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帆家裏條件困難,上大學後是有勤工儉學經驗的,家教的活兒不好找、他又不能為了打工耽擱學業,很是了解了一番城市中低技術含量的招聘工種,連哪個工種的年齡要求他都能說得出一二——作為農民的兒子,他很清楚該用什麽樣的方式來說服父母。把底層打工者的選擇麵介紹了一番後,他便又開始跟父母說另一條路:也就是自己創業。
如李力帆這種農民的兒子說創業,當然不會是什麽開公司開酒店開啥啥連鎖店這種“高大上”的層麵了——他是從路邊攤說起的。大一的時候窮得厲害,他跟另一個係的貧窮生搭夥湊錢在淘寶上搜尋便宜小飾品、弄了一批到夜市上去賣,靠著這麽零敲碎打的才賺到了那個學期的食堂飯票;大二的時候聽說有個師姐靠著周末賣蛋灌餅賺到四年學費,他們很羨慕,奈何沒有本錢起步,也沒有那個技術。
對絕大部分的華夏人來說,擺個小攤子賣吃食能賺錢這事兒幾乎是常識,飲食業的利潤是按100%起步來算的,路邊賣涼皮賣蛋餅賣牛肉粉的移動小攤看著不起眼,但人家就是能夠賺到營業額的一半,這不是什麽秘密。可對於極少數明明生活在二十一世紀、思想卻被潛移默化地僵化、束縛住了的人來說,這無疑是天方夜譚——李力帆的媽媽不再絮絮叨叨“外麵的世界很危險”,李力帆的爸爸則是越聽眼睛越亮。
李力帆是個“有本事的兒子”,他說的話也不是空口白扯,就算他所說的都是沒有資源、資本的底層老百姓才會看得上的“活路”和小打小鬧,也足夠說服他的父母——李力帆家一家人忙時種地閑時打零工,供三個兒子讀書(李力帆拿全額獎學金還有國家出的助學貸款、李力帆的三弟上的是義務教育小學)都艱難得節衣縮食,現在卻讓他們知道原來生活並不是隻有一條路、有的是別的選擇……哪怕他們接受村中“不遠行”的傳統觀念影響幾十年,但他們又不是死人,怎麽可能不心動?
“既然能說動父母,那麽也能說動其他人了吧。”李力帆看見父母因為自己的話而心動起來,心裏麵長出了口氣。堅守鄉村、留守鄉村這種莫名其妙的論調李力帆是從來不支持的,那些吹捧鄉村文化的人,讓他到老式農村住個幾年他肯定逃得飛快——農業盈利要麽是農場模式大麵積機械化耕種、要麽就是搞特『色』產業,但是全國那麽多窮村子,多少家有條件搞大規模機械化種植、又哪來那麽多的特『色』產業可搞?所謂堅守鄉村紮根發展的後果,不過是每年都能在新聞上看的某地某種農產品滯銷罷了。
再說了,李家村的地理位置也不好,周圍完全沒有什麽山水景『色』、有的隻是西南地區農村常見的連綿山包和盡是黃土的山地,搞農家樂隻能騙人來一次那種……
相比之下,並不是人口大省的y省隨便哪個市的底層崗位消化李家村這種合共百來戶人家、三、四百丁口的村子完全是『毛』『毛』雨,一把撒進去水花都看不見,有物保部的支持,李力帆甚至能直接把所有成年人的崗位都搞定……他自己知道情況不會像他想的這樣理想,能有一半村人能被他影響往城市轉移就算是順利了。
是的,這就是李力帆在深思熟慮後想出來的解決辦法……為什麽爺爺在家中有這樣的發言權、甚至能作出將剛成年的孫女出嫁以換取孫子的報名費這種決定、而沒有人(包括孫女的父母)敢於反對?歸根到底就是鄉村這種封閉的地方,村子裏的長輩、姓氏中輩分高的長輩太有權威了。
李力帆不能算是聰明人,在物保部中他的智商是決不能跟轂袁、華笙那幫聰明人相比較的,但是他在物保部中能見識到更多的東西、能上中央黨校派來的書記上的課,這就讓他獲得了頗高的起點——用自己學習到的知識回過頭去看記憶中的家鄉,李力帆太容易明白自己的家鄉癥結到底在哪:李家村的祖上是民國前期逃難逃到y省的同族人家,到了新華夏建國後,遠離中央、又受當時越戰影響,y省基層相對於其它省份來說比較混『亂』,再加上華夏搞的鄉村民主選舉,現在李家村的村長直接就是同姓太叔公的大孫子,村支書也是李姓的堂伯、要叫自家爺爺一聲大爺……村子裏的“官”都是自家人,長輩的發言權能不重嗎?
有了這個認知再看來李家村的貧困現狀,李力帆再往深處想,還能聯想到更多的東西——y省是落後沒錯,但是y省也是有扶貧政策的,李力帆在g省a市聽謝三元提過街道辦事處每年要給街道上的貧困戶送過年慰問金、每家是五百塊,那麽以y省李家村的貧困現狀,為何村人從來沒見過扶貧款呢?
村裏的幾位過了六十歲的孤寡老人倒是有鄉上派來的人發的低保,但每位老人隻有兩百塊……而李力帆沒記錯的話,他在g省聽說的低保款應當是每人每月500塊,且並不是隻有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才有低保,家庭困難的都能通過街道辦事處申請到,過了六十五歲的,還要額外再加多那麽百把塊錢養老金。
再想一想,李力帆記得好像自己小的時候開始起,村長堂叔和村支書堂伯每年都好幾個月不在村裏,說是在外麵為了村子的什麽種子啊、農業補貼啊、老人低保啊啥的在外奔走……
如李力帆這種農民的兒子說創業,當然不會是什麽開公司開酒店開啥啥連鎖店這種“高大上”的層麵了——他是從路邊攤說起的。大一的時候窮得厲害,他跟另一個係的貧窮生搭夥湊錢在淘寶上搜尋便宜小飾品、弄了一批到夜市上去賣,靠著這麽零敲碎打的才賺到了那個學期的食堂飯票;大二的時候聽說有個師姐靠著周末賣蛋灌餅賺到四年學費,他們很羨慕,奈何沒有本錢起步,也沒有那個技術。
對絕大部分的華夏人來說,擺個小攤子賣吃食能賺錢這事兒幾乎是常識,飲食業的利潤是按100%起步來算的,路邊賣涼皮賣蛋餅賣牛肉粉的移動小攤看著不起眼,但人家就是能夠賺到營業額的一半,這不是什麽秘密。可對於極少數明明生活在二十一世紀、思想卻被潛移默化地僵化、束縛住了的人來說,這無疑是天方夜譚——李力帆的媽媽不再絮絮叨叨“外麵的世界很危險”,李力帆的爸爸則是越聽眼睛越亮。
李力帆是個“有本事的兒子”,他說的話也不是空口白扯,就算他所說的都是沒有資源、資本的底層老百姓才會看得上的“活路”和小打小鬧,也足夠說服他的父母——李力帆家一家人忙時種地閑時打零工,供三個兒子讀書(李力帆拿全額獎學金還有國家出的助學貸款、李力帆的三弟上的是義務教育小學)都艱難得節衣縮食,現在卻讓他們知道原來生活並不是隻有一條路、有的是別的選擇……哪怕他們接受村中“不遠行”的傳統觀念影響幾十年,但他們又不是死人,怎麽可能不心動?
“既然能說動父母,那麽也能說動其他人了吧。”李力帆看見父母因為自己的話而心動起來,心裏麵長出了口氣。堅守鄉村、留守鄉村這種莫名其妙的論調李力帆是從來不支持的,那些吹捧鄉村文化的人,讓他到老式農村住個幾年他肯定逃得飛快——農業盈利要麽是農場模式大麵積機械化耕種、要麽就是搞特『色』產業,但是全國那麽多窮村子,多少家有條件搞大規模機械化種植、又哪來那麽多的特『色』產業可搞?所謂堅守鄉村紮根發展的後果,不過是每年都能在新聞上看的某地某種農產品滯銷罷了。
再說了,李家村的地理位置也不好,周圍完全沒有什麽山水景『色』、有的隻是西南地區農村常見的連綿山包和盡是黃土的山地,搞農家樂隻能騙人來一次那種……
相比之下,並不是人口大省的y省隨便哪個市的底層崗位消化李家村這種合共百來戶人家、三、四百丁口的村子完全是『毛』『毛』雨,一把撒進去水花都看不見,有物保部的支持,李力帆甚至能直接把所有成年人的崗位都搞定……他自己知道情況不會像他想的這樣理想,能有一半村人能被他影響往城市轉移就算是順利了。
是的,這就是李力帆在深思熟慮後想出來的解決辦法……為什麽爺爺在家中有這樣的發言權、甚至能作出將剛成年的孫女出嫁以換取孫子的報名費這種決定、而沒有人(包括孫女的父母)敢於反對?歸根到底就是鄉村這種封閉的地方,村子裏的長輩、姓氏中輩分高的長輩太有權威了。
李力帆不能算是聰明人,在物保部中他的智商是決不能跟轂袁、華笙那幫聰明人相比較的,但是他在物保部中能見識到更多的東西、能上中央黨校派來的書記上的課,這就讓他獲得了頗高的起點——用自己學習到的知識回過頭去看記憶中的家鄉,李力帆太容易明白自己的家鄉癥結到底在哪:李家村的祖上是民國前期逃難逃到y省的同族人家,到了新華夏建國後,遠離中央、又受當時越戰影響,y省基層相對於其它省份來說比較混『亂』,再加上華夏搞的鄉村民主選舉,現在李家村的村長直接就是同姓太叔公的大孫子,村支書也是李姓的堂伯、要叫自家爺爺一聲大爺……村子裏的“官”都是自家人,長輩的發言權能不重嗎?
有了這個認知再看來李家村的貧困現狀,李力帆再往深處想,還能聯想到更多的東西——y省是落後沒錯,但是y省也是有扶貧政策的,李力帆在g省a市聽謝三元提過街道辦事處每年要給街道上的貧困戶送過年慰問金、每家是五百塊,那麽以y省李家村的貧困現狀,為何村人從來沒見過扶貧款呢?
村裏的幾位過了六十歲的孤寡老人倒是有鄉上派來的人發的低保,但每位老人隻有兩百塊……而李力帆沒記錯的話,他在g省聽說的低保款應當是每人每月500塊,且並不是隻有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才有低保,家庭困難的都能通過街道辦事處申請到,過了六十五歲的,還要額外再加多那麽百把塊錢養老金。
再想一想,李力帆記得好像自己小的時候開始起,村長堂叔和村支書堂伯每年都好幾個月不在村裏,說是在外麵為了村子的什麽種子啊、農業補貼啊、老人低保啊啥的在外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