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在對日作戰上,自由法國確實對美國沒有什麽太大的幫助。然而透過在12月11日德國對美宣戰後,美國依然對自由法國的結盟請求無動於衷一事可以看出,美國政府顯然暫時不準備承認自由法國,並且還將從各個角度對自由法國進行打壓。
就比如美國政府目前已經向正在對軸心國作戰的各盟國提出邀請,準備在1942年元旦簽署一份名為《聯合國家宣言》的綱領性文件,而自由法國並不在其中。
在美國的自由法國代表們除了抗議也不能做什麽,而且抗議也沒有什麽作用。唯一利好的消息是,美國將自由法國也納入到了租借法案的適用對象中。但這並不能說明美國為承認自由法國做好了鋪墊,因為在租借法案名錄中的對象並不一定是“國家”,有很多地位遠遜於自由法國的遊擊隊組織也赫然在列。
代表團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擴大自由法國在美國民間的影響力。
早在去年七月份德內爾到美國之前,旅居美國的學者福西隆便組織在美國的法國科學家、史學家和哲學家組建了“法國紐約研究院”,並通過奧其爾巴特獲得了戴高樂的承認。德內爾抵達美國之後,又促進旅美法國文學家和藝術家組建了“法國旅美文藝社”,同樣也獲得了戴高樂的支持。
隨著辣脆占領軍和維希偽政權倒行逆施日甚一日,這兩個自由法國北美代表團的影響力也逐漸擴大,到今天為止,文藝社中已經聚集起一批諸如德聖艾修伯裏、柯萊特、富歇等在當地小有名氣的作家和畫家,這給了德內爾實施自己計劃的絕妙抓手。
在美國宣布對日作戰的次日,德內爾便請四位畫家分別以羅斯福總統“四大自由”之一繪製宣傳畫,這批畫作在11日德國對美宣戰那天登報,成為美國戰時宣傳畫的先聲。
一名陸軍士兵手持步槍,守衛著一位正對議員們發表演說的農民,是為“扞衛言論自由”;兩名轟炸機飛行員胸前分別掛著新教和天主教的十字架,並肩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遠處西海岸上新教徒與天主教徒則共同為機群祈禱,是為“扞衛信仰自由”;一名水兵伸出遒勁的手臂,抓住一個猥瑣的德國人正伸向婦孺餐盤的爪子,是為“扞衛免於貧困的自由”;一名陸戰隊員舉著上好刺刀的步槍,跟一個瘦弱頑強的中國士兵並肩作戰,保護身後的亞洲人民,是為“扞衛免於恐懼的自由”。
由於美國的宣傳部門還沒有真正啟動,而文藝社的作品又緊緊切中美國人的需求(政治上也是滿分),因此作品一經發表,各大報社便爭相轉載,甚至很快各大征兵點也將其用於宣傳。
德內爾本想推拒報社給予的稿費,但在商業宣傳這方麵,他的見識遠不及奧其爾巴特。後者選擇先接下稿費,然後高調將其捐贈給美國軍隊,此舉使自由法國在民間一時間聲譽大漲。很多人開始主動打聽自由法國是一個怎樣的組織。
德內爾好幾次穿法國軍裝上街散步,都被熱心的美國人攔下詢問:“請問您為自由法國服務嗎?自由法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組織?”
於是德內爾便習慣了每次出門前在口袋裏塞上許多自由法國的宣傳刊物,隨時遞給別人看。他從12月7日開始便再沒有收到任何來自美國官方背景的邀請,正好利用這段時間去了解美國人民的想法和觀點,以便未來開展更有針對性的宣傳工作。
在宣傳畫登報的第二天,他便有了一個新的點子。
“現在非常多的美國青年都麵對著參軍的需要,很多人並不了解軍旅生活,更不知道各個兵種都是幹什麽的。他們現在迫切的想知道各兵種應當承擔的任務,就像高中生想知道大學的各個學科的學習內容一樣。現在美國政府和軍隊還沒有進行科普的打算,我們或許可以抓住機會撰文解釋,如此既能滿足美國人民的需要,又能夾敘法國英雄故事以便宣傳。”
奧其爾巴特與德內爾一拍即合,於是立刻開始聯絡報紙,請求連載刊發。有宣傳畫珠玉在前,美國的報刊都對這群法國人有著頗高的期許,於是奧其爾巴特隻打了第一個電話,就將刊文基本敲定了。
“華盛頓郵報覺得我們的提議棒極了,願意在第三版給我們留一個千詞左右的專欄,要求我們盡快投稿,隻是他們希望我們能多宣揚美軍的事跡。”
聽到這個要求,德內爾無可奈何地回答道:“美軍有什麽事跡嗎?”
奧其爾巴特忍不住笑了:“這麽說會不會太傷人了?”
“就說為了避免泄漏軍事機密吧,隻介紹英法兩國的事跡。”
於是這個專欄就敲定下來了,12月14日,《華盛頓郵報》第三版專欄刊發了德內爾親自寫成的《軍人生活戰鬥科普簡介第一:步兵》一文。文章的首段便以雄健的文風吸引住了美國年輕人的注意力:
“作為人類最古老的兵種,20世紀的步兵所需的品德與辛辛納圖斯的同袍並無差異。”
德內爾早就感受到了美國人有多迷戀羅馬共和國,因此他在這一係列文章中的首篇,便號召美國青年加入步兵隊以從“邪惡的蠻族”手中“保衛共和”。
除了發表一些振奮人心的口號之外,德內爾也介紹了許多步兵生活和戰鬥的“幹貨”,還分享了許多親身經曆過的幾則戰壕趣事和英雄事跡。當然,他沒有諱言步兵的辛苦與危險,但戰場上哪裏沒有危險呢?作為“任何軍隊中堅力量”的步兵連,正是堅毅勇猛的男兒該投身的最佳去處。
這篇文章反響極好,讓華盛頓郵報的銷售額在當日猛增了30%,該報社的編輯當晚便打電話,請求自由法國的“筆杆子們”再多寫點。於是德內爾幹脆推出了一位大神——德聖艾修伯裏——來撰稿介紹飛行員的生活和工作。
作為曾創作過《夜航》《空軍飛行員》等一係列卓越的航空作品的作家和飛行員,德聖艾修伯裏寫這麽篇科普論文不可謂不輕鬆,他叼著根煙將打字機敲得嘩嘩響,千詞文章文不加點片刻寫就。
德內爾等人在第一時間就拜讀了這篇文章,然後便敬佩地派人將其送到了華盛頓郵報的編輯部。編輯部裏的編輯聽說作者正是德聖艾修伯裏先生,激動地差點跳了起來。當天的郵報竟加印了兩次都還不夠,由此可以看出,德內爾的文筆實在無法與真正的高手相提並論。
係列文章連載到第五篇“陸戰隊員”的時候,美國軍方坐不住了,他們終於意識到了自由法國這一係列文章的影響力。受益良多的陸軍(步兵和坦克兵)、陸航(戰鬥機和轟炸機)以及海軍陸戰隊麵對往征兵點湧來的青年自是喜不自勝,但海軍可不爽了:你們把水兵放這麽後,好青年都要被陸軍那群家夥搶光了!
他們固然也計劃過自己寫文章宣傳,但第一,如今美國年輕人幾乎都去讀華盛頓郵報的報道了,他們慢人一步,自然再難獲得像自由法國這群人一樣的影響力。
第二,美國軍隊久疏戰陣,其見識完全無法同德內爾這樣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的軍人相提並論,根本做不到各種素材信手拈來。
第三,他們一時找不到德聖艾修伯裏這樣的作家。盡管美國也有一些經曆過戰爭的作家,但他們的見識卻也是差些,同樣要麵對無素材可用的窘境。
所以美國軍隊最後隻好選擇爭取將自由法國的這一係列文章納為己用。
為了第六篇以後的創作順序,陸海軍征兵處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奧其爾巴特居然先後被五六波陸海軍軍官請客軟磨硬泡,最終各方才艱難達成協議:第六篇寫水兵,此後便按照陸軍一期、海軍一期的順序進行創作。
由此德內爾便迎來了他“創作”生涯的最大難題:他沒當過水兵,完全沒經驗啊!
最後他隻能趕緊發報向倫敦求救,收到電報的卡登花園留守人員閱罷也樂了,於是趕緊請求正在休假或整備中的海軍官兵協助。最後還是德內爾的“老朋友”雨果·尼維勒少尉表現突出,從日記中摘出幾篇平實風趣的遠航小文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德內爾再請德聖艾修伯裏將文章潤色一番,便接著發了出去,果不其然,又收到了廣泛好評。
於是接下來,德內爾便接著跟戰友們發出了炮兵、海軍航空兵、坦克兵、潛艇兵、陸軍通訊兵、海軍信號兵等一係列文章,在美國“圈粉無數”,以至於短短數周之內,自由法國之名便在美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而且幾乎每個美國讀者都能說出一兩個自由法國戰鬥英雄的事跡,並對其稱讚不已,入伍的青年們也紛紛表達出效仿“斯通尼屠夫”、“敦刻爾克殊死進攻”、“沙海信使”等英傑的誌向,要為國家安全和人類自由。
自由法國在美國的這次宣傳大獲成功,甚至引得部分美國媒體酸溜溜地評論:“對國際形勢無知者看了這些文章,恐怕會以為法國人還在抵抗吧?”
對此,美國人民的回答是:“法國人本來就還在抵抗——洛林十字三色旗就是戰鬥的旗幟!”
甚至有人還引用了勒克萊爾上校的誓言:
“在我們的美麗旗幟飄揚在斯特拉斯堡教堂頂之前,絕不放下武器!”
而且美國人民也終於發現了一個關鍵的問題:“自由法國為什麽不是我們的盟友呢?”
就比如美國政府目前已經向正在對軸心國作戰的各盟國提出邀請,準備在1942年元旦簽署一份名為《聯合國家宣言》的綱領性文件,而自由法國並不在其中。
在美國的自由法國代表們除了抗議也不能做什麽,而且抗議也沒有什麽作用。唯一利好的消息是,美國將自由法國也納入到了租借法案的適用對象中。但這並不能說明美國為承認自由法國做好了鋪墊,因為在租借法案名錄中的對象並不一定是“國家”,有很多地位遠遜於自由法國的遊擊隊組織也赫然在列。
代表團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擴大自由法國在美國民間的影響力。
早在去年七月份德內爾到美國之前,旅居美國的學者福西隆便組織在美國的法國科學家、史學家和哲學家組建了“法國紐約研究院”,並通過奧其爾巴特獲得了戴高樂的承認。德內爾抵達美國之後,又促進旅美法國文學家和藝術家組建了“法國旅美文藝社”,同樣也獲得了戴高樂的支持。
隨著辣脆占領軍和維希偽政權倒行逆施日甚一日,這兩個自由法國北美代表團的影響力也逐漸擴大,到今天為止,文藝社中已經聚集起一批諸如德聖艾修伯裏、柯萊特、富歇等在當地小有名氣的作家和畫家,這給了德內爾實施自己計劃的絕妙抓手。
在美國宣布對日作戰的次日,德內爾便請四位畫家分別以羅斯福總統“四大自由”之一繪製宣傳畫,這批畫作在11日德國對美宣戰那天登報,成為美國戰時宣傳畫的先聲。
一名陸軍士兵手持步槍,守衛著一位正對議員們發表演說的農民,是為“扞衛言論自由”;兩名轟炸機飛行員胸前分別掛著新教和天主教的十字架,並肩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遠處西海岸上新教徒與天主教徒則共同為機群祈禱,是為“扞衛信仰自由”;一名水兵伸出遒勁的手臂,抓住一個猥瑣的德國人正伸向婦孺餐盤的爪子,是為“扞衛免於貧困的自由”;一名陸戰隊員舉著上好刺刀的步槍,跟一個瘦弱頑強的中國士兵並肩作戰,保護身後的亞洲人民,是為“扞衛免於恐懼的自由”。
由於美國的宣傳部門還沒有真正啟動,而文藝社的作品又緊緊切中美國人的需求(政治上也是滿分),因此作品一經發表,各大報社便爭相轉載,甚至很快各大征兵點也將其用於宣傳。
德內爾本想推拒報社給予的稿費,但在商業宣傳這方麵,他的見識遠不及奧其爾巴特。後者選擇先接下稿費,然後高調將其捐贈給美國軍隊,此舉使自由法國在民間一時間聲譽大漲。很多人開始主動打聽自由法國是一個怎樣的組織。
德內爾好幾次穿法國軍裝上街散步,都被熱心的美國人攔下詢問:“請問您為自由法國服務嗎?自由法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組織?”
於是德內爾便習慣了每次出門前在口袋裏塞上許多自由法國的宣傳刊物,隨時遞給別人看。他從12月7日開始便再沒有收到任何來自美國官方背景的邀請,正好利用這段時間去了解美國人民的想法和觀點,以便未來開展更有針對性的宣傳工作。
在宣傳畫登報的第二天,他便有了一個新的點子。
“現在非常多的美國青年都麵對著參軍的需要,很多人並不了解軍旅生活,更不知道各個兵種都是幹什麽的。他們現在迫切的想知道各兵種應當承擔的任務,就像高中生想知道大學的各個學科的學習內容一樣。現在美國政府和軍隊還沒有進行科普的打算,我們或許可以抓住機會撰文解釋,如此既能滿足美國人民的需要,又能夾敘法國英雄故事以便宣傳。”
奧其爾巴特與德內爾一拍即合,於是立刻開始聯絡報紙,請求連載刊發。有宣傳畫珠玉在前,美國的報刊都對這群法國人有著頗高的期許,於是奧其爾巴特隻打了第一個電話,就將刊文基本敲定了。
“華盛頓郵報覺得我們的提議棒極了,願意在第三版給我們留一個千詞左右的專欄,要求我們盡快投稿,隻是他們希望我們能多宣揚美軍的事跡。”
聽到這個要求,德內爾無可奈何地回答道:“美軍有什麽事跡嗎?”
奧其爾巴特忍不住笑了:“這麽說會不會太傷人了?”
“就說為了避免泄漏軍事機密吧,隻介紹英法兩國的事跡。”
於是這個專欄就敲定下來了,12月14日,《華盛頓郵報》第三版專欄刊發了德內爾親自寫成的《軍人生活戰鬥科普簡介第一:步兵》一文。文章的首段便以雄健的文風吸引住了美國年輕人的注意力:
“作為人類最古老的兵種,20世紀的步兵所需的品德與辛辛納圖斯的同袍並無差異。”
德內爾早就感受到了美國人有多迷戀羅馬共和國,因此他在這一係列文章中的首篇,便號召美國青年加入步兵隊以從“邪惡的蠻族”手中“保衛共和”。
除了發表一些振奮人心的口號之外,德內爾也介紹了許多步兵生活和戰鬥的“幹貨”,還分享了許多親身經曆過的幾則戰壕趣事和英雄事跡。當然,他沒有諱言步兵的辛苦與危險,但戰場上哪裏沒有危險呢?作為“任何軍隊中堅力量”的步兵連,正是堅毅勇猛的男兒該投身的最佳去處。
這篇文章反響極好,讓華盛頓郵報的銷售額在當日猛增了30%,該報社的編輯當晚便打電話,請求自由法國的“筆杆子們”再多寫點。於是德內爾幹脆推出了一位大神——德聖艾修伯裏——來撰稿介紹飛行員的生活和工作。
作為曾創作過《夜航》《空軍飛行員》等一係列卓越的航空作品的作家和飛行員,德聖艾修伯裏寫這麽篇科普論文不可謂不輕鬆,他叼著根煙將打字機敲得嘩嘩響,千詞文章文不加點片刻寫就。
德內爾等人在第一時間就拜讀了這篇文章,然後便敬佩地派人將其送到了華盛頓郵報的編輯部。編輯部裏的編輯聽說作者正是德聖艾修伯裏先生,激動地差點跳了起來。當天的郵報竟加印了兩次都還不夠,由此可以看出,德內爾的文筆實在無法與真正的高手相提並論。
係列文章連載到第五篇“陸戰隊員”的時候,美國軍方坐不住了,他們終於意識到了自由法國這一係列文章的影響力。受益良多的陸軍(步兵和坦克兵)、陸航(戰鬥機和轟炸機)以及海軍陸戰隊麵對往征兵點湧來的青年自是喜不自勝,但海軍可不爽了:你們把水兵放這麽後,好青年都要被陸軍那群家夥搶光了!
他們固然也計劃過自己寫文章宣傳,但第一,如今美國年輕人幾乎都去讀華盛頓郵報的報道了,他們慢人一步,自然再難獲得像自由法國這群人一樣的影響力。
第二,美國軍隊久疏戰陣,其見識完全無法同德內爾這樣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的軍人相提並論,根本做不到各種素材信手拈來。
第三,他們一時找不到德聖艾修伯裏這樣的作家。盡管美國也有一些經曆過戰爭的作家,但他們的見識卻也是差些,同樣要麵對無素材可用的窘境。
所以美國軍隊最後隻好選擇爭取將自由法國的這一係列文章納為己用。
為了第六篇以後的創作順序,陸海軍征兵處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奧其爾巴特居然先後被五六波陸海軍軍官請客軟磨硬泡,最終各方才艱難達成協議:第六篇寫水兵,此後便按照陸軍一期、海軍一期的順序進行創作。
由此德內爾便迎來了他“創作”生涯的最大難題:他沒當過水兵,完全沒經驗啊!
最後他隻能趕緊發報向倫敦求救,收到電報的卡登花園留守人員閱罷也樂了,於是趕緊請求正在休假或整備中的海軍官兵協助。最後還是德內爾的“老朋友”雨果·尼維勒少尉表現突出,從日記中摘出幾篇平實風趣的遠航小文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德內爾再請德聖艾修伯裏將文章潤色一番,便接著發了出去,果不其然,又收到了廣泛好評。
於是接下來,德內爾便接著跟戰友們發出了炮兵、海軍航空兵、坦克兵、潛艇兵、陸軍通訊兵、海軍信號兵等一係列文章,在美國“圈粉無數”,以至於短短數周之內,自由法國之名便在美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而且幾乎每個美國讀者都能說出一兩個自由法國戰鬥英雄的事跡,並對其稱讚不已,入伍的青年們也紛紛表達出效仿“斯通尼屠夫”、“敦刻爾克殊死進攻”、“沙海信使”等英傑的誌向,要為國家安全和人類自由。
自由法國在美國的這次宣傳大獲成功,甚至引得部分美國媒體酸溜溜地評論:“對國際形勢無知者看了這些文章,恐怕會以為法國人還在抵抗吧?”
對此,美國人民的回答是:“法國人本來就還在抵抗——洛林十字三色旗就是戰鬥的旗幟!”
甚至有人還引用了勒克萊爾上校的誓言:
“在我們的美麗旗幟飄揚在斯特拉斯堡教堂頂之前,絕不放下武器!”
而且美國人民也終於發現了一個關鍵的問題:“自由法國為什麽不是我們的盟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