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3章 成都來信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數日後,漢國的支援船隊順江而至,漢國對越國的人才、物資、智力支持源源不斷地送到。
越王搜繼續不聞政事,在漢侯俱酒的主導下,越國鋪開了一係列的改革。
體製方麵:全麵推行郡縣製,將越國全國分為四郡n縣。
江北直至齊長城,為琅玡郡;國都吳城附近原吳國地盤,為吳郡;以會稽山為核心的越人傳統區域,為會稽郡;更南部的百越地區,為閩中郡。
在此基礎上,在中央試行和漢國一樣的“三公六部”的政治體製,但這需要一個過程。
人事方麵:寺思一人獨擔相國、太尉兩職,身居越國文武官職最高位,堪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在琅玡之戰中站隊正確,表現英勇的琅玡大夫被封為琅玡郡守之職,統領長江以北軍政事務。
不顧寺區的阻撓,而率軍北上支援琅玡的邗城大夫允伍得到重用,任命為最富庶地區吳郡守,兼任國都吳城尹,主管都城吳城的政務防務。
會稽守由采采公主推薦,任命一位忠誠老實的越國王室成員擔任;
閩中郡其實就是百越雜居區,並不具備絕對的控製力,是故隻是遙設,並不具備真正的行政主體地位,也由一位王室遠支成員擔任。
軍事方麵,陸地之軍由太尉寺思管理,舟師卻由淳於浩領導。
同時,俱酒準備在越國組建漢水軍校分校,搬出采采公主擔任校長,準備通過軍校體製,逐步將越國的軍事大權逐步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吳起已經派出了履遠將軍細標,偏將軍懷京、校尉南四、蕭哨等人前來越國,聽從漢侯調遣。
衛鞅也綜合選取了開礦、桑麻、耕田、冶煉、水利等方麵的專業人才赴越。甚至扁鵲堂也派出兩名弟子前來,準備籌備扁鵲堂越國分堂。
墨家方麵:屈將子、鄧陵子,北郭壽奉命而來。孟勝還在協調更多的墨家墨者趕往楚國,以大無畏的墨家革命精神,支援俱酒的越國建設。
俱酒花費大量的時間走訪基層,了解越國國情,計劃采取相應的發展計劃。
越國目前的現狀與巴蜀不同,主要矛盾是洪水泛濫,耕地稀少,農業不發達,根本不是後世的江南模樣,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改造。
自然方麵主要是人多地少,特產不豐,不能減少足夠人口的矛盾;政治方麵主要是吳、越兩大族群的矛盾。
所以說,還真不能照抄照搬巴蜀的模式,一味地搞什麽“打土豪、分田地”,因為土豪也沒有多少可耕之田。
資源稟賦方麵,吳越之地礦產資源不豐富,但水資源極度發達,沿海的魚鹽經濟潛力很大,但仍處於原始狀態,不具備任何競爭力。
俱酒每天在紙上寫寫畫畫,苦思冥想,如果能夠迅速提升越國的生產力,讓吳越人民吃得飽,穿得暖,那麽所獲得的底層支持將是巨大的。
采采公主見到夫君如此廢寢忘食,十分感動,夫妻感情更加深篤。
這一日,漢國的支援船隻帶來了履遠將軍細標,偏將軍屈將子、懷驚、校尉南四、蕭哨,以及墨家的鄧陵子,北郭壽,扁鵲堂的子明、子容諸多故人。
俱酒聞言大喜,立即在議事殿親自接見諸位。蜀中眾臣聞聽漢侯離開這一段時間,建立的諸多功勳,俱是佩服得五體投地,驚為天人,也更進一步堅定了跟定明主,打拚事業的決心。
眾人寒暄已畢,懷驚送上隨身攜帶的幾封書信。俱酒久不聞漢國之事,於是當眾展信觀看。
第一封信是來自君夫人向曙,君夫人平安誕下一對龍鳳胎,男孩為大,按俱酒的安排,取名為彘;女孩為次,君夫人為之取名星。
俱酒兩世為人,第一次當爹,一時間感慨萬千,眼眶不禁微微濕潤了起來。他深深地吸了口氣,努力平複著內心洶湧澎湃的情緒,但那股喜悅和感動卻如潮水般源源不絕地湧上心頭。
這兩個新生命的到來對俱酒來說意義非凡,它不僅代表兩世血脈的延續,更是自己與摯愛之人愛情的結晶。
但生在君主之家,這兩個孩子,尤其是彘兒,更是自一出生就被賦予了更多的政治光環——晉國的延續與漢國崛起。
讀著信,俱酒不自覺地嘴角上揚,眼中滿是幸福之色。然後他將信轉交給了采采公主,讓她分享自己的人生喜悅。
采采看完,臉色一紅:“王上,妾亦有喜。”
俱酒大喜,連連追問,采采隻是不言。俱酒方才明白在今日大庭廣眾之下,談論這些有些失態了。於是搖搖頭笑一笑,繼續讀信。
第二封信,來自衛鞅,衛鞅在信中匯報了漢國的農業、工業、手工業、兵工業、人口等方方麵的具體事宜。
俱酒讀得懶洋洋的,有衛鞅這樣的內政高手在,自己真的是可以當甩手掌櫃的,輕鬆多了。
但讀到信的最後,俱酒卻麵色凝重了起來。
衛鞅在信中寫道:“巴蜀既定,有端木丞相在此足矣,臣請遠赴吳越,甚至朝鮮,為我王開辟新土。”
俱酒一陣警惕,衛鞅不會無緣無故地說要離開巴蜀大本營,但他偏偏又什麽理由都沒有說。究竟在自己不在的這段日子裏,成都發生了什麽?
再讀吳起的信,吳起匯報了練兵成就,按照吳起兵法的精要,已經將巴蜀的中小級軍官全部進行了一遍輪訓,並且通過“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這種“裂變式”的訓練方式,大大提高了漢國士兵戰鬥素養。
同時吳起在教學過程中,也堅持俱酒的“信仰”教育第一原則,將“尚同”理念作為軍校第一課程而常抓不懈,使士兵們懂得為誰而戰,為何而戰,靠誰而戰的問題。
同時吳起還匯報了對周邊少數民族“鎮撫並用”的策略和方法,解決了一些原始部族下山搶糧和騷擾國境事件,確保了漢國國境安全。
吳起最後在信中,也提出了離開漢國的要求:
“臣自入漢以來,寸功未立,而忝居高位,思之心中有愧。臣生而為兵,豈可坐而論道,臣請自領一軍,東入越、北上鄭或遠遁朝鮮均可,必以戰練兵,為王開疆拓土”雲雲。
俱酒放下信件,麵色凝重如鐵,漢國中心,巴蜀之地,究竟發生了什麽事情,文武兩大巨頭,都提出要離開?!
越王搜繼續不聞政事,在漢侯俱酒的主導下,越國鋪開了一係列的改革。
體製方麵:全麵推行郡縣製,將越國全國分為四郡n縣。
江北直至齊長城,為琅玡郡;國都吳城附近原吳國地盤,為吳郡;以會稽山為核心的越人傳統區域,為會稽郡;更南部的百越地區,為閩中郡。
在此基礎上,在中央試行和漢國一樣的“三公六部”的政治體製,但這需要一個過程。
人事方麵:寺思一人獨擔相國、太尉兩職,身居越國文武官職最高位,堪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在琅玡之戰中站隊正確,表現英勇的琅玡大夫被封為琅玡郡守之職,統領長江以北軍政事務。
不顧寺區的阻撓,而率軍北上支援琅玡的邗城大夫允伍得到重用,任命為最富庶地區吳郡守,兼任國都吳城尹,主管都城吳城的政務防務。
會稽守由采采公主推薦,任命一位忠誠老實的越國王室成員擔任;
閩中郡其實就是百越雜居區,並不具備絕對的控製力,是故隻是遙設,並不具備真正的行政主體地位,也由一位王室遠支成員擔任。
軍事方麵,陸地之軍由太尉寺思管理,舟師卻由淳於浩領導。
同時,俱酒準備在越國組建漢水軍校分校,搬出采采公主擔任校長,準備通過軍校體製,逐步將越國的軍事大權逐步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吳起已經派出了履遠將軍細標,偏將軍懷京、校尉南四、蕭哨等人前來越國,聽從漢侯調遣。
衛鞅也綜合選取了開礦、桑麻、耕田、冶煉、水利等方麵的專業人才赴越。甚至扁鵲堂也派出兩名弟子前來,準備籌備扁鵲堂越國分堂。
墨家方麵:屈將子、鄧陵子,北郭壽奉命而來。孟勝還在協調更多的墨家墨者趕往楚國,以大無畏的墨家革命精神,支援俱酒的越國建設。
俱酒花費大量的時間走訪基層,了解越國國情,計劃采取相應的發展計劃。
越國目前的現狀與巴蜀不同,主要矛盾是洪水泛濫,耕地稀少,農業不發達,根本不是後世的江南模樣,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改造。
自然方麵主要是人多地少,特產不豐,不能減少足夠人口的矛盾;政治方麵主要是吳、越兩大族群的矛盾。
所以說,還真不能照抄照搬巴蜀的模式,一味地搞什麽“打土豪、分田地”,因為土豪也沒有多少可耕之田。
資源稟賦方麵,吳越之地礦產資源不豐富,但水資源極度發達,沿海的魚鹽經濟潛力很大,但仍處於原始狀態,不具備任何競爭力。
俱酒每天在紙上寫寫畫畫,苦思冥想,如果能夠迅速提升越國的生產力,讓吳越人民吃得飽,穿得暖,那麽所獲得的底層支持將是巨大的。
采采公主見到夫君如此廢寢忘食,十分感動,夫妻感情更加深篤。
這一日,漢國的支援船隻帶來了履遠將軍細標,偏將軍屈將子、懷驚、校尉南四、蕭哨,以及墨家的鄧陵子,北郭壽,扁鵲堂的子明、子容諸多故人。
俱酒聞言大喜,立即在議事殿親自接見諸位。蜀中眾臣聞聽漢侯離開這一段時間,建立的諸多功勳,俱是佩服得五體投地,驚為天人,也更進一步堅定了跟定明主,打拚事業的決心。
眾人寒暄已畢,懷驚送上隨身攜帶的幾封書信。俱酒久不聞漢國之事,於是當眾展信觀看。
第一封信是來自君夫人向曙,君夫人平安誕下一對龍鳳胎,男孩為大,按俱酒的安排,取名為彘;女孩為次,君夫人為之取名星。
俱酒兩世為人,第一次當爹,一時間感慨萬千,眼眶不禁微微濕潤了起來。他深深地吸了口氣,努力平複著內心洶湧澎湃的情緒,但那股喜悅和感動卻如潮水般源源不絕地湧上心頭。
這兩個新生命的到來對俱酒來說意義非凡,它不僅代表兩世血脈的延續,更是自己與摯愛之人愛情的結晶。
但生在君主之家,這兩個孩子,尤其是彘兒,更是自一出生就被賦予了更多的政治光環——晉國的延續與漢國崛起。
讀著信,俱酒不自覺地嘴角上揚,眼中滿是幸福之色。然後他將信轉交給了采采公主,讓她分享自己的人生喜悅。
采采看完,臉色一紅:“王上,妾亦有喜。”
俱酒大喜,連連追問,采采隻是不言。俱酒方才明白在今日大庭廣眾之下,談論這些有些失態了。於是搖搖頭笑一笑,繼續讀信。
第二封信,來自衛鞅,衛鞅在信中匯報了漢國的農業、工業、手工業、兵工業、人口等方方麵的具體事宜。
俱酒讀得懶洋洋的,有衛鞅這樣的內政高手在,自己真的是可以當甩手掌櫃的,輕鬆多了。
但讀到信的最後,俱酒卻麵色凝重了起來。
衛鞅在信中寫道:“巴蜀既定,有端木丞相在此足矣,臣請遠赴吳越,甚至朝鮮,為我王開辟新土。”
俱酒一陣警惕,衛鞅不會無緣無故地說要離開巴蜀大本營,但他偏偏又什麽理由都沒有說。究竟在自己不在的這段日子裏,成都發生了什麽?
再讀吳起的信,吳起匯報了練兵成就,按照吳起兵法的精要,已經將巴蜀的中小級軍官全部進行了一遍輪訓,並且通過“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這種“裂變式”的訓練方式,大大提高了漢國士兵戰鬥素養。
同時吳起在教學過程中,也堅持俱酒的“信仰”教育第一原則,將“尚同”理念作為軍校第一課程而常抓不懈,使士兵們懂得為誰而戰,為何而戰,靠誰而戰的問題。
同時吳起還匯報了對周邊少數民族“鎮撫並用”的策略和方法,解決了一些原始部族下山搶糧和騷擾國境事件,確保了漢國國境安全。
吳起最後在信中,也提出了離開漢國的要求:
“臣自入漢以來,寸功未立,而忝居高位,思之心中有愧。臣生而為兵,豈可坐而論道,臣請自領一軍,東入越、北上鄭或遠遁朝鮮均可,必以戰練兵,為王開疆拓土”雲雲。
俱酒放下信件,麵色凝重如鐵,漢國中心,巴蜀之地,究竟發生了什麽事情,文武兩大巨頭,都提出要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