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趙謙
這個大明好像不太一樣 作者:雲陵一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應天府的府衙之內,朱雄英麵色平靜的端坐在大堂之上,應天府尹滿頭大汗的站立在一旁,兩側還坐著內閣閣老劉三吾,禮部尚書唐闕,刑部侍郎崔淼,就連學政司的兩位主官,解縉和方孝儒也坐在一邊。
但是自己不敢有絲毫意見,他隻是怕今天的事情處理不好,自己這個府尹的位置就算坐到頭了。
學子遊行的代表,乃是一名渾身穿著補丁的破舊衣衫,精神壯碩的老者,身後跟著三個文縐縐的中年人,應該都是他的弟子。
這名老者名為趙謙,亦是當代大儒,與開國功臣宋濂的關門弟子,在天下學子心中的地位隻怕還在劉三吾這位掌管國子監的大臣之上。
其實對這這位趙謙,朱雄英的印象很深刻。
在曆史上,這位趙大人的耿直可是出了名的,年少成才,曾與孔子後人孔士行坐而論道,後者也被他的學問深深折服。
建國後,受到太子少師宋濂的賞識,收為門下,年紀輕輕就任職為國子監典簿,但是因為為人太過於正直,眼裏容不得半點苟且,得罪了當時權勢滔天的胡唯庸一黨,被貶黜出了京城。
後麵又因為才華被朱元璋啟用,一躍成為吏部侍郎,但是趙謙此時對官場的勾心鬥角很是反感,覺得在朝中沒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所以自請出京,毅然放棄京官的優越地位,主動到被稱為\"蠻夷萬裏\"的海南瓊山任儒學教諭。
海南自古是個蠻荒之地,文化非常落後,雖然自宋代蘇東坡、胡銓等人流放來瓊,大力宣揚文教,但直至明初,讀書人還很少。
瓊山知縣在儒學的旁邊築了一個考古台,給趙謙作著述之所。為了培育人才,趙謙還編寫了一本《童蒙習句》的識字課本和一本定名《學範》的教科書。
趙謙生平著述不少,傳世者還有《聲音文字通》、《六書本義》、《造化經倫圖》、《曆代譜讚》等書。
其中《聲音文字通》在永樂初由趙謙門人柴文敬呈上朝廷,明成祖下詔藏於秘閣,並作為考文重典。
趙謙辦學不分民族、貴賤,一視同仁。他的學生,既有貴介公子,也有平民百姓,既有漢族青年,也有黎家子弟。此外,還有不少青年從遠方慕名而來,
最後因為海南惡劣的環境,病死於任所。
趙謙死後,眾門生如喪己父,悲痛萬分,將他安葬於府城南門外六角井附近,爭相負土築墓,春秋祭祀不絕。
麵對這樣一個純粹的學者,朱雄英不由得也很頭疼。
他不怕窮凶極惡的對手,就怕像陳懷瑾和趙謙這種人,他們忠於大明,不貪腐,不犯錯,但是因為自己要推進時代的發展,不得不站在他們的對立麵成為敵人。
實在是有些惋惜。
朱雄英歎了口氣:“趙大人,您這是何必呢?”
趙謙不卑不亢的道:“回吳王殿下,草民在洪武七年就已經被罷官,所以不敢當殿下一句大人,草民今日所請不過是釋放陳懷瑾,恢複儒學為科舉的考試內容,僅此而已。”
劉三吾早就與趙謙相識,知道他的臭脾氣,生怕他頂撞了吳王,所以搶先開口道:“趙謙,你我曾經共事過一段時間,本官知道你的脾性正直,但是推行新學是大勢所趨,你現在退去,本官可以當你從來沒有來過。”
趙謙冷然一笑,有些不屑的道:“劉大人,若草民記得不錯的話,您也是通過科舉入仕的吧?您本身也是儒學大家,對程朱理學可以說是在整個大明也是最前列吧,怎麽如今入了內閣,便開始要推行新學了?您這種行為,和吃了飯摔碗的混賬有什麽區別?”
劉三吾的臉色巨變,忍不住怒哼一聲:“哼,冥頑不靈,迂腐不堪的腐儒,你聚集學子遊行,這是解決的辦法嗎?這時威脅朝廷,君為臣綱,你就是這麽維護你的儒學的?”
趙謙淡然自若,語氣嘲諷道:“劉閣老不用給草民身上扣帽子,草民來這裏是自己的行為,何曾鼓動學子聚集?都是他們自發的行為罷了,不過老朽倒是為了大明有這樣膽識的學子而感到慶幸。”
聽著趙謙麵對權貴依然淡定自若的吐出這些大義凜然的話語,公堂外麵那些圍觀的學子都已經沸騰了。
紛紛大聲的叫起了好。
這讓堂上的諸位官員麵色都相當難看。
隻有朱雄英依然神色自若,用眼神止住要說話的崔淼,親自站起身,走到趙謙身前,不緊不慢的道:“趙謙,你可還記得你當初讀書是為了什麽?”
趙謙不知道吳王是什麽意思,但還是挺起胸膛道:“嗬嗬,草民讀書是為了能為天下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草民不迎合,不折腰,做事隻為遵從本心。”
聽了這樣的回答,朱雄英的麵色沒有任何變化,隻是自顧自的問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您可曾聽過?”
趙謙下意識的點頭道:“這是張載的名言,天下讀書人自然都聽說過。”
朱雄英繼續道:“好,那本王想問一下, 如今的百姓的生活對比洪武初年是不是已經十足的提高?”
趙謙沒有否認,正色道:“確實如此,洪武初年還常有餓死人的事情發生,但是如今百姓們已經可以填飽肚子了,甚至很多百姓家裏已經有了一定的積蓄,可是這一切與廢除儒學有何關聯?”
朱雄英看著趙謙,目光灼灼的問道:“趙謙,你自認清高,頗有才華,本王問你,如今大明百姓的生活能夠飛速發展,靠的是什麽?難道靠的是你引以為傲的儒學?”
麵對吳王的追問,趙謙很明顯有些慌亂,但還是有條不紊的道:“吳王殿下,儒學的地位不能撼動啊,相信殿下也知道,儒學能夠約束人的行為,高尚人的品格,通過儒學培養出來的學子,大部分都會對百姓有回護之意,這樣才能在治理百姓的時候,將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啊。”
對於這種言論,朱雄英自然嗤之以鼻,有些不屑的道:“簡直可笑,如果通過儒學就可以讓人的品格得到提升,那就不會有那麽多的貪官汙吏,就不會有那麽多的冤假錯案了,如今朝堂上的官員有八成都是儒學出身,如果本王真的想查,整個朝堂怕是要空一大半,刑部和禦史台現在還堆積著各地官員貪腐的卷宗,你要親自看看嗎?”
“這......”
沒有理會趙謙驚愕的表情,朱雄英繼續道:“醒醒吧,大明之所以富強,是因為本王在朝堂之上不停的變革,如果沒有水泥,現在大明的運輸效率還是和以前一樣,會存在大量的損耗,如果沒有軍備司研發的火器,大明就不會屢戰屢勝,收複漠北和黃海,如果不是在漠北開設互市,在河南建設交通樞紐,大明的國庫就不會如此充盈,如果沒有本王推行大明律,現在的百姓們還在受著各種壓迫,更別說像現在一樣能夠吃飽穿暖的同時還能積攢積蓄。”
“可你們呢?在本王進行變革之時,不想著如何配合,反而受人挑撥聚眾鬧事,一個一個坐井觀天,自認為除了儒學之外,天下所有的學科都是歪理邪說,簡直可笑。”
“本王想問問你,以及在外麵圍觀的學子,新學的教材與講義,在國子監的門口已經公開,任由你們免費領取,可是你們有一個人去領嗎?有一個人去看過嗎?整天張口仁義道德,閉口忠君愛國,這就是你們愛國的方式?你們不覺得自己很可笑嗎?”
說完,用失望至極的眼神看向趙謙。
“趙大人,本王對你很失望,在見麵之前,本王就曾經聽說過你的名字,也知道你心中的抱負,但是卻沒想到,你竟然也會如此迂腐。”
趙謙的臉色大變,有些羞愧的低下了頭。
外麵圍觀的不止有學子,還有一眾百姓,他們不懂儒學怎麽樣,但是他們知道他們現在好的生活都是因為吳王,所以紛紛議論道:“這些學子到底在幹什麽?怎麽讓吳王殿下這麽生氣?他們不知道現在大明的富強都是因為吳王嗎?”
“對啊,還讀了那麽多書呢,還不如我們這些平頭老百姓有見識。”
“是啊,咱雖然大字不識籮筐,但是咱也知道隻要在吳王的帶領下,不給朝廷惹麻煩,那以後的好日子可長著呢。”
聽著周圍百姓的議論聲,學子們紛紛感到麵紅耳赤。
是啊,如今所有人都知道,大明的安定富強,吳王是最大的功臣,他親自主導推行的新學,真的會是歪理學說嗎?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劉三吾,解縉,方孝儒這些早已成名的大儒為什麽也會跟著吳王堅定的推行新學呢?
想到這裏,所有的學子開始對新學的內容產生了濃烈的興趣。
甚至有的學子直接就轉身離開,向國子監的方向跑去。
但是自己不敢有絲毫意見,他隻是怕今天的事情處理不好,自己這個府尹的位置就算坐到頭了。
學子遊行的代表,乃是一名渾身穿著補丁的破舊衣衫,精神壯碩的老者,身後跟著三個文縐縐的中年人,應該都是他的弟子。
這名老者名為趙謙,亦是當代大儒,與開國功臣宋濂的關門弟子,在天下學子心中的地位隻怕還在劉三吾這位掌管國子監的大臣之上。
其實對這這位趙謙,朱雄英的印象很深刻。
在曆史上,這位趙大人的耿直可是出了名的,年少成才,曾與孔子後人孔士行坐而論道,後者也被他的學問深深折服。
建國後,受到太子少師宋濂的賞識,收為門下,年紀輕輕就任職為國子監典簿,但是因為為人太過於正直,眼裏容不得半點苟且,得罪了當時權勢滔天的胡唯庸一黨,被貶黜出了京城。
後麵又因為才華被朱元璋啟用,一躍成為吏部侍郎,但是趙謙此時對官場的勾心鬥角很是反感,覺得在朝中沒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所以自請出京,毅然放棄京官的優越地位,主動到被稱為\"蠻夷萬裏\"的海南瓊山任儒學教諭。
海南自古是個蠻荒之地,文化非常落後,雖然自宋代蘇東坡、胡銓等人流放來瓊,大力宣揚文教,但直至明初,讀書人還很少。
瓊山知縣在儒學的旁邊築了一個考古台,給趙謙作著述之所。為了培育人才,趙謙還編寫了一本《童蒙習句》的識字課本和一本定名《學範》的教科書。
趙謙生平著述不少,傳世者還有《聲音文字通》、《六書本義》、《造化經倫圖》、《曆代譜讚》等書。
其中《聲音文字通》在永樂初由趙謙門人柴文敬呈上朝廷,明成祖下詔藏於秘閣,並作為考文重典。
趙謙辦學不分民族、貴賤,一視同仁。他的學生,既有貴介公子,也有平民百姓,既有漢族青年,也有黎家子弟。此外,還有不少青年從遠方慕名而來,
最後因為海南惡劣的環境,病死於任所。
趙謙死後,眾門生如喪己父,悲痛萬分,將他安葬於府城南門外六角井附近,爭相負土築墓,春秋祭祀不絕。
麵對這樣一個純粹的學者,朱雄英不由得也很頭疼。
他不怕窮凶極惡的對手,就怕像陳懷瑾和趙謙這種人,他們忠於大明,不貪腐,不犯錯,但是因為自己要推進時代的發展,不得不站在他們的對立麵成為敵人。
實在是有些惋惜。
朱雄英歎了口氣:“趙大人,您這是何必呢?”
趙謙不卑不亢的道:“回吳王殿下,草民在洪武七年就已經被罷官,所以不敢當殿下一句大人,草民今日所請不過是釋放陳懷瑾,恢複儒學為科舉的考試內容,僅此而已。”
劉三吾早就與趙謙相識,知道他的臭脾氣,生怕他頂撞了吳王,所以搶先開口道:“趙謙,你我曾經共事過一段時間,本官知道你的脾性正直,但是推行新學是大勢所趨,你現在退去,本官可以當你從來沒有來過。”
趙謙冷然一笑,有些不屑的道:“劉大人,若草民記得不錯的話,您也是通過科舉入仕的吧?您本身也是儒學大家,對程朱理學可以說是在整個大明也是最前列吧,怎麽如今入了內閣,便開始要推行新學了?您這種行為,和吃了飯摔碗的混賬有什麽區別?”
劉三吾的臉色巨變,忍不住怒哼一聲:“哼,冥頑不靈,迂腐不堪的腐儒,你聚集學子遊行,這是解決的辦法嗎?這時威脅朝廷,君為臣綱,你就是這麽維護你的儒學的?”
趙謙淡然自若,語氣嘲諷道:“劉閣老不用給草民身上扣帽子,草民來這裏是自己的行為,何曾鼓動學子聚集?都是他們自發的行為罷了,不過老朽倒是為了大明有這樣膽識的學子而感到慶幸。”
聽著趙謙麵對權貴依然淡定自若的吐出這些大義凜然的話語,公堂外麵那些圍觀的學子都已經沸騰了。
紛紛大聲的叫起了好。
這讓堂上的諸位官員麵色都相當難看。
隻有朱雄英依然神色自若,用眼神止住要說話的崔淼,親自站起身,走到趙謙身前,不緊不慢的道:“趙謙,你可還記得你當初讀書是為了什麽?”
趙謙不知道吳王是什麽意思,但還是挺起胸膛道:“嗬嗬,草民讀書是為了能為天下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草民不迎合,不折腰,做事隻為遵從本心。”
聽了這樣的回答,朱雄英的麵色沒有任何變化,隻是自顧自的問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您可曾聽過?”
趙謙下意識的點頭道:“這是張載的名言,天下讀書人自然都聽說過。”
朱雄英繼續道:“好,那本王想問一下, 如今的百姓的生活對比洪武初年是不是已經十足的提高?”
趙謙沒有否認,正色道:“確實如此,洪武初年還常有餓死人的事情發生,但是如今百姓們已經可以填飽肚子了,甚至很多百姓家裏已經有了一定的積蓄,可是這一切與廢除儒學有何關聯?”
朱雄英看著趙謙,目光灼灼的問道:“趙謙,你自認清高,頗有才華,本王問你,如今大明百姓的生活能夠飛速發展,靠的是什麽?難道靠的是你引以為傲的儒學?”
麵對吳王的追問,趙謙很明顯有些慌亂,但還是有條不紊的道:“吳王殿下,儒學的地位不能撼動啊,相信殿下也知道,儒學能夠約束人的行為,高尚人的品格,通過儒學培養出來的學子,大部分都會對百姓有回護之意,這樣才能在治理百姓的時候,將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啊。”
對於這種言論,朱雄英自然嗤之以鼻,有些不屑的道:“簡直可笑,如果通過儒學就可以讓人的品格得到提升,那就不會有那麽多的貪官汙吏,就不會有那麽多的冤假錯案了,如今朝堂上的官員有八成都是儒學出身,如果本王真的想查,整個朝堂怕是要空一大半,刑部和禦史台現在還堆積著各地官員貪腐的卷宗,你要親自看看嗎?”
“這......”
沒有理會趙謙驚愕的表情,朱雄英繼續道:“醒醒吧,大明之所以富強,是因為本王在朝堂之上不停的變革,如果沒有水泥,現在大明的運輸效率還是和以前一樣,會存在大量的損耗,如果沒有軍備司研發的火器,大明就不會屢戰屢勝,收複漠北和黃海,如果不是在漠北開設互市,在河南建設交通樞紐,大明的國庫就不會如此充盈,如果沒有本王推行大明律,現在的百姓們還在受著各種壓迫,更別說像現在一樣能夠吃飽穿暖的同時還能積攢積蓄。”
“可你們呢?在本王進行變革之時,不想著如何配合,反而受人挑撥聚眾鬧事,一個一個坐井觀天,自認為除了儒學之外,天下所有的學科都是歪理邪說,簡直可笑。”
“本王想問問你,以及在外麵圍觀的學子,新學的教材與講義,在國子監的門口已經公開,任由你們免費領取,可是你們有一個人去領嗎?有一個人去看過嗎?整天張口仁義道德,閉口忠君愛國,這就是你們愛國的方式?你們不覺得自己很可笑嗎?”
說完,用失望至極的眼神看向趙謙。
“趙大人,本王對你很失望,在見麵之前,本王就曾經聽說過你的名字,也知道你心中的抱負,但是卻沒想到,你竟然也會如此迂腐。”
趙謙的臉色大變,有些羞愧的低下了頭。
外麵圍觀的不止有學子,還有一眾百姓,他們不懂儒學怎麽樣,但是他們知道他們現在好的生活都是因為吳王,所以紛紛議論道:“這些學子到底在幹什麽?怎麽讓吳王殿下這麽生氣?他們不知道現在大明的富強都是因為吳王嗎?”
“對啊,還讀了那麽多書呢,還不如我們這些平頭老百姓有見識。”
“是啊,咱雖然大字不識籮筐,但是咱也知道隻要在吳王的帶領下,不給朝廷惹麻煩,那以後的好日子可長著呢。”
聽著周圍百姓的議論聲,學子們紛紛感到麵紅耳赤。
是啊,如今所有人都知道,大明的安定富強,吳王是最大的功臣,他親自主導推行的新學,真的會是歪理學說嗎?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劉三吾,解縉,方孝儒這些早已成名的大儒為什麽也會跟著吳王堅定的推行新學呢?
想到這裏,所有的學子開始對新學的內容產生了濃烈的興趣。
甚至有的學子直接就轉身離開,向國子監的方向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