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連鎖反應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國君不知道的情況下,將漢國君主的信件帶給公子虔,杜摯知道這件事件的嚴重性和複雜性。
盡管他如約將信件送到,但是知趣地一言不發,悄然離去,就當從來沒有來過一樣。
公子虔滿腹狐疑地看著手中用紙做的信封,端詳著上麵大大的“漢”字封泥,他對信和信中的內容一樣充滿了好奇。
“虔兄惠鑒,見字如麵。雍城一別,匆匆數年,甚為想念。”
公子虔看了個開關,心情好得不得了,俱酒如今貴為諸侯,但在信中依然對自己稱呼以“兄”,這就非常受用。
接下來俱酒話鋒一轉:“朕蒙天顧,偶得巴蜀,然聞有宵小之輩,進讒於舅父尊前,挑撥於秦漢關係,朕甚憂之。”
從俱酒方麵來講,“朕”字用得相當尊崇;但在公子虔看來,這個“朕”就是個戰國時期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自稱詞。一國之君不稱孤道寡,這個表弟太謙虛了!
俱酒繼續忽悠:“嗚呼,秦乃大國,豈無明哲之士?故秦漢友好,惟賴吾兄!秦國崛起,更賴吾兄!”
一句話將公子虔捧得高高的。
最後,俱酒輕描淡寫地寫道:“不日之前,朕之屬官途經安邑,見舅母貧苦,魏吏無禮,遂秘密相救,現居於漢。不日將敬送舅母北上,以全舅父與虔兄親情之思。”
信中另附有一張綿紙,公子虔接著打開,上麵寥寥數筆,畫著一枝虯枝崢嶸的梅花,花下是一個正在舉石鎖的少年。
公子虔刷地一下,眼淚就下來了。
母親雖然不會寫字,但畫得一手好畫。這幅畫他再熟悉不過了,這是當年自己在樹下練功時,母親信手所繪。
畫中的場景,勾起了公子虔無盡的思念,當年一家三口居於安邑,雖然清貧,但日子卻過得其樂融融。
如今自己貴為秦國公子,卻連自己的母親都無力相救,還要依賴俱酒這個當外甥的去救。
我,我太特麽不是個東西了。公子虔抬手就給了自己一個巴掌!
雖然俱酒在信中說要將自己的母親送回秦國,但語焉不詳,並沒有進一步的計劃,一時難以慰藉公子虔的思念。
而且公子虔對於母親能否順利回到秦國,心裏也始終打著一個問號,因為身為秦國國君的父親,並不喜歡母親出現在櫟陽。
公子虔本來就對俱酒印象不錯,此刻,更增十分好感。
如果說嘉明入蜀是一個意外的話,那麽孟語入蜀則是意外中的意外。俱酒用短短數語,成功拿捏住了公子虔的孝心,也為日後秦國政局的變化,楔入了一枚“長釘”。
越國方麵:
越王翳聽取了使臣關於越、漢兩國結明的談判結果,查看了俱酒送上的厚禮,親嚐了在列國有價無市的漢酒,感到十分高興。
舟師校尉息長耕,作為漢國的使臣,恭恭敬敬地拜會了越王,並將漢國請求越國援手,共同入海營救薑齊最後一位國君之事,進行了詳細匯報。
越王翳聞言大喜,越國自勾踐之後,雖然實力大不如前,但卻一直沒有放棄爭霸中原的野心。
特別是對齊國這個北方鄰居,越國那是文攻武鬥,死纏爛打。
尤其在“田氏代齊”的正義性上大做文章,將自己對齊國的進攻,描述成一場“禮”對“非禮”的教育。
而漢國拋出的這個方案,殺傷力可太大了!
你田氏不是強行代齊了嗎?如果我將人家齊國原來的主人搶到我的家裏來,再舉著替人複國這個“偉光正”的旗幟北上,何止是師出有名,簡直是師出有名啊!
越國很快就同意了這次作戰方案,並派出精銳船隻和航海好手,與息長耕所率的水師一起,組成越漢聯軍,駛入了茫茫大海之中。
鄭國方麵:
徐弱趕回中原時,孟勝已經率領墨者離開了楚國陽城,前往齊國臨淄,尋找墨辯堂主公尚過,試圖勸說公尚過一起西進,助推俱酒的“墨者為王”事業,避免墨家的分裂。
途中遇到了墨俠堂堂主魏越,將俱酒給魏越的信當麵轉交。
魏越接信之後,會心一笑,立即派遣墨俠堂好手,分批秘密趕往鄭國,依計而行。
這兩天鄭國的太宰欣也陷入了無盡的煩惱之中,根源還是已經坐實了的漢魏聯姻事件。
這個時候的中原,魏國擁有絕對的實力,諸侯的任何舉動,都得征求魏老大的意見。
在鄭國這件事情上,魏老大其實是兩頭通吃的。
一方麵,魏國對韓國幾十年如一日對鄭國的蠶食持默認態度,尤其是在魏文侯時期,為了維護三晉團結,一定程度上犧牲了鄭國的利益。
另一方麵,魏國又不願意看到韓國將鄭國徹底滅亡。鄭國如同一隻打不死的小強一般,牽製韓國,符合魏國的利益,也符合諸侯的利益。
就是在魏國這種兩麵派手法之下,韓滅鄭之戰,斷斷續續打了數十年,魏國也達到了通過鄭國拖住韓國的目的。
另有一個原因,是鄭國太宰欣這個人的存在。
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發生之後,新生的魏、趙、韓、齊,一直處於不利的輿論氛圍之中,以下犯上、臣奪君位的名聲實在是太臭了。
任何時候,輿論戰都是極其重要的。三家與田齊,也想爭奪這場輿論戰的製高點,尤其是魏國在這方麵走得比較紮實。
早在魏文侯時期,通過李悝、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一幫智囊團的操作,就形成了一套“造反有理”的意識形態,用以幫助魏國取得輿論戰的勝利。
這一套由魏國主導的意識形態,將三家與田齊,比作促進社會發展的改革派;將晉國與薑齊,比作阻礙社會發展的保守派。
在這樣一套理論之下,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就變成了改革派與保守派兩種思潮的鬥爭,並以魏國改革的巨大成功為例子,證明了改革是利國、利民、利天下之舉;保守是禍國、殃民、害天下之弊!
通過這樣一輪“偷梁換柱”、“移花接木”般的話術,使三家與田齊成功占據了主動權。
當初,田齊控製了國內政局之後,遲遲不敢篡奪君位,也得不到周天子的認可。
是魏國不遺餘力地向周天子施加壓力,幫助田氏實現了代齊大業。
魏國之所以要這麽做,就是要把和自己一樣行為的戰友拉得多多的,把改革派的隊伍不斷擴大,把自己“臣奪君位”行為披上合法正義的外衣。
同樣,魏國視鄭國的太宰欣也是改革派,也是改革對抗保守大軍中的一員,魏國在扶持了田齊之後,也想扶持太宰欣上位,用諸侯國接連不斷的鮮活事例,來佐證自己的正義性和正確性。
太宰欣也是這麽想的,但是,魏漢聯姻這件事情之後,太宰欣的心情,與三晉、田齊一樣,跌到了穀底。
魏國叛變了!靠不住了!
盡管他如約將信件送到,但是知趣地一言不發,悄然離去,就當從來沒有來過一樣。
公子虔滿腹狐疑地看著手中用紙做的信封,端詳著上麵大大的“漢”字封泥,他對信和信中的內容一樣充滿了好奇。
“虔兄惠鑒,見字如麵。雍城一別,匆匆數年,甚為想念。”
公子虔看了個開關,心情好得不得了,俱酒如今貴為諸侯,但在信中依然對自己稱呼以“兄”,這就非常受用。
接下來俱酒話鋒一轉:“朕蒙天顧,偶得巴蜀,然聞有宵小之輩,進讒於舅父尊前,挑撥於秦漢關係,朕甚憂之。”
從俱酒方麵來講,“朕”字用得相當尊崇;但在公子虔看來,這個“朕”就是個戰國時期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自稱詞。一國之君不稱孤道寡,這個表弟太謙虛了!
俱酒繼續忽悠:“嗚呼,秦乃大國,豈無明哲之士?故秦漢友好,惟賴吾兄!秦國崛起,更賴吾兄!”
一句話將公子虔捧得高高的。
最後,俱酒輕描淡寫地寫道:“不日之前,朕之屬官途經安邑,見舅母貧苦,魏吏無禮,遂秘密相救,現居於漢。不日將敬送舅母北上,以全舅父與虔兄親情之思。”
信中另附有一張綿紙,公子虔接著打開,上麵寥寥數筆,畫著一枝虯枝崢嶸的梅花,花下是一個正在舉石鎖的少年。
公子虔刷地一下,眼淚就下來了。
母親雖然不會寫字,但畫得一手好畫。這幅畫他再熟悉不過了,這是當年自己在樹下練功時,母親信手所繪。
畫中的場景,勾起了公子虔無盡的思念,當年一家三口居於安邑,雖然清貧,但日子卻過得其樂融融。
如今自己貴為秦國公子,卻連自己的母親都無力相救,還要依賴俱酒這個當外甥的去救。
我,我太特麽不是個東西了。公子虔抬手就給了自己一個巴掌!
雖然俱酒在信中說要將自己的母親送回秦國,但語焉不詳,並沒有進一步的計劃,一時難以慰藉公子虔的思念。
而且公子虔對於母親能否順利回到秦國,心裏也始終打著一個問號,因為身為秦國國君的父親,並不喜歡母親出現在櫟陽。
公子虔本來就對俱酒印象不錯,此刻,更增十分好感。
如果說嘉明入蜀是一個意外的話,那麽孟語入蜀則是意外中的意外。俱酒用短短數語,成功拿捏住了公子虔的孝心,也為日後秦國政局的變化,楔入了一枚“長釘”。
越國方麵:
越王翳聽取了使臣關於越、漢兩國結明的談判結果,查看了俱酒送上的厚禮,親嚐了在列國有價無市的漢酒,感到十分高興。
舟師校尉息長耕,作為漢國的使臣,恭恭敬敬地拜會了越王,並將漢國請求越國援手,共同入海營救薑齊最後一位國君之事,進行了詳細匯報。
越王翳聞言大喜,越國自勾踐之後,雖然實力大不如前,但卻一直沒有放棄爭霸中原的野心。
特別是對齊國這個北方鄰居,越國那是文攻武鬥,死纏爛打。
尤其在“田氏代齊”的正義性上大做文章,將自己對齊國的進攻,描述成一場“禮”對“非禮”的教育。
而漢國拋出的這個方案,殺傷力可太大了!
你田氏不是強行代齊了嗎?如果我將人家齊國原來的主人搶到我的家裏來,再舉著替人複國這個“偉光正”的旗幟北上,何止是師出有名,簡直是師出有名啊!
越國很快就同意了這次作戰方案,並派出精銳船隻和航海好手,與息長耕所率的水師一起,組成越漢聯軍,駛入了茫茫大海之中。
鄭國方麵:
徐弱趕回中原時,孟勝已經率領墨者離開了楚國陽城,前往齊國臨淄,尋找墨辯堂主公尚過,試圖勸說公尚過一起西進,助推俱酒的“墨者為王”事業,避免墨家的分裂。
途中遇到了墨俠堂堂主魏越,將俱酒給魏越的信當麵轉交。
魏越接信之後,會心一笑,立即派遣墨俠堂好手,分批秘密趕往鄭國,依計而行。
這兩天鄭國的太宰欣也陷入了無盡的煩惱之中,根源還是已經坐實了的漢魏聯姻事件。
這個時候的中原,魏國擁有絕對的實力,諸侯的任何舉動,都得征求魏老大的意見。
在鄭國這件事情上,魏老大其實是兩頭通吃的。
一方麵,魏國對韓國幾十年如一日對鄭國的蠶食持默認態度,尤其是在魏文侯時期,為了維護三晉團結,一定程度上犧牲了鄭國的利益。
另一方麵,魏國又不願意看到韓國將鄭國徹底滅亡。鄭國如同一隻打不死的小強一般,牽製韓國,符合魏國的利益,也符合諸侯的利益。
就是在魏國這種兩麵派手法之下,韓滅鄭之戰,斷斷續續打了數十年,魏國也達到了通過鄭國拖住韓國的目的。
另有一個原因,是鄭國太宰欣這個人的存在。
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發生之後,新生的魏、趙、韓、齊,一直處於不利的輿論氛圍之中,以下犯上、臣奪君位的名聲實在是太臭了。
任何時候,輿論戰都是極其重要的。三家與田齊,也想爭奪這場輿論戰的製高點,尤其是魏國在這方麵走得比較紮實。
早在魏文侯時期,通過李悝、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一幫智囊團的操作,就形成了一套“造反有理”的意識形態,用以幫助魏國取得輿論戰的勝利。
這一套由魏國主導的意識形態,將三家與田齊,比作促進社會發展的改革派;將晉國與薑齊,比作阻礙社會發展的保守派。
在這樣一套理論之下,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就變成了改革派與保守派兩種思潮的鬥爭,並以魏國改革的巨大成功為例子,證明了改革是利國、利民、利天下之舉;保守是禍國、殃民、害天下之弊!
通過這樣一輪“偷梁換柱”、“移花接木”般的話術,使三家與田齊成功占據了主動權。
當初,田齊控製了國內政局之後,遲遲不敢篡奪君位,也得不到周天子的認可。
是魏國不遺餘力地向周天子施加壓力,幫助田氏實現了代齊大業。
魏國之所以要這麽做,就是要把和自己一樣行為的戰友拉得多多的,把改革派的隊伍不斷擴大,把自己“臣奪君位”行為披上合法正義的外衣。
同樣,魏國視鄭國的太宰欣也是改革派,也是改革對抗保守大軍中的一員,魏國在扶持了田齊之後,也想扶持太宰欣上位,用諸侯國接連不斷的鮮活事例,來佐證自己的正義性和正確性。
太宰欣也是這麽想的,但是,魏漢聯姻這件事情之後,太宰欣的心情,與三晉、田齊一樣,跌到了穀底。
魏國叛變了!靠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