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殿下開恩!”
薑桓楚和姬昌躬身,退出殿外,互視一眼,氣氛沉凝,眼中都有一絲不安。
薑文煥和伯邑考偷入朝陽軍舍的事情,可小可大。
往小了說,這就是孩子好奇心起的一次胡鬧,沒有惡意,也沒有闖出什麽大禍,小小懲戒便可;
往大了說,則是四大諸侯對於大商的試探,畢竟那朝陽山軍舍收入的都是大商貴族的子弟,顯然是要加以培養,被兩大諸侯之子撞破,不僅尷尬,更容易暴露出秘密。
畢竟東西兩侯不僅勢力是四大諸侯排在前列的兩位,還是兩大屏障,助大商抵擋東夷和犬戎的侵擾。
薑桓楚和姬昌之間從未有書信往來,授人以柄,但彼此極有默契,每每派兵協助,都是另有圖謀,讓大商和東夷犬戎之間保持一種平衡。
不光是他們,另外兩大諸侯不也如此?
這就是心中有鬼,一聽出事,更易多想。
薑桓楚本以為要將那個混小子撈出來,必然要頗多周折,連即將貴為皇後的女兒薑氏,都不見得管用。
不料見到太子後,卻是和顏悅色,雖然口頭訓斥了幾句,但不僅沒有趁機發難,反倒讓薑文煥和伯邑考入學,一同學習文武之道。
是因為她的女兒真的靠七年患難見真情,打動了太子,還是別有所圖?
這點疑惑在心中不斷翻騰,表麵上薑桓楚和姬昌還得感恩戴德。
等回到驛館,薑桓楚發現自己的兒子薑文煥,正興奮地左右踱步。
“父親,今日我與黃氏姐姐過了招,真是大開眼界,殿下所傳的練兵之法,實在是高明至極!”
他一見到薑桓楚,就如竹筒倒豆子般,將今天的遭遇詳詳細細地講了出來,其中著重描述的,正是黃飛燕學習兵家的練兵之法。
他身為東伯侯世子,自然是心係薑氏的,一看到好東西,第一時間就想要分享,讓薑氏麾下的兵力得以提升。
薑桓楚細細聽完,卻沒有喜色,反倒問道:“你怎麽知道朝陽山軍舍的?”
薑文煥笑道:“是姐姐告訴我的。”
薑桓楚眉頭微皺:“薔兒……”
以親屬關係來看,他和姬昌兩位都是皇親國戚。
薑桓楚是薑氏之父,也就是國丈,姬昌幹脆是表兄,但那又如何?
所謂聯姻,隻是一條紐帶。
別說嫁個女兒,就算是把所有女兒都嫁過去,所有兒子娶的都是對方的人,真要開戰打起來,也不會有半分手軟。
家國分明,後世的秦楚,不就是最好的證明麽……
同樣的,出嫁為夫,女子嫁人後,也不免胳膊肘往外拐,雖然薑桓楚了解女兒賢淑善良,不會害自己的家人,但如果這是一個圈套,他女兒也蒙在鼓裏,那就危險了。
即將登基的商帝性情莫測,平和淡然,不似多年以前的烈性,可越是如此,越要防備大商師出有名,對諸侯開刀,這偷學兵法,就是大忌。
所以在聽完兵法的講述後,薑桓楚道:“煥兒,你好好跟隨太子殿下學本領,至於推廣兵法操練一事,為父會穩妥考慮的。”
薑文煥一怔,沒想到這麽好的機會,父親居然不采納,但薑桓楚已經接著道:“殿下開恩,已經準許你入軍舍學習,好好學,莫丟了我薑氏的顏麵。”
薑文煥又高興起來,連連點頭:“謹遵父親教誨,孩兒一定好好學本領,報效家國!”
人都有攀比之心,四大諸侯中,唯獨他和伯邑考得入軍舍,將來學得一身本領,自然能拉開東西和南北的差距,這等大好事被他攤上了,豈能不開心?
目送兒子興高采烈離去的背影,薑桓楚露出沉思。
那些忌憚,倒是不必現在告訴薑文煥,白白招惹是非,因為也可能是他想多了。
畢竟女兒即將貴為皇後,七年不離不棄的服侍,真得了太子的心,愛屋及烏也是說不定。
隻希望新帝登基後,一切如舊吧!
……
……
自帝乙駕崩治喪,再到新皇即位大典,天下諸侯共聚,可謂盛事。
顧承登基為帝,祭名改為帝辛,天下公稱紂。
這個紂正是“受德”的諧音,是口音相近發生的轉化,而顧承並沒有加以改變。
後世很多人認為,紂王是周朝為了抹黑商朝最後一代帝王的諡號,按《說文解字》援引諡法的解釋,殘忍捐義曰紂,通俗點說,紂就是凶惡的壞蛋。
這是侮辱性的稱呼,周朝人稱為商紂王,後世人亦稱之,可謂從名字上就黑了個狠的。
但實際上,這僅僅是一種曆史臆測。
關於“紂”,有“諡號”、“先號後諡”、“生前稱號”等多種推測,各有各的見解。
另一大觀念,紂本就是帝辛的稱號,隻是後來被扭曲了字意。
因為據研究,商朝是沒有標準意義上的諡號製度的,《左傳》中宋國大夫無諡號,被解釋為是繼承殷商製度的表現,既然沒有諡號,即便周朝想黑,也不可能平白無故加個上去,那就顯得太刻意了。
東漢末年的鄭玄、唐朝的孔子三十一世孫孔穎達等大儒,就支持生前稱號的觀點,周朝黑的是紂這個字的意義,而非紂的稱呼。
也就是說,紂本來沒有不好的含義,是後人因帝辛惡行而附會字意,使之帶有貶義,連帶著紂王成了暴君的代名詞。
從很多方麵來看,這點相對更加合理。
當然,周朝的黑隻是一個開始,有本書叫《紂惡七十事發生的次第》,文中列舉紂王的罪行,其中出於《尚書》六項,戰國增加二十項,西漢增二十一項,東晉增十三項……
也就是說,流傳下來的紂王惡行,是曆朝曆代累積疊加發展的,時代愈近,罪惡愈多,不斷被拖出來鞭屍。
到了明朝,封神演義出,那個熟知的紂王就應運而生了。
不過在鴻蒙大世界中,紂王還是一個關鍵的分界點。
他是人皇,而非武王所自稱的天子。
既如此,顧承來到這個時代,登基為帝,就以後世被世人唾罵的紂王之名,讓命運之輪,為之逆轉!
薑桓楚和姬昌躬身,退出殿外,互視一眼,氣氛沉凝,眼中都有一絲不安。
薑文煥和伯邑考偷入朝陽軍舍的事情,可小可大。
往小了說,這就是孩子好奇心起的一次胡鬧,沒有惡意,也沒有闖出什麽大禍,小小懲戒便可;
往大了說,則是四大諸侯對於大商的試探,畢竟那朝陽山軍舍收入的都是大商貴族的子弟,顯然是要加以培養,被兩大諸侯之子撞破,不僅尷尬,更容易暴露出秘密。
畢竟東西兩侯不僅勢力是四大諸侯排在前列的兩位,還是兩大屏障,助大商抵擋東夷和犬戎的侵擾。
薑桓楚和姬昌之間從未有書信往來,授人以柄,但彼此極有默契,每每派兵協助,都是另有圖謀,讓大商和東夷犬戎之間保持一種平衡。
不光是他們,另外兩大諸侯不也如此?
這就是心中有鬼,一聽出事,更易多想。
薑桓楚本以為要將那個混小子撈出來,必然要頗多周折,連即將貴為皇後的女兒薑氏,都不見得管用。
不料見到太子後,卻是和顏悅色,雖然口頭訓斥了幾句,但不僅沒有趁機發難,反倒讓薑文煥和伯邑考入學,一同學習文武之道。
是因為她的女兒真的靠七年患難見真情,打動了太子,還是別有所圖?
這點疑惑在心中不斷翻騰,表麵上薑桓楚和姬昌還得感恩戴德。
等回到驛館,薑桓楚發現自己的兒子薑文煥,正興奮地左右踱步。
“父親,今日我與黃氏姐姐過了招,真是大開眼界,殿下所傳的練兵之法,實在是高明至極!”
他一見到薑桓楚,就如竹筒倒豆子般,將今天的遭遇詳詳細細地講了出來,其中著重描述的,正是黃飛燕學習兵家的練兵之法。
他身為東伯侯世子,自然是心係薑氏的,一看到好東西,第一時間就想要分享,讓薑氏麾下的兵力得以提升。
薑桓楚細細聽完,卻沒有喜色,反倒問道:“你怎麽知道朝陽山軍舍的?”
薑文煥笑道:“是姐姐告訴我的。”
薑桓楚眉頭微皺:“薔兒……”
以親屬關係來看,他和姬昌兩位都是皇親國戚。
薑桓楚是薑氏之父,也就是國丈,姬昌幹脆是表兄,但那又如何?
所謂聯姻,隻是一條紐帶。
別說嫁個女兒,就算是把所有女兒都嫁過去,所有兒子娶的都是對方的人,真要開戰打起來,也不會有半分手軟。
家國分明,後世的秦楚,不就是最好的證明麽……
同樣的,出嫁為夫,女子嫁人後,也不免胳膊肘往外拐,雖然薑桓楚了解女兒賢淑善良,不會害自己的家人,但如果這是一個圈套,他女兒也蒙在鼓裏,那就危險了。
即將登基的商帝性情莫測,平和淡然,不似多年以前的烈性,可越是如此,越要防備大商師出有名,對諸侯開刀,這偷學兵法,就是大忌。
所以在聽完兵法的講述後,薑桓楚道:“煥兒,你好好跟隨太子殿下學本領,至於推廣兵法操練一事,為父會穩妥考慮的。”
薑文煥一怔,沒想到這麽好的機會,父親居然不采納,但薑桓楚已經接著道:“殿下開恩,已經準許你入軍舍學習,好好學,莫丟了我薑氏的顏麵。”
薑文煥又高興起來,連連點頭:“謹遵父親教誨,孩兒一定好好學本領,報效家國!”
人都有攀比之心,四大諸侯中,唯獨他和伯邑考得入軍舍,將來學得一身本領,自然能拉開東西和南北的差距,這等大好事被他攤上了,豈能不開心?
目送兒子興高采烈離去的背影,薑桓楚露出沉思。
那些忌憚,倒是不必現在告訴薑文煥,白白招惹是非,因為也可能是他想多了。
畢竟女兒即將貴為皇後,七年不離不棄的服侍,真得了太子的心,愛屋及烏也是說不定。
隻希望新帝登基後,一切如舊吧!
……
……
自帝乙駕崩治喪,再到新皇即位大典,天下諸侯共聚,可謂盛事。
顧承登基為帝,祭名改為帝辛,天下公稱紂。
這個紂正是“受德”的諧音,是口音相近發生的轉化,而顧承並沒有加以改變。
後世很多人認為,紂王是周朝為了抹黑商朝最後一代帝王的諡號,按《說文解字》援引諡法的解釋,殘忍捐義曰紂,通俗點說,紂就是凶惡的壞蛋。
這是侮辱性的稱呼,周朝人稱為商紂王,後世人亦稱之,可謂從名字上就黑了個狠的。
但實際上,這僅僅是一種曆史臆測。
關於“紂”,有“諡號”、“先號後諡”、“生前稱號”等多種推測,各有各的見解。
另一大觀念,紂本就是帝辛的稱號,隻是後來被扭曲了字意。
因為據研究,商朝是沒有標準意義上的諡號製度的,《左傳》中宋國大夫無諡號,被解釋為是繼承殷商製度的表現,既然沒有諡號,即便周朝想黑,也不可能平白無故加個上去,那就顯得太刻意了。
東漢末年的鄭玄、唐朝的孔子三十一世孫孔穎達等大儒,就支持生前稱號的觀點,周朝黑的是紂這個字的意義,而非紂的稱呼。
也就是說,紂本來沒有不好的含義,是後人因帝辛惡行而附會字意,使之帶有貶義,連帶著紂王成了暴君的代名詞。
從很多方麵來看,這點相對更加合理。
當然,周朝的黑隻是一個開始,有本書叫《紂惡七十事發生的次第》,文中列舉紂王的罪行,其中出於《尚書》六項,戰國增加二十項,西漢增二十一項,東晉增十三項……
也就是說,流傳下來的紂王惡行,是曆朝曆代累積疊加發展的,時代愈近,罪惡愈多,不斷被拖出來鞭屍。
到了明朝,封神演義出,那個熟知的紂王就應運而生了。
不過在鴻蒙大世界中,紂王還是一個關鍵的分界點。
他是人皇,而非武王所自稱的天子。
既如此,顧承來到這個時代,登基為帝,就以後世被世人唾罵的紂王之名,讓命運之輪,為之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