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玨緩緩地邁步走進了芷蘭宮,這座他從小長大的地方。
當芷蘭宮內的太監和宮女們察覺到陳玨的身影出現時,他們的臉上瞬間綻放出驚喜與激動的神情,甚至有幾人的眼眶已經濕潤,淚水幾乎要奪眶而出。
若要說景妃娘娘是他們至高無上的主子的話,那麽陳玨這位九皇子,則是他們心中獨一無二的小主子,其地位僅次於景妃娘娘。
在他們眼中,陳玨的重要性甚至比皇帝陛下還要高出那麽一點點。
於是乎,一眾宮女和太監們爭先恐後地湧向陳玨身前,毫不猶豫地雙膝跪地,將額頭深深地叩向地麵,表示出最深切的敬意與順從。
沒辦法,這位爺可是關乎到他們是否能夠解除幽禁,走出芷蘭宮的重要人物,他們可不敢輕易放手。
要知道,跪拜禮在中元帝國,或者說是在中原大地上,並不是主流的禮數。
因為在中原地區,人們普遍遵循一種傳統觀念:上可跪天、下能跪地,但居中隻能跪父母。
他們堅信,除父母之外,輕易向他人下跪乃是自我輕視、作踐自己的舉動,這樣的行為往往會遭致眾人的鄙夷與唾棄。
因此,即便普通百姓有幸得見皇帝陛下,也隻需行揖禮或是叉手禮即可,完全無需行跪拜大禮。
當然,要是皇帝並不在意那些虛禮的話,老百姓甚至都不用行禮,點個頭意思意思就行。
陳琦的爺爺,陳伽羅的父親,中元帝國的第二任皇帝,就是這樣一個極其隨和的皇帝。
這位先帝爺在位的時候,正好趕上了神諭之戰,所以需要經常外出;但是呢,這位先帝爺從來不會講究那些虛禮,怎麽簡單怎麽來,怎麽方便怎麽來。
有好幾次,先帝爺在外出的時候,發現有人步行趕路辛苦,還邀請人家上他的鑾駕上坐坐,順路捎人家一程。
正是因為先帝爺在位期間,他展現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皇家風範和王者風範;才讓這位先帝爺在百姓中的頗具威望。
加上這位先帝爺毫無帝王的架子可言,與平民百姓相處時,總是顯得格外隨和親切。
這種平易近人的特質,更是使得先帝爺在民間贏得了極高的聲譽,深受百姓們的衷心敬愛和深切懷念。
遙想當年,先帝爺不幸駕崩之時,朝廷謹遵先帝爺生前的遺願,將其葬禮安排得較為簡約樸素。
不僅如此,就連送行的隊伍規模都未達到禮製所規定的半數之多。
然而,當這支精簡的送行隊伍踏上朱雀街的那一刻,令人震驚的一幕出現了。
隻見朱雀大街的兩旁,密密麻麻地自發匯聚了數十萬的百姓!他們懷著沉痛的心情,默默地站在道路兩側,恭敬地送別這位和藹可親的皇帝陛下。
那送行的人群如潮水般湧動,從皇宮大門外開始,一路延伸至皇陵的入口處。
倘若皇陵未曾禁止外人進入,想必裏麵也早已被擁擠的人流填滿。
可以說,先帝爺的這場葬禮堪稱古往今來最為盛大壯觀、獨一無二的葬禮之一。
如此龐大的送行隊伍,即便朝廷動用武力,手持鋒利的刀槍,威脅著要架在百姓的脖頸之上,迫使他們前來送行,恐怕這些百姓也未必會心甘情願地順從命令。
由此可見,先帝爺在民眾心中的地位是何等崇高,深得民心啊!
因此,當陳玨親眼目睹芷蘭宮眾人齊刷刷地朝著他跪地叩拜行禮時,心中並未湧起絲毫受寵若驚或自鳴得意之情,相反,那張原本俊朗的麵龐之上竟毫不掩飾地流露出一抹深深的厭惡之意。
這些人的心思,陳玨又怎能不知?
他們無非是不願意與那景妃一同被拘禁於這芷蘭宮內,故而眼巴巴地盼望著能求得他發發慈悲,將他們帶出這座牢籠,好使自己得以重回陳玨身旁侍奉左右。
然而,對於陳玨而言,這群人捧高踩低,見人下菜碟,當勢利眼當習慣了,真的是入不了他的眼。
更何況,陳玨心裏心知肚明,陳伽羅對於他此前有意參與爭儲的事兒很是反感,也很擔心這個消息走漏出去。
其他人知道此事的人,和陳氏皇族,和陳伽羅都是利益共同體,他們自然是會保守這個秘密的。
而唯一有可能將這件事兒泄露出去的,就隻剩下了芷蘭宮裏的這些人了。
而防止這些人出去胡說八道的辦法有很多,其中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讓這些人都永遠閉嘴,再也說不出話來。
畢竟,這個世界上,有什麽能比一具毫無生氣的屍首更善於守口如瓶的呢?
所以,芷蘭宮裏的這些人,此生恐怕都再難踏出此地半步了。
除非在未來的某一天,景妃娘娘死了,這些人跟著景妃娘娘去殉葬,或許他們還有離開芷蘭宮的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陳玨除非是瘋了,否則他是絕對不會去為這些宮女和太監們求情的。
想明白了這些後,眾人隻見陳玨麵色冷峻,毫不猶豫地猛地一甩長袖,輕易地掙脫開那些緊緊揪住他衣袖不放的手掌。
緊接著,他頭也不回地冷冷說道:“行了,本皇子還需前去探望我的母妃,爾等皆不得入內擾攘!”言罷,陳玨便領著身後兩名隨從,昂首闊步地邁入了芷蘭宮的正殿之中。
就在剛才,陳玨剛被芷蘭宮的宮女和太監們圍住的時候,陳玨就發現了景妃坐在芷蘭宮正殿內的身影。
所以,陳玨在擺脫了芷蘭宮,宮女和太監們的糾纏後,就直接邁步朝著芷蘭宮正殿走去,完全沒有去其他地方的想法。
當陳玨踏入芷蘭宮正殿的那一刻,他終於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母妃的麵容。
隻見景妃靜靜地坐在那裏,和幾天前相比,她明顯消瘦了許多。
原本圓潤的臉頰如今變得凹陷,下巴也尖了起來,就連那雙美麗的眼睛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顯得黯淡無神。
不僅如此,景妃整個人的精氣神都頹然了下去,以往挺直的脊背此刻微微彎曲著,雙手無力地搭在座椅的扶手上,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
可事實上,景妃今年還未滿四十歲啊!
這樣年輕的年紀,本應是風華正茂、容光煥發的,怎會呈現出這般老態龍鍾的模樣?
陳玨的心頭不由得湧起一股酸澀之情。他深知,除非是景妃的心已經衰老疲憊不堪,否則她的身體絕不會如此迅速地衰敗下去。
而作為景妃的親生兒子,陳玨又怎能對自己母親的狀況無動於衷呢?
無論如何,血濃於水的親情始終深深地紮根在他的心底。
隻不過,自己的母親確實是有些太過於貪婪了,貪婪到忘乎所以,貪婪到利欲熏心,不知道誰才是真正掌握生殺大權的人。
這才釀成了今日的結果。
陳玨靜靜地凝視著眼前熟悉而又略顯憔悴的母親,心頭湧上一股複雜難明的情感,似是千言萬語皆堵在了嗓子眼兒,卻不知從何說起。
他緩緩地挪動腳步,一步一步走向端坐在椅中的景妃。
待到近前,隻見陳玨輕輕撩起衣袍下擺,雙膝跪地,以一種極其恭敬的姿態朝著自己的母妃深深地叩拜下去。
\"兒臣參見母妃,願母妃福壽康寧、萬全金安。\" 陳玨那低沉而又飽含深情的嗓音,在這寂靜的宮殿內悠悠回蕩開來。
原本正沉浸於思緒之中,有些神不守舍的景妃,猛地被這突如其來的聲響驚醒。
她茫然地抬起頭,目光逐漸聚焦在眼前那張讓她日思夜想的麵龐之上。
待看清來人正是自己心心念念的兒子時,景妃的身軀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原本黯淡無光的雙眸瞬間綻放出驚人的光芒,仿佛兩顆璀璨的星辰在黑暗中驟然亮起。
\"玨兒……真的是你嗎?我的兒啊!\" 景妃激動得聲音發顫,眼眶迅速泛紅濕潤,淚水在其中打轉。
她迫不及待地伸出雙手,試圖抓住陳玨的手,以此來確認這一切並非隻是一場虛幻的夢境。
然而,或許是因為久坐導致雙腿麻木,亦或是太過急切以至於未能準確判斷彼此之間的距離,景妃的身子竟不受控製地向前傾倒而去。
眼看著她就要與冰冷堅硬的地麵來一次親密無間的接觸,陳玨臉色大變,毫不猶豫地用膝蓋當腳走,向前挪動了兩步後,及時伸手扶住了景妃搖搖欲墜的身體。
\"母妃!您小心些!\" 陳玨緊緊地攬住景妃的腰肢,感受著她微微顫抖的身軀,一顆心猶如被一隻無形的大手死死揪住一般,疼得厲害。
陳玨小心翼翼的將景妃扶起,坐回到了她原本坐著的位置上。
陳玨見自己的母妃已經沒有問題了,這才緩緩起身,朝著身後跟隨的兩名侍從道:“你們將東西放下,全都出去吧。”
“記住,不要讓任何人靠近正殿,我有事兒要和我母妃商量。”
兩名隨從將食盒放下後,便規規矩矩的退出了芷蘭宮正殿。風頭把守在芷蘭宮的兩個角上,確保沒有人能夠靠近芷蘭宮偷聽。
當芷蘭宮內的太監和宮女們察覺到陳玨的身影出現時,他們的臉上瞬間綻放出驚喜與激動的神情,甚至有幾人的眼眶已經濕潤,淚水幾乎要奪眶而出。
若要說景妃娘娘是他們至高無上的主子的話,那麽陳玨這位九皇子,則是他們心中獨一無二的小主子,其地位僅次於景妃娘娘。
在他們眼中,陳玨的重要性甚至比皇帝陛下還要高出那麽一點點。
於是乎,一眾宮女和太監們爭先恐後地湧向陳玨身前,毫不猶豫地雙膝跪地,將額頭深深地叩向地麵,表示出最深切的敬意與順從。
沒辦法,這位爺可是關乎到他們是否能夠解除幽禁,走出芷蘭宮的重要人物,他們可不敢輕易放手。
要知道,跪拜禮在中元帝國,或者說是在中原大地上,並不是主流的禮數。
因為在中原地區,人們普遍遵循一種傳統觀念:上可跪天、下能跪地,但居中隻能跪父母。
他們堅信,除父母之外,輕易向他人下跪乃是自我輕視、作踐自己的舉動,這樣的行為往往會遭致眾人的鄙夷與唾棄。
因此,即便普通百姓有幸得見皇帝陛下,也隻需行揖禮或是叉手禮即可,完全無需行跪拜大禮。
當然,要是皇帝並不在意那些虛禮的話,老百姓甚至都不用行禮,點個頭意思意思就行。
陳琦的爺爺,陳伽羅的父親,中元帝國的第二任皇帝,就是這樣一個極其隨和的皇帝。
這位先帝爺在位的時候,正好趕上了神諭之戰,所以需要經常外出;但是呢,這位先帝爺從來不會講究那些虛禮,怎麽簡單怎麽來,怎麽方便怎麽來。
有好幾次,先帝爺在外出的時候,發現有人步行趕路辛苦,還邀請人家上他的鑾駕上坐坐,順路捎人家一程。
正是因為先帝爺在位期間,他展現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皇家風範和王者風範;才讓這位先帝爺在百姓中的頗具威望。
加上這位先帝爺毫無帝王的架子可言,與平民百姓相處時,總是顯得格外隨和親切。
這種平易近人的特質,更是使得先帝爺在民間贏得了極高的聲譽,深受百姓們的衷心敬愛和深切懷念。
遙想當年,先帝爺不幸駕崩之時,朝廷謹遵先帝爺生前的遺願,將其葬禮安排得較為簡約樸素。
不僅如此,就連送行的隊伍規模都未達到禮製所規定的半數之多。
然而,當這支精簡的送行隊伍踏上朱雀街的那一刻,令人震驚的一幕出現了。
隻見朱雀大街的兩旁,密密麻麻地自發匯聚了數十萬的百姓!他們懷著沉痛的心情,默默地站在道路兩側,恭敬地送別這位和藹可親的皇帝陛下。
那送行的人群如潮水般湧動,從皇宮大門外開始,一路延伸至皇陵的入口處。
倘若皇陵未曾禁止外人進入,想必裏麵也早已被擁擠的人流填滿。
可以說,先帝爺的這場葬禮堪稱古往今來最為盛大壯觀、獨一無二的葬禮之一。
如此龐大的送行隊伍,即便朝廷動用武力,手持鋒利的刀槍,威脅著要架在百姓的脖頸之上,迫使他們前來送行,恐怕這些百姓也未必會心甘情願地順從命令。
由此可見,先帝爺在民眾心中的地位是何等崇高,深得民心啊!
因此,當陳玨親眼目睹芷蘭宮眾人齊刷刷地朝著他跪地叩拜行禮時,心中並未湧起絲毫受寵若驚或自鳴得意之情,相反,那張原本俊朗的麵龐之上竟毫不掩飾地流露出一抹深深的厭惡之意。
這些人的心思,陳玨又怎能不知?
他們無非是不願意與那景妃一同被拘禁於這芷蘭宮內,故而眼巴巴地盼望著能求得他發發慈悲,將他們帶出這座牢籠,好使自己得以重回陳玨身旁侍奉左右。
然而,對於陳玨而言,這群人捧高踩低,見人下菜碟,當勢利眼當習慣了,真的是入不了他的眼。
更何況,陳玨心裏心知肚明,陳伽羅對於他此前有意參與爭儲的事兒很是反感,也很擔心這個消息走漏出去。
其他人知道此事的人,和陳氏皇族,和陳伽羅都是利益共同體,他們自然是會保守這個秘密的。
而唯一有可能將這件事兒泄露出去的,就隻剩下了芷蘭宮裏的這些人了。
而防止這些人出去胡說八道的辦法有很多,其中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讓這些人都永遠閉嘴,再也說不出話來。
畢竟,這個世界上,有什麽能比一具毫無生氣的屍首更善於守口如瓶的呢?
所以,芷蘭宮裏的這些人,此生恐怕都再難踏出此地半步了。
除非在未來的某一天,景妃娘娘死了,這些人跟著景妃娘娘去殉葬,或許他們還有離開芷蘭宮的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陳玨除非是瘋了,否則他是絕對不會去為這些宮女和太監們求情的。
想明白了這些後,眾人隻見陳玨麵色冷峻,毫不猶豫地猛地一甩長袖,輕易地掙脫開那些緊緊揪住他衣袖不放的手掌。
緊接著,他頭也不回地冷冷說道:“行了,本皇子還需前去探望我的母妃,爾等皆不得入內擾攘!”言罷,陳玨便領著身後兩名隨從,昂首闊步地邁入了芷蘭宮的正殿之中。
就在剛才,陳玨剛被芷蘭宮的宮女和太監們圍住的時候,陳玨就發現了景妃坐在芷蘭宮正殿內的身影。
所以,陳玨在擺脫了芷蘭宮,宮女和太監們的糾纏後,就直接邁步朝著芷蘭宮正殿走去,完全沒有去其他地方的想法。
當陳玨踏入芷蘭宮正殿的那一刻,他終於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母妃的麵容。
隻見景妃靜靜地坐在那裏,和幾天前相比,她明顯消瘦了許多。
原本圓潤的臉頰如今變得凹陷,下巴也尖了起來,就連那雙美麗的眼睛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顯得黯淡無神。
不僅如此,景妃整個人的精氣神都頹然了下去,以往挺直的脊背此刻微微彎曲著,雙手無力地搭在座椅的扶手上,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
可事實上,景妃今年還未滿四十歲啊!
這樣年輕的年紀,本應是風華正茂、容光煥發的,怎會呈現出這般老態龍鍾的模樣?
陳玨的心頭不由得湧起一股酸澀之情。他深知,除非是景妃的心已經衰老疲憊不堪,否則她的身體絕不會如此迅速地衰敗下去。
而作為景妃的親生兒子,陳玨又怎能對自己母親的狀況無動於衷呢?
無論如何,血濃於水的親情始終深深地紮根在他的心底。
隻不過,自己的母親確實是有些太過於貪婪了,貪婪到忘乎所以,貪婪到利欲熏心,不知道誰才是真正掌握生殺大權的人。
這才釀成了今日的結果。
陳玨靜靜地凝視著眼前熟悉而又略顯憔悴的母親,心頭湧上一股複雜難明的情感,似是千言萬語皆堵在了嗓子眼兒,卻不知從何說起。
他緩緩地挪動腳步,一步一步走向端坐在椅中的景妃。
待到近前,隻見陳玨輕輕撩起衣袍下擺,雙膝跪地,以一種極其恭敬的姿態朝著自己的母妃深深地叩拜下去。
\"兒臣參見母妃,願母妃福壽康寧、萬全金安。\" 陳玨那低沉而又飽含深情的嗓音,在這寂靜的宮殿內悠悠回蕩開來。
原本正沉浸於思緒之中,有些神不守舍的景妃,猛地被這突如其來的聲響驚醒。
她茫然地抬起頭,目光逐漸聚焦在眼前那張讓她日思夜想的麵龐之上。
待看清來人正是自己心心念念的兒子時,景妃的身軀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原本黯淡無光的雙眸瞬間綻放出驚人的光芒,仿佛兩顆璀璨的星辰在黑暗中驟然亮起。
\"玨兒……真的是你嗎?我的兒啊!\" 景妃激動得聲音發顫,眼眶迅速泛紅濕潤,淚水在其中打轉。
她迫不及待地伸出雙手,試圖抓住陳玨的手,以此來確認這一切並非隻是一場虛幻的夢境。
然而,或許是因為久坐導致雙腿麻木,亦或是太過急切以至於未能準確判斷彼此之間的距離,景妃的身子竟不受控製地向前傾倒而去。
眼看著她就要與冰冷堅硬的地麵來一次親密無間的接觸,陳玨臉色大變,毫不猶豫地用膝蓋當腳走,向前挪動了兩步後,及時伸手扶住了景妃搖搖欲墜的身體。
\"母妃!您小心些!\" 陳玨緊緊地攬住景妃的腰肢,感受著她微微顫抖的身軀,一顆心猶如被一隻無形的大手死死揪住一般,疼得厲害。
陳玨小心翼翼的將景妃扶起,坐回到了她原本坐著的位置上。
陳玨見自己的母妃已經沒有問題了,這才緩緩起身,朝著身後跟隨的兩名侍從道:“你們將東西放下,全都出去吧。”
“記住,不要讓任何人靠近正殿,我有事兒要和我母妃商量。”
兩名隨從將食盒放下後,便規規矩矩的退出了芷蘭宮正殿。風頭把守在芷蘭宮的兩個角上,確保沒有人能夠靠近芷蘭宮偷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