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可能已出現了騎兵。前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第十三次殷墟發掘中,發現一座人馬合葬墓(m164),包括一人一馬,一套兵器,據此,有人認為死者生前係騎士。如果真的如此,則騎兵之製不是始自戰國。但考慮到當時的社會條件、自然條件,騎兵的規模不會很大。
4軍事訓練
由於平民兵是靠兵農合一的方式組建起來的,因而不可能像後世常備軍那樣進行長期的、專門化的軍事訓練,而隻能是在農閑時節舉行不定期的軍事訓練。卜辭中有" 振旅" 的記載,即指軍事訓練。《左傳》中曾提到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的軍訓製度,這是晚出的、且較規範化的製度。但在商代,尚沒有明確的四季劃分,當時隻是將一年分為春年、秋兩季,至西周時仍然如此。因而,當時的軍訓,大概亦即以兩季舉行。
軍訓的方式,仍保留較原始的特徵,即通過狩獵來進行軍訓。《左傳》所說的蒐、苗、獮、狩、名稱雖異,就實質而言,都是圍繞畋獵進行的。《左傳.昭公四年》:" 商紂為黎之蒐,東夷叛之" ,則商代當有" 蒐" 的名稱。
卜辭中沒有直接的關於軍訓的資料,但有關畋獵的資料卻不在少數,這些畋獵自當含有軍事訓練的用意。
族兵由於隸屬於方國宗族,因而,有可能作一些經常性的軍訓,不過,其訓練方式,大概同平民兵一樣,都以畋獵的手段進行。
王的護衛兵屬於常備兵,最為精良,採取經常性的訓練方式。卜辭中有" 序教" 的記載,其對象即是王的衛士。
5軍隊領導體製
殷商時期的國家結構帶有明顯的部落聯盟的色彩,王國維認為商王不過是"諸侯之長" 而已。因而,在軍隊領導體製上,當時的軍隊領導權是分散的。除了王國軍,非但畿外諸侯的軍隊,商王操縱不得,即便是畿內貴族的族軍也有很大的獨立性,商王隻能以族為單位徵調他們,而不能自行對他們重新編組。
當時的王權還殘留有部首領的特點,即以軍事作為自己的主要職能。卜辭中常見商王親征的事例,再就是派太子或後妃率軍出征。後妃中,婦好即是最有名的一個。商王這樣做的目的,無疑是為了加強王權。此外,大多數情況下是命將出征,出征前要舉行授將以" 冊" 的儀式,以表明將的權力得到了王的認可。
卜辭中習見的武職有:馬、亞、大亞、馬小臣、走馬、射、箙亞等。其中馬和亞(大亞)的職位最重,馬類似於周代的司馬。
由於當時官製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文武不分職,因此,這些武職在平時亦負責其它方麵的庶務。同樣,有些偏重文職的職官在戰時也有從戎的義務。
3.西周——中國古代奴隸製文明的鼎盛
(1)牧野之戰與周朝建立
周也是個歷史悠久的部族,姬姓。他們最早的活動地區,是在宜於農耕的陝西黃土高原。其始祖後稷和稍後的公劉,都重視農業,經濟迅速發展。
九世傳到古公亶父,率領族人由豳(今陝西栒邑)遷到周原(今陝西岐山),從此進入有" 城郭宮室" 的階級社會,更加強大起來,他被尊為" 太王".與商紂王同時在位的是周文王姬昌。商處末期而腐朽,周新興而崛起,形成鮮明對比。
商紂是個恃才狂傲的君主,他" 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但他和夏桀一樣,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憑藉武力對內進行殘酷的壓迫,敲骨吸髓地剝削奴隸和平民," 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而盈钜橋之粟" ,以滿足他的窮奢極欲。他又大興土木,南從朝歌(今河南淇縣),北到邯鄲,建了很多" 離宮別館" ,還建" 酒池" 、" 肉林" ,痛飲狂歡,過著腐朽糜爛的生活。這時,商與周圍各方國的矛盾也不斷加劇。對東夷的連年戰爭,雖然最後取得了勝利,但把人力物力消耗殆盡,加深了內部的階級矛盾," 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叛)者" ," 小民方興,相為敵仇" ,社會動盪不安," 谘女(汝)殷商,如蜩如螗" ,到處是哀怨和憤怒聲,像開了鍋一樣。統治集團中有人驚恐萬狀地哀嘆" 今殷其淪喪,若涉大水,其無津涯" 。但商紂王卻一意孤行,他寵愛妲己,又濫用" 炮烙" 等酷刑,其王叔比幹強諫被殺,箕子被囚,庶兄微子啓出走。商紂已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
周卻是一派興旺發達景象。文王在位五十年,始終把滅商作為自己的戰略目標,他吸取前輩的教訓,注意在形式上臣服於商,在暗地裏積極積蓄力量,招攬四方人士,擴大周的影響。對內,他製定了" 有亡荒閱" 的法令,即定期大規模清查逃亡的奴隸,得到各級奴隸主貴族的擁護,對外,常幫助解決鄰近小國的糾紛和領土爭端,進一步贏得諸侯國的信賴,出現了" 諸侯多叛紂而歸西伯(文王)" 的局麵,這些都表明周在內政和外交方麵都優勝於商。
周文王的戰略意圖被商紂王的親信崇侯虎所覺察,他向紂王指出周對商的威脅,紂囚禁文王於羑裏(今河南湯陰),文王的謀臣們向紂進獻美女和寶物,終於使文王得赦歸國。之後,文王採取由近及遠、先弱後強地逐個征服周圍的敵國,消滅商的一些鄰近屬國,又及時聯合西方諸侯討伐崇侯虎,拔除了東進路上最後一個攔路虎,基本上形成了對商的鉗形夾擊的態勢。文王晚年,周已是" 三分天下有其二" 的局麵。
4軍事訓練
由於平民兵是靠兵農合一的方式組建起來的,因而不可能像後世常備軍那樣進行長期的、專門化的軍事訓練,而隻能是在農閑時節舉行不定期的軍事訓練。卜辭中有" 振旅" 的記載,即指軍事訓練。《左傳》中曾提到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的軍訓製度,這是晚出的、且較規範化的製度。但在商代,尚沒有明確的四季劃分,當時隻是將一年分為春年、秋兩季,至西周時仍然如此。因而,當時的軍訓,大概亦即以兩季舉行。
軍訓的方式,仍保留較原始的特徵,即通過狩獵來進行軍訓。《左傳》所說的蒐、苗、獮、狩、名稱雖異,就實質而言,都是圍繞畋獵進行的。《左傳.昭公四年》:" 商紂為黎之蒐,東夷叛之" ,則商代當有" 蒐" 的名稱。
卜辭中沒有直接的關於軍訓的資料,但有關畋獵的資料卻不在少數,這些畋獵自當含有軍事訓練的用意。
族兵由於隸屬於方國宗族,因而,有可能作一些經常性的軍訓,不過,其訓練方式,大概同平民兵一樣,都以畋獵的手段進行。
王的護衛兵屬於常備兵,最為精良,採取經常性的訓練方式。卜辭中有" 序教" 的記載,其對象即是王的衛士。
5軍隊領導體製
殷商時期的國家結構帶有明顯的部落聯盟的色彩,王國維認為商王不過是"諸侯之長" 而已。因而,在軍隊領導體製上,當時的軍隊領導權是分散的。除了王國軍,非但畿外諸侯的軍隊,商王操縱不得,即便是畿內貴族的族軍也有很大的獨立性,商王隻能以族為單位徵調他們,而不能自行對他們重新編組。
當時的王權還殘留有部首領的特點,即以軍事作為自己的主要職能。卜辭中常見商王親征的事例,再就是派太子或後妃率軍出征。後妃中,婦好即是最有名的一個。商王這樣做的目的,無疑是為了加強王權。此外,大多數情況下是命將出征,出征前要舉行授將以" 冊" 的儀式,以表明將的權力得到了王的認可。
卜辭中習見的武職有:馬、亞、大亞、馬小臣、走馬、射、箙亞等。其中馬和亞(大亞)的職位最重,馬類似於周代的司馬。
由於當時官製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文武不分職,因此,這些武職在平時亦負責其它方麵的庶務。同樣,有些偏重文職的職官在戰時也有從戎的義務。
3.西周——中國古代奴隸製文明的鼎盛
(1)牧野之戰與周朝建立
周也是個歷史悠久的部族,姬姓。他們最早的活動地區,是在宜於農耕的陝西黃土高原。其始祖後稷和稍後的公劉,都重視農業,經濟迅速發展。
九世傳到古公亶父,率領族人由豳(今陝西栒邑)遷到周原(今陝西岐山),從此進入有" 城郭宮室" 的階級社會,更加強大起來,他被尊為" 太王".與商紂王同時在位的是周文王姬昌。商處末期而腐朽,周新興而崛起,形成鮮明對比。
商紂是個恃才狂傲的君主,他" 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但他和夏桀一樣,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憑藉武力對內進行殘酷的壓迫,敲骨吸髓地剝削奴隸和平民," 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而盈钜橋之粟" ,以滿足他的窮奢極欲。他又大興土木,南從朝歌(今河南淇縣),北到邯鄲,建了很多" 離宮別館" ,還建" 酒池" 、" 肉林" ,痛飲狂歡,過著腐朽糜爛的生活。這時,商與周圍各方國的矛盾也不斷加劇。對東夷的連年戰爭,雖然最後取得了勝利,但把人力物力消耗殆盡,加深了內部的階級矛盾," 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叛)者" ," 小民方興,相為敵仇" ,社會動盪不安," 谘女(汝)殷商,如蜩如螗" ,到處是哀怨和憤怒聲,像開了鍋一樣。統治集團中有人驚恐萬狀地哀嘆" 今殷其淪喪,若涉大水,其無津涯" 。但商紂王卻一意孤行,他寵愛妲己,又濫用" 炮烙" 等酷刑,其王叔比幹強諫被殺,箕子被囚,庶兄微子啓出走。商紂已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
周卻是一派興旺發達景象。文王在位五十年,始終把滅商作為自己的戰略目標,他吸取前輩的教訓,注意在形式上臣服於商,在暗地裏積極積蓄力量,招攬四方人士,擴大周的影響。對內,他製定了" 有亡荒閱" 的法令,即定期大規模清查逃亡的奴隸,得到各級奴隸主貴族的擁護,對外,常幫助解決鄰近小國的糾紛和領土爭端,進一步贏得諸侯國的信賴,出現了" 諸侯多叛紂而歸西伯(文王)" 的局麵,這些都表明周在內政和外交方麵都優勝於商。
周文王的戰略意圖被商紂王的親信崇侯虎所覺察,他向紂王指出周對商的威脅,紂囚禁文王於羑裏(今河南湯陰),文王的謀臣們向紂進獻美女和寶物,終於使文王得赦歸國。之後,文王採取由近及遠、先弱後強地逐個征服周圍的敵國,消滅商的一些鄰近屬國,又及時聯合西方諸侯討伐崇侯虎,拔除了東進路上最後一個攔路虎,基本上形成了對商的鉗形夾擊的態勢。文王晚年,周已是" 三分天下有其二" 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