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鱉靈與冰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正月初五日,俱酒就離開江州, 一路西返。中軍將軍懷木率領精銳的禦林軍一路隨扈,工部侍郎相作符召集族中開山挖礦的好手及工匠,隨後跟上。
此行目標,岷江中遊的玉壘山。玉壘山或許沒有什麽神奇的地方,但山腳曾經誕生過一座震驚世界水利史的大工程——都江堰。
岷江發源於四川北部的岷山,是匯入長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岷江水流量大、流速湍急。
岷江流至中遊,遇上了玉壘山的阻隔,水流進入了成都平原西部,由於東高西低,卻不能流到平原東部。
每當春夏山洪暴發的時候,江水奔騰而下,成都平原西部遭受洪澇之災,良田毀棄,百姓流離;而成都平原北部,則幹旱少雨,土地荒蕪。
東旱西澇的格局,使成都平原空有地利,卻無法形成產能。
在玉壘山修建都江堰,主要作用就是引岷江山進入成都平原東部,既澆灌良田,又減少洪澇。
在修都江堰之前,巴蜀屬於蠻荒之地,沒有多少人注意。夏商周這麽多中原勢力,也曾經進入過巴蜀之地,但沒有人向此大規模用兵征伐,主要原因就是巴蜀交通不便,也比較貧瘠落後。
在曆史上,秦國在是否伐蜀的問題上,司馬錯與張儀曾經產生過爭執,連張儀這樣的智者,都對伐蜀心存疑慮,更不用說一般人等了。
但是,自從都江堰修成以後,幾乎改變了整個巴蜀之地的曆史命運,天府之國自此而始,巴蜀的大後方作用得以充分顯現,各路梟雄也紛至遝來,巴蜀儼然龍興之地。
俱酒對其中的邏輯關係心知肚明,占有巴蜀之地,僅僅是占據了河山險峻的優勢,為自己埋頭種田贏得了相對安穩的空間和時間。
要想取得快速的發展優勢,對中原諸侯形成降維打擊的高度,必須從抓好水利工程,必須抓好都江堰的建設。
都江堰工程就是開國工程、立國工程、強國工程,這麽重要的工程,俱酒必須親自抓!
對於都江堰,穿越者那是門兒清,他不僅詳細看過關於都江堰修建的各種紀錄片,而且還買票實地去參觀過。
今天俱酒親自來到了玉壘山下,見到了奔騰的岷水,他驚呆了!
因為他發現,岷江的水利工程,並不像曆史書上所說的,是在秦國滅蜀後,由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或者說不完全是李冰修建的。
因為映入俱酒眼簾的,已經有了岷江引水的雛形——寶瓶口。
當然這個玉壘山上的開鑿出來的引水口,遠未達到後世寶瓶口“四六分水”神奇功效,隻是一個很粗淺的引水口,且經年未修,已經被岷江的泥沙淤積得幾乎失去了功用。
俱酒招來當地野老,詢問此處引水口是何人所修。
野老操著隆重的蜀地口音道:“冰!”
“誰?”俱酒驚得眼珠子差點掉下來,難道李冰也穿越了不成?
野老又重複了一遍:“沒錯,輩輩相傳,蜀王冰所修!”
“蜀王?冰?”俱酒疑惑地轉向身邊的侍從。
陪同俱酒前來的新政權“三公”、禦史大夫、蜀郡郡監別元邦接口道:“王上,野老口齒不清,乃是蜀王鱉靈。”
鱉靈,冰;冰、鱉靈……俱酒口中喃喃地重複著這兩個名字,一瞬間突然靈光乍現,恍然大悟:
鱉靈就是冰,冰就是鱉靈,此二者很可能就是一個人!
試想想,成都平原這麽大的水患,曆代蜀國君主怎能不興修水利,治理水患呢?以治水著名的蜀王“鱉靈”怎麽能對此無動於衷呢?
合理推測,司馬遷老先生當年在寫《史記》時,也遇到了同樣一個蜀地口音深重的人,將“鱉靈”聽成了“冰”,於是在《史記》中隻寫下了“蜀守冰”。
“蜀守冰”這個人物,在後世流傳過程中,越來越神話,漸漸有了姓,姓李名冰;還有了兒子,叫二郎。
穿越者又想起,四川電視台,曾經拍攝過一部十分嚴謹、考究的紀錄片,名字就叫《蜀守冰》,而不是《李冰》。
該片通過探尋圍繞在李冰身邊的一個個疑問,從多個角度來呈現一個不為人知的蜀守冰。
穿越者有幸,搶先一步來到了玉壘山,看到了都江堰的原始麵貌。原來鱉靈就是冰,冰就是鱉靈。
俱酒拋開這些紛亂的思緒,登高觀測岷江形態。
在後世的記憶中,都江堰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分別是魚嘴分水堤、飛沙堰和寶瓶口。當然,作為水利工程,成都平原上還有細如蛛網的大大小小的分水渠。
此刻,戰國初年的玉壘山下,隻有一個幾乎淤塞了的水口(姑且稱之為寶瓶口吧)。
從這個人工開鑿的引水口,俱酒可以看出古蜀人對治理水患的態度和思路。
態度就是絕不屈服,人定勝天,從開鑿痕跡的艱苦程度就可以看出;思路就是“疏而不堵”,古蜀先民試圖鑿開玉壘山,將水引入平原東部,灌溉良田;同時緩解平原西部的水患壓力。
精神是可貴的,思路也是正確的,但工程並不完善。
後世的都江堰渠首工程,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和寶瓶口三部分組成。
寶瓶口的目的是鑿通玉壘山,解決阻擋岷江的最大障礙,將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東部;
魚嘴分水堤的作用是將岷江一分為二,分為內、外兩條河道,解決因河道東高西低,枯水期水流不向玉瓶口流的問題;
而飛沙堰的作用,則是解決豐水期可能給內江造成的泥沙淤積問題。
都江堰示意圖
三者各司其職,而又相互配合,有著極其科學的水利原理。
古蜀人,以及神秘的蜀王“鱉靈”,致力於開鑿玉壘山,引水進入平原。但枯水期取水不成,豐水期卻又造成淤積,工程預期的效果並沒有達到,或者說不能持久。
久而久之,累月經年,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失去了他應有的作用。
那麽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是什麽時候出現的呢?
這應該是在漫長的曆史上,集中了數十代甚至數百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付出了無數先民的心血甚至是生命,才凝結成這一偉大的世界性水利工程,絕不可能是一人一時之功。
而穿越者今天,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將漫長的曆史積澱,濃縮在自己的大腦之中。
這樣造福萬民、流芳千古的工程,走捷徑就對了!
俱酒下定決心,利用目前的枯水季,開幹!
此行目標,岷江中遊的玉壘山。玉壘山或許沒有什麽神奇的地方,但山腳曾經誕生過一座震驚世界水利史的大工程——都江堰。
岷江發源於四川北部的岷山,是匯入長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岷江水流量大、流速湍急。
岷江流至中遊,遇上了玉壘山的阻隔,水流進入了成都平原西部,由於東高西低,卻不能流到平原東部。
每當春夏山洪暴發的時候,江水奔騰而下,成都平原西部遭受洪澇之災,良田毀棄,百姓流離;而成都平原北部,則幹旱少雨,土地荒蕪。
東旱西澇的格局,使成都平原空有地利,卻無法形成產能。
在玉壘山修建都江堰,主要作用就是引岷江山進入成都平原東部,既澆灌良田,又減少洪澇。
在修都江堰之前,巴蜀屬於蠻荒之地,沒有多少人注意。夏商周這麽多中原勢力,也曾經進入過巴蜀之地,但沒有人向此大規模用兵征伐,主要原因就是巴蜀交通不便,也比較貧瘠落後。
在曆史上,秦國在是否伐蜀的問題上,司馬錯與張儀曾經產生過爭執,連張儀這樣的智者,都對伐蜀心存疑慮,更不用說一般人等了。
但是,自從都江堰修成以後,幾乎改變了整個巴蜀之地的曆史命運,天府之國自此而始,巴蜀的大後方作用得以充分顯現,各路梟雄也紛至遝來,巴蜀儼然龍興之地。
俱酒對其中的邏輯關係心知肚明,占有巴蜀之地,僅僅是占據了河山險峻的優勢,為自己埋頭種田贏得了相對安穩的空間和時間。
要想取得快速的發展優勢,對中原諸侯形成降維打擊的高度,必須從抓好水利工程,必須抓好都江堰的建設。
都江堰工程就是開國工程、立國工程、強國工程,這麽重要的工程,俱酒必須親自抓!
對於都江堰,穿越者那是門兒清,他不僅詳細看過關於都江堰修建的各種紀錄片,而且還買票實地去參觀過。
今天俱酒親自來到了玉壘山下,見到了奔騰的岷水,他驚呆了!
因為他發現,岷江的水利工程,並不像曆史書上所說的,是在秦國滅蜀後,由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或者說不完全是李冰修建的。
因為映入俱酒眼簾的,已經有了岷江引水的雛形——寶瓶口。
當然這個玉壘山上的開鑿出來的引水口,遠未達到後世寶瓶口“四六分水”神奇功效,隻是一個很粗淺的引水口,且經年未修,已經被岷江的泥沙淤積得幾乎失去了功用。
俱酒招來當地野老,詢問此處引水口是何人所修。
野老操著隆重的蜀地口音道:“冰!”
“誰?”俱酒驚得眼珠子差點掉下來,難道李冰也穿越了不成?
野老又重複了一遍:“沒錯,輩輩相傳,蜀王冰所修!”
“蜀王?冰?”俱酒疑惑地轉向身邊的侍從。
陪同俱酒前來的新政權“三公”、禦史大夫、蜀郡郡監別元邦接口道:“王上,野老口齒不清,乃是蜀王鱉靈。”
鱉靈,冰;冰、鱉靈……俱酒口中喃喃地重複著這兩個名字,一瞬間突然靈光乍現,恍然大悟:
鱉靈就是冰,冰就是鱉靈,此二者很可能就是一個人!
試想想,成都平原這麽大的水患,曆代蜀國君主怎能不興修水利,治理水患呢?以治水著名的蜀王“鱉靈”怎麽能對此無動於衷呢?
合理推測,司馬遷老先生當年在寫《史記》時,也遇到了同樣一個蜀地口音深重的人,將“鱉靈”聽成了“冰”,於是在《史記》中隻寫下了“蜀守冰”。
“蜀守冰”這個人物,在後世流傳過程中,越來越神話,漸漸有了姓,姓李名冰;還有了兒子,叫二郎。
穿越者又想起,四川電視台,曾經拍攝過一部十分嚴謹、考究的紀錄片,名字就叫《蜀守冰》,而不是《李冰》。
該片通過探尋圍繞在李冰身邊的一個個疑問,從多個角度來呈現一個不為人知的蜀守冰。
穿越者有幸,搶先一步來到了玉壘山,看到了都江堰的原始麵貌。原來鱉靈就是冰,冰就是鱉靈。
俱酒拋開這些紛亂的思緒,登高觀測岷江形態。
在後世的記憶中,都江堰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分別是魚嘴分水堤、飛沙堰和寶瓶口。當然,作為水利工程,成都平原上還有細如蛛網的大大小小的分水渠。
此刻,戰國初年的玉壘山下,隻有一個幾乎淤塞了的水口(姑且稱之為寶瓶口吧)。
從這個人工開鑿的引水口,俱酒可以看出古蜀人對治理水患的態度和思路。
態度就是絕不屈服,人定勝天,從開鑿痕跡的艱苦程度就可以看出;思路就是“疏而不堵”,古蜀先民試圖鑿開玉壘山,將水引入平原東部,灌溉良田;同時緩解平原西部的水患壓力。
精神是可貴的,思路也是正確的,但工程並不完善。
後世的都江堰渠首工程,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和寶瓶口三部分組成。
寶瓶口的目的是鑿通玉壘山,解決阻擋岷江的最大障礙,將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東部;
魚嘴分水堤的作用是將岷江一分為二,分為內、外兩條河道,解決因河道東高西低,枯水期水流不向玉瓶口流的問題;
而飛沙堰的作用,則是解決豐水期可能給內江造成的泥沙淤積問題。
都江堰示意圖
三者各司其職,而又相互配合,有著極其科學的水利原理。
古蜀人,以及神秘的蜀王“鱉靈”,致力於開鑿玉壘山,引水進入平原。但枯水期取水不成,豐水期卻又造成淤積,工程預期的效果並沒有達到,或者說不能持久。
久而久之,累月經年,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失去了他應有的作用。
那麽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是什麽時候出現的呢?
這應該是在漫長的曆史上,集中了數十代甚至數百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付出了無數先民的心血甚至是生命,才凝結成這一偉大的世界性水利工程,絕不可能是一人一時之功。
而穿越者今天,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將漫長的曆史積澱,濃縮在自己的大腦之中。
這樣造福萬民、流芳千古的工程,走捷徑就對了!
俱酒下定決心,利用目前的枯水季,開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