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華嬌笑,“不怕祖宗您笑話。孫媳家的弟妹性子軟,到現在後院還烏煙瘴氣。孫媳便想向您討個妙人,幫幫孫媳家的弟妹,也好早點做姑媽。”
周太皇太後沉吟片刻,“既然這樣,你看藍亭可好?”
“孫媳謝過祖宗疼惜。誰不知道,藍亭姑姑在宮中已有四十年了。我那弟妹可真是領了一塊寶呀。”
建昌伯府。
張延齡不過十三歲,雖說已經可以娶妻納妾,但還不太會擺什麽伯爺的架子。
眼見皇後姐姐給自己找來了能管事的姑姑,教書的夫子,教武的師傅,歡歡喜喜地收了。
全然不知自己請了三尊佛祖回家。
日日被“修理”,從頭到腳被挑剔,想告狀,連門都出不去。
如此水深火熱地過了三個月,腰也直了,臉也黑了,看著精神不錯,實則是膽子挺小,加上隔壁哥哥家的嫂子越來越愛笑,哥哥看起來卻越來越痛苦,張延齡直覺不要多嘴,安安穩穩地在府裏過日子。
有時稍微出點格,便被皇後姐姐喊到宮中“喝茶”,喝完愈發“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
張儀華表示:這才對麽。
第5章 第五章
弘治六年,二月,乙亥。
上諭:命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講學士李東陽、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陸簡為會試主考官。
二月,壬戌。
五更剛過,店內夥計拉起沾雪的門板,被一陣呼嘯而來的冷風吹得兩股直顫,卻不敢出聲。隻用力緊緊單薄的衣裳,瞥了一眼樓上那一排房間,心頭火熱。
今日放榜,若是樓上哪位老爺上了殿試金榜,賞錢…嘿嘿…夥計心裏正美,轉頭就是一筷子,掌櫃板著一張臉,再沒了和氣模樣,“磨蹭什麽呢,誤了舉人老爺們看榜,你擔待得起麽!”夥計捂住腦門,笑嘻嘻作揖,連連討饒,放好門板,掛上幌子,輕手輕腳往後廚幫忙去了。
掌櫃回房,對著供奉的關公像拜了又拜,“關老爺,今年您可要繼續照應小老兒的狀元樓呀。”
二樓東側,一排五間天字號上等客房。
四間房門已開,僕役們忙上忙下,卻有餘下一間客房,依舊靜悄悄的,似是無人在內。
一位與門內相熟的舉子心中暗自納悶,莫不是睡過了頭?憶及此子年歲,更覺大有可能。立即上前敲了敲門:
“徐賢弟,可醒了?”
不多久,一襴衫舉子打開房門,麵上猶帶三分宿睡後的潮紅,“宋兄”。
襴衫舉子姓徐,單字穆,年方十三,因族中排行第七,相熟之人多喚“七郎”。
徐七郎一身玉色儒衫,配同色方巾,雖年紀尚幼,稚氣未脫,卻可望見長成後的俊容了。特別是一雙眼睛,墨色如翡,極為靈動。
宋舉人已過弱冠,因這位小同鄉年不滿十五,卻已是舉人出身,格外高看他一眼。又因其性情溫和,稚氣未脫,心中已將其視為族中小侄,平日裏也多加照料。如今見他一副還未睡醒的憨樣,隻朗笑道:“還不快快洗漱,再遲,便要錯過放榜了。”
徐小舉人麵上閃過幾許尷尬,摸摸自家腦門,轉身拖出一個總角小童,“徐小天,聽見沒?給我打熱水來。”
宋舉人又叮囑幾句,這才匆匆下樓了。
待宋舉人的身影消失在木梯盡頭,徐穆關上房門,半倚在門板上,深深鬆了一口氣,麵上顯出幾許不符年齡的深沉之色。
從新出土的墓葬中忙出身來,剛進研究所,便聽到儀華姐失蹤的消息,心神俱駭,正要出門去尋,想是晝夜未歇,自己又昏了過去。
誰知,一夢千年,物是人非。
自己一朝穿越,竟由中年回到少年時候。該慶幸,原身家境單薄,父母早逝,靠族中幫襯才有今日,身邊隻有一個不知事的小童。若是在大同府家中,簡直要分分鍾露餡。
然而…徐穆轉身望了望半新不舊的木質房門,思及今日放榜,無聲苦笑。卻絕不是可高枕無憂的日子。
正思量間,書童端來一壺熱茶,一碗白粥,配一小碟掌櫃家自醃的小菜。
一碗熱粥下肚,捧著熱茶,徐穆卻是心如擂鼓,七上八下,跳個不停。
會試放榜!
雖說原身天資聰慧,於會試場上筆走龍蛇,自認名次不低。但原身到底置身鄉野,能不能得中,還是五五之數。
要知道,此次會試主考官便是弘治、正德兩朝閣老,名垂青史的李東陽。現任太長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講學士。
更別說之後的殿試。
此身年僅十三,按照古人的說法,正是舞勺之年。便是今番落第,日後也定是三年復三年,最不濟範進中舉就是自己的明日。
想到這裏,徐穆皺緊眉頭。
怎麽辦?
枯坐半晌,終究還得自我排解。
俗話說: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事到如今,坐以待斃也不是男兒作風,自己風風雨雨近三十年,又豈是虛度的!
門外,各地舉子們高談闊論之聲不絕於耳,各地口音混雜,委實熱鬧。
打定主意,徐穆起身,拂了拂衣角並不存在的灰塵,正欲推門而出。書童卻先一步打開了房門,神色激動難掩,“報信的官差來了!”
周太皇太後沉吟片刻,“既然這樣,你看藍亭可好?”
“孫媳謝過祖宗疼惜。誰不知道,藍亭姑姑在宮中已有四十年了。我那弟妹可真是領了一塊寶呀。”
建昌伯府。
張延齡不過十三歲,雖說已經可以娶妻納妾,但還不太會擺什麽伯爺的架子。
眼見皇後姐姐給自己找來了能管事的姑姑,教書的夫子,教武的師傅,歡歡喜喜地收了。
全然不知自己請了三尊佛祖回家。
日日被“修理”,從頭到腳被挑剔,想告狀,連門都出不去。
如此水深火熱地過了三個月,腰也直了,臉也黑了,看著精神不錯,實則是膽子挺小,加上隔壁哥哥家的嫂子越來越愛笑,哥哥看起來卻越來越痛苦,張延齡直覺不要多嘴,安安穩穩地在府裏過日子。
有時稍微出點格,便被皇後姐姐喊到宮中“喝茶”,喝完愈發“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
張儀華表示:這才對麽。
第5章 第五章
弘治六年,二月,乙亥。
上諭:命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講學士李東陽、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陸簡為會試主考官。
二月,壬戌。
五更剛過,店內夥計拉起沾雪的門板,被一陣呼嘯而來的冷風吹得兩股直顫,卻不敢出聲。隻用力緊緊單薄的衣裳,瞥了一眼樓上那一排房間,心頭火熱。
今日放榜,若是樓上哪位老爺上了殿試金榜,賞錢…嘿嘿…夥計心裏正美,轉頭就是一筷子,掌櫃板著一張臉,再沒了和氣模樣,“磨蹭什麽呢,誤了舉人老爺們看榜,你擔待得起麽!”夥計捂住腦門,笑嘻嘻作揖,連連討饒,放好門板,掛上幌子,輕手輕腳往後廚幫忙去了。
掌櫃回房,對著供奉的關公像拜了又拜,“關老爺,今年您可要繼續照應小老兒的狀元樓呀。”
二樓東側,一排五間天字號上等客房。
四間房門已開,僕役們忙上忙下,卻有餘下一間客房,依舊靜悄悄的,似是無人在內。
一位與門內相熟的舉子心中暗自納悶,莫不是睡過了頭?憶及此子年歲,更覺大有可能。立即上前敲了敲門:
“徐賢弟,可醒了?”
不多久,一襴衫舉子打開房門,麵上猶帶三分宿睡後的潮紅,“宋兄”。
襴衫舉子姓徐,單字穆,年方十三,因族中排行第七,相熟之人多喚“七郎”。
徐七郎一身玉色儒衫,配同色方巾,雖年紀尚幼,稚氣未脫,卻可望見長成後的俊容了。特別是一雙眼睛,墨色如翡,極為靈動。
宋舉人已過弱冠,因這位小同鄉年不滿十五,卻已是舉人出身,格外高看他一眼。又因其性情溫和,稚氣未脫,心中已將其視為族中小侄,平日裏也多加照料。如今見他一副還未睡醒的憨樣,隻朗笑道:“還不快快洗漱,再遲,便要錯過放榜了。”
徐小舉人麵上閃過幾許尷尬,摸摸自家腦門,轉身拖出一個總角小童,“徐小天,聽見沒?給我打熱水來。”
宋舉人又叮囑幾句,這才匆匆下樓了。
待宋舉人的身影消失在木梯盡頭,徐穆關上房門,半倚在門板上,深深鬆了一口氣,麵上顯出幾許不符年齡的深沉之色。
從新出土的墓葬中忙出身來,剛進研究所,便聽到儀華姐失蹤的消息,心神俱駭,正要出門去尋,想是晝夜未歇,自己又昏了過去。
誰知,一夢千年,物是人非。
自己一朝穿越,竟由中年回到少年時候。該慶幸,原身家境單薄,父母早逝,靠族中幫襯才有今日,身邊隻有一個不知事的小童。若是在大同府家中,簡直要分分鍾露餡。
然而…徐穆轉身望了望半新不舊的木質房門,思及今日放榜,無聲苦笑。卻絕不是可高枕無憂的日子。
正思量間,書童端來一壺熱茶,一碗白粥,配一小碟掌櫃家自醃的小菜。
一碗熱粥下肚,捧著熱茶,徐穆卻是心如擂鼓,七上八下,跳個不停。
會試放榜!
雖說原身天資聰慧,於會試場上筆走龍蛇,自認名次不低。但原身到底置身鄉野,能不能得中,還是五五之數。
要知道,此次會試主考官便是弘治、正德兩朝閣老,名垂青史的李東陽。現任太長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講學士。
更別說之後的殿試。
此身年僅十三,按照古人的說法,正是舞勺之年。便是今番落第,日後也定是三年復三年,最不濟範進中舉就是自己的明日。
想到這裏,徐穆皺緊眉頭。
怎麽辦?
枯坐半晌,終究還得自我排解。
俗話說: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事到如今,坐以待斃也不是男兒作風,自己風風雨雨近三十年,又豈是虛度的!
門外,各地舉子們高談闊論之聲不絕於耳,各地口音混雜,委實熱鬧。
打定主意,徐穆起身,拂了拂衣角並不存在的灰塵,正欲推門而出。書童卻先一步打開了房門,神色激動難掩,“報信的官差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