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城人是沒有小年之說的,隻有小年夜這個說法,那就是大年夜(除夕)的昨晚。如果大年是三十,那小年夜就是二十九;如果大年是二十九,那小年夜就是二十八。
隻有臘月二十四,稍微要過一下。意思意思,吃點湯圓。
當然,這個湯圓是很大個的,一般鹹口的是肉餡或蘿卜絲餡,甜口的基本就是紅豆餡,禾城人喜歡叫赤豆餡。
臘月二十四有點相當於北方的小年,過了這天,基本上就是各行各業等著過年了,安排人值班,就是機關裏,盡管正常上班,但也是這樣的場景:領導各處跑,為單位裏拉各種年貨讚助;下麵的人各種磨洋工等下班,下班時手裏提著領導化緣來的年貨。
垃圾碼頭上,陸姐在兒子放假時,就回家了。老板讓朱阿姨夫妻倆也回家了,吳月華準備臘月二十七回家,趙阿姨夫婦是說好了的,到臘月二十九回家。
其實這個階段,留這些人還是嫌多的,但工作嘛,再嫌人多,也不能隨便放假,這是規矩,於是大家就這麽在碼頭摸魚上班。
吳月華已經是老員工了,來碼頭後回家一次,丈夫來過兩次,兒子也好久不見了,其實很想家裏人,但她是加強版的周迎春,就想著為家裏多賺點錢,因此,盡管心裏撓心撓肺的想兒子,但這幾天可舍不得請假回家,相反,最好多留幾天,把過年期間的假挪到清明前(采茶)和農忙期間。
想孩子怎麽辦?她就去夜市兜,給家裏人買點東西,晚上也打起了毛衣,這些線是周迎春送給她的,和店裏買的沒啥兩樣,她還問朱阿姨學了新式的織法,過年兒子穿了肯定很帥氣。
周迎春已經偷偷跟她講了,趙阿姨夫妻倆回家後,碼頭上缺人,建議費清勇過來這邊上班,盡管收入不是很高,但肯定比在島上開摩托艇混日子強。
至於摩托艇,周迎春建議租掉或者幹脆賣掉,反正,把希望寄托在摩托艇上,是不現實的。
這點吳月華是很認可的,當初買摩托艇的時候,她就是反對的,但婆婆堅持,老公堅持,公公還出麵問文濤表哥借了錢。
婆婆還損她,說又沒有問你娘家借一分錢,你反對個屁啊,把她噎得半天說不出話來。
她想啊,借錢是要還的啊,真的象外麵那些賴皮一樣:千年不還,萬年不賴?
但是借都借了,她也沒辦法,隻想著省吃儉用,早點把錢還了。
但是島上出產實在少,很多人覺得,桃花島在太湖裏,水產資源豐富,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肯定能通過養殖業發財的。
但做得起養殖業的,一要膽大,要取得先機,二要有家底,前期投入還蠻大的,但他們家兩個條件都不具備,家裏人不和周邊這幾年發財的人家比,老是和以前的自己家比,以前那是全國都困難,現在哪家不比以前好。
那費家比以前好,不是正常的嗎?
但家裏人這樣一比,倒覺得現在日子甜多了,就安心在島上過日子了。
時間就是在這樣的自我麻醉中,一天天一年年地過去了。
吳月華以前就是心裏慌,但毫無辦法,這陣子來到碼頭,聽的、看的多了,特別是一起分揀廢品的朱趙兩位阿姨,盡管年紀大了,但人家從小生活的地方就在禾城郊區,現在家裏房子拆遷了、園區發展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家裏小輩都在廠裏上班,每月拿工資的。
這兩位阿姨又是喜歡說的,那些從沒聽到的事情,讓吳月華好像重活了一世,原來人是可以這樣生活的:手裏有小錢、家裏有房子、每天能上班、小輩有好學校。
這就是自己夢寐以求的日子啊。
再看看周迎春,兩人從小就是玩伴,都嫁在島上,兩家條件比,周迎春嫁的李家,還沒有自己嫁的費家好呢,至少費家沒有殘疾人。
但現在李家在市裏買了房子了,戶口遷出來了,孩子馬上要去最好的學校讀書了,這樣的日子,才能看到希望不是嗎?
那房子,吳月華開始是想都不敢想的,八萬哪,賣了她都沒有這麽多錢。
但是她現在幹了一個月,感受不一樣了,因為她一個月收入也有350元,那一年不是有四千,如果夫妻倆一起來,是不是一年有將近一萬。
可以買小一點的,不是佳澤那所學校的學區房啊,可以買老舊的公房啊,那不是便宜多?那兒子是不是也能上來讀書了?即使借點錢,那過個幾年,是不是也能把錢還上了?
吳月華越想心裏越熱乎,反正她是下了決心,一定要讓丈夫到碼頭來上工。
她算是看出來了,周迎春家的發展,就是她的模板,她家怎麽幹的,自己也要照做。
周迎春還不知道,她在不知不覺中,擁有了一個粉絲、追隨者。
現在李浩宇有了電話,周迎春幾乎每天都要和老媽打一個:老弟啥時回家;老弟啥時結婚;年初四家裏請客,你去舅舅家和小娘姨家說了嗎……
費秋英嘴上說女兒好煩,天天害她氣喘籲籲往村委跑,其實心裏很享受這樣的忙碌。
這天女兒在電話裏說要讓她們夫妻倆年後到垃圾碼頭上工,費秋英一愣:“你弟還沒有結婚呢,婚禮島上總歸要搞一次的,我們倆出去了,這事怎麽辦?”
島上的婚禮,可是推行“前三後四”的,啥意思,就是婚禮要辦七天。
當然,正日子隻有一天,但前麵幾天不是要準備麽,親戚朋友不得來幫忙?那肯定得留飯,一來二去,幫忙來一個,吃飯來全家。
婚禮結束以後,還得幫忙啊,還東西,整理家裏,於是又是三天。
這規矩不知道哪天傳下來的,反正現在島上隻要結婚,都是七天。
條件好的,多個菜,條件差點的,少個菜罷了。
但如果你隻辦一天,那就是另類,會被島上人“批踏”(看不起),以後就不帶你一起玩了,那孤獨的滋味,誰受得了。
周家經濟不要說在島上屬於中等偏上的人家,就是最窮,為了那口氣,肯定也要辦七天的。
作為新郎的父母,可不隻忙這七天:事先得請親戚吧,都是一家一家上門請的,哪家都慢待不得;還得準備食材;還要請吹打班(最早期的婚慶公司);家裏也得整理打掃衛生;等等等等,女方辦喜事,還得去吧?婚後,是不是要接女方家親戚上門,總得讓人家認識新媳婦婆家到底在哪裏吧。
這些事,可都是費秋英夫妻倆的事啊。
(孩子喉炎,大人遭罪,看了昨天的數據,心情更不好了。親們給點愛的鼓勵吧。)
隻有臘月二十四,稍微要過一下。意思意思,吃點湯圓。
當然,這個湯圓是很大個的,一般鹹口的是肉餡或蘿卜絲餡,甜口的基本就是紅豆餡,禾城人喜歡叫赤豆餡。
臘月二十四有點相當於北方的小年,過了這天,基本上就是各行各業等著過年了,安排人值班,就是機關裏,盡管正常上班,但也是這樣的場景:領導各處跑,為單位裏拉各種年貨讚助;下麵的人各種磨洋工等下班,下班時手裏提著領導化緣來的年貨。
垃圾碼頭上,陸姐在兒子放假時,就回家了。老板讓朱阿姨夫妻倆也回家了,吳月華準備臘月二十七回家,趙阿姨夫婦是說好了的,到臘月二十九回家。
其實這個階段,留這些人還是嫌多的,但工作嘛,再嫌人多,也不能隨便放假,這是規矩,於是大家就這麽在碼頭摸魚上班。
吳月華已經是老員工了,來碼頭後回家一次,丈夫來過兩次,兒子也好久不見了,其實很想家裏人,但她是加強版的周迎春,就想著為家裏多賺點錢,因此,盡管心裏撓心撓肺的想兒子,但這幾天可舍不得請假回家,相反,最好多留幾天,把過年期間的假挪到清明前(采茶)和農忙期間。
想孩子怎麽辦?她就去夜市兜,給家裏人買點東西,晚上也打起了毛衣,這些線是周迎春送給她的,和店裏買的沒啥兩樣,她還問朱阿姨學了新式的織法,過年兒子穿了肯定很帥氣。
周迎春已經偷偷跟她講了,趙阿姨夫妻倆回家後,碼頭上缺人,建議費清勇過來這邊上班,盡管收入不是很高,但肯定比在島上開摩托艇混日子強。
至於摩托艇,周迎春建議租掉或者幹脆賣掉,反正,把希望寄托在摩托艇上,是不現實的。
這點吳月華是很認可的,當初買摩托艇的時候,她就是反對的,但婆婆堅持,老公堅持,公公還出麵問文濤表哥借了錢。
婆婆還損她,說又沒有問你娘家借一分錢,你反對個屁啊,把她噎得半天說不出話來。
她想啊,借錢是要還的啊,真的象外麵那些賴皮一樣:千年不還,萬年不賴?
但是借都借了,她也沒辦法,隻想著省吃儉用,早點把錢還了。
但是島上出產實在少,很多人覺得,桃花島在太湖裏,水產資源豐富,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肯定能通過養殖業發財的。
但做得起養殖業的,一要膽大,要取得先機,二要有家底,前期投入還蠻大的,但他們家兩個條件都不具備,家裏人不和周邊這幾年發財的人家比,老是和以前的自己家比,以前那是全國都困難,現在哪家不比以前好。
那費家比以前好,不是正常的嗎?
但家裏人這樣一比,倒覺得現在日子甜多了,就安心在島上過日子了。
時間就是在這樣的自我麻醉中,一天天一年年地過去了。
吳月華以前就是心裏慌,但毫無辦法,這陣子來到碼頭,聽的、看的多了,特別是一起分揀廢品的朱趙兩位阿姨,盡管年紀大了,但人家從小生活的地方就在禾城郊區,現在家裏房子拆遷了、園區發展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家裏小輩都在廠裏上班,每月拿工資的。
這兩位阿姨又是喜歡說的,那些從沒聽到的事情,讓吳月華好像重活了一世,原來人是可以這樣生活的:手裏有小錢、家裏有房子、每天能上班、小輩有好學校。
這就是自己夢寐以求的日子啊。
再看看周迎春,兩人從小就是玩伴,都嫁在島上,兩家條件比,周迎春嫁的李家,還沒有自己嫁的費家好呢,至少費家沒有殘疾人。
但現在李家在市裏買了房子了,戶口遷出來了,孩子馬上要去最好的學校讀書了,這樣的日子,才能看到希望不是嗎?
那房子,吳月華開始是想都不敢想的,八萬哪,賣了她都沒有這麽多錢。
但是她現在幹了一個月,感受不一樣了,因為她一個月收入也有350元,那一年不是有四千,如果夫妻倆一起來,是不是一年有將近一萬。
可以買小一點的,不是佳澤那所學校的學區房啊,可以買老舊的公房啊,那不是便宜多?那兒子是不是也能上來讀書了?即使借點錢,那過個幾年,是不是也能把錢還上了?
吳月華越想心裏越熱乎,反正她是下了決心,一定要讓丈夫到碼頭來上工。
她算是看出來了,周迎春家的發展,就是她的模板,她家怎麽幹的,自己也要照做。
周迎春還不知道,她在不知不覺中,擁有了一個粉絲、追隨者。
現在李浩宇有了電話,周迎春幾乎每天都要和老媽打一個:老弟啥時回家;老弟啥時結婚;年初四家裏請客,你去舅舅家和小娘姨家說了嗎……
費秋英嘴上說女兒好煩,天天害她氣喘籲籲往村委跑,其實心裏很享受這樣的忙碌。
這天女兒在電話裏說要讓她們夫妻倆年後到垃圾碼頭上工,費秋英一愣:“你弟還沒有結婚呢,婚禮島上總歸要搞一次的,我們倆出去了,這事怎麽辦?”
島上的婚禮,可是推行“前三後四”的,啥意思,就是婚禮要辦七天。
當然,正日子隻有一天,但前麵幾天不是要準備麽,親戚朋友不得來幫忙?那肯定得留飯,一來二去,幫忙來一個,吃飯來全家。
婚禮結束以後,還得幫忙啊,還東西,整理家裏,於是又是三天。
這規矩不知道哪天傳下來的,反正現在島上隻要結婚,都是七天。
條件好的,多個菜,條件差點的,少個菜罷了。
但如果你隻辦一天,那就是另類,會被島上人“批踏”(看不起),以後就不帶你一起玩了,那孤獨的滋味,誰受得了。
周家經濟不要說在島上屬於中等偏上的人家,就是最窮,為了那口氣,肯定也要辦七天的。
作為新郎的父母,可不隻忙這七天:事先得請親戚吧,都是一家一家上門請的,哪家都慢待不得;還得準備食材;還要請吹打班(最早期的婚慶公司);家裏也得整理打掃衛生;等等等等,女方辦喜事,還得去吧?婚後,是不是要接女方家親戚上門,總得讓人家認識新媳婦婆家到底在哪裏吧。
這些事,可都是費秋英夫妻倆的事啊。
(孩子喉炎,大人遭罪,看了昨天的數據,心情更不好了。親們給點愛的鼓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