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有幾個輝煌的朝代,其一是首次稱皇帝的大秦朝的始皇帝嬴政,其二是鏗鏘有力的說出了“明犯大漢者、雖遠必誅”的劉漢王朝,也因此中華漢民族從此有了自己的民族稱呼,讓五千年的文明曆史輝映至今,其三就是盛極一時的大唐王朝。尤其是唐朝,在當時的世界上就是神一樣的存在,四方蠻夷皆臣服,五湖四海來朝拜,東夷日本國更是連續派了無數的遣唐使來大唐學習,可以說日本國是深受大唐教化的國家,即使現在日本國的很多習俗與大唐也差不了多少。
正如一代偉人所言: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所有這些被曆史埋葬的盛世王朝,都已經化作了塵封的過去式。我們都要向前看,隻有前麵才是最美的,是我們追求的秀麗風景。
唐朝除了開國皇帝李淵以外,讓大唐走向盛世輝煌的無疑當屬太宗李世民,是他締造了“貞觀之治”。可是在李世民的治域內,雖然平定了四方諸侯,卻始終無法征服朝鮮半島的幾千裏河山,雖然他一直想把這裏納入中國版圖,可是卻難以如願。這個在曆史上算是一位很出名的皇帝,也是素以文韜武略遠征四境而聞名的帝王,且在四夷之地還獲得了“天可汗”的美譽,在征服高麗的戰事上一無建樹,因此高句麗可能是李世民心中最大的遺憾。
他勵精圖治,使大唐帝國成為當世最強的國家,威名播於四海,“貞觀之治”成為中國曆史上少有的盛世之一。但在對付高麗及其所屬的幾個附屬國時,卻是屢屢落敗。曆史就是這樣離奇,遺憾的李世民也隻能遺憾了,我們無法回到從前,一千多年前的故事,我們隻能幻想。
很早以前,高句麗等地都是中原的藩屬國,作為曆史上獨一無二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坐穩了皇位之後當然也想再把它納入版圖。李世民找到了征討的借口,那是在大唐貞觀十六年時,高句麗國的大臣蓋蘇文弑殺了國主高建武,並且自立為莫離支,同時他還聯絡了薛延陀、靺鞨、百濟等國,欲與大唐王朝對抗。李世民得知後,馬上就以蓋蘇文“弑主虐民”為由,於貞觀十八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三次發兵征伐,雖然也取得了“安市大捷”等一係列的勝利,最大的成果也隻是兵圍平壤城而已。由於征討的路途非常遙遠,加上將士們水土不服,終至無功而返。
李世民的兒子高宗李治即位後,也繼承了父親要征服高句麗的誌向,並且曾經三次發兵征討高麗,但是也未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但是,每個人都有生老病死之時,在蓋蘇文死了以後,這塊半島上又是一片血雨腥風了。我的故事從這裏開始,但是純屬虛構。】
大唐高宗乾封元年,高句麗國的蓋蘇文疾病纏身後鬱鬱而終。這高句麗國的很多東西都是學我中國的,因此也是父死之後由長子男生繼了位。但是好景不長,這個叫做男生的新國君文治武功都不怎麽樣,繼位後沒有大將護國,也沒有能臣效力,故而死氣泱泱的維持了一段日子,就被他的弟弟南建篡了位子。這兄弟兩個一頓打打殺殺,男建所豢養的人很厲害,就殺到了皇宮內院,把男生的皇位給奪了。這場兵變本來沒大唐什麽事,可是由於曆史上高句麗始終把我中原的主體王朝當做宗主國,有事了自然要求救。所以,在南建發動兵變奪取皇位時,他的哥哥男生當然不肯輕易的把皇位讓出來,就帶著二千餘名肯為他舍命的近衛軍出逃了,他逃到一個半島上叫做保國的內城後,一方麵號召擁護他的臣民來勤王,而且占據此城拚死抵抗。
當時的這個小島上其實也沒有多少人,更別提有什麽能征慣戰的軍隊了,一些玩刀玩槍的武士就算好的了。所以那南建也是窩囊,打了很久沒有打下保國內城,還讓哥哥派一些死士衝出重圍求救。這些派出去的死士,主要就是兩個方麵的求援,一是讓各地擁兵的將軍們快來勤王,再有就是千裏迢迢的向大唐求救。
話說這邊關的守將對高句麗的政變也早已得知,迅速加強了邊境的守衛。忽然之間,又接到了男生派來求救的使者帶來的文書,守將不敢有絲毫的怠慢,立即派了一員副將和一個百人的親兵護衛隊,而且都給配了快馬,讓副將帶著男生的使者和告急文書送到了長安。
接到邊關告急文書的高宗李治召集大臣們商討對策,大殿之上文臣武將各抒己見。
文臣們自然是不喜歡打仗的,所以一個個的都說征伐路途極為遙遠,發兵多了需要更多的糧草,少了又不頂事,半島的事畢竟是他們自己的事,不必要為了他們費心思。高宗對這些都皺眉,於是把目光看向了武將這邊。
英國公李績看到皇上的目光,馬上走出來朝上奏道:“臣以為,高句麗必須出兵討伐。”
高宗馬上說道:“老將軍說說吧。”
李績繼續說道:“皇上,高句麗千百年來,都是我中原的藩屬國,拱衛遼東之地,為我屏障。太宗時蓋蘇文不尊教化而屢屢犯我邊境,我朝三次出兵,雖然無功而返,但皆因天時地利之故。然而征服半島乃是我們必須下定的決心,如今高句麗發生內亂,那男生緊急求救,正好是我們出兵的大好時機。”
高宗連連點頭說道:“東邊不穩,對我天朝自然也是不能安心的,中原曆朝曆代都要確保遼東安穩,才能不受到來自海上和嶺外蠻族的侵擾。英國公所言正是朕所憂。但是我大唐曾經三次征討,雖然取得了幾次大捷,也曾經圍困住高句麗的都城平壤,但是最終都因國事紛雜而退兵,讓半島臣服的目的始終沒有達到。此番半島一片亂世,那南建逼迫兄長甚急,如果我們再次發大軍征討,定然能事半功倍。”
薛仁貴也站出來說道:“皇上英明,現在是征討半島的最好時機,老臣也願領兵出征。”
高宗對兩位將軍的說法很是滿意,隻要有他們二人帶兵出征,這次一定能大功告成。他和他爹李世民一個想法,一直對高句麗很不放心,他父親先後三次派大軍征討,可是始終沒有完成征服高句麗的目標,即使圍困了平壤數月也是草草收兵,這件事也成了李治的心病了。更何況,半島局勢始終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中原盛世的時候,他們就假裝臣服上供,中原要是處於亂世了,他們也跟著在邊境劫掠,有時甚至產生窺視的野心。蓋蘇文是這樣,他的兒子南建更加狂妄至極,早有決裂大唐並侵我領土的欲望。現在,既然男生送來求救文書,並且願意自此以後永遠作為大唐的藩屬國,歲歲朝貢,何不順水推舟,選派得力大將,畢其功於一役豈不甚好?
高宗皇帝有了底,馬上對滿朝文武說道:“那高句麗小國一直是我天朝的附庸屬國,但是又極不老實的做好本分的事情。這個男建篡位後,我想遲早會有謀我大唐之意。如果不迅速派兵征討,隻恐他殺了男生後,再穩定局勢,就該侵擾我邊境了。所以,我意已決,必須派兵征伐!”
群臣一起跪倒山呼:“聖上決斷英明!”
高宗又立即說道:“如今,我意由英國公李績老將軍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薛仁貴為左武衛將軍。命你二人點起本部軍馬,雁門關以北諸路節度使均歸李績調遣,擇日即啟程征討高句麗。另外,速派快馬告知男生。”
咱們單說英國公李績回到府上,即刻傳令下去,要所屬的各偏將、牙將等,必須於次日全部都到校軍場來集合。然後又讓人叫來了中軍旗牌官阿鬥,把自己的一封親筆信交給他,細細的吩咐他道:“阿鬥,你拿著我的這封親筆信,即刻出發前往安南節度使李天明之處,催促他除留下守城人員以外,務必帶領大軍馬上出兵,速速到雁門關與我合兵。其他事宜我已在信中給他交代的清楚,我要你在路途上不要多做耽擱。你回去準備一下,這就立即出城去吧。”
阿鬥接過了信,深施一禮告別了英國公,又去到行軍司馬那裏取上了令牌之後,回到家略略的作了準備,立即騎上他的那匹千裏追風獸快馬加鞭的出了長安城,一路疾馳的向江南而去。
咱們先按下阿鬥前往安南節度使處送信暫且不表,卻說次日一早,英國公李績就穿上了帥袍,帶著他的貼身護衛來到了城外的校軍場上。他穿過繁華的長安城大街,出了城後打馬而行,不一會兒就來到了校軍場。抬起眼,隻見此時的場內已經是旌旗招展。最前排的是上百名偏將副將,他們一個個盔甲鮮明、兵刃閃亮、身披錦袍、威風凜凜。在他們的身後是更多的牙將,也是一樣的披甲戴胄。在這些大將的後麵是幾萬虎狼一般的士兵,那也是穿戴齊整、手持利刃。
在帥台前下了馬,早有帳下的旗牌官等接過馬韁,然後整整齊齊的站立在高台兩側。李績邁開大步,拾級走上了帥台,在中間的大帥椅子上坐下,兩旁的十幾員大將一起對他躬身行禮。李績說一聲“免禮”後,抬起眼看著校軍場上的各色大旗和威武的將士。這些都是拱衛在京城長安的虎賁之師,他們隨時會得到將令四處征討,因此也是大唐王朝最精銳的部隊。除了守衛皇城的禁軍以外,這五萬多人就是大唐能征慣戰的將軍和士卒了。每個萬人隊前都是十幾員偏副牙將,然後就是校尉等,他們約束著自己的人馬,幾萬人的場上竟然隻能聽到“咻咻”的戰馬嘶聲,一點都沒有發出人聲來,可見李績治軍之嚴。
此時此刻,這五萬多人分為騎兵、步兵、車兵、軍輜糧草隊,還有隨時準備傳令到各軍之中的行軍司馬。所有人都列隊整齊的等待調遣,他們軍容整肅,隻等大軍開拔的軍令下來。
李績一揮手,一個宣令官躬身行禮後,從桌上捧起了皇上的聖旨,那是出兵征伐高句麗的聖旨。宣令官轉過身,走到了帥台之前,大聲宣讀了聖旨:“茲爾高麗小國,原為我大唐之藩籬,竟而屢屢犯我天朝之境。前有蓋蘇文弑殺先皇欽點之君,篡位自立,且在遼東多做劫掠、燒殺之事,故征伐懲戒。然先皇念高麗之地亦是我天朝化內,不忍殺伐太重致黎民生靈塗炭。現蓋蘇文多行不義而亡,其子男生已上表願永為我大唐藩屬,但其弟男建竟擅起刀兵攻伐,在島內大肆殺戮,四處狼煙已起。男生遂求援我大唐。今命英國公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之職務,薛仁貴為左武衛將軍,並率拱衛京師之勁旅征討高句麗,另雁門關一帶各節度使皆歸轄製及調動,並調安南節度使為前鋒。欽此。”
三軍聽罷齊呼:“出師征伐、馬到成功!”
李績站起來走向帥台前,全軍看到,呼聲立即止住。李績大聲說道:“眾將官,那高麗乃彈丸小國,多受我大唐天朝護佑,卻又屢屢不服我天朝管製。昔太宗曾親率士卒三次征伐,也未能使其感我大唐威名。今男建小賊再起兵端,此篡權奪位之徒,人神共憤!聖上已決定克日起兵討伐,三日後,左武衛將軍薛仁貴帶領本部人馬將先期啟程。我部人馬七日後再出發,我部為主軍,因此各項準備需要時日,將士們要各個奮勇向前,眾位且聽我部署。”
此次大唐征討高句麗調派了二十萬之眾,左武衛將軍薛仁貴率領的是五萬水軍,所以要先行出發,到了登州後整頓船隻,然後再出海,從水路攻擊高句麗的中段,把這個小島從中間徹底分割為南北兩個部分。然後,待陸路從遼東突破後,以一小部向南掃蕩,這個半島的南部還大都是尚未開化的幾百個小部落,用不了多少人馬就可以蕩平。隨後,兩路大軍采取南北夾擊的齊頭並進方式,把男建的叛軍圍殲於平壤附近。北路進軍的李績大軍為十五萬,其中李天明的先鋒五萬,這部為陸路大軍,他們還要順勢救出男生,帶著他一路南下,招撫高麗的眾多百姓。為此,英國公李績將本部人馬分為了前後兩軍,前軍先鋒官副元帥乃是安南節度使李天明,昨日已派出阿鬥傳信,命他速速點起大軍出兵,教他不得耽擱,要日夜兼程的趕往雁門關。當李績的軍馬到時,李天明的人馬也同時可以到達。李績為大元帥,並總督征討大軍的各路人馬,並備辦大軍的糧草。
正如一代偉人所言: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所有這些被曆史埋葬的盛世王朝,都已經化作了塵封的過去式。我們都要向前看,隻有前麵才是最美的,是我們追求的秀麗風景。
唐朝除了開國皇帝李淵以外,讓大唐走向盛世輝煌的無疑當屬太宗李世民,是他締造了“貞觀之治”。可是在李世民的治域內,雖然平定了四方諸侯,卻始終無法征服朝鮮半島的幾千裏河山,雖然他一直想把這裏納入中國版圖,可是卻難以如願。這個在曆史上算是一位很出名的皇帝,也是素以文韜武略遠征四境而聞名的帝王,且在四夷之地還獲得了“天可汗”的美譽,在征服高麗的戰事上一無建樹,因此高句麗可能是李世民心中最大的遺憾。
他勵精圖治,使大唐帝國成為當世最強的國家,威名播於四海,“貞觀之治”成為中國曆史上少有的盛世之一。但在對付高麗及其所屬的幾個附屬國時,卻是屢屢落敗。曆史就是這樣離奇,遺憾的李世民也隻能遺憾了,我們無法回到從前,一千多年前的故事,我們隻能幻想。
很早以前,高句麗等地都是中原的藩屬國,作為曆史上獨一無二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坐穩了皇位之後當然也想再把它納入版圖。李世民找到了征討的借口,那是在大唐貞觀十六年時,高句麗國的大臣蓋蘇文弑殺了國主高建武,並且自立為莫離支,同時他還聯絡了薛延陀、靺鞨、百濟等國,欲與大唐王朝對抗。李世民得知後,馬上就以蓋蘇文“弑主虐民”為由,於貞觀十八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三次發兵征伐,雖然也取得了“安市大捷”等一係列的勝利,最大的成果也隻是兵圍平壤城而已。由於征討的路途非常遙遠,加上將士們水土不服,終至無功而返。
李世民的兒子高宗李治即位後,也繼承了父親要征服高句麗的誌向,並且曾經三次發兵征討高麗,但是也未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但是,每個人都有生老病死之時,在蓋蘇文死了以後,這塊半島上又是一片血雨腥風了。我的故事從這裏開始,但是純屬虛構。】
大唐高宗乾封元年,高句麗國的蓋蘇文疾病纏身後鬱鬱而終。這高句麗國的很多東西都是學我中國的,因此也是父死之後由長子男生繼了位。但是好景不長,這個叫做男生的新國君文治武功都不怎麽樣,繼位後沒有大將護國,也沒有能臣效力,故而死氣泱泱的維持了一段日子,就被他的弟弟南建篡了位子。這兄弟兩個一頓打打殺殺,男建所豢養的人很厲害,就殺到了皇宮內院,把男生的皇位給奪了。這場兵變本來沒大唐什麽事,可是由於曆史上高句麗始終把我中原的主體王朝當做宗主國,有事了自然要求救。所以,在南建發動兵變奪取皇位時,他的哥哥男生當然不肯輕易的把皇位讓出來,就帶著二千餘名肯為他舍命的近衛軍出逃了,他逃到一個半島上叫做保國的內城後,一方麵號召擁護他的臣民來勤王,而且占據此城拚死抵抗。
當時的這個小島上其實也沒有多少人,更別提有什麽能征慣戰的軍隊了,一些玩刀玩槍的武士就算好的了。所以那南建也是窩囊,打了很久沒有打下保國內城,還讓哥哥派一些死士衝出重圍求救。這些派出去的死士,主要就是兩個方麵的求援,一是讓各地擁兵的將軍們快來勤王,再有就是千裏迢迢的向大唐求救。
話說這邊關的守將對高句麗的政變也早已得知,迅速加強了邊境的守衛。忽然之間,又接到了男生派來求救的使者帶來的文書,守將不敢有絲毫的怠慢,立即派了一員副將和一個百人的親兵護衛隊,而且都給配了快馬,讓副將帶著男生的使者和告急文書送到了長安。
接到邊關告急文書的高宗李治召集大臣們商討對策,大殿之上文臣武將各抒己見。
文臣們自然是不喜歡打仗的,所以一個個的都說征伐路途極為遙遠,發兵多了需要更多的糧草,少了又不頂事,半島的事畢竟是他們自己的事,不必要為了他們費心思。高宗對這些都皺眉,於是把目光看向了武將這邊。
英國公李績看到皇上的目光,馬上走出來朝上奏道:“臣以為,高句麗必須出兵討伐。”
高宗馬上說道:“老將軍說說吧。”
李績繼續說道:“皇上,高句麗千百年來,都是我中原的藩屬國,拱衛遼東之地,為我屏障。太宗時蓋蘇文不尊教化而屢屢犯我邊境,我朝三次出兵,雖然無功而返,但皆因天時地利之故。然而征服半島乃是我們必須下定的決心,如今高句麗發生內亂,那男生緊急求救,正好是我們出兵的大好時機。”
高宗連連點頭說道:“東邊不穩,對我天朝自然也是不能安心的,中原曆朝曆代都要確保遼東安穩,才能不受到來自海上和嶺外蠻族的侵擾。英國公所言正是朕所憂。但是我大唐曾經三次征討,雖然取得了幾次大捷,也曾經圍困住高句麗的都城平壤,但是最終都因國事紛雜而退兵,讓半島臣服的目的始終沒有達到。此番半島一片亂世,那南建逼迫兄長甚急,如果我們再次發大軍征討,定然能事半功倍。”
薛仁貴也站出來說道:“皇上英明,現在是征討半島的最好時機,老臣也願領兵出征。”
高宗對兩位將軍的說法很是滿意,隻要有他們二人帶兵出征,這次一定能大功告成。他和他爹李世民一個想法,一直對高句麗很不放心,他父親先後三次派大軍征討,可是始終沒有完成征服高句麗的目標,即使圍困了平壤數月也是草草收兵,這件事也成了李治的心病了。更何況,半島局勢始終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中原盛世的時候,他們就假裝臣服上供,中原要是處於亂世了,他們也跟著在邊境劫掠,有時甚至產生窺視的野心。蓋蘇文是這樣,他的兒子南建更加狂妄至極,早有決裂大唐並侵我領土的欲望。現在,既然男生送來求救文書,並且願意自此以後永遠作為大唐的藩屬國,歲歲朝貢,何不順水推舟,選派得力大將,畢其功於一役豈不甚好?
高宗皇帝有了底,馬上對滿朝文武說道:“那高句麗小國一直是我天朝的附庸屬國,但是又極不老實的做好本分的事情。這個男建篡位後,我想遲早會有謀我大唐之意。如果不迅速派兵征討,隻恐他殺了男生後,再穩定局勢,就該侵擾我邊境了。所以,我意已決,必須派兵征伐!”
群臣一起跪倒山呼:“聖上決斷英明!”
高宗又立即說道:“如今,我意由英國公李績老將軍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薛仁貴為左武衛將軍。命你二人點起本部軍馬,雁門關以北諸路節度使均歸李績調遣,擇日即啟程征討高句麗。另外,速派快馬告知男生。”
咱們單說英國公李績回到府上,即刻傳令下去,要所屬的各偏將、牙將等,必須於次日全部都到校軍場來集合。然後又讓人叫來了中軍旗牌官阿鬥,把自己的一封親筆信交給他,細細的吩咐他道:“阿鬥,你拿著我的這封親筆信,即刻出發前往安南節度使李天明之處,催促他除留下守城人員以外,務必帶領大軍馬上出兵,速速到雁門關與我合兵。其他事宜我已在信中給他交代的清楚,我要你在路途上不要多做耽擱。你回去準備一下,這就立即出城去吧。”
阿鬥接過了信,深施一禮告別了英國公,又去到行軍司馬那裏取上了令牌之後,回到家略略的作了準備,立即騎上他的那匹千裏追風獸快馬加鞭的出了長安城,一路疾馳的向江南而去。
咱們先按下阿鬥前往安南節度使處送信暫且不表,卻說次日一早,英國公李績就穿上了帥袍,帶著他的貼身護衛來到了城外的校軍場上。他穿過繁華的長安城大街,出了城後打馬而行,不一會兒就來到了校軍場。抬起眼,隻見此時的場內已經是旌旗招展。最前排的是上百名偏將副將,他們一個個盔甲鮮明、兵刃閃亮、身披錦袍、威風凜凜。在他們的身後是更多的牙將,也是一樣的披甲戴胄。在這些大將的後麵是幾萬虎狼一般的士兵,那也是穿戴齊整、手持利刃。
在帥台前下了馬,早有帳下的旗牌官等接過馬韁,然後整整齊齊的站立在高台兩側。李績邁開大步,拾級走上了帥台,在中間的大帥椅子上坐下,兩旁的十幾員大將一起對他躬身行禮。李績說一聲“免禮”後,抬起眼看著校軍場上的各色大旗和威武的將士。這些都是拱衛在京城長安的虎賁之師,他們隨時會得到將令四處征討,因此也是大唐王朝最精銳的部隊。除了守衛皇城的禁軍以外,這五萬多人就是大唐能征慣戰的將軍和士卒了。每個萬人隊前都是十幾員偏副牙將,然後就是校尉等,他們約束著自己的人馬,幾萬人的場上竟然隻能聽到“咻咻”的戰馬嘶聲,一點都沒有發出人聲來,可見李績治軍之嚴。
此時此刻,這五萬多人分為騎兵、步兵、車兵、軍輜糧草隊,還有隨時準備傳令到各軍之中的行軍司馬。所有人都列隊整齊的等待調遣,他們軍容整肅,隻等大軍開拔的軍令下來。
李績一揮手,一個宣令官躬身行禮後,從桌上捧起了皇上的聖旨,那是出兵征伐高句麗的聖旨。宣令官轉過身,走到了帥台之前,大聲宣讀了聖旨:“茲爾高麗小國,原為我大唐之藩籬,竟而屢屢犯我天朝之境。前有蓋蘇文弑殺先皇欽點之君,篡位自立,且在遼東多做劫掠、燒殺之事,故征伐懲戒。然先皇念高麗之地亦是我天朝化內,不忍殺伐太重致黎民生靈塗炭。現蓋蘇文多行不義而亡,其子男生已上表願永為我大唐藩屬,但其弟男建竟擅起刀兵攻伐,在島內大肆殺戮,四處狼煙已起。男生遂求援我大唐。今命英國公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之職務,薛仁貴為左武衛將軍,並率拱衛京師之勁旅征討高句麗,另雁門關一帶各節度使皆歸轄製及調動,並調安南節度使為前鋒。欽此。”
三軍聽罷齊呼:“出師征伐、馬到成功!”
李績站起來走向帥台前,全軍看到,呼聲立即止住。李績大聲說道:“眾將官,那高麗乃彈丸小國,多受我大唐天朝護佑,卻又屢屢不服我天朝管製。昔太宗曾親率士卒三次征伐,也未能使其感我大唐威名。今男建小賊再起兵端,此篡權奪位之徒,人神共憤!聖上已決定克日起兵討伐,三日後,左武衛將軍薛仁貴帶領本部人馬將先期啟程。我部人馬七日後再出發,我部為主軍,因此各項準備需要時日,將士們要各個奮勇向前,眾位且聽我部署。”
此次大唐征討高句麗調派了二十萬之眾,左武衛將軍薛仁貴率領的是五萬水軍,所以要先行出發,到了登州後整頓船隻,然後再出海,從水路攻擊高句麗的中段,把這個小島從中間徹底分割為南北兩個部分。然後,待陸路從遼東突破後,以一小部向南掃蕩,這個半島的南部還大都是尚未開化的幾百個小部落,用不了多少人馬就可以蕩平。隨後,兩路大軍采取南北夾擊的齊頭並進方式,把男建的叛軍圍殲於平壤附近。北路進軍的李績大軍為十五萬,其中李天明的先鋒五萬,這部為陸路大軍,他們還要順勢救出男生,帶著他一路南下,招撫高麗的眾多百姓。為此,英國公李績將本部人馬分為了前後兩軍,前軍先鋒官副元帥乃是安南節度使李天明,昨日已派出阿鬥傳信,命他速速點起大軍出兵,教他不得耽擱,要日夜兼程的趕往雁門關。當李績的軍馬到時,李天明的人馬也同時可以到達。李績為大元帥,並總督征討大軍的各路人馬,並備辦大軍的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