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第五門:雜學!
大明:從科舉開始宰執天下 作者:一兩故事換酒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全場鴉雀無聲。
前麵還試圖爭辯的劉三吾,此刻也選擇了閉嘴。
這是他們不能碰的滑梯。
一定程度上,夏之白的想法,是有利有弊。
利的方麵,自然是‘誅九族’‘連坐’等酷刑或許能被遏製住,這會讓很多官員暗鬆口氣,同時夏之白也在有意收緊官員的權利,讓官員不能再那麽明目張膽的行私刑。
整體來看是在給天下百姓鬆綁。
在給統治者收緊。
其中具體利弊,也要因人而異。
至少就他們而言,雖然說的不討喜,但規範一點,對他們沒什麽壞事,至少陛下不會一生氣,就對他們喊打喊殺的,性命方麵多少能保障一點,不過他們也清楚,夏之白再怎麽規範,都規範不到陛下頭上。
但萬一呢?
閣樓外朱標微微蹙眉。
他前麵聽到夏之白的話,心中其實是十分不悅。
公家行事,豈容夏之白道長短?
尤其夏之白還大言不慚的‘否定’大誥,甚至還試圖將大誥拉下來,這種膽大妄為的事,即便是他都沒敢想過,他心中也是奇了怪了,夏之白哪來的膽子,敢去打《大誥》的主意?
那可是父皇最得意之作。
每年寧願縮衣緊食,也要在天下廣傳。
如今天下,若是《大誥》不能背下來,可都是要被治罪的,夏之白倒好,不僅對《大誥》沒有絲毫尊重,甚至還想把《大誥》給拉下來,這若是讓父皇知曉,指不定要動多大的肝火。
隻是聽完夏之白的解釋,朱標又不禁沉思起來。
父皇編寫《大誥》,他其實知曉原因。
朱元璋原本是想通過頒行《大誥》峻令,使臣民知畏而不敢輕犯,但實際上並未收到應有的效果。
甚至前不久父皇還抱怨。
“大誥一出,惡人以為不然,仍蹈前非。”
但正如夏之白所說,《大誥》的處罰是在《大明律》之上的,而且其效力在《大明律》之上,雖然父皇本意是用來嚴懲臣民犯罪,彌補律文的不足,順便借此對天下普法,但事與願違,短時間依舊難以迅速普及和深入人心。
又因為元代長期法紀鬆弛,地方官民對其能否切實施行都持觀望態度。
《大誥》如今更多的倒像是恐嚇。
是一種案合本。
但因為父皇太過看重,反而讓《大誥》這類‘刑事特別法’,淩駕在了《大明律》之上,造成了如今的頭重腳輕,而地方官員見父皇這麽看重大誥,也紛紛以《大誥》來懲治罪罰,造成地方百姓怨聲載道。
隻是敢這麽直截了當的質疑的,普天之下恐也隻有夏之白了。
朱標歎道:“夏之白,你還真是讓孤有些頭疼啊,等會回去,你讓孤怎麽給父皇交代呢?”
“不過夏之白提的,先通過教化讀書人的方式,來宣傳大明律跟大誥,的確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如今天下能讀得起書的,多是有一定家產的家族,這些人地位不算低,也較為容易受到地方官府針對,若這些人因遭遇到了不公,率先起來反對,反而比照本宣科的頒發《大誥》來的更立竿見影。”
“而且讀書人才是天下的基石。”
“讓他們學習我大明的道德與法製,未嚐不能燃起他們心中的正義之火。”
“為民納言,為民聲張,也未必不可。”
朱標點點頭。
他對將道法納入教材深表認同。
另一邊。
見其他學士怯怯不敢言,夏之白暗暗搖了搖頭。
這些學士的思想教條太嚴重了。
即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當眾表露出來。
夏之白道:“至於最後一門,我列為的是雜學,裏麵包羅萬象,某種意義上,算得上是用來增長見識的,也有一些對當下發展的思考跟探索,雜學的內容很多很雜,而唯有多思考,才能有新的想法,也才能在現有的基礎上,做出一定的突破。”
“宋代以來。”
“儒家學說陷入到了瓶頸。”
“在宋末便有儒生,發現了一個問題。”
“就是舊有的生產體係,已開始出現生產力跟生產關係的不匹配。”
“儒家的大儒花了不少時間研究,但始終難以解決這個問題,而且他們也始終在思考方法,而沒有將問題歸於到方向,而雜學就是要解放思想,以當代的切實情況,對當下的一些事物做一定的解釋跟認知。”
“比如.力,熱,光,聲,還有閃電。”
“同時像是醫學上,為何幾味藥搭配在一起,就能治病。”
“這是什麽原因?”
“還有沙子,若是不斷細分細分,再細分之下,究竟能看到什麽?以及為什麽鐵會生鏽,銅會生鏽,而有時又不會,這又是為什麽?”
“雜學目的就是要打破砂鍋問到底。”
“要有發現世界,探索世界的勇氣跟膽量,還有眼界。”
“在治國理念上,朝廷依舊會秉持‘外儒內法’,但在其他方麵,卻是該進行一定的鬆綁,要切實的解決回答一些問題,這對於大明看清未來的發展道理很有必要。”
“我跟不少工師有過接觸。”
“他們很多人隻知道怎麽做,卻不知道為什麽要這麽做?”
“這不應當。”
“唯有弄清其內核其本質,大明才能真正的做出改進,也才能在既有的情況下,做出大幅的提升,大明的學士,就該有探知精神,不僅要有動手的能力,還要想明白為什麽要這樣。”
“我有理由相信,若是大明把這一切理順了,大明的發展將會一日千裏。”
“因為蒸汽機就是實例。”
“如今通過蒸汽機製鹽,已經走上了正軌,用不了多久,就能在天下鋪展開。”
“大明如今是缺人的,而蒸汽機的出現,卻能大幅減少對人力的需求,若是大明在其他方麵也有突破,或許依靠現有的情況,大明就能做到讓天下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
“隻不過這條路並不好走。”
“需要群策群力。”
“將一些經驗,變成一條條紋理,讓後人推陳出新。”
“因而雜學隻是一個探索跟思考。”
“一種啟迪。”
“也當做繁重學業之下的一點消遣。”
“不過大明怎麽說也有幾千萬人,一人積攢一點突破,或許用不了多久,大明對天下的認知就會有極大的突破,到時.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也未嚐不可。”
夏之白抒懷的笑了笑,眼中流露出一抹憧憬。
其他人麵麵相覷。
他們隻聽到了不務正業。
讀書就該以研究學問為主,弄這些有的沒的,不是在自暴自棄?
雖然他們心中對此不以為然,甚至是嗤之以鼻,不過夏之白前麵說的那些,哪個不比這個更離經叛道?
他們懶得再多嘴,不然遭來夏之白一陣駁斥,也實在是麵上無光。
而且若夏之白的想法為陛下采納,日後這五門課,也將在天下所有學室教習,而他們的子弟,隻怕也要在其中入讀,而這雜學又何嚐不是拉開差距的地方?
其他人見到這些花花綠綠,豈不一下迷了心神,他們的子弟,在他們的督促下,則能專注心神在學業上。
到時科考才能從萬千學子中脫穎而出。
甚至於.
他們還想夏之白多弄幾門雜學。
他們同樣也聽出來了,夏之白的野心跟雄心。
他要重塑天下的教育體係,也要重塑天下對律法的認識,更要重塑天下人對大明的認識,還要讓天下人保持一種求知跟探索的心境,這種改變其實是很正向跟積極的。
但.
這種變化太大了。
大到天下所有人都反應不過來。
一切都被推倒重來。
他們甚至可以預見,等朝廷真頒布政令,夏之白的名聲將會變得何等狼藉,也會變得何等的臭名昭著,不過或許這就是夏之白,從初露鋒芒時,就表現出了足夠的無知無畏,如今隻是更進一步了。
而且夏之白的這套東西未必能推行下去。
夏之白能跟他們據理力爭,但能爭贏天下其他士人嗎?
這要動天下多少人的利益啊?
不僅有士人、還有官吏、還有諸多地主士紳,甚至還包括一些工匠工師。
夏之白這是在跟天下人為敵,看似正義凜然,大公無私,但若是激起了民怨,保不齊就會像審訊郭桓案的‘吳庸’一樣,陛下為平息民怨,讓夏之白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見諸學士沒有反駁,夏之白倒有些意外。
稍一思量,也明白了原因。
他從一開始就摒棄了傳統儒家那一套,如今隻不過是更加明目張膽了。
劉三吾等學士前麵都爭辯不過,如今更不會再來自討苦吃,而且他們發自內心的,不認為自己的想法為被朝廷同意,也就直接聽之任之了。
夏之白搖搖頭,也樂見於此。
這些老學究學問的確很深,但觀點也異常保守封建,想讓他們改變舊有觀點,根本就不可能,也不現實,能讓他們不出聲反駁就已經很不錯了,他這次也隻是想借他們的學識一用。
就在這時。
閣樓外響起了一道公鴨嗓聲。
聲音很細,穿透力十足。
“靜!”
“太子殿下到!”
前麵還試圖爭辯的劉三吾,此刻也選擇了閉嘴。
這是他們不能碰的滑梯。
一定程度上,夏之白的想法,是有利有弊。
利的方麵,自然是‘誅九族’‘連坐’等酷刑或許能被遏製住,這會讓很多官員暗鬆口氣,同時夏之白也在有意收緊官員的權利,讓官員不能再那麽明目張膽的行私刑。
整體來看是在給天下百姓鬆綁。
在給統治者收緊。
其中具體利弊,也要因人而異。
至少就他們而言,雖然說的不討喜,但規範一點,對他們沒什麽壞事,至少陛下不會一生氣,就對他們喊打喊殺的,性命方麵多少能保障一點,不過他們也清楚,夏之白再怎麽規範,都規範不到陛下頭上。
但萬一呢?
閣樓外朱標微微蹙眉。
他前麵聽到夏之白的話,心中其實是十分不悅。
公家行事,豈容夏之白道長短?
尤其夏之白還大言不慚的‘否定’大誥,甚至還試圖將大誥拉下來,這種膽大妄為的事,即便是他都沒敢想過,他心中也是奇了怪了,夏之白哪來的膽子,敢去打《大誥》的主意?
那可是父皇最得意之作。
每年寧願縮衣緊食,也要在天下廣傳。
如今天下,若是《大誥》不能背下來,可都是要被治罪的,夏之白倒好,不僅對《大誥》沒有絲毫尊重,甚至還想把《大誥》給拉下來,這若是讓父皇知曉,指不定要動多大的肝火。
隻是聽完夏之白的解釋,朱標又不禁沉思起來。
父皇編寫《大誥》,他其實知曉原因。
朱元璋原本是想通過頒行《大誥》峻令,使臣民知畏而不敢輕犯,但實際上並未收到應有的效果。
甚至前不久父皇還抱怨。
“大誥一出,惡人以為不然,仍蹈前非。”
但正如夏之白所說,《大誥》的處罰是在《大明律》之上的,而且其效力在《大明律》之上,雖然父皇本意是用來嚴懲臣民犯罪,彌補律文的不足,順便借此對天下普法,但事與願違,短時間依舊難以迅速普及和深入人心。
又因為元代長期法紀鬆弛,地方官民對其能否切實施行都持觀望態度。
《大誥》如今更多的倒像是恐嚇。
是一種案合本。
但因為父皇太過看重,反而讓《大誥》這類‘刑事特別法’,淩駕在了《大明律》之上,造成了如今的頭重腳輕,而地方官員見父皇這麽看重大誥,也紛紛以《大誥》來懲治罪罰,造成地方百姓怨聲載道。
隻是敢這麽直截了當的質疑的,普天之下恐也隻有夏之白了。
朱標歎道:“夏之白,你還真是讓孤有些頭疼啊,等會回去,你讓孤怎麽給父皇交代呢?”
“不過夏之白提的,先通過教化讀書人的方式,來宣傳大明律跟大誥,的確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如今天下能讀得起書的,多是有一定家產的家族,這些人地位不算低,也較為容易受到地方官府針對,若這些人因遭遇到了不公,率先起來反對,反而比照本宣科的頒發《大誥》來的更立竿見影。”
“而且讀書人才是天下的基石。”
“讓他們學習我大明的道德與法製,未嚐不能燃起他們心中的正義之火。”
“為民納言,為民聲張,也未必不可。”
朱標點點頭。
他對將道法納入教材深表認同。
另一邊。
見其他學士怯怯不敢言,夏之白暗暗搖了搖頭。
這些學士的思想教條太嚴重了。
即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當眾表露出來。
夏之白道:“至於最後一門,我列為的是雜學,裏麵包羅萬象,某種意義上,算得上是用來增長見識的,也有一些對當下發展的思考跟探索,雜學的內容很多很雜,而唯有多思考,才能有新的想法,也才能在現有的基礎上,做出一定的突破。”
“宋代以來。”
“儒家學說陷入到了瓶頸。”
“在宋末便有儒生,發現了一個問題。”
“就是舊有的生產體係,已開始出現生產力跟生產關係的不匹配。”
“儒家的大儒花了不少時間研究,但始終難以解決這個問題,而且他們也始終在思考方法,而沒有將問題歸於到方向,而雜學就是要解放思想,以當代的切實情況,對當下的一些事物做一定的解釋跟認知。”
“比如.力,熱,光,聲,還有閃電。”
“同時像是醫學上,為何幾味藥搭配在一起,就能治病。”
“這是什麽原因?”
“還有沙子,若是不斷細分細分,再細分之下,究竟能看到什麽?以及為什麽鐵會生鏽,銅會生鏽,而有時又不會,這又是為什麽?”
“雜學目的就是要打破砂鍋問到底。”
“要有發現世界,探索世界的勇氣跟膽量,還有眼界。”
“在治國理念上,朝廷依舊會秉持‘外儒內法’,但在其他方麵,卻是該進行一定的鬆綁,要切實的解決回答一些問題,這對於大明看清未來的發展道理很有必要。”
“我跟不少工師有過接觸。”
“他們很多人隻知道怎麽做,卻不知道為什麽要這麽做?”
“這不應當。”
“唯有弄清其內核其本質,大明才能真正的做出改進,也才能在既有的情況下,做出大幅的提升,大明的學士,就該有探知精神,不僅要有動手的能力,還要想明白為什麽要這樣。”
“我有理由相信,若是大明把這一切理順了,大明的發展將會一日千裏。”
“因為蒸汽機就是實例。”
“如今通過蒸汽機製鹽,已經走上了正軌,用不了多久,就能在天下鋪展開。”
“大明如今是缺人的,而蒸汽機的出現,卻能大幅減少對人力的需求,若是大明在其他方麵也有突破,或許依靠現有的情況,大明就能做到讓天下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
“隻不過這條路並不好走。”
“需要群策群力。”
“將一些經驗,變成一條條紋理,讓後人推陳出新。”
“因而雜學隻是一個探索跟思考。”
“一種啟迪。”
“也當做繁重學業之下的一點消遣。”
“不過大明怎麽說也有幾千萬人,一人積攢一點突破,或許用不了多久,大明對天下的認知就會有極大的突破,到時.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也未嚐不可。”
夏之白抒懷的笑了笑,眼中流露出一抹憧憬。
其他人麵麵相覷。
他們隻聽到了不務正業。
讀書就該以研究學問為主,弄這些有的沒的,不是在自暴自棄?
雖然他們心中對此不以為然,甚至是嗤之以鼻,不過夏之白前麵說的那些,哪個不比這個更離經叛道?
他們懶得再多嘴,不然遭來夏之白一陣駁斥,也實在是麵上無光。
而且若夏之白的想法為陛下采納,日後這五門課,也將在天下所有學室教習,而他們的子弟,隻怕也要在其中入讀,而這雜學又何嚐不是拉開差距的地方?
其他人見到這些花花綠綠,豈不一下迷了心神,他們的子弟,在他們的督促下,則能專注心神在學業上。
到時科考才能從萬千學子中脫穎而出。
甚至於.
他們還想夏之白多弄幾門雜學。
他們同樣也聽出來了,夏之白的野心跟雄心。
他要重塑天下的教育體係,也要重塑天下對律法的認識,更要重塑天下人對大明的認識,還要讓天下人保持一種求知跟探索的心境,這種改變其實是很正向跟積極的。
但.
這種變化太大了。
大到天下所有人都反應不過來。
一切都被推倒重來。
他們甚至可以預見,等朝廷真頒布政令,夏之白的名聲將會變得何等狼藉,也會變得何等的臭名昭著,不過或許這就是夏之白,從初露鋒芒時,就表現出了足夠的無知無畏,如今隻是更進一步了。
而且夏之白的這套東西未必能推行下去。
夏之白能跟他們據理力爭,但能爭贏天下其他士人嗎?
這要動天下多少人的利益啊?
不僅有士人、還有官吏、還有諸多地主士紳,甚至還包括一些工匠工師。
夏之白這是在跟天下人為敵,看似正義凜然,大公無私,但若是激起了民怨,保不齊就會像審訊郭桓案的‘吳庸’一樣,陛下為平息民怨,讓夏之白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見諸學士沒有反駁,夏之白倒有些意外。
稍一思量,也明白了原因。
他從一開始就摒棄了傳統儒家那一套,如今隻不過是更加明目張膽了。
劉三吾等學士前麵都爭辯不過,如今更不會再來自討苦吃,而且他們發自內心的,不認為自己的想法為被朝廷同意,也就直接聽之任之了。
夏之白搖搖頭,也樂見於此。
這些老學究學問的確很深,但觀點也異常保守封建,想讓他們改變舊有觀點,根本就不可能,也不現實,能讓他們不出聲反駁就已經很不錯了,他這次也隻是想借他們的學識一用。
就在這時。
閣樓外響起了一道公鴨嗓聲。
聲音很細,穿透力十足。
“靜!”
“太子殿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