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丹書銅契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時的戰國,三晉同盟已經破裂,尤其是魏國與趙國,勢如水火,不共戴天。
趙國在北部攛掇中山國複國,將魏國最大的飛地給嘎掉了。同時秉承“趁你病、要你命”的光榮傳統,趁魏國焦頭爛額之際,派兵攻擊小衛國。
之前趙國就已經在剛平等地實施了“堡壘囚籠”戰術,通過一個一個小堡壘,對衛國的剛平步步蠶食。
就在魏國討論如何麵對中山國鼎水之沸的焦灼局麵之時,趙國出兵了,迅速占下了小衛國的剛平城,並繼續增兵前線,向小衛國腹地突進。
魏侯擊大怒!
天下誰不知道,小衛國,那是我魏老大罩著的。趙國的軍事行動,顯然沒有把他這個戰國老大放在眼裏。
此時,魏國北麵的中山飛地失守,南麵的衛國小弟被人揍,西麵的秦公師隰也蠢蠢欲動,可謂是山雨欲來,群狼環伺。
魏國雖強,也怕群狼。
魏侯擊緊急召集群臣朝議,經過認真討論,君臣一致認為,魏國不可能同時打贏兩場局部戰爭。
即使打贏了,那也是慘勝。屆時,魏國實力受損,很容易被第三國趁勢而攻,比如秦國。
魏國目前之計,是要集中力量打勝一場戰爭,同時,也要保留一定的警戒力量,防止秦國趁機搗亂。
魏侯擊清楚,中山與小衛國兩場危機,都是趙國在使壞,無論打哪一場仗,都是對趙國囂張氣焰的反撲。
中山國那邊,趙國打的是代理人戰爭。中山人在前線拚死拚活,趙國隻是在背後指點、支援、使壞。
而小衛國這邊,趙國人可是直接下場動手了。
以魏老大的性格,去和中山人打一場代理人戰爭,贏了不光彩,輸了還丟份!
要打就直接打你本尊,什麽代理人戰爭,老子不屑於為。
中山人鬧騰,歸根結底還不是你趙國人在教唆嗎?等老子把你趙國本土給燒成一片焦土,中山國那些烏合之眾,到時候自然就好收拾了。
於是魏國朝堂定下決策,以扶助弱小的名義,救助小衛國,硬剛趙國!
相國公叔痤作為此時魏國的軍政大權一手抓的實權人物,考慮事情還是比較周全的。
他拱手行禮,對魏侯擊道:“君上,臣以為足兵伐趙,尚不足速勝。請君上聯合齊、韓,共同伐趙,以增加勝算,一戰而定。”
公叔痤這是軍事、外交一起動手,既要占據救助弱國的道德高地,又要糾集諸侯形多“多打一”的有利局麵,盡可能做到畢其功於一役。
魏侯擊點頭稱善,立即修書兩封,分送韓侯猷、齊侯剡,邀其一起出兵,承諾幹掉趙國之後,三國一起分贓,平分其地 。
此時齊國國君齊侯剡,是田齊的第二代君主,齊太公田和的長子。
齊國當初能夠守成“田氏代齊”,魏侯擊在其中幫了大忙,是他對周天子連哄帶嚇,最終實現了周天子對田齊的冊封,使以下犯上的“田氏代齊”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魏侯擊為什麽要幫助田氏代齊?其實這也是一種抱團取暖,“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都是禮崩樂壞的惡果,都是以下犯上的惡劣事例。
雖然戰國講究實力說話,但戰國同時也是思想上最開放的時期,諸子百家,百家爭鳴,掌握著天下輿論。
輿論界對“三家分晉”那叫一個口誅筆伐,三晉的老大、三家分晉的策劃人魏國,雖然在實力上鶴立雞群,但在輿論圈卻混得灰頭土臉。
於是魏國就對發生同樣故事的齊國進行援助,幫助其取得正統地位。有罵一起挨嘛,同時也是向諸子百家的一種示威。
田氏對此自然是感激有加的,於是對魏老大的召喚,一般是言聽計從,給足麵子。
上次公叔痤糾集了齊、韓、宋,組成四國聯軍,對楚國的陳蔡之地進行了一次攻擊,結果被吳起揍得滿地找牙。
田齊當時第一代君主田和剛好去世,於是以國喪為由,撤出了戰鬥,相當於沒出多大力。
現在魏侯擊再一次邀請齊國進攻趙國,田侯剡做為小輩,更不敢跟魏老大強嘴,於是就答應了出兵。
魏齊聯合,這就對趙國形成了兩麵擊之勢,對趙國十分不利,而魏國的勝算也極大增加。
但韓國方麵卻沒有參與這次聯合伐趙的行動。
自從襄城君俱酒遇刺,然後不辭而別之後,韓國就呈現出無將可用的尷尬局麵。
智勇雙全的將領一個沒有,智謀方麵申不害算是初露頭角,能打的就隻剩下暴隴一個人。
申不害是投靠了太子韓屯蒙,因而受到了韓侯猷的猜忌,始終不得重用,隻是在太子府混成頂級的謀士而已。
俱酒離開韓國之後,吳起就一點麵子不給了,將當初俱酒打下的南部土地,除了襄城之外,全部給奪了回去。
北邊的鄭國,在趙國人的幫助下,再次支棱了起來,連磕韓國好幾顆門牙,硬是啃不動。
趙國人甚至還派出騎兵深入韓國腹地,又是殺人放火,又是劫掠糧道,整個韓鄭前線打得相當被動。
在這種情況下,韓侯猷決定守好自己的攤子,於是編造了各種理由搪塞魏老大,堅決不參與此次伐趙之戰。
三晉聯盟已經徹底崩塌,魏、趙、韓三家各懷鬼胎,離心離德,甚至大打出手。
就在魏國統籌出兵事宜的時候,丟失了中山飛地的中山君魏摯率領衛鞅等一幹臣屬逃回了安邑,向魏侯擊請罪。
丟失國土,其罪非小。
更何況魏摯在中山國搞了一係列小動作,欲圖分裂魏國,這還了得!
魏侯擊震怒之下,欲斬魏摯等一幹人。
但魏摯雖然口稱有罪,卻拿出一份重要的證物:丹書銅契。
當初魏文侯本欲立少子魏摯為自己的繼承人,但架不住群臣的一頓若諫,廢長立幼,那可是要出大亂子的。
出於對江山穩固的終極考慮,魏文侯最後選擇了魏擊繼承君位,而將心愛的小兒子魏摯封到了中山。
但魏文侯深知諸侯的家族中的冷血往事,為了維護君權統治,魏摯的小命很可能不保。
魏文侯於是當著魏侯擊和朝中百官的麵,為小兒子魏摯頒下了丹書銅契。
青銅的契書上明明白白地寫著:摯不得死!
任何情況下,魏摯都不能被處死!
趙國在北部攛掇中山國複國,將魏國最大的飛地給嘎掉了。同時秉承“趁你病、要你命”的光榮傳統,趁魏國焦頭爛額之際,派兵攻擊小衛國。
之前趙國就已經在剛平等地實施了“堡壘囚籠”戰術,通過一個一個小堡壘,對衛國的剛平步步蠶食。
就在魏國討論如何麵對中山國鼎水之沸的焦灼局麵之時,趙國出兵了,迅速占下了小衛國的剛平城,並繼續增兵前線,向小衛國腹地突進。
魏侯擊大怒!
天下誰不知道,小衛國,那是我魏老大罩著的。趙國的軍事行動,顯然沒有把他這個戰國老大放在眼裏。
此時,魏國北麵的中山飛地失守,南麵的衛國小弟被人揍,西麵的秦公師隰也蠢蠢欲動,可謂是山雨欲來,群狼環伺。
魏國雖強,也怕群狼。
魏侯擊緊急召集群臣朝議,經過認真討論,君臣一致認為,魏國不可能同時打贏兩場局部戰爭。
即使打贏了,那也是慘勝。屆時,魏國實力受損,很容易被第三國趁勢而攻,比如秦國。
魏國目前之計,是要集中力量打勝一場戰爭,同時,也要保留一定的警戒力量,防止秦國趁機搗亂。
魏侯擊清楚,中山與小衛國兩場危機,都是趙國在使壞,無論打哪一場仗,都是對趙國囂張氣焰的反撲。
中山國那邊,趙國打的是代理人戰爭。中山人在前線拚死拚活,趙國隻是在背後指點、支援、使壞。
而小衛國這邊,趙國人可是直接下場動手了。
以魏老大的性格,去和中山人打一場代理人戰爭,贏了不光彩,輸了還丟份!
要打就直接打你本尊,什麽代理人戰爭,老子不屑於為。
中山人鬧騰,歸根結底還不是你趙國人在教唆嗎?等老子把你趙國本土給燒成一片焦土,中山國那些烏合之眾,到時候自然就好收拾了。
於是魏國朝堂定下決策,以扶助弱小的名義,救助小衛國,硬剛趙國!
相國公叔痤作為此時魏國的軍政大權一手抓的實權人物,考慮事情還是比較周全的。
他拱手行禮,對魏侯擊道:“君上,臣以為足兵伐趙,尚不足速勝。請君上聯合齊、韓,共同伐趙,以增加勝算,一戰而定。”
公叔痤這是軍事、外交一起動手,既要占據救助弱國的道德高地,又要糾集諸侯形多“多打一”的有利局麵,盡可能做到畢其功於一役。
魏侯擊點頭稱善,立即修書兩封,分送韓侯猷、齊侯剡,邀其一起出兵,承諾幹掉趙國之後,三國一起分贓,平分其地 。
此時齊國國君齊侯剡,是田齊的第二代君主,齊太公田和的長子。
齊國當初能夠守成“田氏代齊”,魏侯擊在其中幫了大忙,是他對周天子連哄帶嚇,最終實現了周天子對田齊的冊封,使以下犯上的“田氏代齊”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魏侯擊為什麽要幫助田氏代齊?其實這也是一種抱團取暖,“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都是禮崩樂壞的惡果,都是以下犯上的惡劣事例。
雖然戰國講究實力說話,但戰國同時也是思想上最開放的時期,諸子百家,百家爭鳴,掌握著天下輿論。
輿論界對“三家分晉”那叫一個口誅筆伐,三晉的老大、三家分晉的策劃人魏國,雖然在實力上鶴立雞群,但在輿論圈卻混得灰頭土臉。
於是魏國就對發生同樣故事的齊國進行援助,幫助其取得正統地位。有罵一起挨嘛,同時也是向諸子百家的一種示威。
田氏對此自然是感激有加的,於是對魏老大的召喚,一般是言聽計從,給足麵子。
上次公叔痤糾集了齊、韓、宋,組成四國聯軍,對楚國的陳蔡之地進行了一次攻擊,結果被吳起揍得滿地找牙。
田齊當時第一代君主田和剛好去世,於是以國喪為由,撤出了戰鬥,相當於沒出多大力。
現在魏侯擊再一次邀請齊國進攻趙國,田侯剡做為小輩,更不敢跟魏老大強嘴,於是就答應了出兵。
魏齊聯合,這就對趙國形成了兩麵擊之勢,對趙國十分不利,而魏國的勝算也極大增加。
但韓國方麵卻沒有參與這次聯合伐趙的行動。
自從襄城君俱酒遇刺,然後不辭而別之後,韓國就呈現出無將可用的尷尬局麵。
智勇雙全的將領一個沒有,智謀方麵申不害算是初露頭角,能打的就隻剩下暴隴一個人。
申不害是投靠了太子韓屯蒙,因而受到了韓侯猷的猜忌,始終不得重用,隻是在太子府混成頂級的謀士而已。
俱酒離開韓國之後,吳起就一點麵子不給了,將當初俱酒打下的南部土地,除了襄城之外,全部給奪了回去。
北邊的鄭國,在趙國人的幫助下,再次支棱了起來,連磕韓國好幾顆門牙,硬是啃不動。
趙國人甚至還派出騎兵深入韓國腹地,又是殺人放火,又是劫掠糧道,整個韓鄭前線打得相當被動。
在這種情況下,韓侯猷決定守好自己的攤子,於是編造了各種理由搪塞魏老大,堅決不參與此次伐趙之戰。
三晉聯盟已經徹底崩塌,魏、趙、韓三家各懷鬼胎,離心離德,甚至大打出手。
就在魏國統籌出兵事宜的時候,丟失了中山飛地的中山君魏摯率領衛鞅等一幹臣屬逃回了安邑,向魏侯擊請罪。
丟失國土,其罪非小。
更何況魏摯在中山國搞了一係列小動作,欲圖分裂魏國,這還了得!
魏侯擊震怒之下,欲斬魏摯等一幹人。
但魏摯雖然口稱有罪,卻拿出一份重要的證物:丹書銅契。
當初魏文侯本欲立少子魏摯為自己的繼承人,但架不住群臣的一頓若諫,廢長立幼,那可是要出大亂子的。
出於對江山穩固的終極考慮,魏文侯最後選擇了魏擊繼承君位,而將心愛的小兒子魏摯封到了中山。
但魏文侯深知諸侯的家族中的冷血往事,為了維護君權統治,魏摯的小命很可能不保。
魏文侯於是當著魏侯擊和朝中百官的麵,為小兒子魏摯頒下了丹書銅契。
青銅的契書上明明白白地寫著:摯不得死!
任何情況下,魏摯都不能被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