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


    劉璋念及今日早間李休的勸進之語,腦中自然而然的冒出了九個大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通常朝代的末年,第一個跳反的人和比較蹦躂的人,都是沒有天命加身,不過是亂世中碌碌之輩的一員而已,就說眼下的東漢末年,率先起事的張角,落了個開棺受戮的結果,而蹦躂的董卓,擅自廢立天子,遷徙國都,下場是被點了天燈。至於後世,唐末的黃巢,明末的闖王高迎祥,都是鮮明的例子。


    熟讀史書,知曉曆史教訓的劉璋,自然是不會因為貪圖一介王位,忘卻了明太祖朱重八的九字真言,況且長者也有過話說,悶聲發大財,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哼。”劉璋冷哼一聲,他要是現下就急不可耐的稱王,河北的袁紹、兗州的曹操、淮南的袁術、荊州的劉表等人,隻怕都會將目光匯聚到蜀地來,他一個蜀地的益州牧,到時候勢必會成為天下人眼中的焦點,將會無時無刻都有人在關注他的舉止,同時伸出腳或是分出手來絆扯住他的行動。


    稱王之後他就是群雄中最閃亮的仔,這可不是一件好事,三國魏人李康的《運命論》有言: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所謂前鑒不遠,覆車繼軌。


    ‘李休。’劉璋念道著這位新降之人的名字,除卻他本人目前對稱王的排斥,其次就是李休一介新降之人,卻是怎麽都不夠資格第一個勸進的,他的身份是一回事,他的資曆也是不夠的,勸進這種事情是有規矩的,也是要論資排輩的,哪裏輪的得到一個新降之人首倡。


    ……


    漢中抵定,孟達歸降,如今的孟達又得以和法正對坐飲酒為樂。


    “孝直,聽說你和明公睡過?”孟達不經意的漏出一句話,張合之間的眼眸裏有對法正的一絲羨慕。


    法正麵露微笑,他淡然道:“是睡過,明公想了解一些關中的情形,故而招我同席,和我夜間談天說地了一會。”


    “真睡了啊!”孟達瞪圓了眼睛,麵色上浮起一縷訝異,同席這種事情,一則是兄弟之間,二則是極為親近之人,而法正和劉璋相識不久,卻是得到了同席的待遇,這說明劉璋對法正極為見重。


    “嘖嘖嘖,孝直,你是個有福之人啊!”孟達撫掌歎了一句,語氣中夾著隱匿不住的羨意。


    法正麵色仍舊沒有變化,他擺了擺手道:“不就睡了一晚,又不是什麽大事,子敬何必如此。”


    見法正這幅姿態,孟達冷笑一聲:“這隻是睡了一晚的事情嗎……能夠和明公同席,說明明公那裏是將你當做心腹之人看待,對你是青睞有加……隻官職上便可窺知一二,你如今擔著軍議校尉一職,又為明公特許,典掌軍情文書,而如我和楊帛、李休等人,不過是校尉而已,不得十分見重……你若是再這般作態,裝作不在乎的樣子,休怪我翻臉不認人。”


    孟達麵色不善,似是要發起脾氣,他對法正得了便宜還賣乖的行為十分的不爽,他是希望法正過的好,但是法正也不能過的太好了,這讓他心裏出現了落差感。


    法正見孟達欲行發作,他連是大笑幾聲,而後拿起酒壺,給孟達身前的空酒杯裏倒上一杯酒水,同時手掌往下擺動安撫著孟達:“子敬,切莫動氣麽。”


    “這如何教人不動氣,你如今高居軍議校尉,又是典掌機密,更是以一介新人的身份得此恩典,不知外間多少人眼熱你……你倒好,全然不放在心上,似是這些東西沒有價值。”孟達端起酒杯痛飲而下,借著這杯酒水,將對法正的羨意揮灑而出。


    法正放棄了繼續挑弄孟達的心思,他端正了麵色:“明公待我既是恩重,又是十分親近,稱得上是殊遇,少有人有如此的待遇,就算子敬兄你不說,我也是感懷在心的。”


    “知道就好,我就怕你得意忘形,將這些視作無物,到時候若有小人進言於明公,說你不是知恩圖報之人,一朝處於高位就視他人若等閑,你隻怕要惹得一身騷了。”孟達繃起的麵色放鬆了下來,他雖是對法正的地位有所羨意,但是更多的是關心法正,畢竟他和法正是多年的好友,其次於劉璋帳下,他也就法正這一個親近的朋友,知根知底的朋友,法正受劉璋見重,對他是有好處的,二人可以互相打個照應。


    “子敬兄的話,我記在心裏了。”法中端正麵色,隆重的向孟達拱了拱手。


    二人而後一杯接著一杯的閑聊起來,孟達目光閃爍了下,他隨口說道:“聽得明公今早的話,看來明公是屬意關中,有發兵關中的想法。”


    法正點了點頭,他放下了酒杯分析道:“自蜀地發兵向外,西麵是崇山峻嶺,南麵的叟夷去年已經被平定了,東麵劉荊州和益州結了盟,除卻北出,也沒有其他的路子可以走了。”


    “我雖是關中人,但覺得兵向關中卻是有些不妥,正如明公今天早間的話,關中是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近乎一塊白地,得了關中收益不大……倒不如順大江而下,去謀求荊楚之地,荊楚,形勝之地也,且戶口眾多,得其地可以居形勝,得其戶口可以富家國,有百利而無一害,比起關中好上不少,眼下可以先取荊襄,後麵再考慮拿下關中。”孟達說出了他的想法。


    法正嗤笑了一聲,他指著孟達說道:“子敬兄莫不是沒聽到我前麵說的話,這劉荊州和明公是結了盟的,如是發兵荊襄,豈不是背盟,為天下所唾棄和恥笑。”


    “區區一紙盟約而已。”孟達滿不在乎,他飲下一杯酒水後道:“若是能用一紙盟約換來荊楚的形勝之地,怎麽都是不虧的……而且眼下有這紙盟約在,荊州方麵當是對益州沒有仔細的防備……”


    說到這裏孟達深思了片刻,他被前麵自己一句不自覺的話引的眼神一亮,片刻後他續而說道:“恰好趁著荊兵鬆懈的時候,將樓船順大江而下,當是勢如破竹的局麵,想來輕輕鬆鬆就能拿下荊州。”


    “明公非是背盟的小人,且明公現下的做法……今年將盡,或是明年年初、或是明年夏收後,到時候明公定然是要發兵關中。”法正搖頭否定了孟達的想法。


    孟達露出思索的神色,一會後他放棄了對法正一席話的琢磨,直白的問起了法正:“孝直,這話從何說起,你如何斷定明公會先取關中?”


    法正眼中精光閃過:“這一則麽,明公今天早間的話就是明證,兵向關中,誅殺李榷郭汜,報父兄之仇,為關中父老討一個公道,二則明公若是有意吞並荊襄,當是會派兵追殺逃竄到上庸的張魯,盡取西城、上庸、房陵之地,房陵離襄陽甚近,有了房陵,就好攻略荊襄了,可明公沒有派兵追殺張魯,對房陵沒有多大的興趣,就說明明公無意於荊襄。”


    孟達皺起雙眉,他反駁道:“明公放棄追殺張魯,不是因為一來漢中的船隻都被張魯帶走了,帶不走的也都燒了沉了,沒有了船,就不便順漢水而下到上庸,二來明公不是想坐山觀虎鬥,讓張魯、上庸申氏、房陵的蔡瑁這幾人自相殘殺,等他們兩敗俱傷後坐收漁翁之利嗎?”


    “沒有了船,還有山路啊,雖是山路崎嶇難行,但是明公帳下有青羌兵,這些蠻夷翻山越嶺是一把好手……而且中郎將吳懿,前麵受阻於米倉道,直到漢中抵定後才得以進入漢中,沒有立太多的功勞,現下他是憋了一肚子的鬱氣,想著為明公效力一二,我想隻要明公一個點頭,吳懿就會像條瘋犬一般朝著上庸奔去。”法正一條條的解釋道。


    “至於坐山觀虎鬥,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消息往來需要時間,很容易就錯失時機,一個不好就是張魯、申氏、蔡瑁中的一人掌控了大局,旁人不得有機會插手了。”


    孟達點點頭,似是認可了法正的話,但他還是有些猶疑:“可是關中太過殘破了,且關中之西的涼州,韓遂、馬騰、宋建等十數個賊子各據一方,局麵亂糟糟的很,加上涼州羌胡橫行,時不時兵寇三輔之地,可知關涼非善地也。”


    “關涼非善地。”法正重複了孟達的話,他對孟達的這句評價很是感慨,他歎了一口氣道:“正因為如此,明公身為宗室,加為重臣,若是能克定關涼,還關中父老一個太平,蕩平涼州積年的羌禍,則天下民望,當盡歸之於明公也……”


    說到這裏,法正沒有繼續往下說去,他的話雖是沒有說完,但懂的自然會懂,這天下民望歸之者,非社稷之主還能有誰。


    雖是漢家尚且有一正牌天子劉協,但法正卻是沒有將劉協放在眼裏,於他眼中,能為社稷之主者非劉璋莫屬。


    孟達為法正一席話說服,他認可道:“若是明公當真屬意關中,欲先取關中,那我等關中流民能早日回歸故土,算是一樁大大的美事。”


    ……


    這邊夜間法正和孟達在飲酒,另一邊吳懿也正在飲酒,他邀請了徐猛和襲肅二人共飲。


    此間飲宴的氛圍不如法正和孟達那邊和洽,也不如法正和孟達那邊言談切切,吳懿、徐猛和襲肅三人隻是靜默的飲著酒,偶爾突兀的閑扯上一句。


    吳懿的心中有一團鬱氣在翻騰,漢中之戰已經結束了,劉璋沒有追殺逃竄到上庸的張魯的想法,現下也就沒有什麽大的戰事,局勢平穩的緊,日常不過一些地方治理上的瑣事,他也就閑下來了。


    可吳懿卻是閑不下的人,尤其是他見到甘寧因首據定軍山有功,被提拔為了輔漢中郎將,黃權因為收降新舊兩座陽平關,外加籌謀的功勞,竟是三十歲不到,就被加封為了漢中太守,而他前麵一味受阻於米倉道的賨賊杜濩,卻是沒有太大的功勳,嘉獎也就不厚了。


    “害。”


    一念至此,吳懿隻覺入口的酒水滋味越發的淡了,一點酒水的滋味都沒有,他不由歎了口氣。


    聽得吳懿沉重的歎息聲,徐猛和襲肅二人抬頭看了一眼吳懿,但見吳懿心思深重的模樣,他們便不好出言打擾,隻是埋下頭喝酒。


    徐猛和襲肅知道吳懿心中的煩惱,他二人心中也有煩惱,尤其是徐猛,他前麵進入漢中後見到甘寧,甘寧是好生的嘲笑了他一句:‘子玉,如何來的這般遲!’這裏甘寧嘲笑他被堵在米倉道,久久不得進入漢中,還是托了甘寧的福,才得以踏入漢中。


    ‘誒。’想到甘寧的話,徐猛頓覺口中無味,再好的酒水入口也直如白開水一般,無滋無味,入喉寡淡。


    這邊襲肅倒是寬心,隻一杯杯的品著美酒,他是個有膽氣的人,也是個看的開的人,這次沒有立功,那就等下次再立功便是,天下未定,劉璋不過據有一州之地,機會多的是,不必急在一時。


    吳懿除卻為他自身考慮,心中有所積鬱,同時他還在為東州人考慮,雖說經過劉璋的一通調和以及互相摻沙子,東州兵和蜀兵之間沒有了太大的隔閡,可是東州士人和蜀地士人之間,還是暗中存在不小的競爭,隻是沒有擺在明麵上。


    現在黃權和甘寧這些蜀人各立大功,但他們東州士人卻是沒有亮眼的表現,吳懿擔心長此以往,蜀地士人會壓在東州士人的身上,這對東州士人不是一件好事。


    同州之好、同郡之誼、同縣同鄉之情,這幾樁關係都是極為親密的,所謂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蜀地士人得居高位,自然多多少少會偏向蜀人,到時候東州士人出頭的機會就少了。


    吳懿心中計較了片刻後,他有了決定,他打算來日向劉璋問詢一下,看看能不能找點事情做,多少立下一點功勞。(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季漢劉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花花家的太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花花家的太歲並收藏三國:季漢劉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