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錦囊妙計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甘龍所任官大夫,所部兩千人,主要職責是雍河防守,這也是甘龍當初在雍水邊見證了穿越者人工呼吸的原因,作為雍水守將,他經常出現在雍水周邊。
秦國早期文明落後於東方六國,文獻記載,早期的雍都是“城塹河瀕“。
也就是說,雍城作為秦國國都,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沒有城牆的,而是依托周邊的雍河以紙坊河、塔寺河以及鳳凰泉河來進行防禦。
由於當時的河水豐沛,河穀縱深,自然河流便成為“以水禦敵於城外”的主要城防設施。實踐證明,無論是東方六國還是西疆戎羌,都沒有人能進攻雍都一步。
後來才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逐步構築起雍都城牆。但秦人對雍水的防禦功能仍不放鬆,故而甘龍所部擔任的雍水城防,一直是重中之重。
甘龍率領其他兩部,共一萬軍馬,討伐焉氏塞。此次的討逆軍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甘龍部兵少,另兩部兵多。甘龍部兩千人,是由水軍和步軍兩部分組成,隨著雍城城牆的築起,水軍的作用不大,人數也不多。
但此次出征焉氏塞,水軍“樓船士”均未能出征,盡管經甘龍據理力爭,所補充兵員人數也未達到兩千。
另外兩部各四千人,分別由兩名校尉帶領。
其二,甘龍職居官大夫,則要高於另兩位校尉。故此次出征以甘龍為將,另兩位歸甘龍指揮。
討逆軍看似怪異的組合方式,其中卻隱藏著贏夙的謀略考量。
甘龍爵高而權弱,另兩部兵多而位卑。如此,兩部就形成了對甘龍的掣肘。甘龍雖為主帥,卻無法隨心所欲。如果甘龍有變,兩位校尉完全可以不奉軍令,甚至一舉擒殺。
兩位校尉兵力相當,理論上互不隸屬、互不構成威脅。若兩位校尉之間產生糾葛,甘龍這兩千軍馬卻成為誰都想爭取的決定性力量,甘龍完全可以憑此拿捏住兩位校尉。
不得不說,贏夙的心機極其深沉,謀慮極其長遠,手腕極其老到。畢竟甘龍雖然說身世清白,成為了此次選將的最大公約數,但也是最大變數,贏夙不得不防。
甘龍接手全軍之後,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但當時軍情緊急,庶長贏夙嚴令趕緊出發,不得延誤,故而匆匆上路。
麵對這種窘況,甘龍欲實現自己擁立新主的目的,存在許多變數。如果不能掌控全軍,那麽此前謀劃將付諸東流,自己甚至可能身死當場。
那麽該如何掌控全軍,甘龍一時也無良策。忽然,他腦中靈光一閃,何不谘詢襄城君?襄城君簡直是窺得天機,算無遺策,當世神人!遂令中軍緩行,心腹奉命而出。
秦軍大舉出征,奉命曰:“寇在邊。”俱酒已經敏感地意識到是焉氏塞方麵得手了,曆史的慣性果然強大,便宜老舅入主秦國的大幕已經徐徐拉開。
更聽到甘龍竟然被命為領軍大將,率師出征的消息,俱酒暗叫一聲“僥幸。”這少不得又為自己的傳奇再添一筆,未卜先知,料事如神。
夜燈如豆,俱酒正在燈下撰寫簡體字字典,作為唐社東廠的密碼本使用,也作為將來大興教育時使用。
他驚訝發現,有些漢字的金文與現代簡體字幾乎一模一樣,比如“王”字、比如“木”字,沒有什麽大的變化。不由得感歎中華文明一脈相傳、從未中斷的偉大源流。
“公子”聶政在門外稟報。
“何事?”
“有客來訪?”
“何人?”
“來人說‘苟富貴、無相望’。公子自會明白。”
甘龍啊!這才剛走了一日,怎麽就又派人回來了呢?
“請!另請政兄防護左右,無令不得擅入。”
“諾!”
來人拜見襄城君,呈上了甘龍的親筆信劄,劄中簡述了軍中麵臨的特殊情況。
俱酒在燈下初讀信劄,不由得眉頭緊皺,此事確實棘手。但當他讀到後麵時,上麵寫著兩位領軍校尉的名字,瞬間眉開眼笑,露出欣慰的笑容。
原來這兩位領軍校尉,一位大名明恭,另一位大名杜摯。
明恭是誰俱酒不知道,但杜摯可是大名鼎鼎啊。
說到杜摯就得提商鞅。商鞅變法是中國曆史上繞不開的重大事件,在襯托商鞅改革派高大形象的背景板上,有兩個著名的保守派的名字,被寫入了《史記》、《商君書》,一個是甘龍,另一個就是杜摯。
俱酒向甘龍親信詢問了杜摯的年齡履曆,以及秦國朝中軍中有無同名同姓之人。
在得到朝中並無與杜摯同名同姓之人的確切答複之後,俱酒篤定:此杜摯就是史書上的杜摯,與甘龍共同反對商鞅變法的杜摯,同樣也是獻公時期當朝重臣的杜摯。
不是什麽無巧不成書,真的是曆史的車輪慣性太大!甘龍與杜摯這對好基友,還是在曆史的交叉口相逢了,並且未來成為秦獻公治下的重要大臣,為秦國的崛起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同時,二人又在孝公時期一同成為完美的既得利益者,為了保護利益不受損,一同站到了商鞅的對立麵。
可歎的是,甘龍、杜摯在輔佐獻公時公忠體國,治世賢良,卻終不得史冊留名,卻因為反對商鞅變法,被當成反麵人物載入史冊。
不過,曆史的真實麵目是:商鞅雖然偉大卻成為了悲劇英雄,血灑改革路。並且為此後的改革派打了個樣:自商鞅起,中國封建社會的改革,幾乎無一成功。
自商鞅身死之後,接著吳起改革身死,唐朝“二王八司馬”變革失敗,宋朝“慶曆新政”失敗、“王安石變法”失敗,清朝的“戊戌變法”失敗!
有人說商鞅變法是成功的,因為商鞅雖死,但商君之法卻得到保留。這種說法有些牽強,作法自斃這個成語凝練地說明了一切。
如果非要找一個變法成功,功成身連的改革派,可能隻有魏文侯時期的李悝了。
商鞅變法中,甘龍和杜摯最終笑到了最後。曆史上的每一段改革中,笑到最後都是像甘龍和杜摯一樣的人物。
所以就算俱酒是穿越者,當如此真實地遇到了曆史人物們的時候,總是不由得不肅然起敬!
俱酒提筆在一方絲絹上,一絲不苟地寫下一個大大的“杜”字,封入錦囊之中,交給甘龍的心腹,微笑著對他說道:“先生回報甘大夫,囊中自有良策!”
心腹收好錦囊,乘夜而去,一路上快馬加鞭,直奔前軍。
秦國早期文明落後於東方六國,文獻記載,早期的雍都是“城塹河瀕“。
也就是說,雍城作為秦國國都,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沒有城牆的,而是依托周邊的雍河以紙坊河、塔寺河以及鳳凰泉河來進行防禦。
由於當時的河水豐沛,河穀縱深,自然河流便成為“以水禦敵於城外”的主要城防設施。實踐證明,無論是東方六國還是西疆戎羌,都沒有人能進攻雍都一步。
後來才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逐步構築起雍都城牆。但秦人對雍水的防禦功能仍不放鬆,故而甘龍所部擔任的雍水城防,一直是重中之重。
甘龍率領其他兩部,共一萬軍馬,討伐焉氏塞。此次的討逆軍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甘龍部兵少,另兩部兵多。甘龍部兩千人,是由水軍和步軍兩部分組成,隨著雍城城牆的築起,水軍的作用不大,人數也不多。
但此次出征焉氏塞,水軍“樓船士”均未能出征,盡管經甘龍據理力爭,所補充兵員人數也未達到兩千。
另外兩部各四千人,分別由兩名校尉帶領。
其二,甘龍職居官大夫,則要高於另兩位校尉。故此次出征以甘龍為將,另兩位歸甘龍指揮。
討逆軍看似怪異的組合方式,其中卻隱藏著贏夙的謀略考量。
甘龍爵高而權弱,另兩部兵多而位卑。如此,兩部就形成了對甘龍的掣肘。甘龍雖為主帥,卻無法隨心所欲。如果甘龍有變,兩位校尉完全可以不奉軍令,甚至一舉擒殺。
兩位校尉兵力相當,理論上互不隸屬、互不構成威脅。若兩位校尉之間產生糾葛,甘龍這兩千軍馬卻成為誰都想爭取的決定性力量,甘龍完全可以憑此拿捏住兩位校尉。
不得不說,贏夙的心機極其深沉,謀慮極其長遠,手腕極其老到。畢竟甘龍雖然說身世清白,成為了此次選將的最大公約數,但也是最大變數,贏夙不得不防。
甘龍接手全軍之後,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但當時軍情緊急,庶長贏夙嚴令趕緊出發,不得延誤,故而匆匆上路。
麵對這種窘況,甘龍欲實現自己擁立新主的目的,存在許多變數。如果不能掌控全軍,那麽此前謀劃將付諸東流,自己甚至可能身死當場。
那麽該如何掌控全軍,甘龍一時也無良策。忽然,他腦中靈光一閃,何不谘詢襄城君?襄城君簡直是窺得天機,算無遺策,當世神人!遂令中軍緩行,心腹奉命而出。
秦軍大舉出征,奉命曰:“寇在邊。”俱酒已經敏感地意識到是焉氏塞方麵得手了,曆史的慣性果然強大,便宜老舅入主秦國的大幕已經徐徐拉開。
更聽到甘龍竟然被命為領軍大將,率師出征的消息,俱酒暗叫一聲“僥幸。”這少不得又為自己的傳奇再添一筆,未卜先知,料事如神。
夜燈如豆,俱酒正在燈下撰寫簡體字字典,作為唐社東廠的密碼本使用,也作為將來大興教育時使用。
他驚訝發現,有些漢字的金文與現代簡體字幾乎一模一樣,比如“王”字、比如“木”字,沒有什麽大的變化。不由得感歎中華文明一脈相傳、從未中斷的偉大源流。
“公子”聶政在門外稟報。
“何事?”
“有客來訪?”
“何人?”
“來人說‘苟富貴、無相望’。公子自會明白。”
甘龍啊!這才剛走了一日,怎麽就又派人回來了呢?
“請!另請政兄防護左右,無令不得擅入。”
“諾!”
來人拜見襄城君,呈上了甘龍的親筆信劄,劄中簡述了軍中麵臨的特殊情況。
俱酒在燈下初讀信劄,不由得眉頭緊皺,此事確實棘手。但當他讀到後麵時,上麵寫著兩位領軍校尉的名字,瞬間眉開眼笑,露出欣慰的笑容。
原來這兩位領軍校尉,一位大名明恭,另一位大名杜摯。
明恭是誰俱酒不知道,但杜摯可是大名鼎鼎啊。
說到杜摯就得提商鞅。商鞅變法是中國曆史上繞不開的重大事件,在襯托商鞅改革派高大形象的背景板上,有兩個著名的保守派的名字,被寫入了《史記》、《商君書》,一個是甘龍,另一個就是杜摯。
俱酒向甘龍親信詢問了杜摯的年齡履曆,以及秦國朝中軍中有無同名同姓之人。
在得到朝中並無與杜摯同名同姓之人的確切答複之後,俱酒篤定:此杜摯就是史書上的杜摯,與甘龍共同反對商鞅變法的杜摯,同樣也是獻公時期當朝重臣的杜摯。
不是什麽無巧不成書,真的是曆史的車輪慣性太大!甘龍與杜摯這對好基友,還是在曆史的交叉口相逢了,並且未來成為秦獻公治下的重要大臣,為秦國的崛起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同時,二人又在孝公時期一同成為完美的既得利益者,為了保護利益不受損,一同站到了商鞅的對立麵。
可歎的是,甘龍、杜摯在輔佐獻公時公忠體國,治世賢良,卻終不得史冊留名,卻因為反對商鞅變法,被當成反麵人物載入史冊。
不過,曆史的真實麵目是:商鞅雖然偉大卻成為了悲劇英雄,血灑改革路。並且為此後的改革派打了個樣:自商鞅起,中國封建社會的改革,幾乎無一成功。
自商鞅身死之後,接著吳起改革身死,唐朝“二王八司馬”變革失敗,宋朝“慶曆新政”失敗、“王安石變法”失敗,清朝的“戊戌變法”失敗!
有人說商鞅變法是成功的,因為商鞅雖死,但商君之法卻得到保留。這種說法有些牽強,作法自斃這個成語凝練地說明了一切。
如果非要找一個變法成功,功成身連的改革派,可能隻有魏文侯時期的李悝了。
商鞅變法中,甘龍和杜摯最終笑到了最後。曆史上的每一段改革中,笑到最後都是像甘龍和杜摯一樣的人物。
所以就算俱酒是穿越者,當如此真實地遇到了曆史人物們的時候,總是不由得不肅然起敬!
俱酒提筆在一方絲絹上,一絲不苟地寫下一個大大的“杜”字,封入錦囊之中,交給甘龍的心腹,微笑著對他說道:“先生回報甘大夫,囊中自有良策!”
心腹收好錦囊,乘夜而去,一路上快馬加鞭,直奔前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