親人遠”四句話。鄺者,鄺景暉?董者,鄺景暉的夫人董月卿?掌珠者,掌上明珠,自然是指鄺亦慧。
取每句的第一個字:
鄺董掌珠
亦明亦燦
慧質蘭心
墓親人遠
正是“鄺亦慧墓”四個字。藏頭詩的做法,(除了將蕙質蘭心的“蕙”以“慧”代替)但文意確切,這就是鄺亦慧的墓葬。
望著墓碑,那蘭口舌發幹,額頭滲出汗來。鄺亦慧已經離世?!
鄺亦慧,失蹤三年,隻要問問巴渝生就知道,他深愛的女友失蹤已經十年,但他還在苦苦尋找。
父母對子女的愛,不會比男女之情少半分;鄺景暉手可遮天,一定會盡全力尋找失蹤的獨女,直到海枯石爛。卻怎會短短三年內,屍骨未見,就放棄了希望,立塚紀念?鄺亦慧完全有仍在世上的可能。聽說過被拐婚的女子,失蹤二十年,重現“人世”。鄺亦慧失蹤,不過三年。這不合情理!
“最耐人尋味的,其實是‘墓親人遠’這四個字。”一個聲音從身後飄來,離得遠遠的,並不響亮,卻足以讓那蘭一驚。
而且這是個熟悉的聲音。
她轉過頭,更是吃驚,背後三十米開外,不但立著在三聖宮見過的墨鏡老者,還有另外兩個人。站在最前麵的人和墨鏡老者年齡相仿,瘦如枯竹,穿著無領的短袖棉衫,柱著一根拐杖;另一個三十出頭的青年人,本來身量就高,寬厚肩背挺擺得筆直,酷日下,仍穿著一身黑色西裝,也戴著墨鏡,打著一把遮陽的傘,罩在拄拐老人頭頂上方。
一眼看去,像是一主二仆,拄杖老人是主,唯一不戴墨鏡的人。
拄拐杖的老人開始揮杖、邁步,明顯有腳疾,行路瘸跛。他一邊走,雙眼一邊緊盯著那蘭——不是打量,而是緊盯,想要看穿你前生後世的那種緊盯。
那蘭有過在重刑犯麵前的訓練,這時還是感到了一陣忐忑。
山野荒墳間,麵對三個遊魂般的身影,一雙直勾勾的眼。
“寧小姐,是不是?終於見麵了!”拄杖老人雖然跛足,但似乎轉眼就到了那蘭麵前,伸出枯瘦的一隻手。兩副墨鏡也如影隨形地趕到。
那蘭有些明白其中的奧妙了,伸出手,說:“您是在等寧雨欣?”
老人眼中閃過迷惑。
那蘭緊接著說:“她已經不在了。”
兩人的手一握,有力,稍稍凝了片刻。老人問:“不在?你是說,那種‘不在’的意思?”
那蘭點頭,指著一坡墳塋說:“是的,就是這種‘不在’的意思。她幾天前死了。”現在,是她緊盯著老人的臉。老人的臉上現出更迷惑和震驚的神色,不是裝出來的,因為他的手不自主地輕微抽搐著,心驚的表現。那蘭問:“你們在等她嗎?她的死訊,雖然算不上國家大事,或者娛樂圈的爆炸新聞,至少在江京還是比較轟動的。”
在三聖宮見過麵的老者接過話說:“我們賦閑,生活過得散淡,消息有些落後……也許是該學學上網了。”那蘭猜測,寧雨欣南下的目的,一定是和他們約見,他們沒有在約定時間等到她,但仍盤桓在局裏,等著她的出現。墨鏡老者一直在觀察外來人,尤其青年女子,搭話摸底。
那蘭按照老者指點的方向,先到了鄺氏祠堂。祠堂鎖著門,附近也找不到一個人可以進一步“採訪”。她隻好繼續走向鄺家墓地。離開公路後,一條小路曲曲折折走了很遠,地勢漸高,終於在一片緩緩起伏的山丘間,現出一塊三人多高的牌坊,寫著“鄺氏蔭土”四個字。
鄺家先祖,福蔭後代,鄺景暉成了嶺南第一人,卻妻亡女散。
那蘭覺得莫名的悲哀升起來,好像受了這陰魂之地的感應。她想像著鄺景暉站在老伴墓前的感覺,想像著不久寧雨欣的父母站在女兒墳墓前的感覺,想起自己站在父親墳前的感覺。別自己作踐自己了,她在心中提醒著,天還亮著。
雖然天光亮亮,四周綠樹環繞,卻靜謐無聲,沒有風拂枝葉的聲音,沒有蟬蟲鳴唱的聲音。
她走進墓園,掃視著一座座墳塋,一排排墓碑。她沒有特別明確的目標,最多隻是希望能看看鄺氏宗族的歷史和規模,也許,再看一下鄺夫人的墓。這裏的墳頭和墓碑,形狀大小各異,大概映射了鄺家各門各戶的興衰。從墓的修葺狀況和碑身上,也可以看出立墓年代的遠近。她逐漸發現了規律,新近修的一些墳墓,在整個墓地的東南一帶。她很快發現了鄺夫人的墓,“鄺董氏月卿之墓”,墓誌銘是“賢妻慈母,民歌留馨”的主題。她慨嘆一陣,繼續專注這些近數十年樹起的墓碑,一個個讀來。
直到她發現了鄺亦慧的墓碑。
如果不是她每個碑文都讀得仔細,她不會認出這是鄺亦慧的墓碑,因為碑文的設計十分古怪,沒有“某某某之墓”的字樣,也沒有提是誰誰誰的至親,隻有這樣排列的幾行字:
墓 慧 亦 鄺
親 質 明 董
人 蘭 亦 掌
遠 心 燦 珠
如果不是她看得專心,如果不是她隱隱地想發現什麽不該發現的秘密,她或許會聳聳肩一掠而過。但她在那墓碑前立了許久,按照讀墓碑的習慣,從上到下,從右到左,是“鄺董掌珠,亦明亦燦,慧質蘭心,墓親人遠”四句話。鄺者,鄺景暉?董者,鄺景暉的夫人董月卿?掌珠者,掌上明珠,自然是指鄺亦慧。
取每句的第一個字:
鄺董掌珠
亦明亦燦
慧質蘭心
墓親人遠
正是“鄺亦慧墓”四個字。藏頭詩的做法,(除了將蕙質蘭心的“蕙”以“慧”代替)但文意確切,這就是鄺亦慧的墓葬。
望著墓碑,那蘭口舌發幹,額頭滲出汗來。鄺亦慧已經離世?!
鄺亦慧,失蹤三年,隻要問問巴渝生就知道,他深愛的女友失蹤已經十年,但他還在苦苦尋找。
父母對子女的愛,不會比男女之情少半分;鄺景暉手可遮天,一定會盡全力尋找失蹤的獨女,直到海枯石爛。卻怎會短短三年內,屍骨未見,就放棄了希望,立塚紀念?鄺亦慧完全有仍在世上的可能。聽說過被拐婚的女子,失蹤二十年,重現“人世”。鄺亦慧失蹤,不過三年。這不合情理!
“最耐人尋味的,其實是‘墓親人遠’這四個字。”一個聲音從身後飄來,離得遠遠的,並不響亮,卻足以讓那蘭一驚。
而且這是個熟悉的聲音。
她轉過頭,更是吃驚,背後三十米開外,不但立著在三聖宮見過的墨鏡老者,還有另外兩個人。站在最前麵的人和墨鏡老者年齡相仿,瘦如枯竹,穿著無領的短袖棉衫,柱著一根拐杖;另一個三十出頭的青年人,本來身量就高,寬厚肩背挺擺得筆直,酷日下,仍穿著一身黑色西裝,也戴著墨鏡,打著一把遮陽的傘,罩在拄拐老人頭頂上方。
一眼看去,像是一主二仆,拄杖老人是主,唯一不戴墨鏡的人。
拄拐杖的老人開始揮杖、邁步,明顯有腳疾,行路瘸跛。他一邊走,雙眼一邊緊盯著那蘭——不是打量,而是緊盯,想要看穿你前生後世的那種緊盯。
那蘭有過在重刑犯麵前的訓練,這時還是感到了一陣忐忑。
山野荒墳間,麵對三個遊魂般的身影,一雙直勾勾的眼。
“寧小姐,是不是?終於見麵了!”拄杖老人雖然跛足,但似乎轉眼就到了那蘭麵前,伸出枯瘦的一隻手。兩副墨鏡也如影隨形地趕到。
那蘭有些明白其中的奧妙了,伸出手,說:“您是在等寧雨欣?”
老人眼中閃過迷惑。
那蘭緊接著說:“她已經不在了。”
兩人的手一握,有力,稍稍凝了片刻。老人問:“不在?你是說,那種‘不在’的意思?”
那蘭點頭,指著一坡墳塋說:“是的,就是這種‘不在’的意思。她幾天前死了。”現在,是她緊盯著老人的臉。老人的臉上現出更迷惑和震驚的神色,不是裝出來的,因為他的手不自主地輕微抽搐著,心驚的表現。那蘭問:“你們在等她嗎?她的死訊,雖然算不上國家大事,或者娛樂圈的爆炸新聞,至少在江京還是比較轟動的。”
在三聖宮見過麵的老者接過話說:“我們賦閑,生活過得散淡,消息有些落後……也許是該學學上網了。”那蘭猜測,寧雨欣南下的目的,一定是和他們約見,他們沒有在約定時間等到她,但仍盤桓在局裏,等著她的出現。墨鏡老者一直在觀察外來人,尤其青年女子,搭話摸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