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地方卻也不遠,且隨老朽前來便是。”
言罷,遂領著他往南邊而行。不多時,便到一棵參天繁茂的大樹前。
“牟尼大仙請看!這裏便是清修的好地方。此樹名為菩提,它瘴癘之地不生,鄙陋之境不長,飛禽喜棲於此,走獸愛來納涼。”
牟尼也覺得此地甚好,隻是樹上金蟬脆鳴之聲,不免覺得有些刺耳:
“敢問老伯,如今凡間已是初冬,怎還有夏蟬嘶鳴?倘若它日日在這樹上啼叫,豈不亂我佛心?”
“大仙有所不知,此地四季溫暖,故而金蟬晝鳴夜宿。不過您修心悟道,若連外界的靡音亂相都無法克服,又如何淨心悟道?”
牟尼聞言,方才明白其用意,於是雙手合十道:
“多謝老伯教誨,此處果真是修心的好地方。”
兩人閑談一陣,老者又是一番叮囑後,方才轉身離去。他不知道的是,樹上那隻金蟬,其實並非尋常俗物。
自它還是蟬蛹之時,便源源不斷汲取天地精氣,修持自身。時間一久,不僅延了壽命,還通了靈性。
此時見有族外之人來此,與自己爭搶地盤,心中甚是不悅。於是便常常飛臨其頭頂上方,肆意鳴叫。
金蟬原以為故意搗亂,會讓牟尼佛知難而退。沒想到他竟把這種騷擾,當作修心秉性的一種考驗。
因此,即使金蟬故意將穢物傾斜其頭頂,牟尼佛依舊不諍不怒。這也使得金蟬大為震驚,漸漸地由最初的敵對憤怒,變為了折服。
其後,這金蟬也不再鳴叫,而是靜心聆聽牟尼口誦修心之經。
此心經有參悟之能,故而隨著時間推移,金蟬不僅漸漸有了佛性,法力也是與日俱增。
僅過兩年,它便成精化作人形。跪向牟尼佛拜道:
“多謝大仙口誦心經相助,使在下終於衝破鱗毛昆羽之道,幻化人形。”
牟尼佛聞言,漸睜雙眼,淡然笑之:
“如今你既得人形,還需勤學人事、明人理。切莫為非作歹,否則天必誅也。”
“在下謹遵大仙教誨。隻是我如今還不諳人之習性,還請拜入大仙門下,學習世事,修心明禮。”
見他有意拜入自己門下,何況目前自己在佛教之中,還不曾有可親可信之人,於是答應道:
“既如此,且賜你俗名‘金蟬子’,收為二弟子。”
“多謝師父,但不知大師兄是誰?現居何處?”
牟尼佛意味深長遙望東方,笑而不語……
且不說牟尼佛收了金蟬子後,繼續在菩提樹下靜修丈六金身。隻言佛堂靈鷲山這邊,燃燈佛祖派彌勒菩薩伐妖驅魔,不知覺三年光景已過,然而卻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並非佛門實力不濟,而是除了彌勒菩薩外,餘下眾弟子皆不肯盡心竭力。
隻因他們認同牟尼佛之觀點;
若是剿除西牛賀州境內妖魔,將來天庭舉兵來犯,佛教將毫無勝算可言。再者,如今佛門眾徒,大多皆是由妖遁入佛門,因此麵對曾經的同僚後輩,亦不肯趕盡殺絕。
燃燈作為一教之主,見眾佛徒都有懈怠之意,也是無可奈何。三思之後,便有心請天庭出兵相助,將境內妖魔徹底鏟除。
想罷,當即宣觀音菩薩入殿,命她前去天庭搬救兵。
但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言罷,遂領著他往南邊而行。不多時,便到一棵參天繁茂的大樹前。
“牟尼大仙請看!這裏便是清修的好地方。此樹名為菩提,它瘴癘之地不生,鄙陋之境不長,飛禽喜棲於此,走獸愛來納涼。”
牟尼也覺得此地甚好,隻是樹上金蟬脆鳴之聲,不免覺得有些刺耳:
“敢問老伯,如今凡間已是初冬,怎還有夏蟬嘶鳴?倘若它日日在這樹上啼叫,豈不亂我佛心?”
“大仙有所不知,此地四季溫暖,故而金蟬晝鳴夜宿。不過您修心悟道,若連外界的靡音亂相都無法克服,又如何淨心悟道?”
牟尼聞言,方才明白其用意,於是雙手合十道:
“多謝老伯教誨,此處果真是修心的好地方。”
兩人閑談一陣,老者又是一番叮囑後,方才轉身離去。他不知道的是,樹上那隻金蟬,其實並非尋常俗物。
自它還是蟬蛹之時,便源源不斷汲取天地精氣,修持自身。時間一久,不僅延了壽命,還通了靈性。
此時見有族外之人來此,與自己爭搶地盤,心中甚是不悅。於是便常常飛臨其頭頂上方,肆意鳴叫。
金蟬原以為故意搗亂,會讓牟尼佛知難而退。沒想到他竟把這種騷擾,當作修心秉性的一種考驗。
因此,即使金蟬故意將穢物傾斜其頭頂,牟尼佛依舊不諍不怒。這也使得金蟬大為震驚,漸漸地由最初的敵對憤怒,變為了折服。
其後,這金蟬也不再鳴叫,而是靜心聆聽牟尼口誦修心之經。
此心經有參悟之能,故而隨著時間推移,金蟬不僅漸漸有了佛性,法力也是與日俱增。
僅過兩年,它便成精化作人形。跪向牟尼佛拜道:
“多謝大仙口誦心經相助,使在下終於衝破鱗毛昆羽之道,幻化人形。”
牟尼佛聞言,漸睜雙眼,淡然笑之:
“如今你既得人形,還需勤學人事、明人理。切莫為非作歹,否則天必誅也。”
“在下謹遵大仙教誨。隻是我如今還不諳人之習性,還請拜入大仙門下,學習世事,修心明禮。”
見他有意拜入自己門下,何況目前自己在佛教之中,還不曾有可親可信之人,於是答應道:
“既如此,且賜你俗名‘金蟬子’,收為二弟子。”
“多謝師父,但不知大師兄是誰?現居何處?”
牟尼佛意味深長遙望東方,笑而不語……
且不說牟尼佛收了金蟬子後,繼續在菩提樹下靜修丈六金身。隻言佛堂靈鷲山這邊,燃燈佛祖派彌勒菩薩伐妖驅魔,不知覺三年光景已過,然而卻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並非佛門實力不濟,而是除了彌勒菩薩外,餘下眾弟子皆不肯盡心竭力。
隻因他們認同牟尼佛之觀點;
若是剿除西牛賀州境內妖魔,將來天庭舉兵來犯,佛教將毫無勝算可言。再者,如今佛門眾徒,大多皆是由妖遁入佛門,因此麵對曾經的同僚後輩,亦不肯趕盡殺絕。
燃燈作為一教之主,見眾佛徒都有懈怠之意,也是無可奈何。三思之後,便有心請天庭出兵相助,將境內妖魔徹底鏟除。
想罷,當即宣觀音菩薩入殿,命她前去天庭搬救兵。
但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