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平定叛軍
這個大明好像不太一樣 作者:雲陵一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股叛軍在安陽府,首領一名是安陽府的捕頭,運送朝廷救災糧的時候,被難民瘋搶,又不忍心對難民動手,索性就不管了,還帶著一眾手下,打開縣衙的府庫,洗劫當地的富商將所得全都分給百姓,這樣的舉動也俘獲了難民的心,如今安陽府收納的難民是最多的,足足有二十餘萬人!
另一股勢力盤踞新鄉府,首領是當地的豪紳,災情初期,鄉紳自己出資廣設粥棚,但是被當地官府以擾亂秩序為名沒收了家產,一怒之下,帶著難民直接占了府衙,人數也有五萬多人。
整個河南都司其實也有五萬官兵,但是都在和工部一起搶修堤壩,根本沒有時間處理後方的叛亂,否則他們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占領一府之地。
現在河南道能動的官兵隻有平安從山東到來的五萬人!
朱雄英兵分兩路,李景隆和自己一路,帶兩萬官兵直撲安陽,另一路平安和徐子卿帶一萬官兵去新鄉,剩下的官軍散落在各地,維持秩序。
其實難民人數雖說動輒幾十萬,但是願意拿起武器對抗官府的少之又少。
安陽府號稱二十萬難民,其實能湊出來三萬能打的就不錯了。張笑也裹挾了十幾萬難民,最後能湊出來的不也就是那兩萬多毫無戰鬥力的叛軍嗎?
而且這次兩股勢力的反叛都情有所原,還是要以招撫為主!
臨近安陽,隨著災情的平複和吳王殿下以一千五百名親軍全殲兩萬多叛軍的消息傳來之後,難民們逐漸開始逃離安陽府。
前麵選擇留在安陽府,是為了活下來,現在逃離安陽府,也是為了活下來。
最開始隻有安陽府會給他們這些難民發吃的,所以他們願意跟著叛軍,待在安陽府,現在隨著吳王的到來,各地的糧食都充盈了起來,就算不在安陽,他們也餓不死了,那他們為什麽還要留在安陽?
所有人都知道朝廷絕不會允許他們的悖逆之舉,吳王有這麽英明神武,能征善戰,安陽被收複是遲早的事。
所以還不如趁著這時候,趁亂離開,以免打起來誤傷了自己。
安陽府叛軍首領,名為李道林,他也沒有阻止這種現象,甚至每有災民外逃,還會派人暗中護送。
對於李道林來說,他造反的初衷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活下去,現在吳王來了,給百姓們帶來了更好的生路,那他自然不會阻攔。
他唯一後悔的事情就是帶著的一票好兄弟,一起走上了這條不歸路。
他已經打定了主意,隻要自己能夠抵禦住朝廷大軍的第一波鋒芒,那他就會和吳王談判,他不求自己的生路,隻為跟著他的兄弟們,不會和他一起上路。
“報,吳王大軍已至城下。”
李道林目光一凝,起身走上城牆,遠遠的望著城牆下整齊歸一的軍陣,殺氣凜然的氣息撲麵而來,忍不住露出一絲苦,這種百戰之師,自己靠這些難民怎麽可能抵擋的住呢。
朱雄英策馬走到陣前,朗聲道:“吾乃大明吳王,李道林何在?可敢當麵一敘?”
李道林坦然一笑:“又何不敢?吳王殿下且稍等,我這就下來。”
朱雄英眼中自然的流露出一絲欣賞,就衝這膽氣 也不似一個普通人啊。
不一會,城門開了一條縫,李道林拎著兩壺酒走了過來,朱雄英也隻是帶著李景隆迎了過去。
看到朱雄英如此年輕,李道林不由得一愣,隨即苦笑了一笑,將手中的酒丟過去一壺,打趣道:“吳王殿下,敢和我這個反賊共飲嗎?”
朱雄英灑脫一笑:“有何不敢?”
說完就滿飲了一大口,酒水順著臉龐流到了華麗的衣服上,但是朱雄英好似沒看到一般,用胳膊擦了一下臉頰。
李道林讚歎道:“吳王殿下真的是個奇人,可惜了,我李某人沒有機會和您做朋友了。”
朱雄英也歎了口氣,惋惜道:“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啊,你應該知道朝廷絕對不會允許你活著,哪怕是我,也保不住你,時至今日你可曾後悔過?”
李道林點了點頭:“有後悔過,也有害怕過,但是當您帶著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更多的是解脫,而不是害怕,因為我的魯莽,二十萬的災民,有地方住,有飯吃,有水喝,所以再來一次,我相信我還是會這麽做。”
“吳王殿下來到河南的時間不長,但是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擔得起英雄人物這四個字,我相信您不會為難那些難民,我李道林死不足惜,我已經交代過了,我死後,沒有人會繼續反抗,您寫給朝廷的奏報中可以將所有的罪責都推到我的身上,還望吳王殿下放過其他人,您可以查,他們的手上絕對沒有沾染無辜者的鮮血。”
看著一心求死的李道林,朱雄英的內心百感交集,不由得開口道:“還有什麽未完的心願嗎?本王一定盡量滿足。”
李道林眼睛一亮,懇求道:“我有一個同鄉,現在還在開封府的大牢內,他本是國子監今年的考生,本應年初就到國子監報道,但是因為國子監現在實施封閉式管理,他當時老娘又病重在床,所以隻能延遲入學,結果又趕上洪災,他將朝廷發給他的路費都散給了災民,自己差點餓死,又跟著災民來到了安陽府。”
“初到安陽府的時候,我本有意奉他為上賓,但是他怒罵我是亂臣賊子,欲拂袖而去,當時我雖然占領了安陽府,但是不懂治理,所以一片混亂。為了使難民能夠吃飽穿暖,他無奈之下留了下來,現在安陽府之所以井井有條,都是他的管理有方,難民越來越多,他內心也越來越煎熬,終於在看到難民們都安定下來後,獨自去開封自首,被判了秋後斬首,還望殿下能夠施以援手。”
朱雄英的眼睛有些濕潤,問道:“此人的名字是什麽?本王會調查,如果真如你所說,本王恕他無罪,而且派人送他去國子監讀書。”
李道林露出了一絲發自內心的微笑:“他叫鐵鉉,鄭州府人士,謝謝殿下了,李道林死而無憾。”
說罷,抽出自己腰間的利劍,自刎而亡。
一時之間,他想起了黃山道人林戩的徒弟,一樣的品性高潔,一樣的心胸寬廣,一樣的舍己為人。
卻因為時代的悲哀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明明收複了安陽,但是朱雄英的心裏是一點都高興不起來。
如果是在前世,自己一定能和他們成為很好的朋友,但是現在卻隻能……
一旁的李景隆看出朱雄英的心情不好,也不知道該怎麽安慰,隻能寬慰道:“殿下,這李道林確實是個人物 但是每個人肩負的責任不同,您所擔負的是整個天下,萬萬要保重身體啊。”
朱雄英點了點頭,表示理解,歎息道:“在山野間尋一個清幽之地,葬了吧,也讓他救過的百姓能有個祭拜的地方。”
在重新組建了安陽的官府後,徐子卿與平安的信使也到了,他們的情況和安陽這邊差不多,根本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
在大軍開到之時,豪紳直接投降,自願押往京城接受審判。
對比於這些為了災民被迫反抗的叛軍來說,開封城那些上下其手的貪官汙吏更該死!
三股反叛的勢力現在都煙消雲散,接下來就該找他們算賬了!
隨著吳王奉旨去河南之後,朱標的心裏就一直惦記著,雖然對自己的兒子他有十足的信心,但還是忍不住會擔心。
這天的早朝上,朱標依然有點心不在焉,已經去了一周了,怎麽還沒消息傳來?
“報!河南道加急驛報!”
朱標和朱元璋的眼睛同時一亮:“快拿上來,給咱瞧瞧。”
下麵的群臣惴惴不安,不知道吳王之行,是否順利啊。
朱元璋麵色複雜,時而驚訝 ,時而憤怒,時而感慨。
將驛報遞給身邊的太監,太監會意,朗聲讀道:“臣山東都司平安敬上,吳王殿下初到湖廣邊境,便遭到三股叛軍之一的張笑率兩萬餘叛軍襲擊,欲將吳王掠走,吳王以兩千親軍,配備軍備司研製的新式火器,將兩萬餘叛軍全殲,賊首張笑押解京城。”
“自吳王到開封後,增設粥棚,安置難民,但仍不能解糧食短缺之危,經過吳王暗查,發現曆年河南道的儲備糧都被官員販賣給開封糧商,謀以私利,遂以周王名義,設宴邀請全城糧商,一網打盡,查抄糧食兩千萬斤,押送各受災州府,災情逐漸平息。”
“隨後吳王與臣下兵分兩路,收複安陽府與新鄉府,現在臣已趕赴黃河堤壩,協助河南都司官軍修築堤壩,吳王殿下返回開封。”
大殿之上如死一般的沉寂,都陷入了濃濃的震驚中,隻有朱標嘴角泛起一絲笑意,臭小子,果然沒讓老子失望!
首先震驚於在河南災情如此嚴重,難民這麽多,情況如此的複雜的條件下,吳王還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平複叛亂,捋順災情。
就算是朝廷經驗最豐富的大臣前去,恐怕也很難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取得這麽顯著的效果,吳王殿下真乃奇才!
其次就是最重要的一點,配備軍備司研製的新式火器,以一千五百人全殲兩萬人????這是什麽概念?如果我大明全軍都配備這樣的火器,蒙元還算個屁!
不是動動手指就滅了?
兵部尚書楊兵顫顫巍巍的詢問道:“陛下,如果軍備司的新式火器真的有如此恐怖的威能,那實在是大明之幸啊,能否允許老臣前往軍備司查看一番?”
工部尚書單安仁頭都要揚了起來,不屑的道:“啟奏陛下,軍備司分屬工部,吳王殿下臨走前曾經說過,在他沒回來之前,禁止任何人進入。”
楊兵怒道:“胡說,軍備司雖然在工部名下,但也是我大明的衙門!難道老夫還不能進了?”
單安仁不愧鐵頭之名,不屑一顧道:“你還真進不了,要不然你硬闖試試?”
看到兩人似乎要嗆起來,朱標趕忙打圓場:“楊大人,單大人,都少說幾句吧,不是不讓諸位大人去軍備司視察,隻是軍備司的很多研究成果都出自英兒的設想,如果英兒不在,就算諸位大人去了,也難免會一知半解,還不如等英兒回來。”
“可是殿下..”禮部尚書錢用壬的話還沒說完,就被朱標打斷。
“怎麽?孤的話錢大人沒聽明白是嗎?”
作為曆史上地位最穩固的太子,朱標隻是仁慈,但是發起脾氣來,就算是那些淮西黨的老公侯們,都有些害怕,更別說這些文臣了。
隻覺得一股涼意湧上心頭,錢用壬本能的閉上了嘴巴。
朱元璋則樂得看見這一幕,朱標是他指定的繼承人,一直以來最大的缺點就是太過仁慈寬厚,這還是他第一次在朝堂上發火,眼見群臣不敢辯駁,不由得老懷大慰。
“要咱說啊,你們非得惹咱標兒發火,這事就這麽定了,等吳王回京後,再商議軍備司事宜,山東都司指揮使平安協助吳王治理河南有功,官升一級,受昭勇將軍,待河南災情徹底平複後,回京領賞。”
在朝堂上發生大地震的時候,朱雄英帶著李景隆已經回到了開封城,同行的還有兩萬山東都司的官兵。
另一股勢力盤踞新鄉府,首領是當地的豪紳,災情初期,鄉紳自己出資廣設粥棚,但是被當地官府以擾亂秩序為名沒收了家產,一怒之下,帶著難民直接占了府衙,人數也有五萬多人。
整個河南都司其實也有五萬官兵,但是都在和工部一起搶修堤壩,根本沒有時間處理後方的叛亂,否則他們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占領一府之地。
現在河南道能動的官兵隻有平安從山東到來的五萬人!
朱雄英兵分兩路,李景隆和自己一路,帶兩萬官兵直撲安陽,另一路平安和徐子卿帶一萬官兵去新鄉,剩下的官軍散落在各地,維持秩序。
其實難民人數雖說動輒幾十萬,但是願意拿起武器對抗官府的少之又少。
安陽府號稱二十萬難民,其實能湊出來三萬能打的就不錯了。張笑也裹挾了十幾萬難民,最後能湊出來的不也就是那兩萬多毫無戰鬥力的叛軍嗎?
而且這次兩股勢力的反叛都情有所原,還是要以招撫為主!
臨近安陽,隨著災情的平複和吳王殿下以一千五百名親軍全殲兩萬多叛軍的消息傳來之後,難民們逐漸開始逃離安陽府。
前麵選擇留在安陽府,是為了活下來,現在逃離安陽府,也是為了活下來。
最開始隻有安陽府會給他們這些難民發吃的,所以他們願意跟著叛軍,待在安陽府,現在隨著吳王的到來,各地的糧食都充盈了起來,就算不在安陽,他們也餓不死了,那他們為什麽還要留在安陽?
所有人都知道朝廷絕不會允許他們的悖逆之舉,吳王有這麽英明神武,能征善戰,安陽被收複是遲早的事。
所以還不如趁著這時候,趁亂離開,以免打起來誤傷了自己。
安陽府叛軍首領,名為李道林,他也沒有阻止這種現象,甚至每有災民外逃,還會派人暗中護送。
對於李道林來說,他造反的初衷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活下去,現在吳王來了,給百姓們帶來了更好的生路,那他自然不會阻攔。
他唯一後悔的事情就是帶著的一票好兄弟,一起走上了這條不歸路。
他已經打定了主意,隻要自己能夠抵禦住朝廷大軍的第一波鋒芒,那他就會和吳王談判,他不求自己的生路,隻為跟著他的兄弟們,不會和他一起上路。
“報,吳王大軍已至城下。”
李道林目光一凝,起身走上城牆,遠遠的望著城牆下整齊歸一的軍陣,殺氣凜然的氣息撲麵而來,忍不住露出一絲苦,這種百戰之師,自己靠這些難民怎麽可能抵擋的住呢。
朱雄英策馬走到陣前,朗聲道:“吾乃大明吳王,李道林何在?可敢當麵一敘?”
李道林坦然一笑:“又何不敢?吳王殿下且稍等,我這就下來。”
朱雄英眼中自然的流露出一絲欣賞,就衝這膽氣 也不似一個普通人啊。
不一會,城門開了一條縫,李道林拎著兩壺酒走了過來,朱雄英也隻是帶著李景隆迎了過去。
看到朱雄英如此年輕,李道林不由得一愣,隨即苦笑了一笑,將手中的酒丟過去一壺,打趣道:“吳王殿下,敢和我這個反賊共飲嗎?”
朱雄英灑脫一笑:“有何不敢?”
說完就滿飲了一大口,酒水順著臉龐流到了華麗的衣服上,但是朱雄英好似沒看到一般,用胳膊擦了一下臉頰。
李道林讚歎道:“吳王殿下真的是個奇人,可惜了,我李某人沒有機會和您做朋友了。”
朱雄英也歎了口氣,惋惜道:“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啊,你應該知道朝廷絕對不會允許你活著,哪怕是我,也保不住你,時至今日你可曾後悔過?”
李道林點了點頭:“有後悔過,也有害怕過,但是當您帶著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更多的是解脫,而不是害怕,因為我的魯莽,二十萬的災民,有地方住,有飯吃,有水喝,所以再來一次,我相信我還是會這麽做。”
“吳王殿下來到河南的時間不長,但是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擔得起英雄人物這四個字,我相信您不會為難那些難民,我李道林死不足惜,我已經交代過了,我死後,沒有人會繼續反抗,您寫給朝廷的奏報中可以將所有的罪責都推到我的身上,還望吳王殿下放過其他人,您可以查,他們的手上絕對沒有沾染無辜者的鮮血。”
看著一心求死的李道林,朱雄英的內心百感交集,不由得開口道:“還有什麽未完的心願嗎?本王一定盡量滿足。”
李道林眼睛一亮,懇求道:“我有一個同鄉,現在還在開封府的大牢內,他本是國子監今年的考生,本應年初就到國子監報道,但是因為國子監現在實施封閉式管理,他當時老娘又病重在床,所以隻能延遲入學,結果又趕上洪災,他將朝廷發給他的路費都散給了災民,自己差點餓死,又跟著災民來到了安陽府。”
“初到安陽府的時候,我本有意奉他為上賓,但是他怒罵我是亂臣賊子,欲拂袖而去,當時我雖然占領了安陽府,但是不懂治理,所以一片混亂。為了使難民能夠吃飽穿暖,他無奈之下留了下來,現在安陽府之所以井井有條,都是他的管理有方,難民越來越多,他內心也越來越煎熬,終於在看到難民們都安定下來後,獨自去開封自首,被判了秋後斬首,還望殿下能夠施以援手。”
朱雄英的眼睛有些濕潤,問道:“此人的名字是什麽?本王會調查,如果真如你所說,本王恕他無罪,而且派人送他去國子監讀書。”
李道林露出了一絲發自內心的微笑:“他叫鐵鉉,鄭州府人士,謝謝殿下了,李道林死而無憾。”
說罷,抽出自己腰間的利劍,自刎而亡。
一時之間,他想起了黃山道人林戩的徒弟,一樣的品性高潔,一樣的心胸寬廣,一樣的舍己為人。
卻因為時代的悲哀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明明收複了安陽,但是朱雄英的心裏是一點都高興不起來。
如果是在前世,自己一定能和他們成為很好的朋友,但是現在卻隻能……
一旁的李景隆看出朱雄英的心情不好,也不知道該怎麽安慰,隻能寬慰道:“殿下,這李道林確實是個人物 但是每個人肩負的責任不同,您所擔負的是整個天下,萬萬要保重身體啊。”
朱雄英點了點頭,表示理解,歎息道:“在山野間尋一個清幽之地,葬了吧,也讓他救過的百姓能有個祭拜的地方。”
在重新組建了安陽的官府後,徐子卿與平安的信使也到了,他們的情況和安陽這邊差不多,根本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
在大軍開到之時,豪紳直接投降,自願押往京城接受審判。
對比於這些為了災民被迫反抗的叛軍來說,開封城那些上下其手的貪官汙吏更該死!
三股反叛的勢力現在都煙消雲散,接下來就該找他們算賬了!
隨著吳王奉旨去河南之後,朱標的心裏就一直惦記著,雖然對自己的兒子他有十足的信心,但還是忍不住會擔心。
這天的早朝上,朱標依然有點心不在焉,已經去了一周了,怎麽還沒消息傳來?
“報!河南道加急驛報!”
朱標和朱元璋的眼睛同時一亮:“快拿上來,給咱瞧瞧。”
下麵的群臣惴惴不安,不知道吳王之行,是否順利啊。
朱元璋麵色複雜,時而驚訝 ,時而憤怒,時而感慨。
將驛報遞給身邊的太監,太監會意,朗聲讀道:“臣山東都司平安敬上,吳王殿下初到湖廣邊境,便遭到三股叛軍之一的張笑率兩萬餘叛軍襲擊,欲將吳王掠走,吳王以兩千親軍,配備軍備司研製的新式火器,將兩萬餘叛軍全殲,賊首張笑押解京城。”
“自吳王到開封後,增設粥棚,安置難民,但仍不能解糧食短缺之危,經過吳王暗查,發現曆年河南道的儲備糧都被官員販賣給開封糧商,謀以私利,遂以周王名義,設宴邀請全城糧商,一網打盡,查抄糧食兩千萬斤,押送各受災州府,災情逐漸平息。”
“隨後吳王與臣下兵分兩路,收複安陽府與新鄉府,現在臣已趕赴黃河堤壩,協助河南都司官軍修築堤壩,吳王殿下返回開封。”
大殿之上如死一般的沉寂,都陷入了濃濃的震驚中,隻有朱標嘴角泛起一絲笑意,臭小子,果然沒讓老子失望!
首先震驚於在河南災情如此嚴重,難民這麽多,情況如此的複雜的條件下,吳王還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平複叛亂,捋順災情。
就算是朝廷經驗最豐富的大臣前去,恐怕也很難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取得這麽顯著的效果,吳王殿下真乃奇才!
其次就是最重要的一點,配備軍備司研製的新式火器,以一千五百人全殲兩萬人????這是什麽概念?如果我大明全軍都配備這樣的火器,蒙元還算個屁!
不是動動手指就滅了?
兵部尚書楊兵顫顫巍巍的詢問道:“陛下,如果軍備司的新式火器真的有如此恐怖的威能,那實在是大明之幸啊,能否允許老臣前往軍備司查看一番?”
工部尚書單安仁頭都要揚了起來,不屑的道:“啟奏陛下,軍備司分屬工部,吳王殿下臨走前曾經說過,在他沒回來之前,禁止任何人進入。”
楊兵怒道:“胡說,軍備司雖然在工部名下,但也是我大明的衙門!難道老夫還不能進了?”
單安仁不愧鐵頭之名,不屑一顧道:“你還真進不了,要不然你硬闖試試?”
看到兩人似乎要嗆起來,朱標趕忙打圓場:“楊大人,單大人,都少說幾句吧,不是不讓諸位大人去軍備司視察,隻是軍備司的很多研究成果都出自英兒的設想,如果英兒不在,就算諸位大人去了,也難免會一知半解,還不如等英兒回來。”
“可是殿下..”禮部尚書錢用壬的話還沒說完,就被朱標打斷。
“怎麽?孤的話錢大人沒聽明白是嗎?”
作為曆史上地位最穩固的太子,朱標隻是仁慈,但是發起脾氣來,就算是那些淮西黨的老公侯們,都有些害怕,更別說這些文臣了。
隻覺得一股涼意湧上心頭,錢用壬本能的閉上了嘴巴。
朱元璋則樂得看見這一幕,朱標是他指定的繼承人,一直以來最大的缺點就是太過仁慈寬厚,這還是他第一次在朝堂上發火,眼見群臣不敢辯駁,不由得老懷大慰。
“要咱說啊,你們非得惹咱標兒發火,這事就這麽定了,等吳王回京後,再商議軍備司事宜,山東都司指揮使平安協助吳王治理河南有功,官升一級,受昭勇將軍,待河南災情徹底平複後,回京領賞。”
在朝堂上發生大地震的時候,朱雄英帶著李景隆已經回到了開封城,同行的還有兩萬山東都司的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