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新式武器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兵部侍郎田係,正在忙著給俱酒禦駕親征準備武器裝備。
俱酒下令,為了節約空間,除了環首刀等全金屬武器外,其他則以零部件為主。
比如弩機中的金屬構件、箭鏃、矛尖等,這些東西到了朝鮮之後,可以就地取材,配備上木製的部件,組合成完整的武器。
另外一些新式的武器與黑科技也派上了用場。
一是指揮官的神器——更加精密、視距更遠的望遠鏡。
早期,望遠鏡始終未能突破手工製作的瓶頸,而且良品率非常低。
俱酒在對墨匠們作指示時,特別強調實驗數據的累積與分析,這些戰國的科學家們,熟練使用著阿拉伯數字進行記錄與測算,終於找到了鏡片磨製和鏡片配合之間的最佳參數,提高了良品率,實現了小批量生產。
此次田係為俱酒準備了二百架望遠鏡,基本上能夠裝備到中級軍官這一層,可以為中小型的作戰單位,賦予“千裏眼”的功能。
二是單兵高端速射武器——連弩。
其實“連弩”這個概念俱酒早就提出了,但對於連弩的工作機理,穿越者也隻能說個大概,很多時候都得依靠墨匠們去一點一點摸索與試驗。所以整個研製過程十分辛苦,直到征服巴蜀大的戰爭都已經打完了,才堪堪研製成功,並開始批量生產。
科學往往是一層窗戶紙,連弩試射成功後,墨匠們就越發不可收拾,從最初的四枝、六枝連射,目前穩定在十枝連射的水平。
其實墨匠們還研製出了更高裝彈量的連弩,實驗最高可達到五十枝連射的水平。但這種情況下,彈匣太大、太沉,不方便單兵作戰。所以分析大量測試數據後,量產版固定在十枝連射,這樣就兼顧了“連射”與“機動”雙方麵的需求。
連弩的發射速度極快,堪稱戰國版的衝鋒槍。在突擊戰、遭遇戰、破襲戰、特種作戰中,以其靈活性、高射速,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發揮出密集的殺傷力、寬幅的殺傷麵,迅速打開局麵,形成優勢。
墨匠們以鐵為矢,箭匣底部加附磁石,鐵箭就會被吸附在箭槽上,解決了連弩向上仰射時弩身傾角過大,造成箭匣中箭支滑落的問題。
矢長八寸。這也是經過反複實踐的最佳尺寸。八寸鐵箭,既能保持流暢射速,也可增加便攜性和提高裝矢量。
存在的問題就是鐵矢無法加裝羽毛,無羽鐵箭在遠距離飛行時會失去平衡而翻滾,達不到遠射的作用,精準度也受到影響。同時,由於結構精密,故障率也較高。
這些優缺點,和後世的衝鋒槍幾乎一模一樣。
其實,這就是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沒有萬能的東西可以實現“一鍋端”。
在連弩的形製上,實現了一些新的突破,上裝式與側裝式同時研製成功。
上裝式連弩,就是“諸葛弩”的傳統樣式,箭匣在弩機的上方,箭矢依次下落發射。由於箭匣在上方,所以瞄準裝置“望山”不能安裝,基本上就是盲射一氣,求速度不求準度。
諸葛連弩(上裝式)
而側裝式連弩的思路,則來源於穿越者對後世霍奇克斯重機槍“側進供彈”結構的引申,而戰國墨匠們則將這一思路成功做出來了。
霍奇克斯重機槍“側進供彈”結構
側裝式連弩沒有了弩機上方笨重的矢箱,射手也可以更好地利用“望山”進行測距與瞄準,但橫式矢箱也比較占地方,故而也控製在了十枝連發的水平。
側裝式連弩
盡管如此,連弩的問世和量產,還是震驚了整個漢國軍界。上至太尉吳起,下至普通一卒,試用之後,洞心駭目,驚為神器!
一向堅持“以治為勝”的吳起,也開始考慮武器材料與形製創新,對戰爭勝負的影響問題,還在《吳子兵法》中加以論述,在漢水軍校中熱烈討論。
第三是野戰遠程攻擊武器——連弩車。
連弩車這種東西,其實不是新鮮物種,墨匠們對他尤其熟悉。因為在《墨子·備高臨》一文中,對於連弩車的形製、尺寸、使用等進行了詳盡的記述。
連弩車與連弩的最大區別,倒不是在這個“車”字上,而是集中在發射的方式上。
連弩的“連”,可以理解為“連續”的意思,其追求的目標也是壓縮發射時間,減少因取箭、上弦而占用的大量時間,達到連續、快速、不間斷的發射效果。
而連弩車的“連”,則不能理解為“連續”,而應理解為“齊射”。也就是說,連弩車的發射原理不是一支接一支地發射,而是一次性、同時發射更多數量的弩矢。
按現代武器來比擬,連弩就好比衝鋒槍、機槍,可以“噠噠噠……”不斷發射,但每一次發射都是一顆子彈,追求的是速度快。
而連弩車則好比多管火箭炮,一次發射數十支特製的箭矢,追求“一窩蜂”、“覆蓋式”的打擊。
《墨子》記載的連弩車,就是這樣一種東西。而且按照墨子的尺寸來製作,連弩車特別笨重、耗時、複雜,造價昂貴且威力有限。
按《墨子》記載,同比例縮小版的連弩車
雖然名為“車”,但因其複雜性,故而遠距離移動,甚至進行野戰是不切實際的。隻能固定在特定的大型城樓附近實施集中防禦,不具備任何野戰價值。
而且,因為其製作過程複雜,工作構件精密,故障率較高。自老墨子以後,很少人能夠複原這種武器,就連墨匠們都不看好。
從漢國崛起的過程來看,基本上是在保持一種進攻的勢頭,目前來看,尚沒有人能夠對漢國的城池造成威脅,所以對這種防守式的武器,俱酒也暫時不想投入較大的人力、物力去研究。
而俱酒給出的連弩車圖樣,則是根據後世影視劇中的場景,重點突出其機動性,並不追求一次性齊射的數量。
在“八牛弩”研製成功的基礎上,連弩車的研發進展較快,基本形製就是在八牛弩“單枝重箭”的思路上,改為“多枝輕箭”,同時製成三層,加上輪子,這就成了。
連弩戰車
改良後的連弩車,既可固定到城樓、陣地上使用,也可以安裝到車上,由馬匹拉著馳騁在田野中,同時做到機動性與殺傷力的兼顧。
俱酒下令,為了節約空間,除了環首刀等全金屬武器外,其他則以零部件為主。
比如弩機中的金屬構件、箭鏃、矛尖等,這些東西到了朝鮮之後,可以就地取材,配備上木製的部件,組合成完整的武器。
另外一些新式的武器與黑科技也派上了用場。
一是指揮官的神器——更加精密、視距更遠的望遠鏡。
早期,望遠鏡始終未能突破手工製作的瓶頸,而且良品率非常低。
俱酒在對墨匠們作指示時,特別強調實驗數據的累積與分析,這些戰國的科學家們,熟練使用著阿拉伯數字進行記錄與測算,終於找到了鏡片磨製和鏡片配合之間的最佳參數,提高了良品率,實現了小批量生產。
此次田係為俱酒準備了二百架望遠鏡,基本上能夠裝備到中級軍官這一層,可以為中小型的作戰單位,賦予“千裏眼”的功能。
二是單兵高端速射武器——連弩。
其實“連弩”這個概念俱酒早就提出了,但對於連弩的工作機理,穿越者也隻能說個大概,很多時候都得依靠墨匠們去一點一點摸索與試驗。所以整個研製過程十分辛苦,直到征服巴蜀大的戰爭都已經打完了,才堪堪研製成功,並開始批量生產。
科學往往是一層窗戶紙,連弩試射成功後,墨匠們就越發不可收拾,從最初的四枝、六枝連射,目前穩定在十枝連射的水平。
其實墨匠們還研製出了更高裝彈量的連弩,實驗最高可達到五十枝連射的水平。但這種情況下,彈匣太大、太沉,不方便單兵作戰。所以分析大量測試數據後,量產版固定在十枝連射,這樣就兼顧了“連射”與“機動”雙方麵的需求。
連弩的發射速度極快,堪稱戰國版的衝鋒槍。在突擊戰、遭遇戰、破襲戰、特種作戰中,以其靈活性、高射速,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發揮出密集的殺傷力、寬幅的殺傷麵,迅速打開局麵,形成優勢。
墨匠們以鐵為矢,箭匣底部加附磁石,鐵箭就會被吸附在箭槽上,解決了連弩向上仰射時弩身傾角過大,造成箭匣中箭支滑落的問題。
矢長八寸。這也是經過反複實踐的最佳尺寸。八寸鐵箭,既能保持流暢射速,也可增加便攜性和提高裝矢量。
存在的問題就是鐵矢無法加裝羽毛,無羽鐵箭在遠距離飛行時會失去平衡而翻滾,達不到遠射的作用,精準度也受到影響。同時,由於結構精密,故障率也較高。
這些優缺點,和後世的衝鋒槍幾乎一模一樣。
其實,這就是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沒有萬能的東西可以實現“一鍋端”。
在連弩的形製上,實現了一些新的突破,上裝式與側裝式同時研製成功。
上裝式連弩,就是“諸葛弩”的傳統樣式,箭匣在弩機的上方,箭矢依次下落發射。由於箭匣在上方,所以瞄準裝置“望山”不能安裝,基本上就是盲射一氣,求速度不求準度。
諸葛連弩(上裝式)
而側裝式連弩的思路,則來源於穿越者對後世霍奇克斯重機槍“側進供彈”結構的引申,而戰國墨匠們則將這一思路成功做出來了。
霍奇克斯重機槍“側進供彈”結構
側裝式連弩沒有了弩機上方笨重的矢箱,射手也可以更好地利用“望山”進行測距與瞄準,但橫式矢箱也比較占地方,故而也控製在了十枝連發的水平。
側裝式連弩
盡管如此,連弩的問世和量產,還是震驚了整個漢國軍界。上至太尉吳起,下至普通一卒,試用之後,洞心駭目,驚為神器!
一向堅持“以治為勝”的吳起,也開始考慮武器材料與形製創新,對戰爭勝負的影響問題,還在《吳子兵法》中加以論述,在漢水軍校中熱烈討論。
第三是野戰遠程攻擊武器——連弩車。
連弩車這種東西,其實不是新鮮物種,墨匠們對他尤其熟悉。因為在《墨子·備高臨》一文中,對於連弩車的形製、尺寸、使用等進行了詳盡的記述。
連弩車與連弩的最大區別,倒不是在這個“車”字上,而是集中在發射的方式上。
連弩的“連”,可以理解為“連續”的意思,其追求的目標也是壓縮發射時間,減少因取箭、上弦而占用的大量時間,達到連續、快速、不間斷的發射效果。
而連弩車的“連”,則不能理解為“連續”,而應理解為“齊射”。也就是說,連弩車的發射原理不是一支接一支地發射,而是一次性、同時發射更多數量的弩矢。
按現代武器來比擬,連弩就好比衝鋒槍、機槍,可以“噠噠噠……”不斷發射,但每一次發射都是一顆子彈,追求的是速度快。
而連弩車則好比多管火箭炮,一次發射數十支特製的箭矢,追求“一窩蜂”、“覆蓋式”的打擊。
《墨子》記載的連弩車,就是這樣一種東西。而且按照墨子的尺寸來製作,連弩車特別笨重、耗時、複雜,造價昂貴且威力有限。
按《墨子》記載,同比例縮小版的連弩車
雖然名為“車”,但因其複雜性,故而遠距離移動,甚至進行野戰是不切實際的。隻能固定在特定的大型城樓附近實施集中防禦,不具備任何野戰價值。
而且,因為其製作過程複雜,工作構件精密,故障率較高。自老墨子以後,很少人能夠複原這種武器,就連墨匠們都不看好。
從漢國崛起的過程來看,基本上是在保持一種進攻的勢頭,目前來看,尚沒有人能夠對漢國的城池造成威脅,所以對這種防守式的武器,俱酒也暫時不想投入較大的人力、物力去研究。
而俱酒給出的連弩車圖樣,則是根據後世影視劇中的場景,重點突出其機動性,並不追求一次性齊射的數量。
在“八牛弩”研製成功的基礎上,連弩車的研發進展較快,基本形製就是在八牛弩“單枝重箭”的思路上,改為“多枝輕箭”,同時製成三層,加上輪子,這就成了。
連弩戰車
改良後的連弩車,既可固定到城樓、陣地上使用,也可以安裝到車上,由馬匹拉著馳騁在田野中,同時做到機動性與殺傷力的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