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父親的強烈反對,張三川也無計可施。
想著重新在院子裏蓋一排房子,自己和悅兒搬進去住。
但如果太簡易了,也太委屈悅兒了!
如果要蓋得好,時間是個問題,沒有兩三個月是做不好的。
再說了院子就那麽大,也沒有多餘的地盤……
直接搬出去?又搬到哪裏去呢?
別看這件事不大,在心裏磨來磨去,滋味挺不好受的。
而且,這種事還不好往外麵去說。
悅兒怕蠶,但一出房間門就是密密麻麻的蠶,而且蠶在一天天地長大。
父親張召德也不是一個能夠正常與人商量溝通的人。
張三川心中也為難了起來,在房間裏麵用口琴吹響了那首熟悉的曲子——《別問我是誰》。
這其實是一首悲傷的曲子,但旋律節奏很吸引人。
“老公,你別發愁,我相信我能夠克服的!其實,蠶也不是那麽可怕嘛……”
悅兒已經嫁進張三川家半年了,對家裏的情況已經有了大概的了解。
尤其是老公公的張召德,在悅兒看來,老公公張召德除了脾氣火爆古怪之外,內心是一個善良的人,隻是不會表達自己內心的善良。
悅兒的懂事讓張三川覺得心疼。他身上有一萬多塊錢,就是去鎮上住招待所,住一年都沒有問題。
但張三川不能這麽做,他不能離開這個家。
這是一個爛包的家,弟弟妹妹還小,父親隻有脾氣沒有能力,母親善良軟弱,張三川現在就是這個家裏的頂梁柱。
他如果離開了這個家,就等於抽空了這個家。
敏感而又脆弱的弟弟張三明在昏暗的房間裏,借著一盞暗淡的燈寫著複雜的作業。
壓軸的數學題在張三明的麵前也沒有任何的難度,他用一種方法解完之後,還用另外一種方法給解了一遍。
但,當他聽到大哥房間裏傳出那首《別問我是誰》曲調的時候,張三明還是流下了眼淚。
他是個敏感的孩子,家裏有任何的風吹草動都瞞不住他。
敏感又脆弱,即便他馬上就要考高中了,是大男孩了,卻還是會動不動就哭泣流淚。
他的哭泣,從來都是無聲的!
張三明也討厭自己這個模樣,但卻又無法控製自己。
張三明知道哪怕嫂嫂害怕蠶,但父親也偏偏要養蠶……
父親就不是講道理,會注意別人感受的人!
其實,張三明也討厭養蠶。
一旦養蠶,他就必須要將大量的時間花在父親養蠶的事業上。
蠶的蛻皮就被稱作“眠”。
大眠就是最後一次蛻皮,這次蛻皮之後就是結繭。
這個過程是十天左右,快的時候是八天,慢的時候是十一天。在這個期間蠶就進入了瘋漲期。
準確地說,是進入了瘋吃階段!全家人都要到桑樹田裏麵給蠶采集桑葉。
采集的桑葉的時間是清晨六點開始,到上午十點結束,必須要搶在氣溫變高之前,然後是下午五點半到八點之間,搶在天黑之前。
寬大的桑葉,是蠶的最愛也是各種蟲的最愛,那些蠶的近親如老母豬蟲、毛毛蟲、毛辣子、青叮子……全體出動,和蠶開始了奪食。
桑葉要用手去摘,一片一片地摘下來放進籃子裏。這些醜陋、惡心又帶有傷害性的軟體家夥就藏在桑葉背麵。
人的手一伸過去,要麽就是摸到軟綿綿的一條,嚇得神魂顫抖;要麽就是火辣辣的一陣刺痛,等收回來的時候已經是又紅又腫,刺痛得好似火在肉裏麵燒……
這些長毛的家夥,奇形怪狀,五顏六色的外表上麵長著毛發尖刺,尖刺上有毒素。
被它們的尖刺砸中,手背立即就會紅腫一大片,疼得人直跳腳。
當然,也有解毒的辦法,就是必須將“下毒者”找出來,然後直接踩死。
踩死後,在它們五顏六色的身體裏麵會有一股濃綠色的毒素原漿。
說起來也奇怪,這種毒素原漿正好就是它們背上毒刺的解藥。
隻要將被感染處,塗抹上毒素原漿,就能夠起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但是,這些家夥通常在對人發動攻擊之後,就會全身縮成一個球,不知道滾到什麽地方去了,讓你找不到!
找不到“罪魁禍首”就無法解毒,要麽就是找小孩子要一泡童子尿澆在上麵,要麽就撒點食鹽在上麵,但效果都不如本體的毒素原漿。
這種情況,在摘桑葉的時候已經是常見了。
母親李秀梅被這些毒蟲蟄傷之後,甚至都舍不得花時間停下來治療一下,她會像沒事人一般,強忍著疼痛,繼續手指不停,采摘桑葉。
在結繭前的蠶實在是太能吃了,幾乎可以做到一天到晚不間歇的進食。
張三明內心是軟弱的,尤其害怕桑葉裏麵那些軟體毒蟲,但每次都必須要麵對。
父親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罵人,根本不會體諒張三明的內心想法。
好在張三明有一個好大哥,張三川知道弟弟的心情,每次都和弟弟一起去采摘桑葉,他總是將好采摘,毒蟲相對較少的地方留給弟弟。
又或者張三川在前麵采摘,讓弟弟張三明在後麵,毒蟲們在受到“張三川入侵”之後,在做出反應後便逃走,到了張三明再來,基本見不到了……
嫂嫂討厭蠶是正確的!
他張三明也討厭養蠶,討厭養蠶摘桑葉時,要麵對的那些毒蟲。
嫂嫂是那樣漂亮,那麽美麗,怎麽能夠讓嫂嫂去與那些毒蟲打交道呢?
依著父親忙起來就亂發脾氣的性格,到了蠶子大眠,養蠶最忙的十天,家裏一定是雞飛狗跳的……
張三明想到這裏又是一陣難過,忍不住擦了一把眼淚。
張三川的石場陸陸續續地開始動工,準備囤積石料了。
不遠處楊東寶家的石場卻一直沒有動靜,張三川站在自家的石場上,看見楊東寶和楊剛明在石場上轉了一圈,又衝著他這邊望了幾眼,便折身回去了。
交通局的運輸車輛都知道四維村的情況了,根本就不敢來楊東寶家石料場來。
張三川的石料場倒是可以運輸石料,但張三川擔心交通局的錢拿不到,索性不賣石料。
交通局的運輸司機們其實是苦不堪言的,被迫去龍潭石場拉貨,一個來回要多走七八公裏……
想著重新在院子裏蓋一排房子,自己和悅兒搬進去住。
但如果太簡易了,也太委屈悅兒了!
如果要蓋得好,時間是個問題,沒有兩三個月是做不好的。
再說了院子就那麽大,也沒有多餘的地盤……
直接搬出去?又搬到哪裏去呢?
別看這件事不大,在心裏磨來磨去,滋味挺不好受的。
而且,這種事還不好往外麵去說。
悅兒怕蠶,但一出房間門就是密密麻麻的蠶,而且蠶在一天天地長大。
父親張召德也不是一個能夠正常與人商量溝通的人。
張三川心中也為難了起來,在房間裏麵用口琴吹響了那首熟悉的曲子——《別問我是誰》。
這其實是一首悲傷的曲子,但旋律節奏很吸引人。
“老公,你別發愁,我相信我能夠克服的!其實,蠶也不是那麽可怕嘛……”
悅兒已經嫁進張三川家半年了,對家裏的情況已經有了大概的了解。
尤其是老公公的張召德,在悅兒看來,老公公張召德除了脾氣火爆古怪之外,內心是一個善良的人,隻是不會表達自己內心的善良。
悅兒的懂事讓張三川覺得心疼。他身上有一萬多塊錢,就是去鎮上住招待所,住一年都沒有問題。
但張三川不能這麽做,他不能離開這個家。
這是一個爛包的家,弟弟妹妹還小,父親隻有脾氣沒有能力,母親善良軟弱,張三川現在就是這個家裏的頂梁柱。
他如果離開了這個家,就等於抽空了這個家。
敏感而又脆弱的弟弟張三明在昏暗的房間裏,借著一盞暗淡的燈寫著複雜的作業。
壓軸的數學題在張三明的麵前也沒有任何的難度,他用一種方法解完之後,還用另外一種方法給解了一遍。
但,當他聽到大哥房間裏傳出那首《別問我是誰》曲調的時候,張三明還是流下了眼淚。
他是個敏感的孩子,家裏有任何的風吹草動都瞞不住他。
敏感又脆弱,即便他馬上就要考高中了,是大男孩了,卻還是會動不動就哭泣流淚。
他的哭泣,從來都是無聲的!
張三明也討厭自己這個模樣,但卻又無法控製自己。
張三明知道哪怕嫂嫂害怕蠶,但父親也偏偏要養蠶……
父親就不是講道理,會注意別人感受的人!
其實,張三明也討厭養蠶。
一旦養蠶,他就必須要將大量的時間花在父親養蠶的事業上。
蠶的蛻皮就被稱作“眠”。
大眠就是最後一次蛻皮,這次蛻皮之後就是結繭。
這個過程是十天左右,快的時候是八天,慢的時候是十一天。在這個期間蠶就進入了瘋漲期。
準確地說,是進入了瘋吃階段!全家人都要到桑樹田裏麵給蠶采集桑葉。
采集的桑葉的時間是清晨六點開始,到上午十點結束,必須要搶在氣溫變高之前,然後是下午五點半到八點之間,搶在天黑之前。
寬大的桑葉,是蠶的最愛也是各種蟲的最愛,那些蠶的近親如老母豬蟲、毛毛蟲、毛辣子、青叮子……全體出動,和蠶開始了奪食。
桑葉要用手去摘,一片一片地摘下來放進籃子裏。這些醜陋、惡心又帶有傷害性的軟體家夥就藏在桑葉背麵。
人的手一伸過去,要麽就是摸到軟綿綿的一條,嚇得神魂顫抖;要麽就是火辣辣的一陣刺痛,等收回來的時候已經是又紅又腫,刺痛得好似火在肉裏麵燒……
這些長毛的家夥,奇形怪狀,五顏六色的外表上麵長著毛發尖刺,尖刺上有毒素。
被它們的尖刺砸中,手背立即就會紅腫一大片,疼得人直跳腳。
當然,也有解毒的辦法,就是必須將“下毒者”找出來,然後直接踩死。
踩死後,在它們五顏六色的身體裏麵會有一股濃綠色的毒素原漿。
說起來也奇怪,這種毒素原漿正好就是它們背上毒刺的解藥。
隻要將被感染處,塗抹上毒素原漿,就能夠起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但是,這些家夥通常在對人發動攻擊之後,就會全身縮成一個球,不知道滾到什麽地方去了,讓你找不到!
找不到“罪魁禍首”就無法解毒,要麽就是找小孩子要一泡童子尿澆在上麵,要麽就撒點食鹽在上麵,但效果都不如本體的毒素原漿。
這種情況,在摘桑葉的時候已經是常見了。
母親李秀梅被這些毒蟲蟄傷之後,甚至都舍不得花時間停下來治療一下,她會像沒事人一般,強忍著疼痛,繼續手指不停,采摘桑葉。
在結繭前的蠶實在是太能吃了,幾乎可以做到一天到晚不間歇的進食。
張三明內心是軟弱的,尤其害怕桑葉裏麵那些軟體毒蟲,但每次都必須要麵對。
父親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罵人,根本不會體諒張三明的內心想法。
好在張三明有一個好大哥,張三川知道弟弟的心情,每次都和弟弟一起去采摘桑葉,他總是將好采摘,毒蟲相對較少的地方留給弟弟。
又或者張三川在前麵采摘,讓弟弟張三明在後麵,毒蟲們在受到“張三川入侵”之後,在做出反應後便逃走,到了張三明再來,基本見不到了……
嫂嫂討厭蠶是正確的!
他張三明也討厭養蠶,討厭養蠶摘桑葉時,要麵對的那些毒蟲。
嫂嫂是那樣漂亮,那麽美麗,怎麽能夠讓嫂嫂去與那些毒蟲打交道呢?
依著父親忙起來就亂發脾氣的性格,到了蠶子大眠,養蠶最忙的十天,家裏一定是雞飛狗跳的……
張三明想到這裏又是一陣難過,忍不住擦了一把眼淚。
張三川的石場陸陸續續地開始動工,準備囤積石料了。
不遠處楊東寶家的石場卻一直沒有動靜,張三川站在自家的石場上,看見楊東寶和楊剛明在石場上轉了一圈,又衝著他這邊望了幾眼,便折身回去了。
交通局的運輸車輛都知道四維村的情況了,根本就不敢來楊東寶家石料場來。
張三川的石料場倒是可以運輸石料,但張三川擔心交通局的錢拿不到,索性不賣石料。
交通局的運輸司機們其實是苦不堪言的,被迫去龍潭石場拉貨,一個來回要多走七八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