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帝國,贛州府,贛州城,楚王府
三天後,隨著幾隊人馬陸續走進楚王府,原本還算清淨的楚王府,一下子就熱鬧了起來。
因為沒有得到楚王陳琦的允許,所以趕來的這些人也不敢貿然進入正堂休息,隻能待在一進院的院子內,靜靜地等待著陳琦的到來。
一盞茶後,陳琦從後宅中走了過來,看著呆在院中的眾人,先是愣了一下,隨即一邊朝著眾人走來,一邊說道:“你們怎麽都在外麵,為什麽不進大堂中休息?”
眾人看到陳琦,紛紛朝陳琦行禮,秦奕有些無奈的來到陳琦身邊,小聲說道:“王爺,老奴讓他們進大堂等著。”
“結果他們說那樣不合規矩,非要在一進院中等著您。”
在秦奕說完話後,陳琦也來到了眾人麵前,他微笑著點點頭:“行了,都起來吧。”
得到陳琦的允許,眾人這才起身。
陳琦看著在場的眾人,臉上的笑意更盛了。
這些人都是他王府下屬的官員,除了個別幾位是朝廷派來的之外,其餘人基本上都是蘭園培養出來的官員。
這三年來,蘭園先後培養出來近千名才能不錯的青年才俊,而這些青年才俊也如陳琦許諾的那般,都已經成功入仕,在陳琦的封地內的各處郡縣鄉任職,為陳琦發展封地發光發熱。
鄉這個行政單位,也是陳琦從前世搬過來的。
在此之前,中元帝國的行政體製其實是有些混亂的。
道州府郡縣,看上去好像是條理清晰,層級嚴密,很適合自上而下的管理。
但其實呢,並不是那麽一回事兒。
首先,道這個行政級別就是虛的,它介乎於朝廷和地方的行政機構之間,原本設立是想要將之變成朝廷和地方之間溝通橋梁的。
可是,因為朝廷和地方上的各自為戰,導致了道這個行政級別看上去名頭是挺大的,官秩也夠高,卻沒有任何實權。
中元帝國九道的處置使,都是從一品上的高官,看上去是挺唬人的;對外說出去,那也是一方巨擘,可以揮手間,呼風喚雨的存在。
但是,這些人在地方上,無法壓製那些地方豪強和世家望族,生生被地方勢力給架空,權柄根本無法向下,接觸到地方的治理中。
在朝廷內呢,他們又遠離中樞,和朝廷的實際掌權者交流甚少。
雖然不至於隻能靠漂流瓶聯係,但是那一個月隻能發幾次的奏章,又能說多少話,建立多少感情呢?
不讓皇帝忘記他們就算是非常不錯了。
道這個行政級別之下,便是州府。
可其實呢,州府原本是兩個級別的行政單位,後來是因為官員冗員,導致地方行政混亂,地方官員間互相推諉,扯皮的厲害。
朝廷在無奈之下,才不得不將州府兩個行政級別的權力進行了直接合並,裁撤了州這一行政單位,隻留下了府。
不過,朝廷這樣做,雖然解決了地方官員冗員的情況,也解決了地方官員互相推諉,扯皮的情況。
但是,多重權利疊加之後,地方官員的權利是越來越大,地方上很快就出現了百姓隻知有刺史,不知有皇帝的情況。
而地方官員也在長期的權力滋養下,漸漸的心也大了,開始生出了一些不好的心思;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不斷減少給朝廷的稅賦和他們日益加大的對地方上的盤剝。
結果就是,朝廷對地方上的掌控就越來越弱了,州府成為了世家望族的自治領,風可以進,雨可以進,皇帝不能進。
州府這個行政級別之下,便是郡和縣。
而郡和縣存在的問題就更多了……
首先就是郡縣官員隻聽刺史的話,對於皇命和聖旨往往都是陽奉陰違的,有的時候連陽奉陰違都懶得做,直接將皇命和聖旨當成了擦屁股紙,嫌棄的丟在一旁。
其次就是郡縣轄地混亂的問題,有的縣,行政區域比郡還要大;有的郡則是隻有一座郡城,連個轄地和行政區域都沒有。
可是呢,那隻有郡城的郡守,是朝廷的從四品官員;而那個行政區域廣袤的縣令,卻隻有正七品。
於是乎,在地方上,一個城主一樣的郡守,可以對一個轄地廣袤的縣令頤指氣使,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而且縣令做出的成績,最後還都被那些郡守拿去了,變成了自己升官發財的資本,縣令隻能苦哈哈的熬資曆,甚至終生隻能做一個七品縣令。
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出身’這兩個字。
那些郡守多半都是世家望族和地方豪強們安排的人,有的是他們的子嗣,有的是他們的門徒,還有的就幹脆是他們的走狗,完全聽從他們的號令。
這些郡守因為有靠山,所以在地方上就可以為所欲為,完全不將下層官員放在眼裏。
而那些縣令呢,或是出身小世家,小豪門;或者幹脆就是寒門出身,有的人甚至是平民出身。
他們這些縣令的靠山,如何能和那些郡守的靠山相比,被人搶奪功勞,幹最重的活,吃最多的苦,受最多的罪,然後被搶最多的功勞,自然也就成為了他們的宿命的。
最關鍵的問題是,在郡縣之下,竟然沒有行政級別的存在。
換句話說,地方官員,直麵老百姓的人,就是郡守府和縣府的官吏們,中間隻有一些裏正和保長作為中間的緩衝存在。
如果官府管轄的區域不算特別大,管轄的人口不算特別多,郡守和縣令他們還能應付的過來地方上的一些突發情況。
如果官府管轄的區域特別大,管轄的人口特別多的話,那郡守和縣令他們,就根本不可能應付的過來那麽多問題;就平日裏的日常事務,就足以忙的他們焦頭爛額。
然後,老百姓們就徹底被官府放養了,除了一年到頭收稅的時候能夠見一次官差,其他時間,就算是他們被殺了,都看不到一個捕快的出現。
而這種混亂無序行政體係之下,朝廷對地方上的治理會有多大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而陳琦改製封地內的行政體係,目的,就是想要為日後朝廷徹底改製地方行政體係積累經驗。
所以,陳琦將改製的全過程都做了詳細的記錄,並寫成奏章以後,全都派人送給了太子陳環。
三天後,隨著幾隊人馬陸續走進楚王府,原本還算清淨的楚王府,一下子就熱鬧了起來。
因為沒有得到楚王陳琦的允許,所以趕來的這些人也不敢貿然進入正堂休息,隻能待在一進院的院子內,靜靜地等待著陳琦的到來。
一盞茶後,陳琦從後宅中走了過來,看著呆在院中的眾人,先是愣了一下,隨即一邊朝著眾人走來,一邊說道:“你們怎麽都在外麵,為什麽不進大堂中休息?”
眾人看到陳琦,紛紛朝陳琦行禮,秦奕有些無奈的來到陳琦身邊,小聲說道:“王爺,老奴讓他們進大堂等著。”
“結果他們說那樣不合規矩,非要在一進院中等著您。”
在秦奕說完話後,陳琦也來到了眾人麵前,他微笑著點點頭:“行了,都起來吧。”
得到陳琦的允許,眾人這才起身。
陳琦看著在場的眾人,臉上的笑意更盛了。
這些人都是他王府下屬的官員,除了個別幾位是朝廷派來的之外,其餘人基本上都是蘭園培養出來的官員。
這三年來,蘭園先後培養出來近千名才能不錯的青年才俊,而這些青年才俊也如陳琦許諾的那般,都已經成功入仕,在陳琦的封地內的各處郡縣鄉任職,為陳琦發展封地發光發熱。
鄉這個行政單位,也是陳琦從前世搬過來的。
在此之前,中元帝國的行政體製其實是有些混亂的。
道州府郡縣,看上去好像是條理清晰,層級嚴密,很適合自上而下的管理。
但其實呢,並不是那麽一回事兒。
首先,道這個行政級別就是虛的,它介乎於朝廷和地方的行政機構之間,原本設立是想要將之變成朝廷和地方之間溝通橋梁的。
可是,因為朝廷和地方上的各自為戰,導致了道這個行政級別看上去名頭是挺大的,官秩也夠高,卻沒有任何實權。
中元帝國九道的處置使,都是從一品上的高官,看上去是挺唬人的;對外說出去,那也是一方巨擘,可以揮手間,呼風喚雨的存在。
但是,這些人在地方上,無法壓製那些地方豪強和世家望族,生生被地方勢力給架空,權柄根本無法向下,接觸到地方的治理中。
在朝廷內呢,他們又遠離中樞,和朝廷的實際掌權者交流甚少。
雖然不至於隻能靠漂流瓶聯係,但是那一個月隻能發幾次的奏章,又能說多少話,建立多少感情呢?
不讓皇帝忘記他們就算是非常不錯了。
道這個行政級別之下,便是州府。
可其實呢,州府原本是兩個級別的行政單位,後來是因為官員冗員,導致地方行政混亂,地方官員間互相推諉,扯皮的厲害。
朝廷在無奈之下,才不得不將州府兩個行政級別的權力進行了直接合並,裁撤了州這一行政單位,隻留下了府。
不過,朝廷這樣做,雖然解決了地方官員冗員的情況,也解決了地方官員互相推諉,扯皮的情況。
但是,多重權利疊加之後,地方官員的權利是越來越大,地方上很快就出現了百姓隻知有刺史,不知有皇帝的情況。
而地方官員也在長期的權力滋養下,漸漸的心也大了,開始生出了一些不好的心思;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不斷減少給朝廷的稅賦和他們日益加大的對地方上的盤剝。
結果就是,朝廷對地方上的掌控就越來越弱了,州府成為了世家望族的自治領,風可以進,雨可以進,皇帝不能進。
州府這個行政級別之下,便是郡和縣。
而郡和縣存在的問題就更多了……
首先就是郡縣官員隻聽刺史的話,對於皇命和聖旨往往都是陽奉陰違的,有的時候連陽奉陰違都懶得做,直接將皇命和聖旨當成了擦屁股紙,嫌棄的丟在一旁。
其次就是郡縣轄地混亂的問題,有的縣,行政區域比郡還要大;有的郡則是隻有一座郡城,連個轄地和行政區域都沒有。
可是呢,那隻有郡城的郡守,是朝廷的從四品官員;而那個行政區域廣袤的縣令,卻隻有正七品。
於是乎,在地方上,一個城主一樣的郡守,可以對一個轄地廣袤的縣令頤指氣使,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而且縣令做出的成績,最後還都被那些郡守拿去了,變成了自己升官發財的資本,縣令隻能苦哈哈的熬資曆,甚至終生隻能做一個七品縣令。
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出身’這兩個字。
那些郡守多半都是世家望族和地方豪強們安排的人,有的是他們的子嗣,有的是他們的門徒,還有的就幹脆是他們的走狗,完全聽從他們的號令。
這些郡守因為有靠山,所以在地方上就可以為所欲為,完全不將下層官員放在眼裏。
而那些縣令呢,或是出身小世家,小豪門;或者幹脆就是寒門出身,有的人甚至是平民出身。
他們這些縣令的靠山,如何能和那些郡守的靠山相比,被人搶奪功勞,幹最重的活,吃最多的苦,受最多的罪,然後被搶最多的功勞,自然也就成為了他們的宿命的。
最關鍵的問題是,在郡縣之下,竟然沒有行政級別的存在。
換句話說,地方官員,直麵老百姓的人,就是郡守府和縣府的官吏們,中間隻有一些裏正和保長作為中間的緩衝存在。
如果官府管轄的區域不算特別大,管轄的人口不算特別多,郡守和縣令他們還能應付的過來地方上的一些突發情況。
如果官府管轄的區域特別大,管轄的人口特別多的話,那郡守和縣令他們,就根本不可能應付的過來那麽多問題;就平日裏的日常事務,就足以忙的他們焦頭爛額。
然後,老百姓們就徹底被官府放養了,除了一年到頭收稅的時候能夠見一次官差,其他時間,就算是他們被殺了,都看不到一個捕快的出現。
而這種混亂無序行政體係之下,朝廷對地方上的治理會有多大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而陳琦改製封地內的行政體係,目的,就是想要為日後朝廷徹底改製地方行政體係積累經驗。
所以,陳琦將改製的全過程都做了詳細的記錄,並寫成奏章以後,全都派人送給了太子陳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