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平安降生了。
可看著將養了一月,也比平常嬰兒瘦弱的二皇子,坤寧宮的滿宮宮女宦官們私下裏都顯得有些憂心。
就怕哪日小皇子夭折,自己跟著陪葬了去。
消息傳到朝堂上,前番上奏最凶的幾名官員被朝堂文武不留痕跡地疏遠了些。
尤其是奏摺直接砸在皇後娘娘腳邊,致娘娘受驚早產的國子監祭酒。
先時娘娘尚未生產,不知是男是女。
待到產婆出來,回稟是個皇子,兩宮詢問皇子身體如何,產婆滿臉難色時,聽聞兩宮氣得差點摔碎杯盞。
雖不占嫡長,但將心比心,若是自家嫡子因家人疏忽,致其早產,少不得要狠狠發落一番才是。
可黔國公的請罪摺子,陛下雖未曾降罪,但也未曾寬撫。
國子監祭酒連番請求致仕的摺子,卻是請一次拒一次。
放在以往,那是聖心優厚,陛下倚重。
現在
就像是逐漸勒緊的韁繩,用不了多久就會勒上脖子。
聽聞前些日子,久不出門的建昌伯,正遇上外出玩耍的兵部左侍郎嫡孫,因著故壽寧侯夫人的關係,建昌伯便領著自己的侄兒上狀元樓用飯,誰料正碰上國子監祭酒的嫡幼子,雙方不知為何起了爭執,當場做起賭局。
建昌伯拿的是蘇州一家茶園的地契。
國子監祭酒家的,卻是命隨從拿出三千兩的銀票作為賭資。
最終結果如何,誰也說不清楚。
反正最後三人一齊被各自家人抬了出去。
第二天早朝,兵部左侍郎便彈劾國子監祭酒屍位素餐、屢次貪墨,辜負聖恩。
“其子昨日當場於西街狀元樓拿出千兩銀票以為賭資,酒樓上下均可為證,實是駭人聽聞。未知田祭酒升任祭酒之職不過兩載,月祿二十石,是如何能掙下千兩家資僅給子孫出門花用?”
“其掌國子監以來,屢次收受監生財物,在月度考核中填報上等,致監內學風不正,有數名監生實名舉告。”
“蒙陛下聖恩,執掌國子監。本該為朝廷善取良才。卻屢次貪墨、屍位素餐,致監內學風不正,監生們無心向學。”
“臣請除國子監田之明祭酒,查其貪墨之行,肅正監中,聞達各地,以儆效尤。”
話落,滿朝文武皆驚。
昨日嫡孫才與其子發生齷齪,今日便上奏要求罷黜其父官職。
如此“恩怨分明”,偏又位列三品,位高權重,實是讓人心驚。
但內閣不表態,一向有“君子”之風的,慧明睿達的兵部尚書馬文升馬司馬也沒有“仗義”出言。
朝臣相顧對視,皆默然不語。
朝堂寂靜無聲。
田之明站在左班李東陽身後,手中笏板顫抖,低垂下去的額際不時冒出瀑汗,滴落在身前。
刺骨的寒意躥上脊背,此時分明是七月盛夏,田之明卻在渾身打顫。
他想駁斥,想指著寧進的鼻子大罵他公報私仇,想詰問他敢不敢讓大理寺查查他到底有多少身家,想說“你也不過是仗著自己生了個好女兒”……
可他終究明白,自己這國子監祭酒於朝堂終究是微不足道的,自己的奏摺害得皇後娘娘早產,還是個皇子,皇後娘娘絕不會放過他。小皇子長成的每一天,隻要有個小病小痛,陛下、皇後娘娘永遠會記得是自己害的。
與其每日戰戰兢兢,倒不如直接承認罪名,望天子仁慈,網開一麵,保下一家老小,不致阻了後代子孫的科舉之路。
畢竟,是自己先收了黔國公的銀子,替他上了求情的奏摺。
瀆職貪墨。
助紂為虐。
不顧滇南百姓水生火熱。
自己合該有此報。
深吸一口氣,田之明健步出列,摘下朝冠,俯身叩首。
“陛下,臣……認罪!”
弘治帝不出聲。
群臣卻不能沉默,就算田之明“識趣”認罪,但罪名到底有多重,卻必須“計較”。
立身朝堂,少有人能大言不慚,自己得朝堂上下文武喜歡。
再處事圓滑的人,總有人看不順眼。
“既以認罪,理當嚴懲,其罪當誅!”
“雖已認罪,然證據不足,應發大理寺查察,以免有失察之處。”
“臣以為貪墨事應請錦衣衛查察其家私,以免有奸人陷害。瀆職罪也應請大理寺調查後再下定論。”
……
表麵上看,似是為其“減輕罪責”之人多些,但朝堂鬥爭經驗豐富的人都知:
田之明的罪,直接要求殺了他的人,反而是在救他。
一旦錦衣衛、大理寺參與,隻怕不隻是貪墨、瀆職,會有更多的罪名被添加進來。
最後,一人死,不足以“正法度”,十有八九會連累更多人。
隻要連同早年的“舊事”一塊兒翻出來,把他死死釘在青史的“惡人榜”上。
如此一來,滇南案牽涉的官員便可從容脫身,以防日後再被陛下“惦記”。
“田之明。”
“罪臣在。”
“你之罪,本萬死莫贖。你當除服,但你對不住的人,欠下的罪孽,卻需你自己償還。朕不取你性命。”
可看著將養了一月,也比平常嬰兒瘦弱的二皇子,坤寧宮的滿宮宮女宦官們私下裏都顯得有些憂心。
就怕哪日小皇子夭折,自己跟著陪葬了去。
消息傳到朝堂上,前番上奏最凶的幾名官員被朝堂文武不留痕跡地疏遠了些。
尤其是奏摺直接砸在皇後娘娘腳邊,致娘娘受驚早產的國子監祭酒。
先時娘娘尚未生產,不知是男是女。
待到產婆出來,回稟是個皇子,兩宮詢問皇子身體如何,產婆滿臉難色時,聽聞兩宮氣得差點摔碎杯盞。
雖不占嫡長,但將心比心,若是自家嫡子因家人疏忽,致其早產,少不得要狠狠發落一番才是。
可黔國公的請罪摺子,陛下雖未曾降罪,但也未曾寬撫。
國子監祭酒連番請求致仕的摺子,卻是請一次拒一次。
放在以往,那是聖心優厚,陛下倚重。
現在
就像是逐漸勒緊的韁繩,用不了多久就會勒上脖子。
聽聞前些日子,久不出門的建昌伯,正遇上外出玩耍的兵部左侍郎嫡孫,因著故壽寧侯夫人的關係,建昌伯便領著自己的侄兒上狀元樓用飯,誰料正碰上國子監祭酒的嫡幼子,雙方不知為何起了爭執,當場做起賭局。
建昌伯拿的是蘇州一家茶園的地契。
國子監祭酒家的,卻是命隨從拿出三千兩的銀票作為賭資。
最終結果如何,誰也說不清楚。
反正最後三人一齊被各自家人抬了出去。
第二天早朝,兵部左侍郎便彈劾國子監祭酒屍位素餐、屢次貪墨,辜負聖恩。
“其子昨日當場於西街狀元樓拿出千兩銀票以為賭資,酒樓上下均可為證,實是駭人聽聞。未知田祭酒升任祭酒之職不過兩載,月祿二十石,是如何能掙下千兩家資僅給子孫出門花用?”
“其掌國子監以來,屢次收受監生財物,在月度考核中填報上等,致監內學風不正,有數名監生實名舉告。”
“蒙陛下聖恩,執掌國子監。本該為朝廷善取良才。卻屢次貪墨、屍位素餐,致監內學風不正,監生們無心向學。”
“臣請除國子監田之明祭酒,查其貪墨之行,肅正監中,聞達各地,以儆效尤。”
話落,滿朝文武皆驚。
昨日嫡孫才與其子發生齷齪,今日便上奏要求罷黜其父官職。
如此“恩怨分明”,偏又位列三品,位高權重,實是讓人心驚。
但內閣不表態,一向有“君子”之風的,慧明睿達的兵部尚書馬文升馬司馬也沒有“仗義”出言。
朝臣相顧對視,皆默然不語。
朝堂寂靜無聲。
田之明站在左班李東陽身後,手中笏板顫抖,低垂下去的額際不時冒出瀑汗,滴落在身前。
刺骨的寒意躥上脊背,此時分明是七月盛夏,田之明卻在渾身打顫。
他想駁斥,想指著寧進的鼻子大罵他公報私仇,想詰問他敢不敢讓大理寺查查他到底有多少身家,想說“你也不過是仗著自己生了個好女兒”……
可他終究明白,自己這國子監祭酒於朝堂終究是微不足道的,自己的奏摺害得皇後娘娘早產,還是個皇子,皇後娘娘絕不會放過他。小皇子長成的每一天,隻要有個小病小痛,陛下、皇後娘娘永遠會記得是自己害的。
與其每日戰戰兢兢,倒不如直接承認罪名,望天子仁慈,網開一麵,保下一家老小,不致阻了後代子孫的科舉之路。
畢竟,是自己先收了黔國公的銀子,替他上了求情的奏摺。
瀆職貪墨。
助紂為虐。
不顧滇南百姓水生火熱。
自己合該有此報。
深吸一口氣,田之明健步出列,摘下朝冠,俯身叩首。
“陛下,臣……認罪!”
弘治帝不出聲。
群臣卻不能沉默,就算田之明“識趣”認罪,但罪名到底有多重,卻必須“計較”。
立身朝堂,少有人能大言不慚,自己得朝堂上下文武喜歡。
再處事圓滑的人,總有人看不順眼。
“既以認罪,理當嚴懲,其罪當誅!”
“雖已認罪,然證據不足,應發大理寺查察,以免有失察之處。”
“臣以為貪墨事應請錦衣衛查察其家私,以免有奸人陷害。瀆職罪也應請大理寺調查後再下定論。”
……
表麵上看,似是為其“減輕罪責”之人多些,但朝堂鬥爭經驗豐富的人都知:
田之明的罪,直接要求殺了他的人,反而是在救他。
一旦錦衣衛、大理寺參與,隻怕不隻是貪墨、瀆職,會有更多的罪名被添加進來。
最後,一人死,不足以“正法度”,十有八九會連累更多人。
隻要連同早年的“舊事”一塊兒翻出來,把他死死釘在青史的“惡人榜”上。
如此一來,滇南案牽涉的官員便可從容脫身,以防日後再被陛下“惦記”。
“田之明。”
“罪臣在。”
“你之罪,本萬死莫贖。你當除服,但你對不住的人,欠下的罪孽,卻需你自己償還。朕不取你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