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勒克萊爾飛抵拉各斯,當晚就跨過邊境線進入了喀麥隆。然後這位第一次獨當一麵的軍官,就用實力向在喀麥隆逡巡徘徊的伯克展示了什麽叫“兵貴神速”——他直接找到喀麥隆邊境上幾個部落,以自由法國的名義聘請部落的民兵作為“向導”,隨後帶著這夥向導直入杜阿拉。
一行人在9月2日傍晚進入喀麥隆首府,一進城,勒克萊爾就大張旗鼓地帶民兵闖入軍營,直接奪下了軍權——也不知道他到底使了什麽手段!拿下軍隊之後,勒克萊爾立刻聯絡政府,出手逮捕了一臉懵逼地維希分子伯克,並處決了試圖頑抗的死硬者,喀麥隆就這樣宣布加入自由法國。
這還沒完!在接下來的兩天內,勒克萊爾和他的助手動用軍隊開始對投降派進行清洗,所有不支持自由法國運動的軍官一律剝奪軍銜,個別親德的還被直接收押。9月4號的時候,勒克萊爾就向德內爾發電:喀麥隆盡歸自由法國,計劃照常進行。
如此行雲流水一般的操作讓德內爾大喜過望:他可不在乎他原本的下屬是不是一夜之間就和他平起平坐。德內爾認為,無論是為了穩定喀麥隆秩序,還是為了酬勞戰功,承認勒克萊爾的上校軍銜都是理智之舉。
於是他便給戴高樂的遠征艦隊拍了電報,請後者直接晉升勒克萊爾為上校。戴高樂雖然覺得有些不太合適,但還是同意了德內爾的建議,勒克萊爾就這樣在一周之內從上尉變成上校。
戴高樂將軍的承認讓勒克萊爾欣喜若狂,他連忙拍電報向替他在戴高樂麵前美言的前上司德內爾致謝。
“我們該如何回複勒克萊爾‘上校’的致謝電報?”
之前敬佩歸敬佩,但是當勒克萊爾真的“扶搖直上”之後,乍得守備司令馬爾尚還是難免有些嫉妒,他從少校晉升上校足足用了十一年,勒克萊爾從上尉到上校卻隻用了幾天。
要知道馬爾尚的晉升在間戰時期的法軍中還算快的,勒克萊爾自己從少尉到上尉都用了十三年。
“回電祝賀,並勉勵他再立新功。”德內爾敏感地聽出了馬爾尚話中的妒意,便在回答了馬爾尚的問題後寬慰他道,“不要擔憂,馬爾尚,時代變了,機會也多了。勒克萊爾隻是抓住了這次機會搶先一步,你我日後立功受獎的機會還很多。”
馬爾尚被撞破心思,一時有些尷尬,不知該如何回答。
“你今年才四十多歲吧?”
“四十四歲,戴澤南上校。”
“離退伍還有二十多年,距離將軍就隻剩一步之遙。如果是和平時期,這一步可能終你一生都無法越過。”德內爾看著操場上正在訓練隊列的乍得新兵,繼續以閑聊的語氣規勸身邊的馬爾尚,“現在呢?算上勒克萊爾,自由法國的上校總共也才三個。以後或許會有其他高級軍官加入,但無論如何,現在的上校就三個。”
“沒錯,戴澤南上校。”
“勒克萊爾拿下了喀麥隆,這樣的功績在和平年代足以使其越次晉階,那麽拿下達喀爾呢?”
是啊,一個喀麥隆便能讓勒克萊爾一躍成為最高階的軍官(將軍銜屬於將領),如果他跟戴澤南能拿下西非的核心達喀爾,配不上將軍的軍銜嗎?
如此想來,馬爾尚的心情立刻舒暢了不少,便告別德內爾,去給勒克萊爾擬祝賀電文了。等他走後,代替勒克萊爾充當德內爾副手的原一營長哈羅德上尉忍不住吐槽:“草擬祝賀電文還用他一個上校親自出馬?眼熱的也太明顯了。”
“也算意料之中。”德內爾從向戴高樂推舉勒克萊爾的那一刻起,就知道後者遲早會成為眾矢之的。
“但是局勢緊張,實在顧不得了。”
勒克萊爾的事情暫時放一邊,現在德內爾還麵對著一個比訓練軍隊更緊迫的問題,那就是配合殖民地政府恢複當地經濟。
以農業為支柱的乍得極不發達,地區市場十分狹小,經濟高度依賴進出口。該地出口玉米、棉花以及以二者為原料的初級加工品(玉米麵粉、牲畜飼料、未染色的棉布等等)獲得資金,再進口煤、油、鹽等當地無法生產的生活必需品,戰爭爆發前,乍得基本可以實現收支平衡。
然而乍得是個內陸殖民地,它的進出口有八成要經過英屬尼日利亞,剩下兩成則是通過西麵的尼日爾和西南的達喀爾。法國戰敗後,英國為了對法國殖民地施壓,於兩個月前掐斷了乍得和英屬尼日利亞的貿易線,此舉導致乍得經濟立即瀕臨崩潰,迫使艾布厄總督積極向自由法國靠攏。這一靠攏又使得維希方麵對乍得十分不滿,於是該地與尼日爾的貿易也被人為地掐斷了。
雖然從8月26號安全得到保障的乍得宣布加入自由法國後,英國就撤銷了對乍得的封鎖,但此時乍得的手工業者和工人已經困頓得揭不開鍋,因此恢複經濟就成了當務之急。
那就恢複唄,不過這跟德內爾有什麽關係?
答案是政府看上了德內爾帶來的汽車。
乍得和英屬尼日利亞之間是沒有鐵路的,平時進出口的主要陸上運輸工具是馬車。現在乍得急需食鹽、燃料和藥品,擴軍還需要武器和其他裝備,這些東西用馬車運肯定來不及,因此乍得希望先借用第一團的汽車,等度過了這段財政捉襟見肘的日子(最長不過一個月),再將汽車還給第一團。
第一團目前是不怎麽需要汽車,第一營和第二營分別再乍得東部和喀麥隆北部,暫時沒有大仗可打,補給在當地解決就行。
第三營雖然已經進入尼日爾,但同樣沒有受到大規模的抵抗,而且短期內不太可能跟忠於維希法國的軍隊交火(對方還在數百公裏以外,而且兵力嚴重不足),當地居民跟自由法國軍隊的關係也還不錯,補給也能在當地解決。
針對當前的情況,德內爾認為,隻需要三四輛卡車就能完成軍隊的補給任務,因此將一部分卡車借給乍得政府完全沒有問題。不過有一點令德內爾非常詫異:不是說乍得的經濟極度依賴進出口嗎?馬車居然能承擔得起這個重任?
“乍得境內運輸主要靠乍得湖和沙裏河。”艾布厄總督向德內爾做了解釋,“而乍得湖就在乍得與喀麥隆和尼日利亞的邊境上,出口商品和采購物資都可以在乍得湖周邊完成,運輸還是以航運為主,陸地上用馬車就足夠了。但是現在我們物資缺口太大,必須要借助汽車到更遠的地方,甚至到拉各斯采購物資。”
這種情況令德內爾嚴肅了起來:“我們的到來讓乍得的供給壓力很大嗎?”
“很大。”艾布厄毫不避諱地說道,“除了食物、水和住處以外,你們其他的消耗品我們都不能供應,全都要靠進口。其中燃油的消耗又是最大的,如果所有汽車和摩托車全速運轉的話,再有兩個月,我們的油料儲存就要見底。”
如此,恢複經濟、建立補給就成了比訓練軍隊更緊迫的問題。
德內爾不敢有絲毫怠慢。除了將大部分汽車暫借給乍得政府用作恢複經濟以外,他還同喀麥隆和英屬尼日利亞方麵協調,希望能夠擴大補給線。此外,他還發電報從戴高樂將軍那裏申請了一筆經費,用於向英方購買車輛,順便從尼日利亞雇了3個車隊共43輛卡車應急。
這位從倫敦來的上校對恢複和發展經濟的重視程度超乎艾布厄的預料,他並沒有如同總督閣下設想的那樣,從乍得榨出每一滴油水來供應軍隊。正相反的是,他正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配合艾布厄的工作。
理由很簡單:“如果乍得人民因我們的到來而餓肚子,他們就不可能長久地支持我們的抗戰。”
德內爾在9月7日向民眾做征兵演講時也表示:“自由法國第一團的目標有兩個,第一,光複法屬西非的任務一定要完成!第二,乍得人民的生活水平絕不能倒退!”
為了實現這兩個目標,他繼續向戴高樂申請經費以便對乍得和喀麥隆的基礎設施和民用工業進行投資,並且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幫助民眾解決生活困難上,指揮戰鬥的事基本都被他甩給了馬爾尚。
反正現在戰事尚不激烈,馬爾尚即使有心求戰,也無法給第一團的士兵們插上翅膀,隻能幹看著他們一步一步在草原上推進,一個聚落一個聚落地向法屬西非挺進,連開槍的機會都不多。
而且馬爾尚不是眼熱勒克萊爾的晉升嗎?德內爾正好將解放法屬西非的光榮留給他,早讓他晉升準將,免得滿腹怨言憋出毛病來。馬爾尚也看出了德內爾做此分工的用意,對後者深為感激。
馬爾尚感激德內爾的大度,艾布厄感謝德內爾的配合,勒克萊爾感恩德內爾的舉薦——自由法國非洲遠征軍的領導力量便以德內爾為樞紐,實現了空前的團結。
非洲的思想統一了,但自由法國在倫敦的高層中還有不少人不理解德內爾為何要急於往這些鳥不拉屎的地方投錢,不過戴高樂卻明白德內爾的用意。
當前法屬美洲殖民地和部分亞洲太平洋殖民地,以及馬達加斯加、喀麥隆和乍得已經加入了自由法國,但指望這些地區靠自己的工業力量武裝出一支大軍純屬癡心妄想,它們能為抗戰提供的就隻有人力。
如果因為刮地皮而激起民眾的不滿,那就完全是本末倒置了!民眾不支持自由法國,不願意加入自由法國軍隊,強征來的兵員又士氣低下,那還怎麽跟德國佬作戰?
但倘若自由法國采取另一種做法,即付出相當大的一筆支出,讓殖民地民眾看到自由法國正盡最大努力改善他們的生活。這時他們就不難發覺,隻有自由法國才真正把他們當成法國人,才會考慮他們的福祉。那麽為了避免受到德國人的奴役,不願做二等公民(黑人在第三帝國體製下甚至根本不算公民)的殖民地人民必然會更加支持自由法國的戰鬥。
於是仍在海上晃蕩的他批示倫敦:“再拿出一百萬法郎給戴澤南上校,並告訴他,這筆錢怎麽花完全由他和艾布厄總督決定。”
正如德內爾相信勒克萊爾有拿下喀麥隆的實力一樣,戴高樂也相信德內爾能為自由法國贏得當地民眾的支持。
“戴澤南上校非常仁慈,最看不得別人遭罪,總是想盡辦法緩解別人的痛苦。正因為如此,他到哪裏都能獲得一群追隨者。在軍隊中是這樣,相信在民事上也是一樣。”
一行人在9月2日傍晚進入喀麥隆首府,一進城,勒克萊爾就大張旗鼓地帶民兵闖入軍營,直接奪下了軍權——也不知道他到底使了什麽手段!拿下軍隊之後,勒克萊爾立刻聯絡政府,出手逮捕了一臉懵逼地維希分子伯克,並處決了試圖頑抗的死硬者,喀麥隆就這樣宣布加入自由法國。
這還沒完!在接下來的兩天內,勒克萊爾和他的助手動用軍隊開始對投降派進行清洗,所有不支持自由法國運動的軍官一律剝奪軍銜,個別親德的還被直接收押。9月4號的時候,勒克萊爾就向德內爾發電:喀麥隆盡歸自由法國,計劃照常進行。
如此行雲流水一般的操作讓德內爾大喜過望:他可不在乎他原本的下屬是不是一夜之間就和他平起平坐。德內爾認為,無論是為了穩定喀麥隆秩序,還是為了酬勞戰功,承認勒克萊爾的上校軍銜都是理智之舉。
於是他便給戴高樂的遠征艦隊拍了電報,請後者直接晉升勒克萊爾為上校。戴高樂雖然覺得有些不太合適,但還是同意了德內爾的建議,勒克萊爾就這樣在一周之內從上尉變成上校。
戴高樂將軍的承認讓勒克萊爾欣喜若狂,他連忙拍電報向替他在戴高樂麵前美言的前上司德內爾致謝。
“我們該如何回複勒克萊爾‘上校’的致謝電報?”
之前敬佩歸敬佩,但是當勒克萊爾真的“扶搖直上”之後,乍得守備司令馬爾尚還是難免有些嫉妒,他從少校晉升上校足足用了十一年,勒克萊爾從上尉到上校卻隻用了幾天。
要知道馬爾尚的晉升在間戰時期的法軍中還算快的,勒克萊爾自己從少尉到上尉都用了十三年。
“回電祝賀,並勉勵他再立新功。”德內爾敏感地聽出了馬爾尚話中的妒意,便在回答了馬爾尚的問題後寬慰他道,“不要擔憂,馬爾尚,時代變了,機會也多了。勒克萊爾隻是抓住了這次機會搶先一步,你我日後立功受獎的機會還很多。”
馬爾尚被撞破心思,一時有些尷尬,不知該如何回答。
“你今年才四十多歲吧?”
“四十四歲,戴澤南上校。”
“離退伍還有二十多年,距離將軍就隻剩一步之遙。如果是和平時期,這一步可能終你一生都無法越過。”德內爾看著操場上正在訓練隊列的乍得新兵,繼續以閑聊的語氣規勸身邊的馬爾尚,“現在呢?算上勒克萊爾,自由法國的上校總共也才三個。以後或許會有其他高級軍官加入,但無論如何,現在的上校就三個。”
“沒錯,戴澤南上校。”
“勒克萊爾拿下了喀麥隆,這樣的功績在和平年代足以使其越次晉階,那麽拿下達喀爾呢?”
是啊,一個喀麥隆便能讓勒克萊爾一躍成為最高階的軍官(將軍銜屬於將領),如果他跟戴澤南能拿下西非的核心達喀爾,配不上將軍的軍銜嗎?
如此想來,馬爾尚的心情立刻舒暢了不少,便告別德內爾,去給勒克萊爾擬祝賀電文了。等他走後,代替勒克萊爾充當德內爾副手的原一營長哈羅德上尉忍不住吐槽:“草擬祝賀電文還用他一個上校親自出馬?眼熱的也太明顯了。”
“也算意料之中。”德內爾從向戴高樂推舉勒克萊爾的那一刻起,就知道後者遲早會成為眾矢之的。
“但是局勢緊張,實在顧不得了。”
勒克萊爾的事情暫時放一邊,現在德內爾還麵對著一個比訓練軍隊更緊迫的問題,那就是配合殖民地政府恢複當地經濟。
以農業為支柱的乍得極不發達,地區市場十分狹小,經濟高度依賴進出口。該地出口玉米、棉花以及以二者為原料的初級加工品(玉米麵粉、牲畜飼料、未染色的棉布等等)獲得資金,再進口煤、油、鹽等當地無法生產的生活必需品,戰爭爆發前,乍得基本可以實現收支平衡。
然而乍得是個內陸殖民地,它的進出口有八成要經過英屬尼日利亞,剩下兩成則是通過西麵的尼日爾和西南的達喀爾。法國戰敗後,英國為了對法國殖民地施壓,於兩個月前掐斷了乍得和英屬尼日利亞的貿易線,此舉導致乍得經濟立即瀕臨崩潰,迫使艾布厄總督積極向自由法國靠攏。這一靠攏又使得維希方麵對乍得十分不滿,於是該地與尼日爾的貿易也被人為地掐斷了。
雖然從8月26號安全得到保障的乍得宣布加入自由法國後,英國就撤銷了對乍得的封鎖,但此時乍得的手工業者和工人已經困頓得揭不開鍋,因此恢複經濟就成了當務之急。
那就恢複唄,不過這跟德內爾有什麽關係?
答案是政府看上了德內爾帶來的汽車。
乍得和英屬尼日利亞之間是沒有鐵路的,平時進出口的主要陸上運輸工具是馬車。現在乍得急需食鹽、燃料和藥品,擴軍還需要武器和其他裝備,這些東西用馬車運肯定來不及,因此乍得希望先借用第一團的汽車,等度過了這段財政捉襟見肘的日子(最長不過一個月),再將汽車還給第一團。
第一團目前是不怎麽需要汽車,第一營和第二營分別再乍得東部和喀麥隆北部,暫時沒有大仗可打,補給在當地解決就行。
第三營雖然已經進入尼日爾,但同樣沒有受到大規模的抵抗,而且短期內不太可能跟忠於維希法國的軍隊交火(對方還在數百公裏以外,而且兵力嚴重不足),當地居民跟自由法國軍隊的關係也還不錯,補給也能在當地解決。
針對當前的情況,德內爾認為,隻需要三四輛卡車就能完成軍隊的補給任務,因此將一部分卡車借給乍得政府完全沒有問題。不過有一點令德內爾非常詫異:不是說乍得的經濟極度依賴進出口嗎?馬車居然能承擔得起這個重任?
“乍得境內運輸主要靠乍得湖和沙裏河。”艾布厄總督向德內爾做了解釋,“而乍得湖就在乍得與喀麥隆和尼日利亞的邊境上,出口商品和采購物資都可以在乍得湖周邊完成,運輸還是以航運為主,陸地上用馬車就足夠了。但是現在我們物資缺口太大,必須要借助汽車到更遠的地方,甚至到拉各斯采購物資。”
這種情況令德內爾嚴肅了起來:“我們的到來讓乍得的供給壓力很大嗎?”
“很大。”艾布厄毫不避諱地說道,“除了食物、水和住處以外,你們其他的消耗品我們都不能供應,全都要靠進口。其中燃油的消耗又是最大的,如果所有汽車和摩托車全速運轉的話,再有兩個月,我們的油料儲存就要見底。”
如此,恢複經濟、建立補給就成了比訓練軍隊更緊迫的問題。
德內爾不敢有絲毫怠慢。除了將大部分汽車暫借給乍得政府用作恢複經濟以外,他還同喀麥隆和英屬尼日利亞方麵協調,希望能夠擴大補給線。此外,他還發電報從戴高樂將軍那裏申請了一筆經費,用於向英方購買車輛,順便從尼日利亞雇了3個車隊共43輛卡車應急。
這位從倫敦來的上校對恢複和發展經濟的重視程度超乎艾布厄的預料,他並沒有如同總督閣下設想的那樣,從乍得榨出每一滴油水來供應軍隊。正相反的是,他正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配合艾布厄的工作。
理由很簡單:“如果乍得人民因我們的到來而餓肚子,他們就不可能長久地支持我們的抗戰。”
德內爾在9月7日向民眾做征兵演講時也表示:“自由法國第一團的目標有兩個,第一,光複法屬西非的任務一定要完成!第二,乍得人民的生活水平絕不能倒退!”
為了實現這兩個目標,他繼續向戴高樂申請經費以便對乍得和喀麥隆的基礎設施和民用工業進行投資,並且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幫助民眾解決生活困難上,指揮戰鬥的事基本都被他甩給了馬爾尚。
反正現在戰事尚不激烈,馬爾尚即使有心求戰,也無法給第一團的士兵們插上翅膀,隻能幹看著他們一步一步在草原上推進,一個聚落一個聚落地向法屬西非挺進,連開槍的機會都不多。
而且馬爾尚不是眼熱勒克萊爾的晉升嗎?德內爾正好將解放法屬西非的光榮留給他,早讓他晉升準將,免得滿腹怨言憋出毛病來。馬爾尚也看出了德內爾做此分工的用意,對後者深為感激。
馬爾尚感激德內爾的大度,艾布厄感謝德內爾的配合,勒克萊爾感恩德內爾的舉薦——自由法國非洲遠征軍的領導力量便以德內爾為樞紐,實現了空前的團結。
非洲的思想統一了,但自由法國在倫敦的高層中還有不少人不理解德內爾為何要急於往這些鳥不拉屎的地方投錢,不過戴高樂卻明白德內爾的用意。
當前法屬美洲殖民地和部分亞洲太平洋殖民地,以及馬達加斯加、喀麥隆和乍得已經加入了自由法國,但指望這些地區靠自己的工業力量武裝出一支大軍純屬癡心妄想,它們能為抗戰提供的就隻有人力。
如果因為刮地皮而激起民眾的不滿,那就完全是本末倒置了!民眾不支持自由法國,不願意加入自由法國軍隊,強征來的兵員又士氣低下,那還怎麽跟德國佬作戰?
但倘若自由法國采取另一種做法,即付出相當大的一筆支出,讓殖民地民眾看到自由法國正盡最大努力改善他們的生活。這時他們就不難發覺,隻有自由法國才真正把他們當成法國人,才會考慮他們的福祉。那麽為了避免受到德國人的奴役,不願做二等公民(黑人在第三帝國體製下甚至根本不算公民)的殖民地人民必然會更加支持自由法國的戰鬥。
於是仍在海上晃蕩的他批示倫敦:“再拿出一百萬法郎給戴澤南上校,並告訴他,這筆錢怎麽花完全由他和艾布厄總督決定。”
正如德內爾相信勒克萊爾有拿下喀麥隆的實力一樣,戴高樂也相信德內爾能為自由法國贏得當地民眾的支持。
“戴澤南上校非常仁慈,最看不得別人遭罪,總是想盡辦法緩解別人的痛苦。正因為如此,他到哪裏都能獲得一群追隨者。在軍隊中是這樣,相信在民事上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