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懾之以兵(上)
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 作者:柯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月二十二,北京城。
不過寅時,昨夜喝得酩酊大醉的富紳豪商們才剛剛於龜公老鴇的換鬆下,步履蹣跚的走出令人食髓知味的\"煙花之地\",青石磚板的街道上也陸陸續續出現了早起食客的身影。
這座傳承了兩百餘年的大明國都,即將開始新一日的迎來送往。
盡管近幾日建奴傾巢而出,遼鎮戰事吃緊,但沉悶的宮鍾聲依舊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於紫禁城照常響起。
伴隨著整齊劃一的呼喝聲,巍峨的永定城門在十餘名兵丁的推動下,由內而外的緩緩打開。
見狀,已於官道附近等候多時的販夫走卒和百姓們紛紛收拾好隨身攜帶的包袱,在士卒的引領下,朝著雄偉的城池而去。
但不知是不是剛剛於睡夢中醒來的緣故,今日與城門附近當值的兵丁們縱使碰見相識的百姓亦或者鄰裏鄉親,也全無往日的\"熱情\",至多心不在焉的打了招呼,便再無太多的反應,令得不少百姓臉上的笑容為之一僵,心中腹誹不已。
\"這二狗,今日犯了什麽病,竟是這般冷淡?..\"
在各式各樣的私語聲中,時間一點一滴的流逝,日頭高高升起,驅散了空氣中僅存的一絲寒意。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遠處官道上突然傳來了一陣若有若無的馬蹄聲。
唏律律!
聞聲,無論是心不在焉的兵丁士卒,亦或者心中腹誹不已的行商百姓均是下意識的回頭,朝著聲音傳來的方向望去。
不過幾個呼吸的功夫,在萬眾期待眼神的注視下,幾名風塵仆仆的騎士赫然於遠處官道上出現,映入眾人的視線。
頃刻間,煙塵漫天。
\"快,快散開!\"
隻一愣神的功夫,守城兵丁急不可耐的聲音便於人群中炸響,原本胡亂分散的兵丁們就好似早有準備一般,迅速朝著官道附近集結而來,同時用手中兵刃驅趕著慌不擇路的百姓們。
因為事發突然,不少婦孺懷中抱著的嬰孩被突如其來的呼喝聲所嚇到,繼而不知所謂的嚎啕大哭。
但身材魁梧的漢子,卻無暇顧及身旁妻子的抱怨,以及驚魂不定的孩童,隻是怔怔盯著官道上由遠及近的漢子們,臉上充斥著驚疑之色。
近些時日,隨著建奴傾巢而出,並且兵臨沈陽城外,京師的氣氛瞬間為之一緊。
雖然無論是官府,亦或者口若懸河的說書先生們均是沒有過多提及這場發生在千裏之外的戰事,但早已經曆過萬曆年間諸多\"噩耗\"的百姓們,仍是不可避免的緊張起來。
現如今,時隔多日,遼東終是有消息傳回了嗎?沈陽城現在究竟是何等形勢?朝廷究竟是打贏了還是打輸了?
麵麵相覷之下,在場行商百姓的心情愈發緊張。
與周遭提心吊膽的行商百姓一樣,在場的守城兵丁們同樣是\"如臨大敵\",滿臉的凝重。
他們這些守城兵丁隸屬於城中的\"五城兵馬司\",其中絕大多數是\"子承父業\",世世代代於北京城當值,但也有部分於地方邊鎮從軍,後因傷殘或是立了些許軍功,回到京師吃口皇糧的邊軍老卒。
其中,便包括了曾在遼鎮從軍的老卒們。
也正是通過這些曾在遼鎮從軍的老卒們,在場的兵丁們方才知曉了些許不為人知的\"隱情\"。
原來重兵雲集的遼鎮並不似大家夥想象中那般\"上下一心\",世代居住於遼東的將門世家早就有了\"擁兵自重\"的野心。
昔日的遼東總兵李成梁,便是最好不過的證明。
\"遼東八百裏加急,閑人閃避!\"幾個呼吸過後,隨著戰馬的嘶鳴聲,滿臉風霜之色的騎士們終是勒緊手中韁繩,緩緩止住了胯下疾馳的戰馬。
其中為首者,一邊說著令人聞之色變的字眼,一邊自懷中掏出堪合,交由眼前的兵丁們查閱。
\"快放行!\"盡管心中早有準備,但當得知眼前的騎士們果然是自遼東而來,主動湊過來的守城士卒們心中仍是咯噔一聲,旋即便是各分左右,讓出了一條道路。
盡管在場的不少百姓及兵丁都寫滿了驚疑,但望著氣喘籲籲的騎士們,終是欲言又止,默默注視著其背影逐漸消失於深邃的城池中。
...
在幾名騎士入城之後不久,遼東有八百裏加急軍情傳遞至京的消息便如星星燎原一般,迅速傳遍了京師的大街小巷,本就兢兢業業的有司官員們更是如臨大敵。
其中,甚至還有幾位抱病在家的官員在聞訊之後,不顧郎中的囑托,強行拖著病體,趕至署衙。
至於有資格於乾清宮暖閣麵聖的六部尚書及三公九卿們更是在聞訊之後的第一時間,自發趕往紫禁城外等候,等待著天子的接見。
...
...
\"諸位愛卿,大可暢所欲言,不必有所忌憚..\"
乾清宮暖閣內,身著常服的朱由校麵無表情的揉了揉有些發酸的太陽穴,清冷的聲音不辨喜怒。
在他身前,以內閣首輔方從哲為首的六部九卿們齊聚於此,此時正在緊張的傳閱著尚有些溫熱的奏本。
與絕大多數市井百姓想象中所不同,這封\"沉甸甸\"的奏本並非由自沈陽而來,反倒是坐鎮廣寧的巡撫薛國用親筆所書。
但其內容,卻是一樣的令人觸目驚心。
據薛國用在奏本中所陳述的內容,盤踞在渾河以西的女真建奴在老酋努爾哈赤的率領下於三月初十,正式兵臨沈陽城外,距今已有十餘天。
此外,女真建奴還不忘橫跨大明邊牆,襲擾重鎮廣寧,使得沈陽城音訊斷絕,當然,最要緊的,當數廣寧城中那些將門世家耐人尋味的態度。
依著廣寧巡撫薛國用所說,城中遊擊祖大壽以\"形勢尚不明確\"為由頭,屢次無視他的命令,拒絕率兵援助沈陽。
這遼東的局勢,已是劍拔弩張。
不過寅時,昨夜喝得酩酊大醉的富紳豪商們才剛剛於龜公老鴇的換鬆下,步履蹣跚的走出令人食髓知味的\"煙花之地\",青石磚板的街道上也陸陸續續出現了早起食客的身影。
這座傳承了兩百餘年的大明國都,即將開始新一日的迎來送往。
盡管近幾日建奴傾巢而出,遼鎮戰事吃緊,但沉悶的宮鍾聲依舊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於紫禁城照常響起。
伴隨著整齊劃一的呼喝聲,巍峨的永定城門在十餘名兵丁的推動下,由內而外的緩緩打開。
見狀,已於官道附近等候多時的販夫走卒和百姓們紛紛收拾好隨身攜帶的包袱,在士卒的引領下,朝著雄偉的城池而去。
但不知是不是剛剛於睡夢中醒來的緣故,今日與城門附近當值的兵丁們縱使碰見相識的百姓亦或者鄰裏鄉親,也全無往日的\"熱情\",至多心不在焉的打了招呼,便再無太多的反應,令得不少百姓臉上的笑容為之一僵,心中腹誹不已。
\"這二狗,今日犯了什麽病,竟是這般冷淡?..\"
在各式各樣的私語聲中,時間一點一滴的流逝,日頭高高升起,驅散了空氣中僅存的一絲寒意。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遠處官道上突然傳來了一陣若有若無的馬蹄聲。
唏律律!
聞聲,無論是心不在焉的兵丁士卒,亦或者心中腹誹不已的行商百姓均是下意識的回頭,朝著聲音傳來的方向望去。
不過幾個呼吸的功夫,在萬眾期待眼神的注視下,幾名風塵仆仆的騎士赫然於遠處官道上出現,映入眾人的視線。
頃刻間,煙塵漫天。
\"快,快散開!\"
隻一愣神的功夫,守城兵丁急不可耐的聲音便於人群中炸響,原本胡亂分散的兵丁們就好似早有準備一般,迅速朝著官道附近集結而來,同時用手中兵刃驅趕著慌不擇路的百姓們。
因為事發突然,不少婦孺懷中抱著的嬰孩被突如其來的呼喝聲所嚇到,繼而不知所謂的嚎啕大哭。
但身材魁梧的漢子,卻無暇顧及身旁妻子的抱怨,以及驚魂不定的孩童,隻是怔怔盯著官道上由遠及近的漢子們,臉上充斥著驚疑之色。
近些時日,隨著建奴傾巢而出,並且兵臨沈陽城外,京師的氣氛瞬間為之一緊。
雖然無論是官府,亦或者口若懸河的說書先生們均是沒有過多提及這場發生在千裏之外的戰事,但早已經曆過萬曆年間諸多\"噩耗\"的百姓們,仍是不可避免的緊張起來。
現如今,時隔多日,遼東終是有消息傳回了嗎?沈陽城現在究竟是何等形勢?朝廷究竟是打贏了還是打輸了?
麵麵相覷之下,在場行商百姓的心情愈發緊張。
與周遭提心吊膽的行商百姓一樣,在場的守城兵丁們同樣是\"如臨大敵\",滿臉的凝重。
他們這些守城兵丁隸屬於城中的\"五城兵馬司\",其中絕大多數是\"子承父業\",世世代代於北京城當值,但也有部分於地方邊鎮從軍,後因傷殘或是立了些許軍功,回到京師吃口皇糧的邊軍老卒。
其中,便包括了曾在遼鎮從軍的老卒們。
也正是通過這些曾在遼鎮從軍的老卒們,在場的兵丁們方才知曉了些許不為人知的\"隱情\"。
原來重兵雲集的遼鎮並不似大家夥想象中那般\"上下一心\",世代居住於遼東的將門世家早就有了\"擁兵自重\"的野心。
昔日的遼東總兵李成梁,便是最好不過的證明。
\"遼東八百裏加急,閑人閃避!\"幾個呼吸過後,隨著戰馬的嘶鳴聲,滿臉風霜之色的騎士們終是勒緊手中韁繩,緩緩止住了胯下疾馳的戰馬。
其中為首者,一邊說著令人聞之色變的字眼,一邊自懷中掏出堪合,交由眼前的兵丁們查閱。
\"快放行!\"盡管心中早有準備,但當得知眼前的騎士們果然是自遼東而來,主動湊過來的守城士卒們心中仍是咯噔一聲,旋即便是各分左右,讓出了一條道路。
盡管在場的不少百姓及兵丁都寫滿了驚疑,但望著氣喘籲籲的騎士們,終是欲言又止,默默注視著其背影逐漸消失於深邃的城池中。
...
在幾名騎士入城之後不久,遼東有八百裏加急軍情傳遞至京的消息便如星星燎原一般,迅速傳遍了京師的大街小巷,本就兢兢業業的有司官員們更是如臨大敵。
其中,甚至還有幾位抱病在家的官員在聞訊之後,不顧郎中的囑托,強行拖著病體,趕至署衙。
至於有資格於乾清宮暖閣麵聖的六部尚書及三公九卿們更是在聞訊之後的第一時間,自發趕往紫禁城外等候,等待著天子的接見。
...
...
\"諸位愛卿,大可暢所欲言,不必有所忌憚..\"
乾清宮暖閣內,身著常服的朱由校麵無表情的揉了揉有些發酸的太陽穴,清冷的聲音不辨喜怒。
在他身前,以內閣首輔方從哲為首的六部九卿們齊聚於此,此時正在緊張的傳閱著尚有些溫熱的奏本。
與絕大多數市井百姓想象中所不同,這封\"沉甸甸\"的奏本並非由自沈陽而來,反倒是坐鎮廣寧的巡撫薛國用親筆所書。
但其內容,卻是一樣的令人觸目驚心。
據薛國用在奏本中所陳述的內容,盤踞在渾河以西的女真建奴在老酋努爾哈赤的率領下於三月初十,正式兵臨沈陽城外,距今已有十餘天。
此外,女真建奴還不忘橫跨大明邊牆,襲擾重鎮廣寧,使得沈陽城音訊斷絕,當然,最要緊的,當數廣寧城中那些將門世家耐人尋味的態度。
依著廣寧巡撫薛國用所說,城中遊擊祖大壽以\"形勢尚不明確\"為由頭,屢次無視他的命令,拒絕率兵援助沈陽。
這遼東的局勢,已是劍拔弩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