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蜀中烽火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俱酒想窩著腦袋安心發展一段時間的時候,天下又不消停了,巴蜀大地征塵四起,打成了一鍋粥。
駐守巴山城(原穀壩城)的兒良,駐守白水關的章蟜,駐守無累城的淳於浩先後送來了緊急軍情。
軍報中言道:近日,大批巴蜀難民北上,越過邊界地段,進入南鄭集團控製地界。
難民以老弱婦孺為主,有氐人,也有蜀人、巴人,還有一部分羌人,總之都是躲避戰亂的普通百姓。
經過詳細詢問,得知蜀國開明王,對自己的附庸國昔阝國被平周國吞並大為不滿,認為這是巴人在故意挑釁。
蜀國開明王當初接到昔阝國求援,朝中經過了認真討論,認為昔阝國近年來也有尾大不掉之勢,不如讓昔阝國和秦人先打上一段時間,然後再趁機出兵,一舉滅掉昔阝國,打跑秦人。
沒想到昔阝國禍起蕭牆,宮闈生亂,堡壘從內部被攻破了。
更沒想到,巴人居然提前在平周埋伏下了軍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掉了符氏的昔阝國,建立了控製範圍更廣的氐人國家——平周國。
平周國與昔阝國,這兩個部落式的國家,其實就是巴和蜀這兩位大佬的附庸國,身後分別站著蜀中的兩大勢力,是巴蜀兩大國的緩衝區。
而平周吞並昔阝國,甚至直接拿下了劍門天險,一下子就和蜀國直接麵對麵了,戰國緩衝已經完全消失了。
蜀國開明王本來想耍耍小心思,沒想到突然就被人當猴耍了,開明王哪裏能忍得下這口氣。
蜀國地處相對封閉的四川盆地內,其曆史相當久遠,但卻又缺乏史料記載。從後世掌握的情況來看,蜀國大約經曆了五代王朝更替。
分別是:蠶叢王朝,柏灌王朝,魚鳧王朝,杜宇王朝,以及目前統治蜀國大地的開明王朝,建都郫(pi)邑。
曆史上,開明王朝共有十二任君主在位,目前在位的君主第九任君主,史稱開明尚(又稱杜尚)。
同處四川盆地的另一大國巴國,則是西周初期分封的諸侯國,巴國被封為子爵,首領為姬姓宗族,因而叫巴子國,但巴人在國內卻自稱巴王。
巴國原始的封地在漢水流域,後來被楚國不斷擠壓,進入長江三峽區域,即今重慶直轄市地區和川東地區。
在春秋中期,某位巴王在征討楚國的戰爭中俘虜了一名楚國美女,封為妃子,楚妃為巴王生下一個小王子,因此遭到了王後忌妒。
巴王死後,小王子為避禍,帶領一批擁護自己的士兵和百姓出走,在今天南充市一帶,建立了“充國”。
巴國和充國係出同源,卻是死對頭。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蜀國和充國結成同盟,共同對付巴國,形成了勢力均衡之勢,也保全了充國的安危。
開明王怒火中燒之際,巴人卻得寸進尺,又有了新的舉動。
當時四川盆地內的勢力分配,蜀國+昔阝國+充國為一方,巴國+平周國為一方。總體上來講,蜀國勢力稍勝一籌。
戰國時四川盆地示意圖
但是,隨著平周國在巴國的支持下,幹掉了昔阝國,盆地內的勢力結構發生了輕微的失衡,變成了“巴+平周”對“蜀+充”,巴國稍占上風。
巴國挾勝戰餘威,意圖繼續攻下不聽話的小弟——充國。
充國是從巴國分裂出去的小國,在蜀國的扶持下,在盆地裏站穩了腳跟。
但對曆代巴王而言,充國都是如鯁在喉,如芒刺背,因為充國開了個很壞的頭,如果巴國的王子們一個一個都想獨立建國,那還了得?
所以,一鼓作氣,滅掉充國,就提上了巴王的議事日程。
平周國方麵,北邊和秦人達成議和,秦人也見好就收,沒有再繼續找事。南邊占據了劍門天險,相對來說,算是上了保險。
巴國對平周國這塊,就算是放心了。於是巴國立即抽回兵力,全力圍攻充國,準備一戰而下充國,進一步擴大自己在盆地內的戰略優勢,對蜀國形成壓倒性的優勢。
開明王簡直要氣瘋了,沒想到巴子國蹦躂的這麽歡實,必須給巴子點顏色瞧瞧。
開明王兵分兩路,一路由開明王朝第一猛將蒲左圖,出郫邑進攻劍門天險。
另一路,則由司馬風長丁率領,大規模支援充國,蜀、充聯軍正麵硬剛巴國大軍。
蜀國數百年來一直是這塊土地的霸主,這是從實力出發決定的,在幹戈征伐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有一批能征善戰、足智多謀的能臣幹將。
戰爭伊始,司馬風長丁和大將蒲左圖就對戰略戰術達成了共識,那就是在巴充邊界大打出手,吸引巴國足夠兵力,然後悄悄北上劍門,進攻平周國。
劍門天險豈是這麽好攻打的?要知道,劍門關可是號稱從未從正麵被攻破的險關啊!
不錯,劍門天險從未被正麵被攻破,但蜀國進軍的方向,恰恰是背麵!
劍門由大、小劍山兩列山脈組成,號稱“劍門七十二峰”,連綿不絕,層巒疊嶂,蜿蜒橫亙數百裏,莽莽蒼蒼,令人歎為觀止。
曆經億萬年的衝刷洗禮,劍門天險逐漸形成了北坡陡峭、南坡漸緩的單斜構造特點。
從北向南進攻(從廣元到成都),麵對的是劍門的北坡。北坡在漫長的地質構造運動中,形成巨厚礫岩,出露地表,稱為“城牆岩群、劍門關組”。
山勢陡峻,壁立千仞,峭壁連綿,橫亙似城,兩崖對峙,其勢如門,堪稱天然的城牆,絕對的易守難攻。
而從南向北進攻(從成都到廣元),麵對的則是劍門的南坡。南破則就舒緩了很多,進攻的難度沒有那麽變態。
南北坡示意圖
由南向北眺望劍門七十二峰
由北向南眺望劍門七十二峰
戰爭首先在巴充邊界打響,巴國兵分三路,出兵六萬,挾戰勝之威,以先發之勢,碾壓式向充國平推。
其中中路軍,很快就攻下了充國邊境一座重要城邑。
老謀深算的蜀國司馬風長丁,並不與鋒芒正勁的巴軍正麵硬碰硬,而是利用山地溝壑的多變地形,在後方布下了一大口袋。
駐守巴山城(原穀壩城)的兒良,駐守白水關的章蟜,駐守無累城的淳於浩先後送來了緊急軍情。
軍報中言道:近日,大批巴蜀難民北上,越過邊界地段,進入南鄭集團控製地界。
難民以老弱婦孺為主,有氐人,也有蜀人、巴人,還有一部分羌人,總之都是躲避戰亂的普通百姓。
經過詳細詢問,得知蜀國開明王,對自己的附庸國昔阝國被平周國吞並大為不滿,認為這是巴人在故意挑釁。
蜀國開明王當初接到昔阝國求援,朝中經過了認真討論,認為昔阝國近年來也有尾大不掉之勢,不如讓昔阝國和秦人先打上一段時間,然後再趁機出兵,一舉滅掉昔阝國,打跑秦人。
沒想到昔阝國禍起蕭牆,宮闈生亂,堡壘從內部被攻破了。
更沒想到,巴人居然提前在平周埋伏下了軍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掉了符氏的昔阝國,建立了控製範圍更廣的氐人國家——平周國。
平周國與昔阝國,這兩個部落式的國家,其實就是巴和蜀這兩位大佬的附庸國,身後分別站著蜀中的兩大勢力,是巴蜀兩大國的緩衝區。
而平周吞並昔阝國,甚至直接拿下了劍門天險,一下子就和蜀國直接麵對麵了,戰國緩衝已經完全消失了。
蜀國開明王本來想耍耍小心思,沒想到突然就被人當猴耍了,開明王哪裏能忍得下這口氣。
蜀國地處相對封閉的四川盆地內,其曆史相當久遠,但卻又缺乏史料記載。從後世掌握的情況來看,蜀國大約經曆了五代王朝更替。
分別是:蠶叢王朝,柏灌王朝,魚鳧王朝,杜宇王朝,以及目前統治蜀國大地的開明王朝,建都郫(pi)邑。
曆史上,開明王朝共有十二任君主在位,目前在位的君主第九任君主,史稱開明尚(又稱杜尚)。
同處四川盆地的另一大國巴國,則是西周初期分封的諸侯國,巴國被封為子爵,首領為姬姓宗族,因而叫巴子國,但巴人在國內卻自稱巴王。
巴國原始的封地在漢水流域,後來被楚國不斷擠壓,進入長江三峽區域,即今重慶直轄市地區和川東地區。
在春秋中期,某位巴王在征討楚國的戰爭中俘虜了一名楚國美女,封為妃子,楚妃為巴王生下一個小王子,因此遭到了王後忌妒。
巴王死後,小王子為避禍,帶領一批擁護自己的士兵和百姓出走,在今天南充市一帶,建立了“充國”。
巴國和充國係出同源,卻是死對頭。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蜀國和充國結成同盟,共同對付巴國,形成了勢力均衡之勢,也保全了充國的安危。
開明王怒火中燒之際,巴人卻得寸進尺,又有了新的舉動。
當時四川盆地內的勢力分配,蜀國+昔阝國+充國為一方,巴國+平周國為一方。總體上來講,蜀國勢力稍勝一籌。
戰國時四川盆地示意圖
但是,隨著平周國在巴國的支持下,幹掉了昔阝國,盆地內的勢力結構發生了輕微的失衡,變成了“巴+平周”對“蜀+充”,巴國稍占上風。
巴國挾勝戰餘威,意圖繼續攻下不聽話的小弟——充國。
充國是從巴國分裂出去的小國,在蜀國的扶持下,在盆地裏站穩了腳跟。
但對曆代巴王而言,充國都是如鯁在喉,如芒刺背,因為充國開了個很壞的頭,如果巴國的王子們一個一個都想獨立建國,那還了得?
所以,一鼓作氣,滅掉充國,就提上了巴王的議事日程。
平周國方麵,北邊和秦人達成議和,秦人也見好就收,沒有再繼續找事。南邊占據了劍門天險,相對來說,算是上了保險。
巴國對平周國這塊,就算是放心了。於是巴國立即抽回兵力,全力圍攻充國,準備一戰而下充國,進一步擴大自己在盆地內的戰略優勢,對蜀國形成壓倒性的優勢。
開明王簡直要氣瘋了,沒想到巴子國蹦躂的這麽歡實,必須給巴子點顏色瞧瞧。
開明王兵分兩路,一路由開明王朝第一猛將蒲左圖,出郫邑進攻劍門天險。
另一路,則由司馬風長丁率領,大規模支援充國,蜀、充聯軍正麵硬剛巴國大軍。
蜀國數百年來一直是這塊土地的霸主,這是從實力出發決定的,在幹戈征伐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有一批能征善戰、足智多謀的能臣幹將。
戰爭伊始,司馬風長丁和大將蒲左圖就對戰略戰術達成了共識,那就是在巴充邊界大打出手,吸引巴國足夠兵力,然後悄悄北上劍門,進攻平周國。
劍門天險豈是這麽好攻打的?要知道,劍門關可是號稱從未從正麵被攻破的險關啊!
不錯,劍門天險從未被正麵被攻破,但蜀國進軍的方向,恰恰是背麵!
劍門由大、小劍山兩列山脈組成,號稱“劍門七十二峰”,連綿不絕,層巒疊嶂,蜿蜒橫亙數百裏,莽莽蒼蒼,令人歎為觀止。
曆經億萬年的衝刷洗禮,劍門天險逐漸形成了北坡陡峭、南坡漸緩的單斜構造特點。
從北向南進攻(從廣元到成都),麵對的是劍門的北坡。北坡在漫長的地質構造運動中,形成巨厚礫岩,出露地表,稱為“城牆岩群、劍門關組”。
山勢陡峻,壁立千仞,峭壁連綿,橫亙似城,兩崖對峙,其勢如門,堪稱天然的城牆,絕對的易守難攻。
而從南向北進攻(從成都到廣元),麵對的則是劍門的南坡。南破則就舒緩了很多,進攻的難度沒有那麽變態。
南北坡示意圖
由南向北眺望劍門七十二峰
由北向南眺望劍門七十二峰
戰爭首先在巴充邊界打響,巴國兵分三路,出兵六萬,挾戰勝之威,以先發之勢,碾壓式向充國平推。
其中中路軍,很快就攻下了充國邊境一座重要城邑。
老謀深算的蜀國司馬風長丁,並不與鋒芒正勁的巴軍正麵硬碰硬,而是利用山地溝壑的多變地形,在後方布下了一大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