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8章 經略朝鮮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寺區把控越國政局之後,立即將自己包裝成了一個關鍵時期平定國亂的英雄,將整場政變的來龍去脈描述為一場王室內訌。
所以越國的故事就變成了:
王子豫謀殺三位王子,嫁禍太子,成功離間越王父子關係;
太子諸咎被懷疑,鋌而走險,弑君,幹掉了越王翳;
王子豫又以為王兄報仇的名義殺死太子諸咎;
王子豫大軍為禍吳城,最後大夫寺區挺身而出,平定叛亂,救了越國。
寺區以靖亂英雄的身份掌控了朝局,同時大量任用吳人,趁機實現了吳人勢力對整個國家的掌控。
但以寺區為首的吳國勢力,其真正目的並不是複國,而隻是在越國框架下,爭取吳國勢力的掌控權與發言權。
因為複國、複辟這件事,必須有名正言順的主體,那就是王室、公室的血統,這在春秋戰國時期非常重要。
在越國範圍內,吳方勢力被壓製了一百年,王室成員更是早就煙消雲散,是故複辟這條路寺區根本走不通。
那麽剩下的路就是“三家分晉”路線和“田氏代齊”路線,這兩條路線都有一個基礎,那就是需要時間積澱,三家和田氏,都是經過數百年的積澱,先成為權臣,才敢以仆代主。
而寺區顯然也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所以寺區並沒有樹立這麽遠大的目標,他將目標定為:代表吳人利益,掌握國家的施政權。
這樣一來,勢必不會打破越國的固有政治框架,再扶植一個新越王上位,方能做到名正言順。
寺區組織了平定叛亂之後的第一次朝議,將國家無主,新君待立的問題拋了出來,他要冷靜聽取各方勢力的意見,才能做出決斷。
此時,吳人占據上風,越人暫時低頭。但吳越兩方大臣,在繼續維持越國的統治的思路上一致的。
吳人隻想掌權,對複辟沒有太大的衝動;越人雖然失勢,但其底線是國家仍然姓越,必須從越王家族中選取繼承人。
目前的越王家族,翳死,豫死,諸咎死,三位王子死,兩位王子失蹤。
這樣,一向待人以寬,素有賢名的王孫搜就成了各方勢力都可以接受的人選。
寺區對這個結果還是滿意的,王孫搜此人,在民間素有威望,但其本人並 不貪戀權勢,甚至還有點清心寡欲。扶植這樣的人做君主,權臣最樂意幹了。
何況寺區還有一個優勢,之前帶領舟師出海尋找王孫搜的人,是他的弟弟寺思。
寺區立即擺出一副從善如流的樣子,立即派人出海前往箕子朝鮮,迎立王孫搜。
寺區的弟弟寺思,帶領船隊進入箕子朝鮮後,一直很少參與對辰國的作戰,他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護衛王孫搜身上。
寺思出海之前,越國國內已經波譎雲詭,寺思敏銳地認識到,目前一副人畜無害的王孫搜,未來不可限量,將王孫搜保護好,或者說控製好,奇貨可居。
所以寺思並不急於勸王孫搜回國,而是靜觀國內局勢,尋找合適的返回時機。
王孫搜與箕子朝鮮的國王箕勿,可以說是一見如故,相逢恨晚,二人對長生不老之術的追求,相當一致,互為道友。
國君的心思不在治國理政上,而在求仙問道上,再加上漢國在整個朝鮮四方勢力中的超然地位,箕子朝鮮對國家的管控力其實已經名存實亡。
至於真番和臨屯,雖然還保留著盟友的虛名,但以其實力,實在是不堪一擊。因此上,文有申不害,武有王廖的漢城郡,已經是半島上的實際控製人。
俱酒對漢城郡的施政之策進行了一些方針性的指導,同時又與漢國大本營有所區別,這是兩方不同定位而決定的。
對於巴蜀,俱酒是按照根據地思維來建設的;而對朝鮮半島,則是按照跳板思維來建設的。
因而對於巴蜀方麵,在唐社、墨家、黃金等因素的加持下,幾乎是集中所有的優勢來建設,政權方麵的付出要比索取更多一些。
而對於朝鮮半島,沒有額外的因素賦能,隻能依靠原生發展。同時為了將來向中原進發,所有產業都是圍繞著備戰來的,因而索取要比付出多一些。
申不害身上流淌著法家的基因,他出手就是一部《漢郡律》,用立法的形式,將整個朝鮮半島的政治體製、治理方式固定下來,成為維護半島統治的基石。
在經濟方麵,申不害則繼續堅持農桑並重原則,建議按照漢國的土地原則和水利手段,擴大耕種麵積,提升農業產量。
在教育與醫療方麵,申不害則並不積極,甚至有些傾向愚民政策,以便更好地實施統治。
申不害的局限就是對手工業與商業不夠重視,有些重農輕商的情結。因為他認為,手工業與商業相對掙錢更快,如果吸引大量的人去從事手工業與商業,則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就會大大地減少。
而農業生產的減少,則是動搖統治基礎的大事。
申不害作為一名戰國人士,有這種思維定勢是可以理解的。但穿越者既然在此,就必然要做出一些指點。
俱酒對申不害治朝提出幾點指導性意見:
一是農牧並重。目前的半島,北部的朝鮮農業化程度較高,南部的辰國還有大片的牧場,用於生產果騮馬。
俱酒要求申不害不要一味鼓勵開荒,要按照“宜耕則耕,宜牧則牧”的原則,保證一定量的牧場,發展馬匹的數量,為將來建立一支騎兵做好充足的準備。
二是要找礦冶鐵。俱酒將隨後從漢國派來相關專業人士,幫助申不害開發煤礦與鐵礦,並將朝鮮打造成漢國的北部武器基地。
三是靠海吃海。齊國的富足是因為“魚鹽之利”,朝鮮在這方麵同樣具有優勢,因此要發展曬鹽、鹹魚等產業,與北部的林胡部落進行貿易,收集有益戰備的馬匹、皮革、動物筋犍等物資。
四是推廣墨家“尚同”學說與漢國正統教育,這是與申不害的愚民政策最不同的。
愚民政策固然有利於統治,但沒有主見的愚民,能被一方輕易忽悠,也很容易被另一方所說服,反而是不穩定的基礎。
而教育則不然,用一種思想教育民眾,可以樹立起正確而堅固的信仰。
教育一旦成功,那是洗腦級別的,其對人的控製力是巨大的。特別是對新出生人口的教育,必須全部跟上。
申不害深受啟發,也更加堅定了在半島幹一番事業的信心。
接著俱酒又對王廖進行了一席深談,兩人就朝鮮半島未來的軍事發展方向進行了探討。
王廖作為水師出身的將領,前期不顯山不露水,在朝鮮半島之戰中,展現出了非凡的綜合素養。
特別是出使真番的果敢與山頂設伏的預見,都令俱酒刮目相看。
俱酒和王廖共同製定出了朝鮮半島的軍事發展路線。
首先是要大力發展王廖的老本行,在西海岸發展舟師。要集成漢國造船與越國造船的優點,營造出適合海上航行作戰的大型船隻。
未來的作戰目標,是齊國、越國的沿海,然後順著河水、江水進入內陸,製霸江河,分割諸侯。
其次,在陸路發展騎兵,按照兩條腿走路的方法進行。
一方麵發展朝鮮半島的果騮,這種矮馬速度不行,但耐力和負重卻極端出色,將來的發展方向就是鐵甲重騎。
另一方麵通過貿易方式,向北方的林胡、東胡買馬,引入高原馬、草原馬,建成突襲輕騎。
一旦到了戰時,鐵甲重騎居中推進,突襲輕騎兩翼穿插,其打擊力將是碾壓式的。
陸路作戰的目標,主要指向北方的東胡,在征服東胡的戰爭中磨礪部隊,然後東向推進,征服林胡、樓煩,擴地雲中、九原,打通河南地。
在燕國、中山國、趙國北方,形成泰山壓頂之勢,並不斷由北向南進行蠶食。
待時機成熟之時,吞並趙國北方代郡,魏國北方上郡和中山國。而對燕國,則要靜觀其變,做到師出有名。
所以越國的故事就變成了:
王子豫謀殺三位王子,嫁禍太子,成功離間越王父子關係;
太子諸咎被懷疑,鋌而走險,弑君,幹掉了越王翳;
王子豫又以為王兄報仇的名義殺死太子諸咎;
王子豫大軍為禍吳城,最後大夫寺區挺身而出,平定叛亂,救了越國。
寺區以靖亂英雄的身份掌控了朝局,同時大量任用吳人,趁機實現了吳人勢力對整個國家的掌控。
但以寺區為首的吳國勢力,其真正目的並不是複國,而隻是在越國框架下,爭取吳國勢力的掌控權與發言權。
因為複國、複辟這件事,必須有名正言順的主體,那就是王室、公室的血統,這在春秋戰國時期非常重要。
在越國範圍內,吳方勢力被壓製了一百年,王室成員更是早就煙消雲散,是故複辟這條路寺區根本走不通。
那麽剩下的路就是“三家分晉”路線和“田氏代齊”路線,這兩條路線都有一個基礎,那就是需要時間積澱,三家和田氏,都是經過數百年的積澱,先成為權臣,才敢以仆代主。
而寺區顯然也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所以寺區並沒有樹立這麽遠大的目標,他將目標定為:代表吳人利益,掌握國家的施政權。
這樣一來,勢必不會打破越國的固有政治框架,再扶植一個新越王上位,方能做到名正言順。
寺區組織了平定叛亂之後的第一次朝議,將國家無主,新君待立的問題拋了出來,他要冷靜聽取各方勢力的意見,才能做出決斷。
此時,吳人占據上風,越人暫時低頭。但吳越兩方大臣,在繼續維持越國的統治的思路上一致的。
吳人隻想掌權,對複辟沒有太大的衝動;越人雖然失勢,但其底線是國家仍然姓越,必須從越王家族中選取繼承人。
目前的越王家族,翳死,豫死,諸咎死,三位王子死,兩位王子失蹤。
這樣,一向待人以寬,素有賢名的王孫搜就成了各方勢力都可以接受的人選。
寺區對這個結果還是滿意的,王孫搜此人,在民間素有威望,但其本人並 不貪戀權勢,甚至還有點清心寡欲。扶植這樣的人做君主,權臣最樂意幹了。
何況寺區還有一個優勢,之前帶領舟師出海尋找王孫搜的人,是他的弟弟寺思。
寺區立即擺出一副從善如流的樣子,立即派人出海前往箕子朝鮮,迎立王孫搜。
寺區的弟弟寺思,帶領船隊進入箕子朝鮮後,一直很少參與對辰國的作戰,他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護衛王孫搜身上。
寺思出海之前,越國國內已經波譎雲詭,寺思敏銳地認識到,目前一副人畜無害的王孫搜,未來不可限量,將王孫搜保護好,或者說控製好,奇貨可居。
所以寺思並不急於勸王孫搜回國,而是靜觀國內局勢,尋找合適的返回時機。
王孫搜與箕子朝鮮的國王箕勿,可以說是一見如故,相逢恨晚,二人對長生不老之術的追求,相當一致,互為道友。
國君的心思不在治國理政上,而在求仙問道上,再加上漢國在整個朝鮮四方勢力中的超然地位,箕子朝鮮對國家的管控力其實已經名存實亡。
至於真番和臨屯,雖然還保留著盟友的虛名,但以其實力,實在是不堪一擊。因此上,文有申不害,武有王廖的漢城郡,已經是半島上的實際控製人。
俱酒對漢城郡的施政之策進行了一些方針性的指導,同時又與漢國大本營有所區別,這是兩方不同定位而決定的。
對於巴蜀,俱酒是按照根據地思維來建設的;而對朝鮮半島,則是按照跳板思維來建設的。
因而對於巴蜀方麵,在唐社、墨家、黃金等因素的加持下,幾乎是集中所有的優勢來建設,政權方麵的付出要比索取更多一些。
而對於朝鮮半島,沒有額外的因素賦能,隻能依靠原生發展。同時為了將來向中原進發,所有產業都是圍繞著備戰來的,因而索取要比付出多一些。
申不害身上流淌著法家的基因,他出手就是一部《漢郡律》,用立法的形式,將整個朝鮮半島的政治體製、治理方式固定下來,成為維護半島統治的基石。
在經濟方麵,申不害則繼續堅持農桑並重原則,建議按照漢國的土地原則和水利手段,擴大耕種麵積,提升農業產量。
在教育與醫療方麵,申不害則並不積極,甚至有些傾向愚民政策,以便更好地實施統治。
申不害的局限就是對手工業與商業不夠重視,有些重農輕商的情結。因為他認為,手工業與商業相對掙錢更快,如果吸引大量的人去從事手工業與商業,則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就會大大地減少。
而農業生產的減少,則是動搖統治基礎的大事。
申不害作為一名戰國人士,有這種思維定勢是可以理解的。但穿越者既然在此,就必然要做出一些指點。
俱酒對申不害治朝提出幾點指導性意見:
一是農牧並重。目前的半島,北部的朝鮮農業化程度較高,南部的辰國還有大片的牧場,用於生產果騮馬。
俱酒要求申不害不要一味鼓勵開荒,要按照“宜耕則耕,宜牧則牧”的原則,保證一定量的牧場,發展馬匹的數量,為將來建立一支騎兵做好充足的準備。
二是要找礦冶鐵。俱酒將隨後從漢國派來相關專業人士,幫助申不害開發煤礦與鐵礦,並將朝鮮打造成漢國的北部武器基地。
三是靠海吃海。齊國的富足是因為“魚鹽之利”,朝鮮在這方麵同樣具有優勢,因此要發展曬鹽、鹹魚等產業,與北部的林胡部落進行貿易,收集有益戰備的馬匹、皮革、動物筋犍等物資。
四是推廣墨家“尚同”學說與漢國正統教育,這是與申不害的愚民政策最不同的。
愚民政策固然有利於統治,但沒有主見的愚民,能被一方輕易忽悠,也很容易被另一方所說服,反而是不穩定的基礎。
而教育則不然,用一種思想教育民眾,可以樹立起正確而堅固的信仰。
教育一旦成功,那是洗腦級別的,其對人的控製力是巨大的。特別是對新出生人口的教育,必須全部跟上。
申不害深受啟發,也更加堅定了在半島幹一番事業的信心。
接著俱酒又對王廖進行了一席深談,兩人就朝鮮半島未來的軍事發展方向進行了探討。
王廖作為水師出身的將領,前期不顯山不露水,在朝鮮半島之戰中,展現出了非凡的綜合素養。
特別是出使真番的果敢與山頂設伏的預見,都令俱酒刮目相看。
俱酒和王廖共同製定出了朝鮮半島的軍事發展路線。
首先是要大力發展王廖的老本行,在西海岸發展舟師。要集成漢國造船與越國造船的優點,營造出適合海上航行作戰的大型船隻。
未來的作戰目標,是齊國、越國的沿海,然後順著河水、江水進入內陸,製霸江河,分割諸侯。
其次,在陸路發展騎兵,按照兩條腿走路的方法進行。
一方麵發展朝鮮半島的果騮,這種矮馬速度不行,但耐力和負重卻極端出色,將來的發展方向就是鐵甲重騎。
另一方麵通過貿易方式,向北方的林胡、東胡買馬,引入高原馬、草原馬,建成突襲輕騎。
一旦到了戰時,鐵甲重騎居中推進,突襲輕騎兩翼穿插,其打擊力將是碾壓式的。
陸路作戰的目標,主要指向北方的東胡,在征服東胡的戰爭中磨礪部隊,然後東向推進,征服林胡、樓煩,擴地雲中、九原,打通河南地。
在燕國、中山國、趙國北方,形成泰山壓頂之勢,並不斷由北向南進行蠶食。
待時機成熟之時,吞並趙國北方代郡,魏國北方上郡和中山國。而對燕國,則要靜觀其變,做到師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