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的兵民合一的典型性主要體現在百人隊大會製度上。百人隊大會既是公民大會,又是戰士會議。實行兵民合一的公民兵製的斯巴達的公民大會也是戰士會議,但斯巴達的戰士沒有依據財產資格劃分為各個等級,仍是基於斯巴達人的血統關係上。雅典實行兵民合一,其戰士雖也以財產資格為依據被劃分為各個等級,但是他們的公民大會是全體公民的大會,不是戰士會議。斯巴達和雅典的兵民合一製都沒有羅馬的典型和徹底。


    羅馬公民兵的基本組織和基本戰術單位高度融結為軍團。軍團的數目、其中的人數及其作戰方式在各個歷史時期都不相同。共和早期,羅馬大概有四個軍團。每個軍團約有4200名重裝步兵和一定數量的輕裝步兵。其中,兩個軍團由年輕力壯的公民(17至45歲)組成,擔負出征野戰任務;另外兩個軍團由年長的公民(46至60歲)組成,戰時負責衛戍後方和支援前線的任務。早期的軍團按希臘——馬其頓式方陣排列陣式。重裝步兵按橫列排成六行,每行500 人,持精良武器者居前。兩個軍團的方陣往往並列,形成密集陣列,縱深八列,側翼配置騎兵,輕裝步兵散開列於主力隊伍前麵發揮作用並掩護兩翼。由於這種方陣不適於複雜地形作戰,不夠機動靈活,難以頂住機動敵軍的襲擊,於是在公元前4 世紀時卡米路斯改變軍團陣式,放棄了方陣。


    (2)向北義大利擴張


    羅馬建立共和國以後,所麵臨的外部環境相當嚴峻。北方仍有強大的伊達拉裏亞城市,如果羅馬想不再受到伊達拉裏亞人的統治,那麽當時隻有去征服他們;東部和南部還有經常入侵的薩賓、埃魁和沃爾斯奇人等山地部落。


    羅馬為了征服這些山地部落和伊達拉裏亞人,和拉丁城市締結卡西烏斯和約,以便對付主要的對手。


    公元前5 世紀上半期,羅馬通過持久的戰爭擊敗了埃魁人和沃爾斯奇人。接著,羅馬對伊達拉裏亞人發動進攻,主要與北方的伊達拉裏亞城市威伊展開了三次戰爭,持續近一個世紀。


    公元前405 年,羅馬第三次發動對威伊的戰爭,這場標誌著羅馬征服地中海世界的第一次明確的戰爭,在羅馬傳統中作為這個城市軍事史的轉折點而記錄下來。


    羅馬對威伊進行了10年圍困(公元前405 ——前396 年)。正是在這場戰爭中,羅馬將軍瑪爾庫斯.卡米路斯在羅馬第一次試行軍餉製度,而在此以前服軍役是沒有報酬的。羅馬軍團士兵每日約得800 克穀物。出征時,發給士兵15日的糧食,有時甚至是30日。軍團士兵亦可靠地方補給,這就使有組織的掠奪成為合法化。他還改進和統一武器裝備,公民兵自籌武裝參差不齊、規格不一會削弱戰鬥力的弊端得以解決。從此,公民兵出戰可以從國家獲得軍餉、給養和規格統一的武器裝備,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2 世紀末的馬略軍事改革。


    公元前396 年,卡米路斯決定用地道攻城的辦法攻陷威伊城。他命令士兵挖掘一條從城外通向城堡內部的坑道。軍隊被分成6 個分隊,輪流作業,直至工程完成為止。羅馬從地道突然攻入城堡,出威伊人之不意,威伊陷落。


    羅馬擄獲了大量戰利品而變得富有起來,又占領了幾乎把它的領土總麵積擴大一倍的版圖,羅馬強大起來。


    當羅馬剛剛站起來的時候,在公元前4 世紀初,突然發生了一場戰禍,險些使羅馬覆滅。


    公元前390 年,羅馬突然遭到從西歐和中歐南來的高盧人的侵襲。羅馬投入了全部軍隊和來自臨近拉丁城市的援軍,在阿裏亞與高盧人展開殘酷激戰,卻終沒有擋住勇猛的高盧人的攻擊。羅馬人被圍困在卡皮托利烏姆衛城,最終因糧絕而被迫投降。高盧人也苦於軍中疾病流行,同意和談,在羅馬人給付了一千磅黃金後撤離了羅馬。


    羅馬幸運地從高盧人的侵襲下逃脫出來,保存了自己剛剛建立的城邦文明。當時的高盧人仍屬於遊牧民族,具有很強的作戰機動性。其軍隊可以在敵方準備不足時迅速突擊,也可以在形勢不利時立即撤離。再加上遊牧民族特有的勇猛和驃悍,使他們具有較強的戰鬥力,因此羅馬人在毫無戒備的情況下很容易被高盧人攻入。但是由於遊牧民族物質生產比較落後,仍處於半野蠻狀態,一旦在對農耕民族的戰爭中取勝,必然會大肆掠奪、屠殺,甚至會用自己落後的生產方式攻變農耕的生產方式,摧殘了農耕民族的文明。可是遊牧民族往往在戰勝農耕民族後,經常大撈一把而離去。高盧人在擄獲了大量財物後離開了羅馬。羅馬雖然遭到了沉重打擊,但幸運地保存了其文明,並且清醒了頭腦,為提防高盧人再次入侵,他們修建起大約12英尺厚、24英尺高的堅固石造城牆。最重要的是,羅馬人在高盧戰爭後實行了根本性的軍團改革,以實行三列隊戰法的中隊軍團取代原來的希臘——馬其頓式方陣。


    (3)公元前4 世紀的軍事改革


    公元前4 世紀的軍事改革從卡米路斯實行軍餉製改革開始,在整個公元前4世紀由多個人經過多次改革才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軍團的體製改革。


    首先,羅馬的野戰軍團由2 個增至4 個,每個軍團的重裝和輕裝步兵共4200人,騎兵300 人。每個軍團又分為30個中隊,每個中隊又分為2 個百人隊。每個百人隊為60人或30人。在共和時期,中隊是作戰單位,而百人隊隻是一個小的戰鬥組織。軍團的戰鬥隊形改變了。羅馬軍團放棄了原來按財產資格配置兵種的辦法,根據士兵的年齡、受訓程度和戰鬥經驗,把重裝步兵排成三列:第一列是最年輕的戰士,被稱為哈斯塔提(hastati),即" 槍兵" ;第二列是由成年的有經驗的戰士組成,他們被稱為普林西佩斯(principes),即" 主力兵" ;第三列是經過鍛鍊而最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組成,他們被稱為特利阿列(triarii),即" 後備兵".其中第一、二列各有10個中隊,每個中隊配置120 名重裝步兵;第三列也有10個中隊,每個中隊隻有60名重裝步兵。各列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由於前兩列是戰鬥隊伍,所以彼此稍微接近。第三列是後備隊,相隔稍遠。此外,每個軍團都配備1200名輕裝步兵和300 名騎兵,列隊於軍團的前麵和兩翼。這就是羅馬軍團著名的三列隊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世界古代前期軍事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迅/朱海忠/康德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迅/朱海忠/康德文並收藏世界古代前期軍事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