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學習還不行啊?”陳月洲伸手,“把我的筆還給我,我又不是沒聽你說話。”
“學習有什麽用啊!”梁米薇冷眼瞪著陳月洲,“等你考上個女博士,看誰以後敢要你!”
陳月洲:“大姐,我的學位和我有沒有人要沒有關係,真正決定我又沒有人要的因素是——我的臉,我的身材還有我的性格,好嗎?”
說到這裏,陳月洲補充了句:“我給你個建議,既然你馬上就要變成千萬富翁了,不如出國讀個書,你現在這個高中都沒畢業的學歷在國內考學比較費勁,出國讀個一般的大學不用那麽費勁,等回國了還能說自己是留學生,一舉兩得,怎麽樣?”
梁米薇白了眼陳月洲:“我不去。”
“為什麽?”陳月洲看著梁米薇,“花不了太多錢的,你想想,你現在是有錢大小姐了,學歷再打高,你完美了。”
最關鍵的是,梁米薇目前這個心態和想法,是不可能拿到她的[巔峰值]的,隻有通過更加優秀的大環境來刺激和壓迫她改變。
雖然大學的校園環境存在各式各樣的人未必多麽優秀,學校與學校之間也因為師資力量的差異存在平台水平的差異,可是不可否認的是,去一個思維衝擊強烈的大學讀書是改變一個人固化思維最有效的方式。
去外麵見識見識,體驗一下強烈的思想衝擊,並非冥頑不顧的人就會在固有的思考模式中產生辯證,逐漸學會思索已有環境的固有認知是否必然正確,這個時候,人類的思想就能夠更靈活、更獨立、更不會被“複讀機”氣氛所奴化。
“我不去。”梁米薇再次拒絕,“讀書沒什麽用,特別是女人讀書根本沒用,讀書如果有用,咱們國家領導還有各行各業的頂層還會都是男人?我有那閑錢我不如投資點東西,買個理財都行。”
陳月洲嘆氣。
所以,他就說了,梁米薇必須去大環境讀書,她的思維,就是固化的結果。
高中政治曾經學過一句話: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但是實際上,大多數人根本不會透過現象看本質,他們就是在透過現象看現象,然後把現象當做事物的本質。
其實在念大學之前,他也不是個認為女孩子需要讀書的人。
畢竟,從小到大看新聞聯播,上麵清一色的男人,壓根就沒有多少女人。
他當時就如此理解著:哦,女人,不行。
可是等到上了大學之後,他發現了一個和他二十年認知不一樣的存在:為什麽女學霸那麽強悍?
係分數排行榜上,屠榜的幾乎全都是女人!
大型頂級國家考試的門前,參考的女人黑壓壓一片!
能拿這個分數的、能過這些考試的……怎麽說也是月入三四五六七萬起步的人吧?
可是,她們……去哪兒了?
當現象和現象發生矛盾時,他開始思考不合理的現狀原因。
他首先從選修的社會學老師那邊得到數據:目前國內各個行業、企業和政府的高層人士年齡處於45到60左右,政治高層的年紀會更高,他們的出生日期普遍早於1970年。在2018年的今天,男女受教育的比例依舊以男性居多領先,不少家庭依舊保持著“男孩要念大學掙大錢傳承香火,女孩要嫁人不念大學更劃算”的思想,而在近五十年前的1970年,男女受教育的比例更是偏差極大。
本身兩個性別人口受教育的基數就差距太大,在這個大基數下哪怕乘以相同的百分比,脫穎而出的人數差異都是天壤之別。
再者,社會中還經常有著東京醫科大學這類學校的存在,為了提高男性的入學率,對待報考的女生強行降分,或者複試的時候標出隻招男生,甚至畢業後隻招男性,他們認為:女性遲早是要回家生孩子的,花了六七年投資一個高知分子,結果回家奶孩子,浪費社會教育資源,你再聰明有什麽用?還不如投資給男人!
其次,在一個以某一個性別為主導的社會中,另一個性別更容易在階級中攀爬,但也更難以在階級中爬高。
從底層爬向中層容易是因為這個性別的稀缺和稀罕,從中層爬上高層困難是因為價值觀上的不承認和不認可。
所以,大多比較優秀、漂亮又會來事的女性在階層的底層更容易爬到中下層,可是一旦觸摸到中層的大門,向上之路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最後一點,也是社會教育的問題,絕大多數父母、老師和身邊人從小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同的——
對待男孩子是:“你要好好學習,頂天立地,做大事業,當大官,發大財。”
對待女孩子是:“你要文靜乖巧,以後嫁個好男人,女孩子家就要以家庭為主,做個好母親,好好對待自己孩子。”
父母的言傳身教和來自身邊的輿論環境造就了一個人的基本認知。
這些依舊可以引用高中政治書上的那句經典名言: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他不是一次兩次見過有些社會上的打工妹有著一身如果上了大學能夠大展身手的本領,可是都被那句“唉,上啥大學啊,家裏不供,反正將來也要回家帶孩子,我是個女人,又不像男人那樣要出門創事業,算了吧”應付過去,好端端的才華,明明磨練磨練還可以有所造詣,可惜了。
“學習有什麽用啊!”梁米薇冷眼瞪著陳月洲,“等你考上個女博士,看誰以後敢要你!”
陳月洲:“大姐,我的學位和我有沒有人要沒有關係,真正決定我又沒有人要的因素是——我的臉,我的身材還有我的性格,好嗎?”
說到這裏,陳月洲補充了句:“我給你個建議,既然你馬上就要變成千萬富翁了,不如出國讀個書,你現在這個高中都沒畢業的學歷在國內考學比較費勁,出國讀個一般的大學不用那麽費勁,等回國了還能說自己是留學生,一舉兩得,怎麽樣?”
梁米薇白了眼陳月洲:“我不去。”
“為什麽?”陳月洲看著梁米薇,“花不了太多錢的,你想想,你現在是有錢大小姐了,學歷再打高,你完美了。”
最關鍵的是,梁米薇目前這個心態和想法,是不可能拿到她的[巔峰值]的,隻有通過更加優秀的大環境來刺激和壓迫她改變。
雖然大學的校園環境存在各式各樣的人未必多麽優秀,學校與學校之間也因為師資力量的差異存在平台水平的差異,可是不可否認的是,去一個思維衝擊強烈的大學讀書是改變一個人固化思維最有效的方式。
去外麵見識見識,體驗一下強烈的思想衝擊,並非冥頑不顧的人就會在固有的思考模式中產生辯證,逐漸學會思索已有環境的固有認知是否必然正確,這個時候,人類的思想就能夠更靈活、更獨立、更不會被“複讀機”氣氛所奴化。
“我不去。”梁米薇再次拒絕,“讀書沒什麽用,特別是女人讀書根本沒用,讀書如果有用,咱們國家領導還有各行各業的頂層還會都是男人?我有那閑錢我不如投資點東西,買個理財都行。”
陳月洲嘆氣。
所以,他就說了,梁米薇必須去大環境讀書,她的思維,就是固化的結果。
高中政治曾經學過一句話: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但是實際上,大多數人根本不會透過現象看本質,他們就是在透過現象看現象,然後把現象當做事物的本質。
其實在念大學之前,他也不是個認為女孩子需要讀書的人。
畢竟,從小到大看新聞聯播,上麵清一色的男人,壓根就沒有多少女人。
他當時就如此理解著:哦,女人,不行。
可是等到上了大學之後,他發現了一個和他二十年認知不一樣的存在:為什麽女學霸那麽強悍?
係分數排行榜上,屠榜的幾乎全都是女人!
大型頂級國家考試的門前,參考的女人黑壓壓一片!
能拿這個分數的、能過這些考試的……怎麽說也是月入三四五六七萬起步的人吧?
可是,她們……去哪兒了?
當現象和現象發生矛盾時,他開始思考不合理的現狀原因。
他首先從選修的社會學老師那邊得到數據:目前國內各個行業、企業和政府的高層人士年齡處於45到60左右,政治高層的年紀會更高,他們的出生日期普遍早於1970年。在2018年的今天,男女受教育的比例依舊以男性居多領先,不少家庭依舊保持著“男孩要念大學掙大錢傳承香火,女孩要嫁人不念大學更劃算”的思想,而在近五十年前的1970年,男女受教育的比例更是偏差極大。
本身兩個性別人口受教育的基數就差距太大,在這個大基數下哪怕乘以相同的百分比,脫穎而出的人數差異都是天壤之別。
再者,社會中還經常有著東京醫科大學這類學校的存在,為了提高男性的入學率,對待報考的女生強行降分,或者複試的時候標出隻招男生,甚至畢業後隻招男性,他們認為:女性遲早是要回家生孩子的,花了六七年投資一個高知分子,結果回家奶孩子,浪費社會教育資源,你再聰明有什麽用?還不如投資給男人!
其次,在一個以某一個性別為主導的社會中,另一個性別更容易在階級中攀爬,但也更難以在階級中爬高。
從底層爬向中層容易是因為這個性別的稀缺和稀罕,從中層爬上高層困難是因為價值觀上的不承認和不認可。
所以,大多比較優秀、漂亮又會來事的女性在階層的底層更容易爬到中下層,可是一旦觸摸到中層的大門,向上之路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最後一點,也是社會教育的問題,絕大多數父母、老師和身邊人從小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同的——
對待男孩子是:“你要好好學習,頂天立地,做大事業,當大官,發大財。”
對待女孩子是:“你要文靜乖巧,以後嫁個好男人,女孩子家就要以家庭為主,做個好母親,好好對待自己孩子。”
父母的言傳身教和來自身邊的輿論環境造就了一個人的基本認知。
這些依舊可以引用高中政治書上的那句經典名言: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他不是一次兩次見過有些社會上的打工妹有著一身如果上了大學能夠大展身手的本領,可是都被那句“唉,上啥大學啊,家裏不供,反正將來也要回家帶孩子,我是個女人,又不像男人那樣要出門創事業,算了吧”應付過去,好端端的才華,明明磨練磨練還可以有所造詣,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