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現在大家都在安靜地等待著汪文舟打開那個花瓶。
隻見汪文舟不急不忙地把花瓶微微側過來一些,然後用手細細地在花瓶底部裝飾的花紋處撫摸了一下,又拿出了那根細鐵絲,把它□□了那朵較大的花的花芯部位。原來,在這花芯的位置處有一個細小的孔洞,如果不是很仔細看的話是看不到的。
汪文舟把那根細鐵絲□□了那個小小的孔洞,然後輕輕地一撥,那花瓶的底部便微微地彈開了少許。汪文舟又用手輕輕的擰了幾下,那瓶底便被擰開了。擰開了之後才看到,原來剛才打開的隻是暗格的外層,而那個暗格的內層還是完好的。汪文舟又細細地觀察起來,其他人也都屏息凝視,生怕打擾了他集中注意力。
汪文舟經過一番仔細的查看,發現在那暗格的一側有一個小小的簧片,於是,他用手輕輕地撥了一下,這暗格便被打開了。
這暗格內的空間其實並不大,裏麵隻放著一封書信,看上去已經有些年頭了,但是卻保存地非常完好。細看之下才發現這信封卻是沒有封口的。
汪文舟拿出那封書信,打開了信封,從裏麵抽出了薄薄的一張紙。現在,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這張紙上。汪文舟將那折著的紙打開來,隻見上麵的字並不多,是用毛筆從右向左豎行寫的,雖然寫字時的筆法有些顫抖,但是字跡卻還算是工整的。隻見那上麵寫著:
“立貼人王威,茲因餘近日時多疾病,不知何日生死,特立此囑以備不測。餘此生常感有負於吾兒福順,念念而不能忘,常思欲補償之。故如餘日後有不測去世,則餘所有之家業悉數付與長子王福順。特寫立以杜他日之紛爭,別人不得爭取。立紙立執為據。即使他日財產為他人所占,也與吾意不符,應憑此帖改正之。
光緒三十年十一月二十日
王威親筆。”
汪文舟輕聲地讀出了上麵的文字,盡管其他三個人一定也都看到了。
看過了這些文字,四個人相互交遞了一下眼色,但卻都沒有說話,因為他們都知道彼此心中應該是存在著同樣的疑惑。現在,有幾點是可以確定的:首先,這分明就是一份遺囑,並且這份遺囑立於光緒三十年,也就是1904年,這個時間應該與目前所知的王萍母親去世的時間相差不多;其次,立遺囑人是王威,這個名字並沒有聽說過。不過,按照其中所寫的“長子王福順”等信息以及立囑的時間,可以想見這王福順應該是與王福生同輩的,即使不是親兄弟,也是堂兄弟了,而這王威即使不是王福生的父親,也一定是王福生的長輩了。綜合種種情況,這遺囑很有可能就是王福生的父親王老太爺留下來的;第三點,很明顯,王威是要把他的家產傳給這個叫王福順的長子的。
可是,弄明白了這幾點,似乎並沒有什麽太大的幫助。因為,所留下的疑問和不明之處卻還是很多的。首先,這個王威如果真是王福生的父親,那麽他要寫遺囑,為什麽不找人見證,或者幹脆把遺囑交給他人來執行呢?又為什麽要把這遺囑藏在一個這麽隱秘的地方呢?畢竟這遺囑藏在這裏多半的可能性都是不會被人發現的。其次,為什麽過了這許多年,都沒有人來取出這份遺囑,難道是因為王威立完遺囑後並沒有告訴任何人,其後他又突然死亡,才使得這份遺囑完全不為人所知嗎?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個王福順究竟是誰,他現在又在哪裏?為什麽實際上這些家產的主人卻是王福生呢?畢竟按照遺囑中說的,是要將家產都傳給王福順的,可是現在這個王福順卻不知身在何處,而且他可以算作是一個根本不為人知曉的人物了,畢竟馮征他們來到北京之後是打聽過的,而且又經過這兩天的了解情況,可是卻從來沒有聽人提起過王福順這個人。一個人是不可能就這樣無緣無故、無影無蹤就消失了的。難道王福順就是王福生,不過是後來改了名字?但是這種可能性似乎並不大。那麽,王福順究竟去了哪裏?
一個小小的花瓶卻引出了這麽多的疑問,看來這王家的事情的確是不簡單的。
還是馮征先結束了沉思,他看看其他幾個人,然後對汪文舟說:“文舟,看來得把這份遺囑拿走,你盡快把這個花瓶恢復原樣,然後趁還沒有被人發現,我們盡快離開這兒。”
於是,汪文舟把這遺囑交給了馮征,又小心地將花瓶恢復了原來的樣子。然後,四人便迅速地離開了這間休息室。
☆、31、抽絲
走出休息室,回到了馮征的房間。在房門關上的那一刻,四人才稍微地放鬆了一些。
馮征一進門便走到了窗邊的椅子邊,很自然地坐了下來,其他三個人也各自找地方坐好了。之後,他們便又開始了經常要做的事情,那就是——討論。的確是這樣的,幾個人一起來做一件事情,有時候的確是會比一個人要省時省力些,也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正像那句話說的:人多力量大嘛。不過,如果幾個人缺少相互配合的話,就很有可能會多做很多的重複的無用功,甚至於是會事倍功半了。所以,幾個人合作的話,就一定要注意好相互之間的協調和配合,也要及時做好信息的溝通,相互交流、相互商量,這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盡量多的信息。因此,絕對不能各做各的,必須要齊心合力、各有分工,這才是合作的意義所在。
隻見汪文舟不急不忙地把花瓶微微側過來一些,然後用手細細地在花瓶底部裝飾的花紋處撫摸了一下,又拿出了那根細鐵絲,把它□□了那朵較大的花的花芯部位。原來,在這花芯的位置處有一個細小的孔洞,如果不是很仔細看的話是看不到的。
汪文舟把那根細鐵絲□□了那個小小的孔洞,然後輕輕地一撥,那花瓶的底部便微微地彈開了少許。汪文舟又用手輕輕的擰了幾下,那瓶底便被擰開了。擰開了之後才看到,原來剛才打開的隻是暗格的外層,而那個暗格的內層還是完好的。汪文舟又細細地觀察起來,其他人也都屏息凝視,生怕打擾了他集中注意力。
汪文舟經過一番仔細的查看,發現在那暗格的一側有一個小小的簧片,於是,他用手輕輕地撥了一下,這暗格便被打開了。
這暗格內的空間其實並不大,裏麵隻放著一封書信,看上去已經有些年頭了,但是卻保存地非常完好。細看之下才發現這信封卻是沒有封口的。
汪文舟拿出那封書信,打開了信封,從裏麵抽出了薄薄的一張紙。現在,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這張紙上。汪文舟將那折著的紙打開來,隻見上麵的字並不多,是用毛筆從右向左豎行寫的,雖然寫字時的筆法有些顫抖,但是字跡卻還算是工整的。隻見那上麵寫著:
“立貼人王威,茲因餘近日時多疾病,不知何日生死,特立此囑以備不測。餘此生常感有負於吾兒福順,念念而不能忘,常思欲補償之。故如餘日後有不測去世,則餘所有之家業悉數付與長子王福順。特寫立以杜他日之紛爭,別人不得爭取。立紙立執為據。即使他日財產為他人所占,也與吾意不符,應憑此帖改正之。
光緒三十年十一月二十日
王威親筆。”
汪文舟輕聲地讀出了上麵的文字,盡管其他三個人一定也都看到了。
看過了這些文字,四個人相互交遞了一下眼色,但卻都沒有說話,因為他們都知道彼此心中應該是存在著同樣的疑惑。現在,有幾點是可以確定的:首先,這分明就是一份遺囑,並且這份遺囑立於光緒三十年,也就是1904年,這個時間應該與目前所知的王萍母親去世的時間相差不多;其次,立遺囑人是王威,這個名字並沒有聽說過。不過,按照其中所寫的“長子王福順”等信息以及立囑的時間,可以想見這王福順應該是與王福生同輩的,即使不是親兄弟,也是堂兄弟了,而這王威即使不是王福生的父親,也一定是王福生的長輩了。綜合種種情況,這遺囑很有可能就是王福生的父親王老太爺留下來的;第三點,很明顯,王威是要把他的家產傳給這個叫王福順的長子的。
可是,弄明白了這幾點,似乎並沒有什麽太大的幫助。因為,所留下的疑問和不明之處卻還是很多的。首先,這個王威如果真是王福生的父親,那麽他要寫遺囑,為什麽不找人見證,或者幹脆把遺囑交給他人來執行呢?又為什麽要把這遺囑藏在一個這麽隱秘的地方呢?畢竟這遺囑藏在這裏多半的可能性都是不會被人發現的。其次,為什麽過了這許多年,都沒有人來取出這份遺囑,難道是因為王威立完遺囑後並沒有告訴任何人,其後他又突然死亡,才使得這份遺囑完全不為人所知嗎?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個王福順究竟是誰,他現在又在哪裏?為什麽實際上這些家產的主人卻是王福生呢?畢竟按照遺囑中說的,是要將家產都傳給王福順的,可是現在這個王福順卻不知身在何處,而且他可以算作是一個根本不為人知曉的人物了,畢竟馮征他們來到北京之後是打聽過的,而且又經過這兩天的了解情況,可是卻從來沒有聽人提起過王福順這個人。一個人是不可能就這樣無緣無故、無影無蹤就消失了的。難道王福順就是王福生,不過是後來改了名字?但是這種可能性似乎並不大。那麽,王福順究竟去了哪裏?
一個小小的花瓶卻引出了這麽多的疑問,看來這王家的事情的確是不簡單的。
還是馮征先結束了沉思,他看看其他幾個人,然後對汪文舟說:“文舟,看來得把這份遺囑拿走,你盡快把這個花瓶恢復原樣,然後趁還沒有被人發現,我們盡快離開這兒。”
於是,汪文舟把這遺囑交給了馮征,又小心地將花瓶恢復了原來的樣子。然後,四人便迅速地離開了這間休息室。
☆、31、抽絲
走出休息室,回到了馮征的房間。在房門關上的那一刻,四人才稍微地放鬆了一些。
馮征一進門便走到了窗邊的椅子邊,很自然地坐了下來,其他三個人也各自找地方坐好了。之後,他們便又開始了經常要做的事情,那就是——討論。的確是這樣的,幾個人一起來做一件事情,有時候的確是會比一個人要省時省力些,也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正像那句話說的:人多力量大嘛。不過,如果幾個人缺少相互配合的話,就很有可能會多做很多的重複的無用功,甚至於是會事倍功半了。所以,幾個人合作的話,就一定要注意好相互之間的協調和配合,也要及時做好信息的溝通,相互交流、相互商量,這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盡量多的信息。因此,絕對不能各做各的,必須要齊心合力、各有分工,這才是合作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