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隸,弘農縣,亦可以稱之為‘函穀關’!
這裏就就是記載中最早的函穀關,這裏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亦是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穀聖地,道家文化的發祥地;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河南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匯地;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
可能有人會有疑惑了,這裏怎麽就是函穀關了?不是叫做弘農縣嗎?那徐達和張合口中所說的‘拿下函穀關’究竟指的是哪裏?
其實,在真實曆史上函穀關有三座:一座就是出現時間最早、也是老子著作《道德經》的函穀關;它的東麵是弘農河,西麵是函穀道。隻要叩開了函穀關,中原地區的軍隊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向關中開進。
這座函穀關也被後世稱為‘先秦時期的函穀關’!此關在春秋戰國時期,可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關——它修建在一道稠桑原的一條裂縫中,這條稠桑原的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並且原上都是大樹,古代步兵想從山上翻過去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在稠桑原的北麵這條裂縫中,絕岸壁立,寬不過數米,當時有人形容函穀關之險要,往往用“丸泥可塞”、“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鞍”等,其實這一點都不誇張,函穀關就位於這條裂縫的開口處。
在函穀關的關前,就是弘農河,在古代時,這條河的河水十分湍急並且流量大,因此弘農河也就成了函穀關天然的護城河,敵人要進攻函穀關,就必須先渡過弘農河。
而渡過河之後,由於弘農河緊貼著稠桑塬東側而流,河岸和關城之間隻有一條狹小的窄路,無論敵人有多少兵馬也無法擺開,隻能從這條小道路過。這樣就給函穀關又有了兩個天然屏障。
先秦時期的關東六國伐秦,必須先渡河,然後才能扣關。即使打進了關,還要經過十五公裏長的穀縫,行軍風險極大。
那麽如此重要的函穀關,為什麽後來會被荒廢掉呢?這就要說起第二個函穀關了:也就是西漢武帝時期,劉徹把函穀關向東挪動了三百多裏,挪到了現在的洛陽的新安縣。
先秦時期的函穀關就變成了漢朝時期的弘農縣,而弘農縣城就設在函穀關的關城之上。於是從漢武帝開始,後來所說的函穀關就不再是先秦時期所說的那個函穀關了,而是新安縣的那個新函穀關。
不過實話實說,新安的函穀新關形勝遠不如故關,在戰略上的意義大大降低,因為不是兵家必爭之地了,也就並沒有發生重大戰役,各朝戰將也並不會去爭奪函穀新關。
比如赤眉軍攻入關中,就是兵分兩路,繞過了函穀新關,會師於弘農縣,所以新關的知名度遠遠小於故關。
至於漢武帝要把函穀關挪到新安縣,這個眾說紛紜。不過按照更普遍的看法,都認為是漢武帝是想擴大關中的領地,畢竟西漢的核心地帶在關中地區……
東漢建立之後,鑒於函穀新關在軍事戰略上不能完全取代‘舊關’,所以對弘農縣,也就是舊函穀關重新開始重用。但是畢竟東漢離先秦已經過去了兩百多年,舊函穀關的自然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比如說,舊函穀關的原壁是貼著黃河而走,不留一點空隙。但是到了東漢,由於黃河的河道不斷下切,導致黃河水位也隨之不斷降低,原來緊貼著原體的河道就會裸露出來,形成河灘。
而這個河灘就函穀關的天險不複存在,因為關東的軍隊可以直接從河灘上走過去了,不需要再擠那條函穀關的裂縫了。
另外稠桑原上的森林由於砍伐過度,使得原體之上變成了禿瓢。沒有森林的阻攔,也使得函穀關的天險不再。關東軍可以從原上直接爬過去,也不需要再經過函穀關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個舊函穀關,也就是弘農縣,反而天險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越來越適合居住了。所以,弘農縣的規模其實越來越大的。
而第三個函穀關,存在於真實曆史中,此刻蜀國天平四年,公與201年其實還沒有形成呢。
在曆史上潼關之戰(210年前後)時,曹操征伐關中時,因嫌函穀險惡,於是命令許褚於故關以北十裏處鑿建新路,並在那裏建立了關城,史稱“魏函穀關”。魏函穀關這條道,就是在黃河裸露出的河灘上形成的。
不過,隨著幾百年來曆史腳步的不斷發展,稠桑塬上森林的消失,使得函穀關的天險不再,而後來弘農河水也日漸變小,使得秦函穀關的所依靠雙重天險優勢蕩然無存!魏函穀關再也不能和秦函穀關互相搭配地構成完整的防線了。
換句話說,魏函穀關基本上沒有什麽用了,取而代之它的,不是再來一個新的函穀關,而是西邊的另一個雄關——潼關!
潼關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潼關的地形跟函穀關很像,也非常險要,它位於渭河與黃河的交匯點,對麵就是黃河的重要渡口風陵渡。
在隨後的時間裏,曹魏一直在對著潼關不斷完善。而潼關真正在史書上揚名時,還是曹操與馬超的關西軍的潼關大戰。
當然,在這個時代,曹魏占據了洛陽地區,新舊函穀關也都在曹操的管轄範圍內,曹操也沒有親自北上入關中,所以也就沒有修建新的‘魏函穀關’,故這個時代,函穀關隻有兩個,一個是舊函穀關,也就是弘農縣;另外一個就是漢函穀關,在洛陽西邊,也是洛陽的屏障!
這裏張合和徐達口中的函穀關就是新的函穀關,但是,他們兩個名將可都沒有忽視舊函穀關(以下統稱弘農縣)的重要性!
所以,張合急行軍的目的地就是弘農縣,這裏地勢已經介紹過了,誰能先到,就可以占據地利優勢,從而對敵軍進行重點打擊,消滅敵軍有生力量!
這裏就就是記載中最早的函穀關,這裏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亦是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穀聖地,道家文化的發祥地;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河南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匯地;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
可能有人會有疑惑了,這裏怎麽就是函穀關了?不是叫做弘農縣嗎?那徐達和張合口中所說的‘拿下函穀關’究竟指的是哪裏?
其實,在真實曆史上函穀關有三座:一座就是出現時間最早、也是老子著作《道德經》的函穀關;它的東麵是弘農河,西麵是函穀道。隻要叩開了函穀關,中原地區的軍隊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向關中開進。
這座函穀關也被後世稱為‘先秦時期的函穀關’!此關在春秋戰國時期,可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關——它修建在一道稠桑原的一條裂縫中,這條稠桑原的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並且原上都是大樹,古代步兵想從山上翻過去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在稠桑原的北麵這條裂縫中,絕岸壁立,寬不過數米,當時有人形容函穀關之險要,往往用“丸泥可塞”、“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鞍”等,其實這一點都不誇張,函穀關就位於這條裂縫的開口處。
在函穀關的關前,就是弘農河,在古代時,這條河的河水十分湍急並且流量大,因此弘農河也就成了函穀關天然的護城河,敵人要進攻函穀關,就必須先渡過弘農河。
而渡過河之後,由於弘農河緊貼著稠桑塬東側而流,河岸和關城之間隻有一條狹小的窄路,無論敵人有多少兵馬也無法擺開,隻能從這條小道路過。這樣就給函穀關又有了兩個天然屏障。
先秦時期的關東六國伐秦,必須先渡河,然後才能扣關。即使打進了關,還要經過十五公裏長的穀縫,行軍風險極大。
那麽如此重要的函穀關,為什麽後來會被荒廢掉呢?這就要說起第二個函穀關了:也就是西漢武帝時期,劉徹把函穀關向東挪動了三百多裏,挪到了現在的洛陽的新安縣。
先秦時期的函穀關就變成了漢朝時期的弘農縣,而弘農縣城就設在函穀關的關城之上。於是從漢武帝開始,後來所說的函穀關就不再是先秦時期所說的那個函穀關了,而是新安縣的那個新函穀關。
不過實話實說,新安的函穀新關形勝遠不如故關,在戰略上的意義大大降低,因為不是兵家必爭之地了,也就並沒有發生重大戰役,各朝戰將也並不會去爭奪函穀新關。
比如赤眉軍攻入關中,就是兵分兩路,繞過了函穀新關,會師於弘農縣,所以新關的知名度遠遠小於故關。
至於漢武帝要把函穀關挪到新安縣,這個眾說紛紜。不過按照更普遍的看法,都認為是漢武帝是想擴大關中的領地,畢竟西漢的核心地帶在關中地區……
東漢建立之後,鑒於函穀新關在軍事戰略上不能完全取代‘舊關’,所以對弘農縣,也就是舊函穀關重新開始重用。但是畢竟東漢離先秦已經過去了兩百多年,舊函穀關的自然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比如說,舊函穀關的原壁是貼著黃河而走,不留一點空隙。但是到了東漢,由於黃河的河道不斷下切,導致黃河水位也隨之不斷降低,原來緊貼著原體的河道就會裸露出來,形成河灘。
而這個河灘就函穀關的天險不複存在,因為關東的軍隊可以直接從河灘上走過去了,不需要再擠那條函穀關的裂縫了。
另外稠桑原上的森林由於砍伐過度,使得原體之上變成了禿瓢。沒有森林的阻攔,也使得函穀關的天險不再。關東軍可以從原上直接爬過去,也不需要再經過函穀關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個舊函穀關,也就是弘農縣,反而天險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越來越適合居住了。所以,弘農縣的規模其實越來越大的。
而第三個函穀關,存在於真實曆史中,此刻蜀國天平四年,公與201年其實還沒有形成呢。
在曆史上潼關之戰(210年前後)時,曹操征伐關中時,因嫌函穀險惡,於是命令許褚於故關以北十裏處鑿建新路,並在那裏建立了關城,史稱“魏函穀關”。魏函穀關這條道,就是在黃河裸露出的河灘上形成的。
不過,隨著幾百年來曆史腳步的不斷發展,稠桑塬上森林的消失,使得函穀關的天險不再,而後來弘農河水也日漸變小,使得秦函穀關的所依靠雙重天險優勢蕩然無存!魏函穀關再也不能和秦函穀關互相搭配地構成完整的防線了。
換句話說,魏函穀關基本上沒有什麽用了,取而代之它的,不是再來一個新的函穀關,而是西邊的另一個雄關——潼關!
潼關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潼關的地形跟函穀關很像,也非常險要,它位於渭河與黃河的交匯點,對麵就是黃河的重要渡口風陵渡。
在隨後的時間裏,曹魏一直在對著潼關不斷完善。而潼關真正在史書上揚名時,還是曹操與馬超的關西軍的潼關大戰。
當然,在這個時代,曹魏占據了洛陽地區,新舊函穀關也都在曹操的管轄範圍內,曹操也沒有親自北上入關中,所以也就沒有修建新的‘魏函穀關’,故這個時代,函穀關隻有兩個,一個是舊函穀關,也就是弘農縣;另外一個就是漢函穀關,在洛陽西邊,也是洛陽的屏障!
這裏張合和徐達口中的函穀關就是新的函穀關,但是,他們兩個名將可都沒有忽視舊函穀關(以下統稱弘農縣)的重要性!
所以,張合急行軍的目的地就是弘農縣,這裏地勢已經介紹過了,誰能先到,就可以占據地利優勢,從而對敵軍進行重點打擊,消滅敵軍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