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仍然把平湖和香浮分不清,更分不清過去與現在,有時候難得清醒一陣子,會有紋有理地說話、做事,然而略好幾日,就又變得『迷』『迷』糊糊。吳應熊起初深為傷神,但是後來就覺得,這樣也沒什麽不好。建寧嫁進額駙府這麽多年,有限歡喜,無限辛酸,一直苦多樂少,很少開心。如果幻想能使她變得寧靜、快樂,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無論大玉兒說的"一切都隨建寧的意"這句話是不是虛情假意,然而額駙吳應熊卻真的是照做,做到了十足十。結縭以來,他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地寵過建寧,萬事都順著他,慣著她,縱著她。
也許吳應熊也是有些癡的,別的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左擁右抱,他卻隻是魂不守舍,左右為難。從前愛著紅顏的時候,他心裏就隻有一個明紅顏,無論建寧是怎樣地癡情,綠腰是怎樣地柔順,他卻隻是憐惜她們,嗬寵她們,卻始終不能產生愛慕之情。直到明紅顏死在他的懷中,雖然愛念依然刻骨銘心,但當比翼雙飛的美夢徹底破滅之後,他便不得不正視建寧對他的愛情,以及他對於建寧的愛情。
在從雲南風塵僕僕、滿身瘡痍地趕回京都時,他一路上想著的都是紅顏。肯回京來,隻是因為他對建寧有一份承諾,他不願意違背了這承諾。哪怕見到建寧後再追隨紅顏去死,他也總要先回京來見上建寧一麵,完成自己的諾言。然而,當他回到額駙府,見到建寧的笑靨時,一心求死的念頭忽然就煙消雲散了。
建寧站在繁花落盡的花園中,臉上帶著一個明淨而憨癡的笑,那樣歡快地迎上來說:"我就知道你會回來的。我一直在等你。"他突然就覺得心疼了,而隨著那疼痛,某些在雲南死去的東西,在他的身體裏復活起來。
吳應熊自己也沒有想到,竟會在建寧瘋了之後真正愛上了她。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建寧身上,每天一下朝,就回到府中陪伴建寧,同她一起看戲,下棋,喝茶,吃點心,不論她喜歡做什麽,他都會陪她。有時候她半夜來敲他的門,說想吃城南門口的餛飩,他也會立刻套上馬車陪她一起去。他活了半世人,到如今仿佛才忽然有了過日子的心,才能在平實的日子裏過出甘心快樂來。他的快樂非常簡單,就是寵愛建寧,討建寧歡心。他甚至掘了後花園裏最鍾愛的梅樹林,全部依照建寧的心思改種桃花。
那些樹齡超過十年的梅花樹被連根掘起,轟然倒下,發出那樣深沉悲涼的嘆息,就好像倒下的是一個時代。吳應熊幫著建寧在坦然曝『露』的樹洞裏種下桃樹,還很有興致地催促建寧同時埋下兩壇酒。建寧說,桃花酒要用沒結過果子的桃花來浸釀,可惜自己沒有女兒,不過也沒關係,那酒,就留著吳青成親的時候喝吧。她說這番話的時候,笑得那樣滿足,快樂,毫無保留。吳應熊的心就忍不住又疼了起來。
桃花開了又謝,轉眼十二年過去了。
十二年中,發生了多少大事,康熙帝用計擒了鰲拜,終止四大臣輔政的局麵,終得親政,並於康熙十二年三月正式提出"削藩"。朝臣意見相左,爭論不休,以為三藩占據南方一線,握有重兵,朝廷若是輕舉妄動,必興戰事。太皇太後大玉兒也特地召進孫兒來勸他三思,然而康熙堅持說:"三藩擁兵自重,側目朝廷,又每年向朝廷要求大量餉銀,天下賦稅,半耗於此。吳三桂更是蓄謀已久,不早除之,必將養癰成患。今日是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發製人,倘若天佑我朝,逆賊必不足為忌。"
"撤藩"既成定局,吳三桂聞訊暴怒。他倥傯半生,一旦交出兵權,便於平民無異了。雖然他的財富已足可保後半生衣食無憂,然而權勢卻是土崩瓦解,部下更是歸入八旗,淪為士兵,而且是旗軍中最沒有地位的漢人士兵。很顯然,大清朝廷已經決定過河拆橋,鳥盡弓藏。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吳三桂隻得一反!然而吳三桂知道,兒子吳應熊在京為質,倘若自己這邊有什麽輕舉妄動,兒子的『性』命不保。更何況,自己搏命拚殺是為了什麽,打下江山來,還不是讓兒子去坐嗎?倘若吳應熊有什麽三長兩短,縱然自己做了皇帝,又有誰繼續大統?
是月,吳三桂派了部將偷偷來至京城,將起義計劃告知吳應熊,勸他收拾細軟,安排家人同自己一起返回雲南。吳應熊事出意外,愣了一下才說:"父親怎麽會有這樣的想法?叛逆可是誅連九族的大罪啊。"
那部將道:"公子怎麽這樣說?上次你去雲南,王爺才知道,原來你一直在暗中贊助義軍反清復明。王爺沒有怪罪你,反而很感動,這是為什麽?不就是因為王爺心中一直有復國大誌嗎?起義抗清,原是早晚的事,公子覺得高興才對,怎麽反而遲疑起來了呢?"
吳應熊嘆息道:"那是不同的,我助義軍抗清,是為了光復我大明王朝;可是父親起義,卻是為了自己做皇帝。我記得從前佟皇後說過,真正的天子,隻有三阿哥玄燁。如今果然康熙帝坐了天下,這是天意使然,人心不可違背。父親不如順時應勢,就像平南王尚可喜那樣,同意撤藩,貽養天年。請將軍把我的這番話告訴父親,不要逆天行事,落得晚節不保,就後悔晚矣。"
那部將怒道:"公子這就錯了,君臣父子,天經地義。王爺忠於前明,反抗滿清,這是忠君;公子為人之子,理當尊父命行事,才叫盡孝;怎麽反而口出妄言,非議王爺?豈非不忠不孝?王爺這麽辛苦是為了誰?還不是為了公子嗎?王爺做了皇上,公子就是太子了。王爺今年已經花甲,說句大不敬的話,就是稱帝,也不會久坐皇位的了,將來的金鑾寶座,大好江山,還不都是太子的嗎?我今天看到小少爺聰明機智,將來亦是帝王之才,公子就算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小少爺的前途考慮吧?雖然你現在貴為額駙,皇親國戚,可是大家都明白,當年皇太後肯將十四格格下嫁,是為了籠絡王爺為朝廷賣命;如今南明既滅,王爺的利用價值就盡了,"撤藩"就是一個信號,倘若王爺不反,半生『操』勞便將付之東水,辛苦經營的地盤也要拱手讓人,雖然公子下半生衣食無虞,小少爺卻是前途黯淡,難道做個平民就算數了麽?公子應該早做打算,就像王爺替公子做的一樣,也早日為小少爺鋪墊前程呀。公子人中龍鳳,且不可目光短淺,安於現狀,須為大局著想。"
然而任憑那部將口若懸河,舌燦蓮花,吳應熊隻是堅拒不從,反要他勸說父親順應天意,答允撤藩為上。部將一連在府中住了十幾日,仍是一籌莫展,本以為這次遊說任務隻能以失敗去回復王爺了,然而讓他意出望外的是,他的話卻打動了另一個人,就是非常喜歡聽壁角的綠腰。
綠腰在這十二年裏,已經等得越來越不耐煩了。她不明白,為什麽吳應熊從雲南頒旨回來後,忽然就有了一種中年的感覺,變得沒有稜角起來。而且,他對建寧好得出奇,每天陪伴左右,十天半月也難得到自己房裏來一回。從前建寧剛剛下嫁、威風八麵時,自己也還可以同她一競高低的;如今她變得癡癡傻傻了,怎麽額駙反而視她如珠如寶起來?這樣下去,自己什麽時候才可以獨擅專寵,等到做夫人、做主角的一天啊。
無論大玉兒說的"一切都隨建寧的意"這句話是不是虛情假意,然而額駙吳應熊卻真的是照做,做到了十足十。結縭以來,他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地寵過建寧,萬事都順著他,慣著她,縱著她。
也許吳應熊也是有些癡的,別的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左擁右抱,他卻隻是魂不守舍,左右為難。從前愛著紅顏的時候,他心裏就隻有一個明紅顏,無論建寧是怎樣地癡情,綠腰是怎樣地柔順,他卻隻是憐惜她們,嗬寵她們,卻始終不能產生愛慕之情。直到明紅顏死在他的懷中,雖然愛念依然刻骨銘心,但當比翼雙飛的美夢徹底破滅之後,他便不得不正視建寧對他的愛情,以及他對於建寧的愛情。
在從雲南風塵僕僕、滿身瘡痍地趕回京都時,他一路上想著的都是紅顏。肯回京來,隻是因為他對建寧有一份承諾,他不願意違背了這承諾。哪怕見到建寧後再追隨紅顏去死,他也總要先回京來見上建寧一麵,完成自己的諾言。然而,當他回到額駙府,見到建寧的笑靨時,一心求死的念頭忽然就煙消雲散了。
建寧站在繁花落盡的花園中,臉上帶著一個明淨而憨癡的笑,那樣歡快地迎上來說:"我就知道你會回來的。我一直在等你。"他突然就覺得心疼了,而隨著那疼痛,某些在雲南死去的東西,在他的身體裏復活起來。
吳應熊自己也沒有想到,竟會在建寧瘋了之後真正愛上了她。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建寧身上,每天一下朝,就回到府中陪伴建寧,同她一起看戲,下棋,喝茶,吃點心,不論她喜歡做什麽,他都會陪她。有時候她半夜來敲他的門,說想吃城南門口的餛飩,他也會立刻套上馬車陪她一起去。他活了半世人,到如今仿佛才忽然有了過日子的心,才能在平實的日子裏過出甘心快樂來。他的快樂非常簡單,就是寵愛建寧,討建寧歡心。他甚至掘了後花園裏最鍾愛的梅樹林,全部依照建寧的心思改種桃花。
那些樹齡超過十年的梅花樹被連根掘起,轟然倒下,發出那樣深沉悲涼的嘆息,就好像倒下的是一個時代。吳應熊幫著建寧在坦然曝『露』的樹洞裏種下桃樹,還很有興致地催促建寧同時埋下兩壇酒。建寧說,桃花酒要用沒結過果子的桃花來浸釀,可惜自己沒有女兒,不過也沒關係,那酒,就留著吳青成親的時候喝吧。她說這番話的時候,笑得那樣滿足,快樂,毫無保留。吳應熊的心就忍不住又疼了起來。
桃花開了又謝,轉眼十二年過去了。
十二年中,發生了多少大事,康熙帝用計擒了鰲拜,終止四大臣輔政的局麵,終得親政,並於康熙十二年三月正式提出"削藩"。朝臣意見相左,爭論不休,以為三藩占據南方一線,握有重兵,朝廷若是輕舉妄動,必興戰事。太皇太後大玉兒也特地召進孫兒來勸他三思,然而康熙堅持說:"三藩擁兵自重,側目朝廷,又每年向朝廷要求大量餉銀,天下賦稅,半耗於此。吳三桂更是蓄謀已久,不早除之,必將養癰成患。今日是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發製人,倘若天佑我朝,逆賊必不足為忌。"
"撤藩"既成定局,吳三桂聞訊暴怒。他倥傯半生,一旦交出兵權,便於平民無異了。雖然他的財富已足可保後半生衣食無憂,然而權勢卻是土崩瓦解,部下更是歸入八旗,淪為士兵,而且是旗軍中最沒有地位的漢人士兵。很顯然,大清朝廷已經決定過河拆橋,鳥盡弓藏。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吳三桂隻得一反!然而吳三桂知道,兒子吳應熊在京為質,倘若自己這邊有什麽輕舉妄動,兒子的『性』命不保。更何況,自己搏命拚殺是為了什麽,打下江山來,還不是讓兒子去坐嗎?倘若吳應熊有什麽三長兩短,縱然自己做了皇帝,又有誰繼續大統?
是月,吳三桂派了部將偷偷來至京城,將起義計劃告知吳應熊,勸他收拾細軟,安排家人同自己一起返回雲南。吳應熊事出意外,愣了一下才說:"父親怎麽會有這樣的想法?叛逆可是誅連九族的大罪啊。"
那部將道:"公子怎麽這樣說?上次你去雲南,王爺才知道,原來你一直在暗中贊助義軍反清復明。王爺沒有怪罪你,反而很感動,這是為什麽?不就是因為王爺心中一直有復國大誌嗎?起義抗清,原是早晚的事,公子覺得高興才對,怎麽反而遲疑起來了呢?"
吳應熊嘆息道:"那是不同的,我助義軍抗清,是為了光復我大明王朝;可是父親起義,卻是為了自己做皇帝。我記得從前佟皇後說過,真正的天子,隻有三阿哥玄燁。如今果然康熙帝坐了天下,這是天意使然,人心不可違背。父親不如順時應勢,就像平南王尚可喜那樣,同意撤藩,貽養天年。請將軍把我的這番話告訴父親,不要逆天行事,落得晚節不保,就後悔晚矣。"
那部將怒道:"公子這就錯了,君臣父子,天經地義。王爺忠於前明,反抗滿清,這是忠君;公子為人之子,理當尊父命行事,才叫盡孝;怎麽反而口出妄言,非議王爺?豈非不忠不孝?王爺這麽辛苦是為了誰?還不是為了公子嗎?王爺做了皇上,公子就是太子了。王爺今年已經花甲,說句大不敬的話,就是稱帝,也不會久坐皇位的了,將來的金鑾寶座,大好江山,還不都是太子的嗎?我今天看到小少爺聰明機智,將來亦是帝王之才,公子就算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小少爺的前途考慮吧?雖然你現在貴為額駙,皇親國戚,可是大家都明白,當年皇太後肯將十四格格下嫁,是為了籠絡王爺為朝廷賣命;如今南明既滅,王爺的利用價值就盡了,"撤藩"就是一個信號,倘若王爺不反,半生『操』勞便將付之東水,辛苦經營的地盤也要拱手讓人,雖然公子下半生衣食無虞,小少爺卻是前途黯淡,難道做個平民就算數了麽?公子應該早做打算,就像王爺替公子做的一樣,也早日為小少爺鋪墊前程呀。公子人中龍鳳,且不可目光短淺,安於現狀,須為大局著想。"
然而任憑那部將口若懸河,舌燦蓮花,吳應熊隻是堅拒不從,反要他勸說父親順應天意,答允撤藩為上。部將一連在府中住了十幾日,仍是一籌莫展,本以為這次遊說任務隻能以失敗去回復王爺了,然而讓他意出望外的是,他的話卻打動了另一個人,就是非常喜歡聽壁角的綠腰。
綠腰在這十二年裏,已經等得越來越不耐煩了。她不明白,為什麽吳應熊從雲南頒旨回來後,忽然就有了一種中年的感覺,變得沒有稜角起來。而且,他對建寧好得出奇,每天陪伴左右,十天半月也難得到自己房裏來一回。從前建寧剛剛下嫁、威風八麵時,自己也還可以同她一競高低的;如今她變得癡癡傻傻了,怎麽額駙反而視她如珠如寶起來?這樣下去,自己什麽時候才可以獨擅專寵,等到做夫人、做主角的一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