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畫麵上的缺口越來越小,而整個畫麵中的圓環越來越大。
這個圓環整個直徑超過了239米,而上麵的那個缺口隻有0.04mm的直徑。
原因出現了。
為什麽無數次探索卻無法通過維度通道。
雖然放在現實中來看,那個缺口已經足夠大了。
但維度通道內是無盡的黑暗。
而且速度必須要足夠快才能接近那個缺口。
快了之後導致的結果就是,不管是探測器還是飛船都會很快掠過那個缺口。
之前薯片號一直在圓內不斷的旋轉,從未接近過那個缺口。
它旋轉著在靠近黑洞中心,卻誤以為那是兩個黑洞的交匯處。
這是悲哀的事實。
“我們隻有四次機會。”
“開始吧。”
科技的發展可以做到很精細的定點定位。
所以也並不是完全不可能。
唯一要考慮的其實是動能平衡製造的能量損耗。
比如當速度過慢的時候就會朝著黑洞內部墜落,速度過快就會離開黑洞引力,這兩種結果在維度通道內都不是好的。
所以他們需要越快確定,越快開始測試才行。
大概是7年2個月的時間。
一切測試結束。
e也宣布了開始第一次測試。
下一輪接近在13天後。
e將計算結果給到他探測器。
他們經過7年多時間不斷的測試之後發現信息的接收其實還是不太順暢。
比如一個o這樣的圓,維度通達入口是在下方,而當探測器到達上方之後,那麽探測器就很難接收到他們傳遞的信息。
隻有計算出探測器到達下方的時候剛好傳遞出的信息也到達該位置,傳輸信息是最容易被接收到的。
至於連接三維空間和四維空間的點在大概10點13分27秒的方向。
這是一個比較精準的數字。
其實按照e的猜測和計算,這個入口其實還要比顯示出的要小得多。
它經過了極為精密的計算,整個維度通道的平均周長為4436.億公裏。
這個距離相當於0.05光年。
意味著製造維度通道的黑洞本身非常巨大。
而維度通道本身那條“繩子”的直徑按照現在的計算來說是7425萬公裏,這太大了。
真正的直徑應該隻有200~500萬公裏的直徑。
意味著它們的精度將要確定在15~20秒,才可以完成一次維度遷躍的嚐試。
沒錯。
隻是嚐試而已。
在一個黑暗的地方,完全不知道方向的地方,小幾十秒的誤差範圍內,做出一次嚐試。
而嚐試的結果,很快就會知道了。
e無法探查到探測器的場景。
它也同其他人一樣隻能等待。
探測器的大小被嚴格的限製,裏麵沒什麽很強大的主機。
雖然相較於一般生命的算力肯定是強得多的,但是現在聯邦的很多信息塞進裏麵之後,依舊顯得那個主機如此局促。
這就像是21世紀一部手機的軟件大小。
幾年前可能隻有幾百兆,但是過了幾年之後再看,內容沒多多少,但軟件的大小已經變成了幾個g。
如現在聯邦的隨便一個內容數據量都大到可怕,主機需要去處理這些信息自然也需要更多的算力。
更何況現在主機麵對的是科學探索。
每一個小信息它都要記錄下來。
這種記錄不是將所有信息簡單的記錄那麽簡單,還需要去分析哪些是正確的信息。
主機本身可以通過計算做出第一時間的判斷。
而如果隻是記錄所有信息,然後傳輸回來讓e進行第二時間的判斷,那麽就完了。
e如何判斷出這些信息中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無用的信息?
很多信息都有相似性,作為不在場者,它無法確定這些相似的信息是否真的無用。
那麽,整個記錄出來的東西給到e手中之後價值就變低了。
這就是為什麽探測器也需要一個好的主機的緣故。
然而,大小限製了它。
為什麽要特定的規定大小呢?
因為探測器的速度需要被加速到很快,而小,就意味著更容易加速。
如果大的話,加速達不到要求很容易讓整個項目暴斃。
總之。
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大概在21天之後,e才接收到維度通道內傳輸回來的信息。
“第一次實驗失敗。”
e整理了一下失敗的數據。
探測器在到達入口的時候的確進去了,它變化到了四維。
但這隻存在僅僅一瞬間,和其他時候的形態沒有什麽區別。
它進入了那個入口。
但入口也是有長度的。
這就像一個隧道,你隻是從a口進去了,然後過了段時間又從a口出來,而沒有到達b口。
b口才是四維。
整個隧道是維度的交匯處。
這個隧道並不像想象中的那麽長。
它可能隻有幾百萬公裏,或者幾千萬幾億公裏。
但它本身卻被宇宙膜所阻擋著。
宇宙的屏障想要突破不僅需要速度,還需要足夠的運氣。
e猜測這和維度通達內部的結構有關。
維度通道內部的空間是混亂的,這一點依舊不會被改變。
混亂的空間延伸到了“隧道”內部。
當四維空間的碎片恰好進入“隧道”之後,它被帶到三維空間邊緣的時刻,探測器才能完成四維化的徹底轉變。
當被完全四維化之後,“隧道”會直接將探測器排擠到四維空間,而不是三維空間。
這個就是所謂的躍升維度的真相。
他們依舊無法知道這種猜測是否正確。
一項科學如何成為真理?
在實踐中一次次的去證明。
如果10次成功1次,那麽這不叫真理,它可能是因為誤差。
如果10次成功10次,這也不叫真理,那是樣本太少。
如果100次成功了100次,這才值得關注。
如果1000次成功了1000次,此時它距離真理就真的近在咫尺了。
所謂的誤差一般不會那麽的精確,千分位沒有任何變化,已經足以確定一件事的可能性。
所以它們很快進行了接下來的三次躍升。
結果是……
一如既往。
失敗!
他們就算掌握了空間信息,維度的躍升依舊困難。
但好在。
剩下的三次躍升帶來了更為寶貴的信息。
這個圓環整個直徑超過了239米,而上麵的那個缺口隻有0.04mm的直徑。
原因出現了。
為什麽無數次探索卻無法通過維度通道。
雖然放在現實中來看,那個缺口已經足夠大了。
但維度通道內是無盡的黑暗。
而且速度必須要足夠快才能接近那個缺口。
快了之後導致的結果就是,不管是探測器還是飛船都會很快掠過那個缺口。
之前薯片號一直在圓內不斷的旋轉,從未接近過那個缺口。
它旋轉著在靠近黑洞中心,卻誤以為那是兩個黑洞的交匯處。
這是悲哀的事實。
“我們隻有四次機會。”
“開始吧。”
科技的發展可以做到很精細的定點定位。
所以也並不是完全不可能。
唯一要考慮的其實是動能平衡製造的能量損耗。
比如當速度過慢的時候就會朝著黑洞內部墜落,速度過快就會離開黑洞引力,這兩種結果在維度通道內都不是好的。
所以他們需要越快確定,越快開始測試才行。
大概是7年2個月的時間。
一切測試結束。
e也宣布了開始第一次測試。
下一輪接近在13天後。
e將計算結果給到他探測器。
他們經過7年多時間不斷的測試之後發現信息的接收其實還是不太順暢。
比如一個o這樣的圓,維度通達入口是在下方,而當探測器到達上方之後,那麽探測器就很難接收到他們傳遞的信息。
隻有計算出探測器到達下方的時候剛好傳遞出的信息也到達該位置,傳輸信息是最容易被接收到的。
至於連接三維空間和四維空間的點在大概10點13分27秒的方向。
這是一個比較精準的數字。
其實按照e的猜測和計算,這個入口其實還要比顯示出的要小得多。
它經過了極為精密的計算,整個維度通道的平均周長為4436.億公裏。
這個距離相當於0.05光年。
意味著製造維度通道的黑洞本身非常巨大。
而維度通道本身那條“繩子”的直徑按照現在的計算來說是7425萬公裏,這太大了。
真正的直徑應該隻有200~500萬公裏的直徑。
意味著它們的精度將要確定在15~20秒,才可以完成一次維度遷躍的嚐試。
沒錯。
隻是嚐試而已。
在一個黑暗的地方,完全不知道方向的地方,小幾十秒的誤差範圍內,做出一次嚐試。
而嚐試的結果,很快就會知道了。
e無法探查到探測器的場景。
它也同其他人一樣隻能等待。
探測器的大小被嚴格的限製,裏麵沒什麽很強大的主機。
雖然相較於一般生命的算力肯定是強得多的,但是現在聯邦的很多信息塞進裏麵之後,依舊顯得那個主機如此局促。
這就像是21世紀一部手機的軟件大小。
幾年前可能隻有幾百兆,但是過了幾年之後再看,內容沒多多少,但軟件的大小已經變成了幾個g。
如現在聯邦的隨便一個內容數據量都大到可怕,主機需要去處理這些信息自然也需要更多的算力。
更何況現在主機麵對的是科學探索。
每一個小信息它都要記錄下來。
這種記錄不是將所有信息簡單的記錄那麽簡單,還需要去分析哪些是正確的信息。
主機本身可以通過計算做出第一時間的判斷。
而如果隻是記錄所有信息,然後傳輸回來讓e進行第二時間的判斷,那麽就完了。
e如何判斷出這些信息中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無用的信息?
很多信息都有相似性,作為不在場者,它無法確定這些相似的信息是否真的無用。
那麽,整個記錄出來的東西給到e手中之後價值就變低了。
這就是為什麽探測器也需要一個好的主機的緣故。
然而,大小限製了它。
為什麽要特定的規定大小呢?
因為探測器的速度需要被加速到很快,而小,就意味著更容易加速。
如果大的話,加速達不到要求很容易讓整個項目暴斃。
總之。
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大概在21天之後,e才接收到維度通道內傳輸回來的信息。
“第一次實驗失敗。”
e整理了一下失敗的數據。
探測器在到達入口的時候的確進去了,它變化到了四維。
但這隻存在僅僅一瞬間,和其他時候的形態沒有什麽區別。
它進入了那個入口。
但入口也是有長度的。
這就像一個隧道,你隻是從a口進去了,然後過了段時間又從a口出來,而沒有到達b口。
b口才是四維。
整個隧道是維度的交匯處。
這個隧道並不像想象中的那麽長。
它可能隻有幾百萬公裏,或者幾千萬幾億公裏。
但它本身卻被宇宙膜所阻擋著。
宇宙的屏障想要突破不僅需要速度,還需要足夠的運氣。
e猜測這和維度通達內部的結構有關。
維度通道內部的空間是混亂的,這一點依舊不會被改變。
混亂的空間延伸到了“隧道”內部。
當四維空間的碎片恰好進入“隧道”之後,它被帶到三維空間邊緣的時刻,探測器才能完成四維化的徹底轉變。
當被完全四維化之後,“隧道”會直接將探測器排擠到四維空間,而不是三維空間。
這個就是所謂的躍升維度的真相。
他們依舊無法知道這種猜測是否正確。
一項科學如何成為真理?
在實踐中一次次的去證明。
如果10次成功1次,那麽這不叫真理,它可能是因為誤差。
如果10次成功10次,這也不叫真理,那是樣本太少。
如果100次成功了100次,這才值得關注。
如果1000次成功了1000次,此時它距離真理就真的近在咫尺了。
所謂的誤差一般不會那麽的精確,千分位沒有任何變化,已經足以確定一件事的可能性。
所以它們很快進行了接下來的三次躍升。
結果是……
一如既往。
失敗!
他們就算掌握了空間信息,維度的躍升依舊困難。
但好在。
剩下的三次躍升帶來了更為寶貴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