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快穿]皇後進修係統 作者:叫我清穿大炮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金人們當然想不到,趙構提前到來的那神來一筆的禪位,讓他們麵對的是一個新的對手。這個對手雖然沒有他的養父老成、眼光毒辣、處事周全,但是有著他養父不具備的勇氣、抱負和進取精神。歷史上的宋孝宗即使北伐打了大敗仗,最後也沒有簽下像他養父那樣恥辱的條約,而是一直伺機再起,屢敗屢戰。這回再加上阿嬌這個金手指在背後煽風點火,不動聲色地消除非戰之力帶來的影響,宋軍一路高奏凱歌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想當年東晉兵力如何孱弱,前秦版圖何等昌盛,最終前秦幾乎被打到直接亡國,更不用說如今的南宋不缺錢、不缺糧、不缺兵、不缺將,就缺這麽一個好的時機,雖然倉促了點,但還是被趙昚給趕上了!五胡亂華、十六國割據,歷史上短命的少數民族政權數不勝數,金人以為自己打了二十年的勝仗就能安享二百年的太平嗎?真當遼國的近二百年是那麽容易就熬下來的?
話再說回到燕雲十六州的難題在於,民心上和河南、河北、山東這些被奪去幾十年且是經受高壓統治的地區完全不同。燕雲十六州已經在外族下統治了兩百多年的時間,當地的漢人早就胡化嚴重,對這批漢人該如何處理?
燕雲漢人,在哪裏都是尷尬的存在,在遼、金這些政權裏,他們被同化的同時也被嚴密防備,排除在統治階層之外;而在宋人的政權裏,對這群胡化的漢人也是多加歧視。最後,這部分人養成了牆頭草的個性,遼國強大就依附遼國,遼國將滅又依附宋人,而北宋靖康之變之後,他們又投奔金人。
說實話,虞允文這些文臣,李顯忠這些武將,對於這些燕雲漢人,內心都是很不齒的。但是再怎麽被同化,這些人還是漢人,而且他們在金人那裏過得也不好,最重要的是,對待他們的態度應該如何?政策又該如何?這是個大難題。
金國人此時在做什麽呢?他們已經無暇顧忌到南麵的局勢了。完顏亮南征的時候,契丹族的撒巴舉兵起義,被當時的完顏雍等人派兵鎮壓了,逃往西遼。然而撒巴沒能帶著手下逃過去,就被移剌窩斡斬殺,移剌窩斡是一個優秀的領袖,他集結起了各地飽受壓迫、響應起義的契丹人,最終形成了一支五萬人的軍隊,圍攻下了臨潢府,目前正往泰州(今吉林省境內)進發。
讓宋軍感到最幸運的是,這批契丹人的軍隊並沒有選擇南下,而是選擇了西進,這下無論是躲在上京的幾個宗親貴族,還是退守盤踞在東京(遼陽)的完顏雍,都坐不住了。
☆、宋高宗吳皇後(終)
燕京的部隊很多,但是西京雲州的部隊卻是率先潰散了,繼任完顏雍來到西京駐守的是個紈絝化的金人子弟。仗還沒打就帶著兵逃回老家,投奔完顏雍去了。
先把目光轉回臨安城,趙昚吸取了北宋、尤其是遼亡後的皇帝對待燕雲漢人的失敗經驗,決定採取另一種方式處理燕雲漢人的問題。
阿嬌也有幸成為趙昚的諮詢對象,李顯忠就是阿嬌推薦的,當時趙昚還很不理解,為什麽阿嬌推薦這麽個人去攻打燕雲。
阿嬌解釋道:“那些將軍們都是能征善戰,這也分不太出來。隻是想起那個李將軍的身世,所以才覺得他比較適合。”
李顯忠是唐朝皇室後代,出生在後來被金人攻占的地方,曾經去投奔西夏。當時的金夏關係還很撲朔迷離,然而他一心向漢,招募了很多西夏的漢人,後來被西夏所猜疑,就帶著招募的幾萬軍隊投奔了南宋。這一路從金輾轉西夏再到宋朝的路上,當時他可是被金兀朮招降過,然而他一邊假意答應,一邊給南宋派送文書要來歸,最後一家上下幾百口人都被金人迫害屠戮。
阿嬌說道:“李將軍也曾經被金人抓住授以高官,然而他一心向漢,輾轉多年,帶著西夏招募的幾萬兵馬來歸,當時太上皇還接見過他。他肯定更能理解那些被北蠻子奴役的漢人的心情。”
李顯忠因為自身生長環境的原因,善於騎兵的作戰方式,這下倒是誤打誤撞。因為雲州幾乎不戰而敗,占領了雲州之後,燕京以西的幾個要塞,或突襲或包圍,最終也順利地一一攻克。
與此同時,從南邊圍困燕京的部隊卻是遭到了阻礙,遲遲沒有進展。不過當西路的部隊如期趕到的時候,燕京城也是守不住了,虞允文發揮了口舌之功,最後城內的漢人見金人大勢已去,在城內譁變,金人部隊從北門倉皇逃出,而漢人們打開城門歡迎宋軍的到來。
虞允文親切地會見了這些漢人的頭頭,然後宣布了趙昚將燕雲漢人和原本國土上的漢人一視同仁的決定。他們擁有同等的科舉權,同樣可以參軍,而且政府也歡迎他們移民內地。因為宋軍要駐紮在這些地方,很多土地都要被征為軍田,這樣移民勢在必行。趙昚不信這些胡化了的漢人進入中原大陸,還能繼續保持他們胡化的習慣嗎?
與此同時,李顯忠對於如何安排軍士,迅速布防以及安民也是手到擒來,畢竟他對這些百姓的心理也是很有同感的。
-----------------
當完顏雍終於再度統一女真各部,平定契丹人叛亂的時候,宋朝的軍隊已經在燕雲十六州紮住了根,而民心也漸漸開始定了下來。完顏雍也隻好重新遷都回了上京。此時的宋欽宗已經過世,然而這條消息被完顏雍死死地瞞住,也是讓宋人投鼠忌器之意。
趙昚則是看到時機已經成熟,下令遷都汴京。
這條決策阿嬌不置可否。汴京那地方最不好的就是在黃河邊上,北宋年間就多次發洪水,阿嬌不覺得那裏是建都的好地方。另外趙昚堅持要在臨安留一套官吏係統,當做南邊的京城,阿嬌也覺得不妥當,因為宋朝的官本來就太多了,再多設置出那麽幾個係統根本沒什麽用處,反倒是精簡官吏體製才是勢在必行的。當年阿嬌在明朝的時候,對兩京十二部的感受還不算深,然而後來想想才發現,南京六部幾乎就是給官員養老的地方,那裏風水極佳,依山傍水,帝王的墳墓都選在那裏,人民又富庶,估計官員到哪裏都給養懶散了。而後來明朝將滅的時候,南京六部也沒有怎麽起到它的使命。
不過相比於在臨安,阿嬌覺得還是建康(南京)這個地方更有戰略意義一點。不過這點阿嬌是說不通趙昚的,而且臨安的宮殿什麽的的確也建了很久了,再在建康建一套也是勞民傷財的很。
地盤大了也有新的煩惱,西夏看上去很討厭,然而西夏背後還有西遼,到底是滅還是不滅呢?蒙古人現在又開始在雲州附近打家劫舍,到底是安撫呢還是打呢?還有金人又開始休養生息,似乎又想捲土重來?
黃河沿岸災害太多,每年又多了一大筆支出,再加上官員俸祿和軍費,官吏製度必須要改革起來,不然整個朝廷要被拖垮……反正一切中原大政權所要麵臨的各種麻煩,一個都逃不了。
阿嬌則是開始養老了。吳皇後的任務已經非常好的完成了,抗金的成功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在,然而一個朝代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很多問題是不能用運氣來解決的,阿嬌可以在歷史的偶然性因素上幫趙昚一把,然而更多的製度、運轉問題還要靠他自己來解決。
話再說回到燕雲十六州的難題在於,民心上和河南、河北、山東這些被奪去幾十年且是經受高壓統治的地區完全不同。燕雲十六州已經在外族下統治了兩百多年的時間,當地的漢人早就胡化嚴重,對這批漢人該如何處理?
燕雲漢人,在哪裏都是尷尬的存在,在遼、金這些政權裏,他們被同化的同時也被嚴密防備,排除在統治階層之外;而在宋人的政權裏,對這群胡化的漢人也是多加歧視。最後,這部分人養成了牆頭草的個性,遼國強大就依附遼國,遼國將滅又依附宋人,而北宋靖康之變之後,他們又投奔金人。
說實話,虞允文這些文臣,李顯忠這些武將,對於這些燕雲漢人,內心都是很不齒的。但是再怎麽被同化,這些人還是漢人,而且他們在金人那裏過得也不好,最重要的是,對待他們的態度應該如何?政策又該如何?這是個大難題。
金國人此時在做什麽呢?他們已經無暇顧忌到南麵的局勢了。完顏亮南征的時候,契丹族的撒巴舉兵起義,被當時的完顏雍等人派兵鎮壓了,逃往西遼。然而撒巴沒能帶著手下逃過去,就被移剌窩斡斬殺,移剌窩斡是一個優秀的領袖,他集結起了各地飽受壓迫、響應起義的契丹人,最終形成了一支五萬人的軍隊,圍攻下了臨潢府,目前正往泰州(今吉林省境內)進發。
讓宋軍感到最幸運的是,這批契丹人的軍隊並沒有選擇南下,而是選擇了西進,這下無論是躲在上京的幾個宗親貴族,還是退守盤踞在東京(遼陽)的完顏雍,都坐不住了。
☆、宋高宗吳皇後(終)
燕京的部隊很多,但是西京雲州的部隊卻是率先潰散了,繼任完顏雍來到西京駐守的是個紈絝化的金人子弟。仗還沒打就帶著兵逃回老家,投奔完顏雍去了。
先把目光轉回臨安城,趙昚吸取了北宋、尤其是遼亡後的皇帝對待燕雲漢人的失敗經驗,決定採取另一種方式處理燕雲漢人的問題。
阿嬌也有幸成為趙昚的諮詢對象,李顯忠就是阿嬌推薦的,當時趙昚還很不理解,為什麽阿嬌推薦這麽個人去攻打燕雲。
阿嬌解釋道:“那些將軍們都是能征善戰,這也分不太出來。隻是想起那個李將軍的身世,所以才覺得他比較適合。”
李顯忠是唐朝皇室後代,出生在後來被金人攻占的地方,曾經去投奔西夏。當時的金夏關係還很撲朔迷離,然而他一心向漢,招募了很多西夏的漢人,後來被西夏所猜疑,就帶著招募的幾萬軍隊投奔了南宋。這一路從金輾轉西夏再到宋朝的路上,當時他可是被金兀朮招降過,然而他一邊假意答應,一邊給南宋派送文書要來歸,最後一家上下幾百口人都被金人迫害屠戮。
阿嬌說道:“李將軍也曾經被金人抓住授以高官,然而他一心向漢,輾轉多年,帶著西夏招募的幾萬兵馬來歸,當時太上皇還接見過他。他肯定更能理解那些被北蠻子奴役的漢人的心情。”
李顯忠因為自身生長環境的原因,善於騎兵的作戰方式,這下倒是誤打誤撞。因為雲州幾乎不戰而敗,占領了雲州之後,燕京以西的幾個要塞,或突襲或包圍,最終也順利地一一攻克。
與此同時,從南邊圍困燕京的部隊卻是遭到了阻礙,遲遲沒有進展。不過當西路的部隊如期趕到的時候,燕京城也是守不住了,虞允文發揮了口舌之功,最後城內的漢人見金人大勢已去,在城內譁變,金人部隊從北門倉皇逃出,而漢人們打開城門歡迎宋軍的到來。
虞允文親切地會見了這些漢人的頭頭,然後宣布了趙昚將燕雲漢人和原本國土上的漢人一視同仁的決定。他們擁有同等的科舉權,同樣可以參軍,而且政府也歡迎他們移民內地。因為宋軍要駐紮在這些地方,很多土地都要被征為軍田,這樣移民勢在必行。趙昚不信這些胡化了的漢人進入中原大陸,還能繼續保持他們胡化的習慣嗎?
與此同時,李顯忠對於如何安排軍士,迅速布防以及安民也是手到擒來,畢竟他對這些百姓的心理也是很有同感的。
-----------------
當完顏雍終於再度統一女真各部,平定契丹人叛亂的時候,宋朝的軍隊已經在燕雲十六州紮住了根,而民心也漸漸開始定了下來。完顏雍也隻好重新遷都回了上京。此時的宋欽宗已經過世,然而這條消息被完顏雍死死地瞞住,也是讓宋人投鼠忌器之意。
趙昚則是看到時機已經成熟,下令遷都汴京。
這條決策阿嬌不置可否。汴京那地方最不好的就是在黃河邊上,北宋年間就多次發洪水,阿嬌不覺得那裏是建都的好地方。另外趙昚堅持要在臨安留一套官吏係統,當做南邊的京城,阿嬌也覺得不妥當,因為宋朝的官本來就太多了,再多設置出那麽幾個係統根本沒什麽用處,反倒是精簡官吏體製才是勢在必行的。當年阿嬌在明朝的時候,對兩京十二部的感受還不算深,然而後來想想才發現,南京六部幾乎就是給官員養老的地方,那裏風水極佳,依山傍水,帝王的墳墓都選在那裏,人民又富庶,估計官員到哪裏都給養懶散了。而後來明朝將滅的時候,南京六部也沒有怎麽起到它的使命。
不過相比於在臨安,阿嬌覺得還是建康(南京)這個地方更有戰略意義一點。不過這點阿嬌是說不通趙昚的,而且臨安的宮殿什麽的的確也建了很久了,再在建康建一套也是勞民傷財的很。
地盤大了也有新的煩惱,西夏看上去很討厭,然而西夏背後還有西遼,到底是滅還是不滅呢?蒙古人現在又開始在雲州附近打家劫舍,到底是安撫呢還是打呢?還有金人又開始休養生息,似乎又想捲土重來?
黃河沿岸災害太多,每年又多了一大筆支出,再加上官員俸祿和軍費,官吏製度必須要改革起來,不然整個朝廷要被拖垮……反正一切中原大政權所要麵臨的各種麻煩,一個都逃不了。
阿嬌則是開始養老了。吳皇後的任務已經非常好的完成了,抗金的成功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在,然而一個朝代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很多問題是不能用運氣來解決的,阿嬌可以在歷史的偶然性因素上幫趙昚一把,然而更多的製度、運轉問題還要靠他自己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