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岐。


    西伯侯府中。


    姬昌位於正位,上首坐著其母太任和元妃太姬。


    這兩位與姬昌的祖母太薑一起,在曆史上被稱為周氏三母,是女子仁慈賢德的代名詞,後世稱妻子為“太太”,也是由此而來,寄希望於自己的妻子能像周氏三母一樣,相夫教子,做一個賢內助。


    而除了太任和太姬外,姬昌的九十多個兒子也全部集齊大殿,一眼望去,規模十分壯觀,跟一支先鋒軍隊似的。


    最先的幾人,正是儒雅的伯邑考、英氣的姬發和姬鮮、姬旦等排在前十的兄弟。


    再加上西岐的臣子,名義上,他們都是來祭奠南宮適的。


    這位老將軍為西岐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若不是他,此次三萬大軍絕對要潰敗而回,當他的死訊帶回西岐,姬昌悲聲慟哭,幾乎昏厥,為其送行,也是應有之理。


    不過殿中的氣氛,不止是悲傷,還有驚懼與恐慌。


    因為冀州侯蘇護,率十五萬大軍,已向西岐逼來。


    昔日大商滅東夷,隻是用了十萬大軍,如今軍力遠勝從前,誰也沒想到,報複來得如此之快。


    而且更讓他們驚怒交集的是,明明挑起冀州城之難的罪魁禍首是北伯侯崇侯虎,蘇護竟第一個將西岐當作進攻目標!


    無論如何,大軍已經攻來了,再懊惱也是無用,在祭奠完南宮適後,姬昌大部分的兒子退出,殿內隻留下寥寥十數人,正是西岐的絕對高層。


    鬻(yu)熊子稟告:“侯爺,已經查明,蘇護雖對外號稱十五萬大軍,然真正的王師僅有五萬,剩下的十萬正是奴隸主與小諸侯支持,良莠不齊,不足為懼。”


    他本是商臣,後投奔西岐,曆史上他正是楚國開國君主的曾祖父,也就是楚國的先祖。


    此次鬻熊子受命探查情報,第一時間將蘇護軍隊的真實情況匯報。


    眾人聽了微微鬆了口氣。


    這是個好消息,不僅是因為敵人的實力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強大,更關鍵的是從這點就能看出,蘇護沒有得到紂王的全部支持。


    上大夫散宜生提議道:“侯爺,陛下既無意為蘇護出頭,隻要遵循祖製,重立奴籍,再引犬戎來攻,我西岐之危可解!”


    曆史上,姬昌被紂囚禁於羑(you)裏時,就是此人進諫姬發,廣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寶,進獻給紂王,贖出了姬昌,後又佐武王滅商,是和南宮適並列的文王四友之一。


    在伯邑考帶來改製的提議時,反對最為激烈的就是散宜生。


    要知道,散宜氏可是大族,早在唐堯時,也就是五帝中的“堯”,散宜氏就已勢力龐大,唐堯為得到這個部族的支持,娶散宜氏之女為妻,將她稱為女皇,生了兩個極有名的女兒,也就是娥皇女英。


    如今千年已過,散宜氏不複當年輝煌,但在西岐,依舊是第一名門,解放奴隸,利益受損最大的,自然就是他們家。


    要不是姬昌手腕極強,換個君王,早就反目成仇。


    聽了散宜生之言,姬昌白須輕拂,沉默不語。


    對於解放奴隸,姬昌起初也不同意。


    他不可能同意,或許很多人有所遺忘,姬昌初任西伯侯時,由於姬曆是被帝乙囚禁殺死,地位並不穩固,他為整頓吏治,針對奴隸逃亡現象采取了措施,大規模清查逃亡奴隸,保證追捕後奴隸交還原主。


    這項政策,稱為“有亡荒閱”,有亡(奴隸逃亡)荒(大)閱(搜索),也就是有奴隸逃亡就大搜索,誰的奴隸歸誰,不許藏匿逃亡奴隸。


    這在後世看來很常規的操作,在這個年代實現起來可不容易,姬昌一力貫徹,得到了奴隸主和貴族的一致擁護,對鞏固統治起到了積極作用。


    等到姬昌坐穩了西伯侯之位,又開始“克明德慎罰”,贏得了愛民如子的聲望。


    種種政策拿捏得恰到好處,將每個階層都團結在身邊,貴族信任他,子民愛戴他,每一項舉措都能最大程度的得到擁護,西岐才有騰飛之勢。


    若論治國行政能力,帝乙和姬昌的差距,大概有十個原紂王那麽大。


    那姬昌為什麽要解放奴隸,改製文武?


    沒辦法,東魯先變法了,西岐不變不行。


    四大諸侯之間的關係,屬於既聯合又競爭,牽一發而動全身。


    東夷被滅,大商無後顧之憂,東魯被逼改製,深思熟慮之後,姬昌知道西岐現在不變,將來北原南疆齊動,還是要變,與其落後與人,更加被動,不如當機立斷,搶占先機。


    不僅如此,相比起東魯的強硬,全靠薑桓楚薑文煥兩父子的威望和軍中兵力鎮壓,姬昌的手段就懷柔了許多。


    他先向奴隸主、小貴族和平民傳播文化知識,要知道這個年代,知識隻掌握在最小一部分人手中,即便是奴隸主和小貴族,也基本是不識字的,更別提平民了,姬昌讓伯邑考開辦學堂,傳授文化,此舉得到了空前擁戴,再解放奴隸。


    這其實屬於轉移注意力,實際上矛盾依舊存在,隻是等奴隸成軍,日夜操練,軍力大盛後,那些反應過來的奴隸主貴族想要反悔,也來不及了。


    而現在趁著王師進軍,反撲立刻開始,散宜生出口後,又有數位臣子予以附和。


    要知道在場的都是西岐的絕對高層,這已經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反對勢力。


    “此言差矣,開弓沒有回頭箭,改革關頭勇者勝,這是東魯薑文煥所言,那魯莽的小子尚知此理,大夫又何出此言,大戰之前,自斷一臂?”


    不過有反對,自然也有支持,姬昌的兒子們不方便出麵,太顛顫悠悠地上前一步道。


    他也是文王四友之一,伯邑考身為世子,名義上由他開設的學堂,實則主要傳授知識的,都是這位須發皆白的老者。


    毫無疑問,太顛是堅定的變法擁護者,因為他並非西岐人,是慕文王“善養老”而歸向的賢士,德高望重,得西岐子民尊敬。


    不僅是太顛,還有一位白袍的中年男子閎夭(hong yāo),也站在支持變法的一邊,正是文王四友的最後一位,武王伐紂時,執劍以衛,是為親衛首領。


    南宮適掌兵權,散宜生擅政務,太顛管教育,閎夭為內侍之首,如此四人,正是西岐班底。


    可南宮適一死,四方崩塌一角,大軍壓境,兩派臣子又開始爭吵。


    西岐的天,要變了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天我為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興霸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興霸天並收藏諸天我為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