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經略返京(上)
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 作者:柯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次日清晨,天色才剛剛大亮,稀薄的晨霧尚未完全散去,巍峨的紫禁城便是迎來了一位步伐匆匆的客人。
繼\"遼鎮大捷\"之後,接連上書請求回京述職的遼東經略熊廷弼終是於昨日晚間抵京,並獲準今日於暖閣內麵聖。
也許是經曆了戰爭的洗禮,不過是幾個月的功夫不見,這位代天巡狩的封疆大吏氣質愈發沉凝,舉手投足間都散發著一股令人望而卻步的威勢,惹得周遭的內侍們皆是屏氣凝神,小心伺候。
而為了表示對於這位\"肱股之臣\"的重視和尊重,大明天子朱由校也不顧司禮監掌印太監的勸阻,執意於乾清門下等候,靜靜等待著熊廷弼的到來。
...
\"臣,熊廷弼奉旨麵聖。\"
\"吾皇,聖躬金安。\"
不待身旁的內侍提醒,一路上皆是有些失魂落魄的熊廷弼便將其思緒從千裏之外的遼鎮拉回到現實之中,撲通一聲跪倒在有些陰冷的宮磚之上,畢恭畢敬的朝著年輕天子叩首行禮。
\"免禮平身。\"聞聲,身著常服的朱由校便是輕輕頷首,清澈的眸子中滿是敬意。
雖然從結果上來看,由熊廷弼坐鎮的沈陽城在麵對傾巢而出的建州女真僅僅是以\"守城為主\",並不曾出城野戰,更沒有收複失地,但擁有上帝視角的朱由校卻是十分清楚,遼鎮防線得以幸存,將會對遼東戰局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
從戰略角度出發,熊廷弼主導的遼沈防線,比之在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寧錦防線\"要強上數倍不止。
至少耗盡了大明國力的\"寧錦防線\"並沒有如願起到將建奴扼死在山海關外的效果。
但反之,隻要沈陽不丟,於遼東如日中天的建州女真便會被牢牢鎖死在渾河以東,動彈不得。
\"多謝陛下。\"聽聞年輕天子既熟悉又陌生的聲音,即便沉穩如遼東經略也不免為之激動,原本沉穩有力的聲音也是微微有些顫抖。
\"愛卿一路辛苦了。\"輕輕揮手屏退身旁的宮娥內侍,大明天子便在熊廷弼有些受寵若驚的眼神中與其並肩而行,朝著不遠處的乾清宮而去,身旁僅有司禮監掌印從旁陪同。
\"微臣本分,\"盡管在來時路上準備了千言萬語,但此時的遼東經略熊廷弼卻是有些語塞,唯有胸口不斷起伏著,印證著其激動的心情。
\"遼東如何?\"簡單的寒暄過後,大明天子朱由校便是直抒胸臆的詢問道,眼神很是誠懇。
雖說隔三差五,便有自遼東而來的軍報抵京,但冰冷的文字終究比不上當麵奏對,朱由校更希望從熊廷弼的口中得知遼東真實的情況。
\"敢叫陛下知曉,\"聽聞天子問及正事,熊廷弼也是深吸了一口氣,強壓住心中的激動,一臉認真的回稟道:\"自建奴退軍之後,臣便下令於寧遠,錦州等地募兵,補充兵源。\"
\"此外,滿將軍所轄京營鐵騎及錦州,寧遠等地的騎兵同樣陳兵沈陽,嚴陣以待。\"
在女真建奴於沈陽城外無功而退之後,許是感受到自身處境如履薄冰,曾在廣寧\"擁兵自重\"的祖大壽便是毫不猶豫的將名義上為朝廷士卒,實則早已淪為其家族\"私兵\"的數千遼東鐵騎主動調至沈陽前線,聽從他的吩咐。
至於祖大壽本人更是在沈陽兢兢業業,絕口不提重回廣寧一事,一副\"洗心革麵\"的樣子。
\"熊卿辛苦。\"
雖然熊廷弼的聲音聽上去平淡,但朱由校卻是知曉這背後隱藏著何等驚心動魄的\"鬥爭\"。
畢竟那廣寧祖家於遼東根深蒂固,儼然一副遼東將門之首的作派,於軍中的影響力不同凡響。
沒有些許過硬的手段,可壓不住野心勃勃的祖大壽。
\"隻是如此一來,廣寧後方難保空虛..\"
\"臣聽聞朝中或有重開互市之意,還請陛下慎重。\"微微欠身之後,眼神犀利的熊廷弼便是憂心忡忡的回稟道。
雖說在\"隆慶和議\"之後,蒙古部落便是大多歸降他們大明,但隨著建州女真於遼東崛起,這層本就不算穩固的\"盟友\"關係便是瞬間岌岌可危。
但作為代天巡狩的封疆大吏,熊廷弼又深知\"以夷製夷\"的重要性,故而對於蒙古部落的態度很是糾結。
尤其是昔日建奴大軍兵臨沈陽城下的時候,熊廷弼分明在建奴軍中瞧見了大量蒙古騎兵的身影。
這鐵錚錚的事實,足以證明曾經\"不可一世\"的建奴同樣開始放下身段,主動拉攏蒙古韃子,並給他敲響了警鍾。
\"朕已為此事召見崔卿,令其整飭宣大,謹而慎之..\"
\"至於兵力空虛的廣寧,有薛國用坐鎮,可報無虞。\"稍作沉吟之後,朱由校便是不假思索的回應道。
廣寧終究位於遼沈後方,建奴或敢傾巢而出兵臨沈陽,但絕不敢對廣寧殊死一搏。
如若建奴真的鋌而走險,遼鎮將士大可\"犁庭掃穴\",直撲女真腹地,上演建奴的\"己巳之變\"。
\"也隻能如此了..\"對於此事,熊廷弼早已與周永春等遼東文武私下裏商議多次,得出的結論皆是建奴不敢輕舉妄動。
隻要遼沈不丟,廣寧城便可高枕無憂。
但熊廷弼又深知,此役建奴之所以於沈陽城外無功而退,除卻麾下將士悍不畏死之外,還與那深入敵後的毛文龍脫不開幹係。
經過此番教訓,建奴必然會有所防備,下一次傾巢而出,他們沈陽又該如何自處?
更何況,天子日前已是正式下旨,命昔日馳援遼鎮的川中老將童仲揆回鄉\"養老\",率領數千浙兵的老將戚金也被調回京師聽命。
如此一來,沈陽雖是得到了數千鐵騎,但卻失去了一道重要屏障。
近乎於下意識的,心直口快的熊廷弼便打算向天子\"訴苦\",卻不曾想朱由校清冷的聲音先一步從其耳畔旁響起:\"到了。\"
放眼望去,巍峨的乾清宮已是映入眼簾。
繼\"遼鎮大捷\"之後,接連上書請求回京述職的遼東經略熊廷弼終是於昨日晚間抵京,並獲準今日於暖閣內麵聖。
也許是經曆了戰爭的洗禮,不過是幾個月的功夫不見,這位代天巡狩的封疆大吏氣質愈發沉凝,舉手投足間都散發著一股令人望而卻步的威勢,惹得周遭的內侍們皆是屏氣凝神,小心伺候。
而為了表示對於這位\"肱股之臣\"的重視和尊重,大明天子朱由校也不顧司禮監掌印太監的勸阻,執意於乾清門下等候,靜靜等待著熊廷弼的到來。
...
\"臣,熊廷弼奉旨麵聖。\"
\"吾皇,聖躬金安。\"
不待身旁的內侍提醒,一路上皆是有些失魂落魄的熊廷弼便將其思緒從千裏之外的遼鎮拉回到現實之中,撲通一聲跪倒在有些陰冷的宮磚之上,畢恭畢敬的朝著年輕天子叩首行禮。
\"免禮平身。\"聞聲,身著常服的朱由校便是輕輕頷首,清澈的眸子中滿是敬意。
雖然從結果上來看,由熊廷弼坐鎮的沈陽城在麵對傾巢而出的建州女真僅僅是以\"守城為主\",並不曾出城野戰,更沒有收複失地,但擁有上帝視角的朱由校卻是十分清楚,遼鎮防線得以幸存,將會對遼東戰局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
從戰略角度出發,熊廷弼主導的遼沈防線,比之在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寧錦防線\"要強上數倍不止。
至少耗盡了大明國力的\"寧錦防線\"並沒有如願起到將建奴扼死在山海關外的效果。
但反之,隻要沈陽不丟,於遼東如日中天的建州女真便會被牢牢鎖死在渾河以東,動彈不得。
\"多謝陛下。\"聽聞年輕天子既熟悉又陌生的聲音,即便沉穩如遼東經略也不免為之激動,原本沉穩有力的聲音也是微微有些顫抖。
\"愛卿一路辛苦了。\"輕輕揮手屏退身旁的宮娥內侍,大明天子便在熊廷弼有些受寵若驚的眼神中與其並肩而行,朝著不遠處的乾清宮而去,身旁僅有司禮監掌印從旁陪同。
\"微臣本分,\"盡管在來時路上準備了千言萬語,但此時的遼東經略熊廷弼卻是有些語塞,唯有胸口不斷起伏著,印證著其激動的心情。
\"遼東如何?\"簡單的寒暄過後,大明天子朱由校便是直抒胸臆的詢問道,眼神很是誠懇。
雖說隔三差五,便有自遼東而來的軍報抵京,但冰冷的文字終究比不上當麵奏對,朱由校更希望從熊廷弼的口中得知遼東真實的情況。
\"敢叫陛下知曉,\"聽聞天子問及正事,熊廷弼也是深吸了一口氣,強壓住心中的激動,一臉認真的回稟道:\"自建奴退軍之後,臣便下令於寧遠,錦州等地募兵,補充兵源。\"
\"此外,滿將軍所轄京營鐵騎及錦州,寧遠等地的騎兵同樣陳兵沈陽,嚴陣以待。\"
在女真建奴於沈陽城外無功而退之後,許是感受到自身處境如履薄冰,曾在廣寧\"擁兵自重\"的祖大壽便是毫不猶豫的將名義上為朝廷士卒,實則早已淪為其家族\"私兵\"的數千遼東鐵騎主動調至沈陽前線,聽從他的吩咐。
至於祖大壽本人更是在沈陽兢兢業業,絕口不提重回廣寧一事,一副\"洗心革麵\"的樣子。
\"熊卿辛苦。\"
雖然熊廷弼的聲音聽上去平淡,但朱由校卻是知曉這背後隱藏著何等驚心動魄的\"鬥爭\"。
畢竟那廣寧祖家於遼東根深蒂固,儼然一副遼東將門之首的作派,於軍中的影響力不同凡響。
沒有些許過硬的手段,可壓不住野心勃勃的祖大壽。
\"隻是如此一來,廣寧後方難保空虛..\"
\"臣聽聞朝中或有重開互市之意,還請陛下慎重。\"微微欠身之後,眼神犀利的熊廷弼便是憂心忡忡的回稟道。
雖說在\"隆慶和議\"之後,蒙古部落便是大多歸降他們大明,但隨著建州女真於遼東崛起,這層本就不算穩固的\"盟友\"關係便是瞬間岌岌可危。
但作為代天巡狩的封疆大吏,熊廷弼又深知\"以夷製夷\"的重要性,故而對於蒙古部落的態度很是糾結。
尤其是昔日建奴大軍兵臨沈陽城下的時候,熊廷弼分明在建奴軍中瞧見了大量蒙古騎兵的身影。
這鐵錚錚的事實,足以證明曾經\"不可一世\"的建奴同樣開始放下身段,主動拉攏蒙古韃子,並給他敲響了警鍾。
\"朕已為此事召見崔卿,令其整飭宣大,謹而慎之..\"
\"至於兵力空虛的廣寧,有薛國用坐鎮,可報無虞。\"稍作沉吟之後,朱由校便是不假思索的回應道。
廣寧終究位於遼沈後方,建奴或敢傾巢而出兵臨沈陽,但絕不敢對廣寧殊死一搏。
如若建奴真的鋌而走險,遼鎮將士大可\"犁庭掃穴\",直撲女真腹地,上演建奴的\"己巳之變\"。
\"也隻能如此了..\"對於此事,熊廷弼早已與周永春等遼東文武私下裏商議多次,得出的結論皆是建奴不敢輕舉妄動。
隻要遼沈不丟,廣寧城便可高枕無憂。
但熊廷弼又深知,此役建奴之所以於沈陽城外無功而退,除卻麾下將士悍不畏死之外,還與那深入敵後的毛文龍脫不開幹係。
經過此番教訓,建奴必然會有所防備,下一次傾巢而出,他們沈陽又該如何自處?
更何況,天子日前已是正式下旨,命昔日馳援遼鎮的川中老將童仲揆回鄉\"養老\",率領數千浙兵的老將戚金也被調回京師聽命。
如此一來,沈陽雖是得到了數千鐵騎,但卻失去了一道重要屏障。
近乎於下意識的,心直口快的熊廷弼便打算向天子\"訴苦\",卻不曾想朱由校清冷的聲音先一步從其耳畔旁響起:\"到了。\"
放眼望去,巍峨的乾清宮已是映入眼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