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頁
穿書後我成了女主的踏腳石 作者:輕言1226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些因為沒聽到消息或是純粹不願意來調研司,因此沒被收錄的情況,還有多少?
如果擴大到整個國家,一年夭折的嬰孩數量,又該是一個多麽龐大的數字?
一想到這個問題,整個朝堂上都是鴉雀無聲。
沒人去調查的時候,誰也不知道這種情況有這麽觸目驚心。
而蕭循接下來說的,又讓各位朝臣更加不寒而慄。
在2342個夭折的嬰孩中,父母是近親婚姻,即表兄弟姊妹成親的,占了1880個。
第63章
蕭循外放
也就是說, 近親成婚的父母,夭折孩子的機率,大約是非近親成婚家庭的四倍。
當天的朝堂上,除了這件事,幾乎沒有別的議題。
朝臣們為了是否要阻止民間近親婚姻,以及是否披露原因, 進行了長時間的爭論。
一方認為,既然事情這麽嚴重,當然應該馬上頒布法令, 及時止損。至於原因就不必說清楚了, 以免引起恐慌。
另一方認為, 千百年來就沒有表兄弟姊妹不能成婚的規矩, 現在一旦打破這個規矩, 會不會引起其他方麵的一些不妥?
大部分爭論都是集中在這兩方麵, 至於認為要將原因告知百姓的,很少有官員提起。
大部分官員都是奉行“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反正就是告訴你怎麽做就行了, 知道那麽多做什麽?
這主要也是因為這個時代本身文化普及程度就不高, 說得多了還容易引起百姓莫名其妙的聯想,萬一被有心人出來煽動了情緒, 到時候引起大麵積的恐慌, 就不好收拾了。
反正到最後, 還是泰和帝拍了板,直接頒布新法令, 禁止近親婚姻。
當然,近幾年還是以試行為主,已經定了親的就不去管他,非要近親成婚的也隻能由著他去,後續幾年慢慢收緊也就行了。
至於朝堂上的官員,看到蕭循的詳實的數據,哪裏還升的起半點近親婚姻的想法,不少已經跟親戚有了默契的官員,心裏已經在盤算回家就想辦法把孩子的婚約取消,另外尋覓好人選了。
隻是要跟家裏的老妻解釋清楚這一樁緣由,還要跟兒女好好說,想到這些煩心事,這些官員就忍不住頭疼。
不少人因此心下暗暗埋怨蕭循多事,但埋怨的同時又暗暗慶幸,兒女的婚姻還沒完全敲定,以後要更加謹慎才好。
有些已經跟親戚做了親家的官員就鬧心了,隻能暗想著回家趕緊多送幾個好大夫去兒女身邊才好,免得到時候生孩子容易夭折。
另有些官員想到自己女兒嫁到親戚家裏,生了好幾個孩子都沒能站住,最後不得不含淚給夫君納妾,就不由跌足悔恨不已。當初要是知道近親婚姻會有這麽一樁天大的隱患,說什麽也不能讓女兒嫁過去啊!還以為女兒跟她表兄從小青梅竹馬感情好,婆婆也是好相處的,將來定會和睦美滿,誰料想竟然是害了孩子!
如此種種,眾官員心裏的想法不一而足。
蕭循可不知道這些人心裏想什麽,這一樁事情告一段落,他也已經做好了準備,大概是要調任了。
一件事情做出了成績,自然就有人想摻和一下。
當初其實溫慧提出近親成婚孩子容易夭折的時候,太子並沒有十分重視,畢竟自古以來就沒聽過這種說法。
還是溫慧了銀子,陳王又轉述了溫慧十分嚴肅的請求,太子才勉強在戶部單立了一個調研司,還隻能讓蕭循來做這個郎官。
因為要做的這件事,毫無依據。很可能做到最後雞飛蛋打的事,誰願意過來浪費時間?
最後的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當然,到了這個時候,想要擠過來分一杯羹的,那就多了。
萬事開頭難,最難的時候過去了,後麵隻要照章辦事就行,誰不眼熱這個位置?
蕭循不介意多幾個人做事,不過他感覺得到,太子對他應該是有別的安排的。
蕭循沒想到,太子會安排他離開京城,去西南偏遠之地做知縣。
這時候京城到處都在討論朝廷新出的法令,各種匪夷所思的猜測層出不窮,也有不少猜到了可能跟調研司年前一直在調查的夭折嬰孩之事有關。
而蕭循站在溫慧的臥房門口,遲遲不敢踏進門去。
溫慧才剛剛出月子,徐姑姑甚至依然不肯讓她出門,因此大部分時間依然是在床上度過。
而他們的寶兒,才剛剛滿月不久。
這個時候,蕭循不知道怎麽跟溫慧提起,自己馬上就要收拾行囊,離開她們母女,去往一個遙遠的地方。
而且這一去,至少也得三年。
可能也是因為心虛,太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跟溫慧解釋,隻偷偷給蕭循打了個招呼,就算是通知他了。
反正決定權在蕭循,他願意去,馬上調令就會下來;他不願意去,繼續在調研司呆著也不是不行。
但太子的意思,蕭循滿腹才華,一直在京城呆著,也做不出多大的成績,想要往上升遷,比外放要難得多了。
外放若是能做出成績,那是很容易看得到的,泰和帝也會更加賞識會治理地方的人才。
蕭循呆呆站了半天,門卻突然開了。
知秋探出個腦袋,疑惑道“蕭大人站在這裏做什麽?殿下讓你進去呢。”
如果擴大到整個國家,一年夭折的嬰孩數量,又該是一個多麽龐大的數字?
一想到這個問題,整個朝堂上都是鴉雀無聲。
沒人去調查的時候,誰也不知道這種情況有這麽觸目驚心。
而蕭循接下來說的,又讓各位朝臣更加不寒而慄。
在2342個夭折的嬰孩中,父母是近親婚姻,即表兄弟姊妹成親的,占了1880個。
第63章
蕭循外放
也就是說, 近親成婚的父母,夭折孩子的機率,大約是非近親成婚家庭的四倍。
當天的朝堂上,除了這件事,幾乎沒有別的議題。
朝臣們為了是否要阻止民間近親婚姻,以及是否披露原因, 進行了長時間的爭論。
一方認為,既然事情這麽嚴重,當然應該馬上頒布法令, 及時止損。至於原因就不必說清楚了, 以免引起恐慌。
另一方認為, 千百年來就沒有表兄弟姊妹不能成婚的規矩, 現在一旦打破這個規矩, 會不會引起其他方麵的一些不妥?
大部分爭論都是集中在這兩方麵, 至於認為要將原因告知百姓的,很少有官員提起。
大部分官員都是奉行“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反正就是告訴你怎麽做就行了, 知道那麽多做什麽?
這主要也是因為這個時代本身文化普及程度就不高, 說得多了還容易引起百姓莫名其妙的聯想,萬一被有心人出來煽動了情緒, 到時候引起大麵積的恐慌, 就不好收拾了。
反正到最後, 還是泰和帝拍了板,直接頒布新法令, 禁止近親婚姻。
當然,近幾年還是以試行為主,已經定了親的就不去管他,非要近親成婚的也隻能由著他去,後續幾年慢慢收緊也就行了。
至於朝堂上的官員,看到蕭循的詳實的數據,哪裏還升的起半點近親婚姻的想法,不少已經跟親戚有了默契的官員,心裏已經在盤算回家就想辦法把孩子的婚約取消,另外尋覓好人選了。
隻是要跟家裏的老妻解釋清楚這一樁緣由,還要跟兒女好好說,想到這些煩心事,這些官員就忍不住頭疼。
不少人因此心下暗暗埋怨蕭循多事,但埋怨的同時又暗暗慶幸,兒女的婚姻還沒完全敲定,以後要更加謹慎才好。
有些已經跟親戚做了親家的官員就鬧心了,隻能暗想著回家趕緊多送幾個好大夫去兒女身邊才好,免得到時候生孩子容易夭折。
另有些官員想到自己女兒嫁到親戚家裏,生了好幾個孩子都沒能站住,最後不得不含淚給夫君納妾,就不由跌足悔恨不已。當初要是知道近親婚姻會有這麽一樁天大的隱患,說什麽也不能讓女兒嫁過去啊!還以為女兒跟她表兄從小青梅竹馬感情好,婆婆也是好相處的,將來定會和睦美滿,誰料想竟然是害了孩子!
如此種種,眾官員心裏的想法不一而足。
蕭循可不知道這些人心裏想什麽,這一樁事情告一段落,他也已經做好了準備,大概是要調任了。
一件事情做出了成績,自然就有人想摻和一下。
當初其實溫慧提出近親成婚孩子容易夭折的時候,太子並沒有十分重視,畢竟自古以來就沒聽過這種說法。
還是溫慧了銀子,陳王又轉述了溫慧十分嚴肅的請求,太子才勉強在戶部單立了一個調研司,還隻能讓蕭循來做這個郎官。
因為要做的這件事,毫無依據。很可能做到最後雞飛蛋打的事,誰願意過來浪費時間?
最後的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當然,到了這個時候,想要擠過來分一杯羹的,那就多了。
萬事開頭難,最難的時候過去了,後麵隻要照章辦事就行,誰不眼熱這個位置?
蕭循不介意多幾個人做事,不過他感覺得到,太子對他應該是有別的安排的。
蕭循沒想到,太子會安排他離開京城,去西南偏遠之地做知縣。
這時候京城到處都在討論朝廷新出的法令,各種匪夷所思的猜測層出不窮,也有不少猜到了可能跟調研司年前一直在調查的夭折嬰孩之事有關。
而蕭循站在溫慧的臥房門口,遲遲不敢踏進門去。
溫慧才剛剛出月子,徐姑姑甚至依然不肯讓她出門,因此大部分時間依然是在床上度過。
而他們的寶兒,才剛剛滿月不久。
這個時候,蕭循不知道怎麽跟溫慧提起,自己馬上就要收拾行囊,離開她們母女,去往一個遙遠的地方。
而且這一去,至少也得三年。
可能也是因為心虛,太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跟溫慧解釋,隻偷偷給蕭循打了個招呼,就算是通知他了。
反正決定權在蕭循,他願意去,馬上調令就會下來;他不願意去,繼續在調研司呆著也不是不行。
但太子的意思,蕭循滿腹才華,一直在京城呆著,也做不出多大的成績,想要往上升遷,比外放要難得多了。
外放若是能做出成績,那是很容易看得到的,泰和帝也會更加賞識會治理地方的人才。
蕭循呆呆站了半天,門卻突然開了。
知秋探出個腦袋,疑惑道“蕭大人站在這裏做什麽?殿下讓你進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