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求救於楚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國被三家群毆,國境兩麵受敵,一時壓力山大。趙侯章氣得在宮裏又摔東西又打下人,脾氣暴得那叫一個可怕。
以趙侯章的暴脾氣,卻能支撐趙國偌大江山,數次風浪,均有驚無險,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趙侯駕前的三位賢臣。
國有賢臣,可安社稷。
趙國的三駕馬車,太傅牛畜、相國徐越、將軍荀欣,關鍵時刻一次又一次地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將軍荀欣,是此次進攻剛平的主將,也是趙國“堡壘戰法”的倡導者和實施者。
他通過五裏一推、十裏一進的“堡壘戰法”不知不覺地將小衛國的剛平地區蠶食,使小衛國在溫水煮青蛙般的環境中,漸漸失去了戰略要地。
而趙國卻取得了戰略主動,同時也激怒了以小衛國監護人自居的魏侯擊。
大戰一起,荀欣依托堡壘間的相互依托、相互配合,穩紮穩打,根本不與魏武卒拚人頭,而是步步為營,環環相扣,首尾相應,交相綢繆。
不錯,荀欣的辦法很笨,戰術也很保守,但就是這種老成持重、小心謹慎的打法,讓魏軍打得很吃力。
相國徐越,在後方迅速組織糧草、保證輜重、征集兵員、發動輿論宣傳,方方麵麵做得非常出色,成功地使趙國上下形成了同仇敵愾,群情激昂的有利態勢。
太傅牛畜,作為老謀深算的戰國狐狸,深諳諸侯之間利益紛爭、矛盾交織的特性,迅速在外交領域做出布局。
本來秦國是魏國天然的敵人,是最可爭取的對象。但由於上次用人不當,本來任務是遊說公子連(即後來的秦公師隰),結果在執行中變了味,硬生生變成了綁架。
除了沒有贏得公子連的好感,反而與之結下深仇。現在公子連搖身一變,繼位秦公,趙國想要遊說秦國在魏國背後捅刀子,但還真說不起嘴。
當然派往秦國的使臣還是要去的,效果如何牛畜是不抱太大希望的。
除了派往秦國的使臣,遊說秦國牽製魏國之外。牛畜還分別向燕國、越國派出使臣,甘言厚幣、利口巧辭,遊說燕、越兩國趁機向齊國發難,牽製齊國。
因為燕、越兩國與齊國都發生過大大小小的戰爭,和平年代還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有個風吹草動,心眼子比轆轤還要活絡,小動作比多動症還要頻繁,是可以利用的勢力。
韓國此次沒有摻和伐趙這檔子爛事,牛畜也派出使臣使韓,承諾隻要韓國保證不插手,三晉兄弟情誼還在,可以以趙國國內形勢緊張為由,撤回支援鄭國的趙軍,也就是默許了韓國對鄭國的吞並。
牛畜相信,這個條件對韓國而言,是非常有分量的,韓侯很難拒絕!
要知道韓國長期以來圖謀滅鄭,魏老大已經默許了。但同為三晉的趙國卻一直不鬆口,拒不承認韓國的野心吞並之舉,並時不時舉起“扶助弱小”的道德大旗,對韓國一通鞭屍。
鄭國的地理位置,就是夾在韓趙魏三家中間,趙國默許韓國吞並鄭國,那就相當於“三晉兄弟”達到了一致。
就像後世國際上互相承認主權一樣,韓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垂涎已久了。
如果僅憑以上措施就說牛畜老謀深算,那還是有點過了。
牛畜的重磅炸彈,是遊說楚國!
不僅要遊說楚國支持趙國,還要遊說楚國參戰,親自下場胖揍魏國,讓魏國的“戰國老大”之夢清醒一下。
有些人,夢做得久了,就以為是真的了!
這麽重要的任務,牛畜決定親自出使楚國,拜見楚王熊疑,以及楚國的中流砥柱、股肱重臣、兵家大佬、當代戰神——令尹吳起!
牛畜臨行之前,趙侯章與相國徐越親自到邯鄲郊外送行。
老太傅以古稀高齡,親自出使,耿耿忠心,可貫日月。即使暴脾氣的趙侯章,在老太傅麵前也動情落淚,心有戚戚。
老太傅牛畜喝完一盞壯行酒,起身辭行:“君上,相國,老朽去也!”
言畢起身上車,徑自穿過宋國地界,直奔楚國而去。
中原大戰的一舉一動,都通過眼線迅速傳回楚國郢都。
楚王熊疑等這個機會很久了!吳起等這個機會很久了!楚王卒也等這個機會很久了!
這些年來,通過吳起變法,掣肘楚王的老貴族遭到了無情打壓,楚國國力達到鼎盛,楚軍在吳起高超的訓練手法下,已然成為毫不遜於魏武卒的“楚王卒”。
吳起在訓練“楚王卒”的過程中,製定了比魏武卒更嚴苛的挑選條件,采用了比魏武卒更科學的訓練方法,同時也給予了比魏武卒更優厚的賞賜待遇。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吳起在訓練“楚王卒”的過程中,吸取了對魏武卒掌控力不夠的教訓,注重了王卒對吳起本人的忠誠程度。
不是老吳耍心眼兒,老吳在魯國、在魏國,都是忠心耿耿,絕對沒有摻雜一根毛的私心。
但結果卻是非常傷心的,一手訓練的“魏武卒”甚至參與了對自己的抓捕,這讓吳起痛心疾首。
暗中挑選一部分王卒,加強他們對吳起本身的忠誠教育,不是老吳有異心,而是老吳也要保命啊!
從衛至魯、從魯至魏、從魏奔楚,如果在楚國再出什麽幺蛾子,吳起在軍事上再成功,在個人生涯上也是失敗的。
老吳也五十多的人了,這在戰國也算高齡了,人老了,心態就會變的,總要為自己考量一二。
因此,“楚王卒”不僅比“魏武卒”更能打,也比“魏武卒”更忠心,吳起指揮“楚王卒”,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製從。
這樣一支獨步天下的軍隊,一直被吳起養在深閨,他們等待的就是一個聲名鵲起的機會。
眼見剛平越打越熱鬧,楚王熊疑按捺不住自己激動的小心髒,立即召來吳起:
“不穀先王,久有中原之誌,然累世用兵,不獲而返。今中原起亂,其隙可乘,不穀欲揮師北上,叩扉中原,令尹以為如何?”
“臣日夜訓練王卒,欲助我王問鼎久矣!”
君臣二人一問一答,還是如以往一般的心有靈犀,默契神會,不愧為千古名君賢臣的傑出代表。
楚王熊疑興奮到兩眼放光,雙頰緋紅,呼吸急促:
“魏、趙、齊鏖戰未艾,不穀此時出兵,可攻其不備,乘虛而入,其利可觀!令尹,請即刻整軍,揮師北上!”
吳起恭敬地拱手行禮道:“君上,臣以為還需稍待。”
“嗯?待何?“
吳起胸有成竹地道:“不出意外,三日之內,趙使必到。”
以趙侯章的暴脾氣,卻能支撐趙國偌大江山,數次風浪,均有驚無險,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趙侯駕前的三位賢臣。
國有賢臣,可安社稷。
趙國的三駕馬車,太傅牛畜、相國徐越、將軍荀欣,關鍵時刻一次又一次地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將軍荀欣,是此次進攻剛平的主將,也是趙國“堡壘戰法”的倡導者和實施者。
他通過五裏一推、十裏一進的“堡壘戰法”不知不覺地將小衛國的剛平地區蠶食,使小衛國在溫水煮青蛙般的環境中,漸漸失去了戰略要地。
而趙國卻取得了戰略主動,同時也激怒了以小衛國監護人自居的魏侯擊。
大戰一起,荀欣依托堡壘間的相互依托、相互配合,穩紮穩打,根本不與魏武卒拚人頭,而是步步為營,環環相扣,首尾相應,交相綢繆。
不錯,荀欣的辦法很笨,戰術也很保守,但就是這種老成持重、小心謹慎的打法,讓魏軍打得很吃力。
相國徐越,在後方迅速組織糧草、保證輜重、征集兵員、發動輿論宣傳,方方麵麵做得非常出色,成功地使趙國上下形成了同仇敵愾,群情激昂的有利態勢。
太傅牛畜,作為老謀深算的戰國狐狸,深諳諸侯之間利益紛爭、矛盾交織的特性,迅速在外交領域做出布局。
本來秦國是魏國天然的敵人,是最可爭取的對象。但由於上次用人不當,本來任務是遊說公子連(即後來的秦公師隰),結果在執行中變了味,硬生生變成了綁架。
除了沒有贏得公子連的好感,反而與之結下深仇。現在公子連搖身一變,繼位秦公,趙國想要遊說秦國在魏國背後捅刀子,但還真說不起嘴。
當然派往秦國的使臣還是要去的,效果如何牛畜是不抱太大希望的。
除了派往秦國的使臣,遊說秦國牽製魏國之外。牛畜還分別向燕國、越國派出使臣,甘言厚幣、利口巧辭,遊說燕、越兩國趁機向齊國發難,牽製齊國。
因為燕、越兩國與齊國都發生過大大小小的戰爭,和平年代還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有個風吹草動,心眼子比轆轤還要活絡,小動作比多動症還要頻繁,是可以利用的勢力。
韓國此次沒有摻和伐趙這檔子爛事,牛畜也派出使臣使韓,承諾隻要韓國保證不插手,三晉兄弟情誼還在,可以以趙國國內形勢緊張為由,撤回支援鄭國的趙軍,也就是默許了韓國對鄭國的吞並。
牛畜相信,這個條件對韓國而言,是非常有分量的,韓侯很難拒絕!
要知道韓國長期以來圖謀滅鄭,魏老大已經默許了。但同為三晉的趙國卻一直不鬆口,拒不承認韓國的野心吞並之舉,並時不時舉起“扶助弱小”的道德大旗,對韓國一通鞭屍。
鄭國的地理位置,就是夾在韓趙魏三家中間,趙國默許韓國吞並鄭國,那就相當於“三晉兄弟”達到了一致。
就像後世國際上互相承認主權一樣,韓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垂涎已久了。
如果僅憑以上措施就說牛畜老謀深算,那還是有點過了。
牛畜的重磅炸彈,是遊說楚國!
不僅要遊說楚國支持趙國,還要遊說楚國參戰,親自下場胖揍魏國,讓魏國的“戰國老大”之夢清醒一下。
有些人,夢做得久了,就以為是真的了!
這麽重要的任務,牛畜決定親自出使楚國,拜見楚王熊疑,以及楚國的中流砥柱、股肱重臣、兵家大佬、當代戰神——令尹吳起!
牛畜臨行之前,趙侯章與相國徐越親自到邯鄲郊外送行。
老太傅以古稀高齡,親自出使,耿耿忠心,可貫日月。即使暴脾氣的趙侯章,在老太傅麵前也動情落淚,心有戚戚。
老太傅牛畜喝完一盞壯行酒,起身辭行:“君上,相國,老朽去也!”
言畢起身上車,徑自穿過宋國地界,直奔楚國而去。
中原大戰的一舉一動,都通過眼線迅速傳回楚國郢都。
楚王熊疑等這個機會很久了!吳起等這個機會很久了!楚王卒也等這個機會很久了!
這些年來,通過吳起變法,掣肘楚王的老貴族遭到了無情打壓,楚國國力達到鼎盛,楚軍在吳起高超的訓練手法下,已然成為毫不遜於魏武卒的“楚王卒”。
吳起在訓練“楚王卒”的過程中,製定了比魏武卒更嚴苛的挑選條件,采用了比魏武卒更科學的訓練方法,同時也給予了比魏武卒更優厚的賞賜待遇。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吳起在訓練“楚王卒”的過程中,吸取了對魏武卒掌控力不夠的教訓,注重了王卒對吳起本人的忠誠程度。
不是老吳耍心眼兒,老吳在魯國、在魏國,都是忠心耿耿,絕對沒有摻雜一根毛的私心。
但結果卻是非常傷心的,一手訓練的“魏武卒”甚至參與了對自己的抓捕,這讓吳起痛心疾首。
暗中挑選一部分王卒,加強他們對吳起本身的忠誠教育,不是老吳有異心,而是老吳也要保命啊!
從衛至魯、從魯至魏、從魏奔楚,如果在楚國再出什麽幺蛾子,吳起在軍事上再成功,在個人生涯上也是失敗的。
老吳也五十多的人了,這在戰國也算高齡了,人老了,心態就會變的,總要為自己考量一二。
因此,“楚王卒”不僅比“魏武卒”更能打,也比“魏武卒”更忠心,吳起指揮“楚王卒”,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製從。
這樣一支獨步天下的軍隊,一直被吳起養在深閨,他們等待的就是一個聲名鵲起的機會。
眼見剛平越打越熱鬧,楚王熊疑按捺不住自己激動的小心髒,立即召來吳起:
“不穀先王,久有中原之誌,然累世用兵,不獲而返。今中原起亂,其隙可乘,不穀欲揮師北上,叩扉中原,令尹以為如何?”
“臣日夜訓練王卒,欲助我王問鼎久矣!”
君臣二人一問一答,還是如以往一般的心有靈犀,默契神會,不愧為千古名君賢臣的傑出代表。
楚王熊疑興奮到兩眼放光,雙頰緋紅,呼吸急促:
“魏、趙、齊鏖戰未艾,不穀此時出兵,可攻其不備,乘虛而入,其利可觀!令尹,請即刻整軍,揮師北上!”
吳起恭敬地拱手行禮道:“君上,臣以為還需稍待。”
“嗯?待何?“
吳起胸有成竹地道:“不出意外,三日之內,趙使必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