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啊,你又亂猜……”
祖孫二人總是如此打趣著,他一直以為,自己的人生便會一直如此平靜而快樂地在這座城市一輩子。
有溫柔而嚴厲的教授夫婦、有慈祥卻不失幽默的外婆、有和善體貼的龍鳳胎哥哥和姐姐、有大大咧咧卻心地善良的梁帆,他們七個人,會永遠永遠在這個快樂的大家庭裏一直生活下去。
直到十三歲生日前一個星期,外婆忽然說要去醫院,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隻留下了一封信——
[你要好好生活,做一個健康快樂的人,外婆不圖你功成名就,隻希望你一生健康快樂無憂。
還有,替我告訴你的媽媽,她小時候,我和你爺爺也是初為人父母,太過於驕傲,可能傷害過她,但我們真的愛她,希望她能夠原諒。]
沒過多久,外婆就去世了。
外婆病很久了,隻是一直都沒說。
他們這一大家的人,也許是有人從事過放射類研究工作的緣故,又也許隻是命不好,大多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點問題。
有的很小,很快就好;有的略大,尚有醫法;而有的……
那些天,他一直躲在房間裏不肯出門,連學校也不去,誰勸也無濟於事。
直到年邁的教授夫婦破門而入,摟住他,聲音輕柔地安慰著:“孩子,你得堅強,雖然很痛苦,但生活還得繼續,越難過就得越向前。如果你實在扛不住,我們可以送你回中國,回你的父母身邊。”
“我在中國沒有家人。”他冷漠地如是說著,“這裏就是我家。”
對於一些人而言,生恩始終比養恩大,秉承著“血濃於水”的思想,即使父母拋棄了自己,長大之後也要背棄一心一意對自己的養父母回到親生父母的身邊;但對於一些人來說,縱使父母有萬般苦衷,生恩和養恩比起來依舊屁都不是。
相較於十年期間隻活在電話和網際網路中甚至外婆去世都不曾來探望的父母,還是身邊這些和藹可親的人更加讓他覺得溫暖,更像是他的家人。
消沉了一段時間,他漸漸恢復了過來。
外婆的離去雖然對他的精神造成了極大的創傷,但並沒有對他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困擾。
外婆似乎早就想到了會有這麽一天,於是,從五歲教他煎雞蛋、六歲教他自己洗衣服、七八歲開始放手讓他一個人獨立嚐試做家裏的各種事,九歲已經不再照顧他的日常居家生活、十歲會時常和他聊女孩子和青春期,十二歲不再去過問他的**……
即使一個人會覺得寂寞,但是他因為習慣了獨立,依舊能過得很好。
隻是,或許因為幼年時間有過病痛身子虛弱遠離社交的關係,他並不是個開朗外向的人。
沒有了總是會在他沉默的時候第一時間站出來給他加油打氣並活躍氣氛的外婆,他的生活變得越發平靜而淡然。
不過,平靜也是好事,他養成了看書的習慣。
放學後如果沒事,他回家會先做完自己該做的家務,等吃過飯,他就回到房間看書,看累了可能會和哥哥姐姐相約一些戶外活動,或者陪無所事事的梁帆在家打打電動,又或者同教授夫婦聊聊天。
於是,漸漸地,他以為這將是他接下來的全部人生。
他會和梁帆一起慢慢長大,考同一所大學,哥哥和姐姐也會留在斯德哥爾摩工作,他們四個人還會住在這棟老房子裏。
或許有一天,教授夫婦也會像外婆那樣永遠地離開了他們,但是,隻要他們四個人在一起,這個溫暖家就還在。
然而,安穩的生活還不到兩年,變故再一次發生了。
他的父母一通電話打來,未經他同意,就定下了他回國的時間。
當時教授夫婦年紀已經很大了,男方已經漸漸不能走路,耳朵也越來越背,時常連眼睛都睜不開,他們已經沒有任何力氣去指責父母的蠻橫無禮。
而他的內心,也陷入了煎熬——
外婆還在的時候總是對他說:“愛有很多中表達方式,有過於親密的,有相對疏遠的,辭職陪讀的父母也是愛,一種會讓孩子感受到沉重的愛;拚命工作但下班後不懼疲憊陪孩子玩的父母也是愛,一種會讓孩子想要體諒的愛;努力上進隻輸出金錢卻懶於輸出精力的父母也是愛,一種會讓孩子埋怨的愛……但是,你要記住,這些都是愛,愛的方法不同而已。”
外婆的言語,無非是想讓自己寬恕那兩個遠在中國隻知道電話慰問的父母。
他雖然從未當麵否定過外婆,卻從未認可過這番話:他可以原諒因為忙碌無暇顧及孩子的父母,可是除了某些極特殊的職業之外,就算是警察和消防員,也不是365天天天執行任務,他們真的忙到沒有一刻能陪伴自己嗎?
可是,一想起能夠和十多年未見的父母相間,他又隱隱有些期待和激動。
於是,埋怨和期待的種子分別在他心中埋著,直到父母的所作所為徹底掐死了他心中期待的幼苗,埋怨長成了參天大樹,遮蔽了他內心的整個世界。
似乎一部分奉行家長製的家長有這麽一種常態——
在和太久沒有接觸並疏於溝通與教養的孩子接觸的時候,會因為尷尬、不知所言或者想要樹立大人的權威等各種原因,刻意在孩子麵前表現出一種高高在上的威嚴姿態,甚至會用苛刻的言辭與過於狠戾的做法等方式來樹立高於孩子一等的管理權限的權威。
祖孫二人總是如此打趣著,他一直以為,自己的人生便會一直如此平靜而快樂地在這座城市一輩子。
有溫柔而嚴厲的教授夫婦、有慈祥卻不失幽默的外婆、有和善體貼的龍鳳胎哥哥和姐姐、有大大咧咧卻心地善良的梁帆,他們七個人,會永遠永遠在這個快樂的大家庭裏一直生活下去。
直到十三歲生日前一個星期,外婆忽然說要去醫院,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隻留下了一封信——
[你要好好生活,做一個健康快樂的人,外婆不圖你功成名就,隻希望你一生健康快樂無憂。
還有,替我告訴你的媽媽,她小時候,我和你爺爺也是初為人父母,太過於驕傲,可能傷害過她,但我們真的愛她,希望她能夠原諒。]
沒過多久,外婆就去世了。
外婆病很久了,隻是一直都沒說。
他們這一大家的人,也許是有人從事過放射類研究工作的緣故,又也許隻是命不好,大多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點問題。
有的很小,很快就好;有的略大,尚有醫法;而有的……
那些天,他一直躲在房間裏不肯出門,連學校也不去,誰勸也無濟於事。
直到年邁的教授夫婦破門而入,摟住他,聲音輕柔地安慰著:“孩子,你得堅強,雖然很痛苦,但生活還得繼續,越難過就得越向前。如果你實在扛不住,我們可以送你回中國,回你的父母身邊。”
“我在中國沒有家人。”他冷漠地如是說著,“這裏就是我家。”
對於一些人而言,生恩始終比養恩大,秉承著“血濃於水”的思想,即使父母拋棄了自己,長大之後也要背棄一心一意對自己的養父母回到親生父母的身邊;但對於一些人來說,縱使父母有萬般苦衷,生恩和養恩比起來依舊屁都不是。
相較於十年期間隻活在電話和網際網路中甚至外婆去世都不曾來探望的父母,還是身邊這些和藹可親的人更加讓他覺得溫暖,更像是他的家人。
消沉了一段時間,他漸漸恢復了過來。
外婆的離去雖然對他的精神造成了極大的創傷,但並沒有對他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困擾。
外婆似乎早就想到了會有這麽一天,於是,從五歲教他煎雞蛋、六歲教他自己洗衣服、七八歲開始放手讓他一個人獨立嚐試做家裏的各種事,九歲已經不再照顧他的日常居家生活、十歲會時常和他聊女孩子和青春期,十二歲不再去過問他的**……
即使一個人會覺得寂寞,但是他因為習慣了獨立,依舊能過得很好。
隻是,或許因為幼年時間有過病痛身子虛弱遠離社交的關係,他並不是個開朗外向的人。
沒有了總是會在他沉默的時候第一時間站出來給他加油打氣並活躍氣氛的外婆,他的生活變得越發平靜而淡然。
不過,平靜也是好事,他養成了看書的習慣。
放學後如果沒事,他回家會先做完自己該做的家務,等吃過飯,他就回到房間看書,看累了可能會和哥哥姐姐相約一些戶外活動,或者陪無所事事的梁帆在家打打電動,又或者同教授夫婦聊聊天。
於是,漸漸地,他以為這將是他接下來的全部人生。
他會和梁帆一起慢慢長大,考同一所大學,哥哥和姐姐也會留在斯德哥爾摩工作,他們四個人還會住在這棟老房子裏。
或許有一天,教授夫婦也會像外婆那樣永遠地離開了他們,但是,隻要他們四個人在一起,這個溫暖家就還在。
然而,安穩的生活還不到兩年,變故再一次發生了。
他的父母一通電話打來,未經他同意,就定下了他回國的時間。
當時教授夫婦年紀已經很大了,男方已經漸漸不能走路,耳朵也越來越背,時常連眼睛都睜不開,他們已經沒有任何力氣去指責父母的蠻橫無禮。
而他的內心,也陷入了煎熬——
外婆還在的時候總是對他說:“愛有很多中表達方式,有過於親密的,有相對疏遠的,辭職陪讀的父母也是愛,一種會讓孩子感受到沉重的愛;拚命工作但下班後不懼疲憊陪孩子玩的父母也是愛,一種會讓孩子想要體諒的愛;努力上進隻輸出金錢卻懶於輸出精力的父母也是愛,一種會讓孩子埋怨的愛……但是,你要記住,這些都是愛,愛的方法不同而已。”
外婆的言語,無非是想讓自己寬恕那兩個遠在中國隻知道電話慰問的父母。
他雖然從未當麵否定過外婆,卻從未認可過這番話:他可以原諒因為忙碌無暇顧及孩子的父母,可是除了某些極特殊的職業之外,就算是警察和消防員,也不是365天天天執行任務,他們真的忙到沒有一刻能陪伴自己嗎?
可是,一想起能夠和十多年未見的父母相間,他又隱隱有些期待和激動。
於是,埋怨和期待的種子分別在他心中埋著,直到父母的所作所為徹底掐死了他心中期待的幼苗,埋怨長成了參天大樹,遮蔽了他內心的整個世界。
似乎一部分奉行家長製的家長有這麽一種常態——
在和太久沒有接觸並疏於溝通與教養的孩子接觸的時候,會因為尷尬、不知所言或者想要樹立大人的權威等各種原因,刻意在孩子麵前表現出一種高高在上的威嚴姿態,甚至會用苛刻的言辭與過於狠戾的做法等方式來樹立高於孩子一等的管理權限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