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宗室們(上)
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 作者:柯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同一時間,遠在數百裏外的山東兗州府。
月色如鉤,凜冽的寒風席卷在府城的每一寸角落,但貴為\"魯王府\"主人的朱壽鋐仍未入睡。
噗嗤。
靜謐的王府中突然亮起點點燭火,年過六旬的魯王朱壽鋐在貼身太監的簇擁下,步履蹣跚的登上了王府的高台,表情悲戚的望著外間空無一人的街道,遲遲不發一語。
此時的兗州府城萬籟俱寂,僅有角落處不時響起兩三聲犬吠,勉強為這座陷入沉睡的城池注入一絲生機。
\"王爺,您的身子骨弱,吹不得這夜風,還是下去歇著吧..\"沉默良久,年歲與魯王朱壽鋐相仿的老太監終是開口,略有些心疼的勸道。
\"無礙..\"聞言,白發蒼蒼的魯王朱壽鋐略有些吃力的擺了擺手,並沒有接受自己貼身太監的善意。
每隔一段時間,他便會來這高台吹吹冷風,親眼瞧瞧生活在府城中百姓的真實情況。
\"城外粥廠可都準備妥當了?\"過了片刻,始終盯著外間茫茫夜色在發呆的魯王朱壽鋐像是想到什麽似的,聲音急切的追問道。
\"王爺放心,奴婢已然都安排妥當了..\"聞言,一旁的老太監便是不假思索的點頭應道,臉上隱隱湧現了些許不忍。
與大明遍布各地,行為舉止多有不法的宗室藩王所不同,世代居住於山東兗州的\"魯藩\"可謂是頗為特殊的一支。
除卻第一代魯王,作為太祖朱元璋第十子的朱檀因沉迷酒色,且執著於修仙問道,最終因服金石藥過度,年僅二十而薨之外,後續幾位魯王皆是身體健康長壽,且性格醇和,深受兗州百姓及官員的愛戴,時常受到朝廷的嘉獎。
而現任魯王在年輕時,因長兄早逝,且膝下無子之後,意外承襲了\"魯王\"爵位之後更是一心向善,恪守己身並嚴加管束魯藩宗室,萬曆皇帝曾先後三次親自下旨表彰魯王朱壽鋐,聲稱其為宗室翹楚。
但不知是不是意外承襲了魯王爵位,導致耗盡了\"氣運\"的緣故,身體康健的朱壽鋐卻始終無法孕育子嗣。
為了能夠彌補\"氣運\",頗有些迷信的魯王朱壽鋐在聽取了佛門高僧的建議下,愈發向善,時常向地方捐獻錢糧,建設地方。
每逢天災人禍,貴為魯藩之主的朱壽鋐更是\"身先士卒\",號召兗州境內的富紳豪商們慷慨解囊,賑濟百姓。
可不管魯王朱壽鋐如何努力,其妻妾始終未能為其孕育子嗣,反倒是其同母弟朱壽鏞子嗣興旺。
隨著時間的流逝,上了年紀的魯王朱壽鏞也逐漸接受了\"膝下無子\"的事實,但其賑濟百姓的習慣卻是堅持了下來。
\"哎,百姓們流離失所,是宗室的責任,更是朝廷的責任呐..\"因為周遭四下無人的緣故,一向循規蹈矩的魯王朱壽鏞話語間也隱隱湧現了些許對朝廷的不滿。
他雖是貴為宗室藩王,府中錢糧無數,但因為身份敏感的緣故,為了不引起中樞的猜忌,縱使想要賑濟百姓,也時常要瞻前顧後,不能隨心所欲。
反觀絕大多數宗室,仗著手中的權利,肆意貪贓枉法,令得百姓流離失所,居無定所。
例如前些年就藩河南洛陽的福王朱常洵,大婚及修建王府所花費用遠遠超過舊例也就罷了,偏偏萬曆皇帝為了彌補這位與\"皇位\"失之交臂的兒子,大手一揮便是許諾了足足四萬頃的良田。
其數目之大,甚至嚇得福王朱常洵本人都上書請辭。
後經過百官斡旋,萬曆皇帝終是不情不願的將賞賜福王朱常洵的良田降到兩萬頃,並督促河南有司官員從速辦理。
為了能夠湊足這兩萬頃良田,河南有司官員們可謂是使勁了渾身解數,並上奏萬曆皇帝同意,於山東,山西,湖廣三省額外籌措,終是湊夠了應有之數目。
對於這位視財如命的福王朱常洵,魯王朱壽鏞可謂是\"深惡痛絕\",卻又無能為力。
\"王爺,早些歇著吧,明日還要設廠施粥,賑濟百姓呐..\"
\"聽說曲阜那邊,又來了不少流民..\"眼見得魯王朱壽鏞的情緒愈發激動,一旁的老太監便是適時將其打斷,並將話題代到了\"設廠施粥\"之事上。
他知曉,這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如今最為在乎之事,便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多賑濟些百姓。
說來也可笑,這山東自古以來便號稱孔孟之鄉,尤其是在曲阜居住的孔家人更是被賦予各種各樣的特權,成為天下無數讀書人心目中的\"精神信仰\"。
可即便如此,這個傳承了千餘年的家族,麵對著性命垂危的流民百姓,卻一次又一次選擇了\"袖手旁觀\"。
更令魯王朱壽鏞焦頭爛額的是,去年的這個時候,他無意間從山東各地逃難至兗州府的流民百姓口中得知,曾在萬曆年間沸沸揚揚的\"白蓮教\"好似死灰複燃。
自太祖朱元璋建國以來,這\"白蓮教\"始終屢禁不絕,時不時便有心懷不軌之人打著\"白蓮降世\"的名號收納信眾,試圖犯上作亂,乃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在知曉此事之後,他第一時間將白蓮教\"死灰複燃\"的情況報予兗州知府,但卻始終沒有得到回應。
不甘心的他又親自上書朝廷,試圖引起朝廷的重視,可彼時的萬曆皇帝已然病入膏肓,自是不會有人在乎他這位藩王的上奏。
就這樣,魯王朱壽鏞隻能眼睜睜望著在過去一年因饑寒交迫而淪為流民的百姓越來越多,卻又無法在根本上解決問題。
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在得到官府的允許下,設廠施粥。
\"哎,這吃人的世道呐..\"在一聲無可奈何的感慨過後,呼吸急促的老魯王終是顫顫巍巍的起身,並在身旁老太監的攙扶下,步履蹣跚的朝著王府深處而去。
隨著二人的背影消失不見,於黑夜中本就不算熾熱的燭火也是隨之熄滅,黑夜再度成為此間天地的主旋律。
月色如鉤,凜冽的寒風席卷在府城的每一寸角落,但貴為\"魯王府\"主人的朱壽鋐仍未入睡。
噗嗤。
靜謐的王府中突然亮起點點燭火,年過六旬的魯王朱壽鋐在貼身太監的簇擁下,步履蹣跚的登上了王府的高台,表情悲戚的望著外間空無一人的街道,遲遲不發一語。
此時的兗州府城萬籟俱寂,僅有角落處不時響起兩三聲犬吠,勉強為這座陷入沉睡的城池注入一絲生機。
\"王爺,您的身子骨弱,吹不得這夜風,還是下去歇著吧..\"沉默良久,年歲與魯王朱壽鋐相仿的老太監終是開口,略有些心疼的勸道。
\"無礙..\"聞言,白發蒼蒼的魯王朱壽鋐略有些吃力的擺了擺手,並沒有接受自己貼身太監的善意。
每隔一段時間,他便會來這高台吹吹冷風,親眼瞧瞧生活在府城中百姓的真實情況。
\"城外粥廠可都準備妥當了?\"過了片刻,始終盯著外間茫茫夜色在發呆的魯王朱壽鋐像是想到什麽似的,聲音急切的追問道。
\"王爺放心,奴婢已然都安排妥當了..\"聞言,一旁的老太監便是不假思索的點頭應道,臉上隱隱湧現了些許不忍。
與大明遍布各地,行為舉止多有不法的宗室藩王所不同,世代居住於山東兗州的\"魯藩\"可謂是頗為特殊的一支。
除卻第一代魯王,作為太祖朱元璋第十子的朱檀因沉迷酒色,且執著於修仙問道,最終因服金石藥過度,年僅二十而薨之外,後續幾位魯王皆是身體健康長壽,且性格醇和,深受兗州百姓及官員的愛戴,時常受到朝廷的嘉獎。
而現任魯王在年輕時,因長兄早逝,且膝下無子之後,意外承襲了\"魯王\"爵位之後更是一心向善,恪守己身並嚴加管束魯藩宗室,萬曆皇帝曾先後三次親自下旨表彰魯王朱壽鋐,聲稱其為宗室翹楚。
但不知是不是意外承襲了魯王爵位,導致耗盡了\"氣運\"的緣故,身體康健的朱壽鋐卻始終無法孕育子嗣。
為了能夠彌補\"氣運\",頗有些迷信的魯王朱壽鋐在聽取了佛門高僧的建議下,愈發向善,時常向地方捐獻錢糧,建設地方。
每逢天災人禍,貴為魯藩之主的朱壽鋐更是\"身先士卒\",號召兗州境內的富紳豪商們慷慨解囊,賑濟百姓。
可不管魯王朱壽鋐如何努力,其妻妾始終未能為其孕育子嗣,反倒是其同母弟朱壽鏞子嗣興旺。
隨著時間的流逝,上了年紀的魯王朱壽鏞也逐漸接受了\"膝下無子\"的事實,但其賑濟百姓的習慣卻是堅持了下來。
\"哎,百姓們流離失所,是宗室的責任,更是朝廷的責任呐..\"因為周遭四下無人的緣故,一向循規蹈矩的魯王朱壽鏞話語間也隱隱湧現了些許對朝廷的不滿。
他雖是貴為宗室藩王,府中錢糧無數,但因為身份敏感的緣故,為了不引起中樞的猜忌,縱使想要賑濟百姓,也時常要瞻前顧後,不能隨心所欲。
反觀絕大多數宗室,仗著手中的權利,肆意貪贓枉法,令得百姓流離失所,居無定所。
例如前些年就藩河南洛陽的福王朱常洵,大婚及修建王府所花費用遠遠超過舊例也就罷了,偏偏萬曆皇帝為了彌補這位與\"皇位\"失之交臂的兒子,大手一揮便是許諾了足足四萬頃的良田。
其數目之大,甚至嚇得福王朱常洵本人都上書請辭。
後經過百官斡旋,萬曆皇帝終是不情不願的將賞賜福王朱常洵的良田降到兩萬頃,並督促河南有司官員從速辦理。
為了能夠湊足這兩萬頃良田,河南有司官員們可謂是使勁了渾身解數,並上奏萬曆皇帝同意,於山東,山西,湖廣三省額外籌措,終是湊夠了應有之數目。
對於這位視財如命的福王朱常洵,魯王朱壽鏞可謂是\"深惡痛絕\",卻又無能為力。
\"王爺,早些歇著吧,明日還要設廠施粥,賑濟百姓呐..\"
\"聽說曲阜那邊,又來了不少流民..\"眼見得魯王朱壽鏞的情緒愈發激動,一旁的老太監便是適時將其打斷,並將話題代到了\"設廠施粥\"之事上。
他知曉,這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如今最為在乎之事,便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多賑濟些百姓。
說來也可笑,這山東自古以來便號稱孔孟之鄉,尤其是在曲阜居住的孔家人更是被賦予各種各樣的特權,成為天下無數讀書人心目中的\"精神信仰\"。
可即便如此,這個傳承了千餘年的家族,麵對著性命垂危的流民百姓,卻一次又一次選擇了\"袖手旁觀\"。
更令魯王朱壽鏞焦頭爛額的是,去年的這個時候,他無意間從山東各地逃難至兗州府的流民百姓口中得知,曾在萬曆年間沸沸揚揚的\"白蓮教\"好似死灰複燃。
自太祖朱元璋建國以來,這\"白蓮教\"始終屢禁不絕,時不時便有心懷不軌之人打著\"白蓮降世\"的名號收納信眾,試圖犯上作亂,乃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在知曉此事之後,他第一時間將白蓮教\"死灰複燃\"的情況報予兗州知府,但卻始終沒有得到回應。
不甘心的他又親自上書朝廷,試圖引起朝廷的重視,可彼時的萬曆皇帝已然病入膏肓,自是不會有人在乎他這位藩王的上奏。
就這樣,魯王朱壽鏞隻能眼睜睜望著在過去一年因饑寒交迫而淪為流民的百姓越來越多,卻又無法在根本上解決問題。
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在得到官府的允許下,設廠施粥。
\"哎,這吃人的世道呐..\"在一聲無可奈何的感慨過後,呼吸急促的老魯王終是顫顫巍巍的起身,並在身旁老太監的攙扶下,步履蹣跚的朝著王府深處而去。
隨著二人的背影消失不見,於黑夜中本就不算熾熱的燭火也是隨之熄滅,黑夜再度成為此間天地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