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富在深山有遠親
休夫帶兩娃,她靠種田風生水起 作者:青檸加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果然,翌日韋小葉查看軍中簿冊,這韋弘景都懶得做假賬。他利用職務之便,在陸瑾瑜收複的州縣上下其手,各種搜刮。
當然了,他確實沒針對小民。普通百姓僅有薄田度日,餓不死而已,哪來的財貨供他出手?
江南道富庶,指的是商賈眾多。但是,賀玉榮得勢之時,已經抄沒了大部分。像蕭家母子便是在賀玉榮手下家破人亡,數代經商的財貨都便宜了他。
因此,可供劫掠的也隻有江南世家。
哪裏有戰爭,哪裏就有死亡。但是,同樣有數不清的戰利品。
以韋小葉初步估計,陸瑾瑜南征,在梅雨之前所得財貨竟然價值數百萬兩之多!
這些財貨三成進了陸瑾瑜的口袋,六成被軍中大大小小的將領分走。最後一成進了襄州韋氏的庫房!
陸瑾瑜說的不錯,眼前這個滿臉堆笑,又微顯緊張的同姓之人,確實有些巴結之意。
韋弘景的正式官職是朗州長史、江南道隨軍轉運使。因為他的主要職責是周全軍中糧草輜重,私下俗稱糧草官而已。
實際上他管的不止是糧草,大軍繳獲的所有物資都要經過他的手。陸瑾瑜領兵在前激戰,他在收複之地大肆行事,抄沒了數十世家!
這些世家再差的也有上千畝良田,或者十餘間商鋪子。沒有一家的財產低於萬兩銀子的!
韋小葉得了陸瑾瑜打預防針,自然不會跟他較真。
韋小葉要管糧草,可不是想查賬,追究這些破事。她不過是要利用這個職務,將係統空間中的上億斤糧食合理的拿出來。
韋弘景見她沒有借題發揮,更是仍讓他做自己的本職,隻是要去了軍中囤糧地的管轄權,不由得又是鬆了口氣,又是微覺奇怪。
韋弘景賠著笑道:“韋郡君掌囤糧,下官倒輕省了些,許是大帥體恤部下。隻是,囤糧之事繁雜,可要勞累您了。”
他見韋小葉淡淡一笑,並未說話,便又施禮道:“聽聞韋郡君祖籍南楚,想來同樣是小逍遙公之後,與襄州韋氏可是近支……”
韋小葉有些忍不住笑,“韋漕司所言不錯。說來都不是外人,侯爺領兵南征,還要仰仗你才能使得軍需無缺。”
“我既然來到軍中,自然得為侯爺分擔些許小事。別的我也做不來,隻能替大家照看糧草了。其餘諸務,你從前怎麽做,今後還怎麽做便是。”
韋弘景聽得大喜,爽快的將囤糧所需要的相關士卒、文信、令牌等交割給韋小葉,又明裏暗裏說了幾句想並族譜的話,才告辭離去。
韋小葉含糊著搪塞,肚中腹誹不已。
天下同姓之人,往上推五百年,那都是一家!
這種事也實在沒意思,別說世家了,就是皇族分支太多,也有許多支脈淪為平民百姓,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
若不是她嫁了陸瑾瑜,韋弘景哪會認什麽近支,要並什麽族譜?
所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就是這個理兒!
人性如此,她也不是那二傻子,非要當麵戳破。而且韋小楊已經進入朝堂為官,真並了族譜,事實上也是利大於弊。
接管軍中囤糧後,韋小葉出手安排搶修道路、橋梁、運輸等事。但這些隻是掩人耳目,她暗中將空間的糧食一點點移了出來。
加上襄州倉城調出來的糧食絡繹不絕,軍中再無後顧之憂。
原本軍中俘虜每日僅有半斤糧,也漸漸升級為一斤、兩斤。
陸瑾瑜知道軍中糧食充足,也不追問韋小葉怎麽弄來的,隻一心研究梅雨之後的戰略。
轉眼七月中旬,總算是雲收雨住。雖然偶爾還會下雨,卻不再是之前那般連綿大雨。
隨著泥土曬幹,各處道路、橋梁搶修完畢,陸瑾瑜已經統率大軍出擊,繼續討伐楚王。
韋小葉在後方照看糧草,自然不會去前線。
這段時間,她從俘虜的六萬青壯中,挑出最精銳的萬人雇傭為銀行護衛隊,其餘五萬充為民夫。
十萬世家兵,她可不敢用。這些家夥大部分受世家恩惠,別說她了,就是陸瑾瑜也隻挑出了兩萬人征為府兵,其餘的陸續押解回京,由朝廷處置。
韋弘景很懂事,隨著陸瑾瑜收複越來越多的州縣,他把軍中世家應分的六成戰利品,生生擠出了一成分潤給韋小葉。
不拿白不拿,韋小葉知道這些財貨來自江南世家,毫無心理障礙的收下。
世家中也有不少無辜之人,尤其那些婦孺老弱想必遭遇大難,不少人失了家財甚至性命。
但是,就算她們沒有作惡,平時享受的財貨都是來得幹淨嗎?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韋小葉雖有善心,卻不是沒腦子的同情所有人。她收留的柳茵、紅棉、楊亭、王小苗、沈芸兒等人,都有各自的可利用處。
那些被破家的江南世家,她沒看到這些人的苦難處,自是眼不見心不煩的收下分到手的好處。
前方陸瑾瑜大軍所到之處,連戰連捷。後方韋小葉分到的財貨也是越來越多。
十月初十,陸瑾瑜大軍合圍,擊敗了賀玉榮手中最後的精銳,拿下南楚府。
平天王賀玉榮被部下生擒獻給陸瑾瑜,打算將功折罪乞求朝廷饒命。
吏部尚書、中書令高守梓,城破前將妻妾、兒女十三人困在堂屋,隨後引火自焚,全家燒得麵目全非。府中有三名忠義家仆殉於火海。
楚王早在九月十八,得知賀玉榮兵敗,便由刑太監找了替身留守南楚府,他本人則跟著刑太監一行十餘人,坐船潛逃。
那替身被捉後坦言,他原是秀才出身,隻因相貌與楚王有八分相似,便在參加院試後,被楚王府護衛劫走。
原來楚王早做過兵敗的打算,將這替身圈養了五年之久,果然派上了用場,使了金蟬脫殼之計逃走。
楚王係的文武官中員數百人,盡數被擒。文官多是世家子弟,武官卻是賀玉榮手下各方賊寇首領充任。
消息傳出,三道震動。十月底更是傳遍大夏諸州縣。
當然了,他確實沒針對小民。普通百姓僅有薄田度日,餓不死而已,哪來的財貨供他出手?
江南道富庶,指的是商賈眾多。但是,賀玉榮得勢之時,已經抄沒了大部分。像蕭家母子便是在賀玉榮手下家破人亡,數代經商的財貨都便宜了他。
因此,可供劫掠的也隻有江南世家。
哪裏有戰爭,哪裏就有死亡。但是,同樣有數不清的戰利品。
以韋小葉初步估計,陸瑾瑜南征,在梅雨之前所得財貨竟然價值數百萬兩之多!
這些財貨三成進了陸瑾瑜的口袋,六成被軍中大大小小的將領分走。最後一成進了襄州韋氏的庫房!
陸瑾瑜說的不錯,眼前這個滿臉堆笑,又微顯緊張的同姓之人,確實有些巴結之意。
韋弘景的正式官職是朗州長史、江南道隨軍轉運使。因為他的主要職責是周全軍中糧草輜重,私下俗稱糧草官而已。
實際上他管的不止是糧草,大軍繳獲的所有物資都要經過他的手。陸瑾瑜領兵在前激戰,他在收複之地大肆行事,抄沒了數十世家!
這些世家再差的也有上千畝良田,或者十餘間商鋪子。沒有一家的財產低於萬兩銀子的!
韋小葉得了陸瑾瑜打預防針,自然不會跟他較真。
韋小葉要管糧草,可不是想查賬,追究這些破事。她不過是要利用這個職務,將係統空間中的上億斤糧食合理的拿出來。
韋弘景見她沒有借題發揮,更是仍讓他做自己的本職,隻是要去了軍中囤糧地的管轄權,不由得又是鬆了口氣,又是微覺奇怪。
韋弘景賠著笑道:“韋郡君掌囤糧,下官倒輕省了些,許是大帥體恤部下。隻是,囤糧之事繁雜,可要勞累您了。”
他見韋小葉淡淡一笑,並未說話,便又施禮道:“聽聞韋郡君祖籍南楚,想來同樣是小逍遙公之後,與襄州韋氏可是近支……”
韋小葉有些忍不住笑,“韋漕司所言不錯。說來都不是外人,侯爺領兵南征,還要仰仗你才能使得軍需無缺。”
“我既然來到軍中,自然得為侯爺分擔些許小事。別的我也做不來,隻能替大家照看糧草了。其餘諸務,你從前怎麽做,今後還怎麽做便是。”
韋弘景聽得大喜,爽快的將囤糧所需要的相關士卒、文信、令牌等交割給韋小葉,又明裏暗裏說了幾句想並族譜的話,才告辭離去。
韋小葉含糊著搪塞,肚中腹誹不已。
天下同姓之人,往上推五百年,那都是一家!
這種事也實在沒意思,別說世家了,就是皇族分支太多,也有許多支脈淪為平民百姓,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
若不是她嫁了陸瑾瑜,韋弘景哪會認什麽近支,要並什麽族譜?
所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就是這個理兒!
人性如此,她也不是那二傻子,非要當麵戳破。而且韋小楊已經進入朝堂為官,真並了族譜,事實上也是利大於弊。
接管軍中囤糧後,韋小葉出手安排搶修道路、橋梁、運輸等事。但這些隻是掩人耳目,她暗中將空間的糧食一點點移了出來。
加上襄州倉城調出來的糧食絡繹不絕,軍中再無後顧之憂。
原本軍中俘虜每日僅有半斤糧,也漸漸升級為一斤、兩斤。
陸瑾瑜知道軍中糧食充足,也不追問韋小葉怎麽弄來的,隻一心研究梅雨之後的戰略。
轉眼七月中旬,總算是雲收雨住。雖然偶爾還會下雨,卻不再是之前那般連綿大雨。
隨著泥土曬幹,各處道路、橋梁搶修完畢,陸瑾瑜已經統率大軍出擊,繼續討伐楚王。
韋小葉在後方照看糧草,自然不會去前線。
這段時間,她從俘虜的六萬青壯中,挑出最精銳的萬人雇傭為銀行護衛隊,其餘五萬充為民夫。
十萬世家兵,她可不敢用。這些家夥大部分受世家恩惠,別說她了,就是陸瑾瑜也隻挑出了兩萬人征為府兵,其餘的陸續押解回京,由朝廷處置。
韋弘景很懂事,隨著陸瑾瑜收複越來越多的州縣,他把軍中世家應分的六成戰利品,生生擠出了一成分潤給韋小葉。
不拿白不拿,韋小葉知道這些財貨來自江南世家,毫無心理障礙的收下。
世家中也有不少無辜之人,尤其那些婦孺老弱想必遭遇大難,不少人失了家財甚至性命。
但是,就算她們沒有作惡,平時享受的財貨都是來得幹淨嗎?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韋小葉雖有善心,卻不是沒腦子的同情所有人。她收留的柳茵、紅棉、楊亭、王小苗、沈芸兒等人,都有各自的可利用處。
那些被破家的江南世家,她沒看到這些人的苦難處,自是眼不見心不煩的收下分到手的好處。
前方陸瑾瑜大軍所到之處,連戰連捷。後方韋小葉分到的財貨也是越來越多。
十月初十,陸瑾瑜大軍合圍,擊敗了賀玉榮手中最後的精銳,拿下南楚府。
平天王賀玉榮被部下生擒獻給陸瑾瑜,打算將功折罪乞求朝廷饒命。
吏部尚書、中書令高守梓,城破前將妻妾、兒女十三人困在堂屋,隨後引火自焚,全家燒得麵目全非。府中有三名忠義家仆殉於火海。
楚王早在九月十八,得知賀玉榮兵敗,便由刑太監找了替身留守南楚府,他本人則跟著刑太監一行十餘人,坐船潛逃。
那替身被捉後坦言,他原是秀才出身,隻因相貌與楚王有八分相似,便在參加院試後,被楚王府護衛劫走。
原來楚王早做過兵敗的打算,將這替身圈養了五年之久,果然派上了用場,使了金蟬脫殼之計逃走。
楚王係的文武官中員數百人,盡數被擒。文官多是世家子弟,武官卻是賀玉榮手下各方賊寇首領充任。
消息傳出,三道震動。十月底更是傳遍大夏諸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