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些國王由於一時的強大而號稱大王,但這隻意味著強大,或為某一暫時聯盟的首領,而並不意味著它是一個更大統一體的統治者。
這次大戰以後,軍事民主製的全盛時代已經過去。由於階級關係的進一步分化,部落首領和貴族勢力的進一步加強,軍事民主製的各機關逐漸地脫離了自己在人民中的根基而為國家機關所代替。在這次大戰後,許多古老的部落消失了,許多新的部落興起。例如,過去有名的強大的婆羅多部落和普魯部落均合併於居樓部落。居樓部落及其聯盟般闍羅部落成為大戰後重要的部落。居樓部落在迦那麥伽統治時版圖很大。他號稱" 大王" ,曾侵入犍陀羅的坦叉始羅城。居樓部落可能是最早形成為國家的一個部落。這樣,約在公元前9-前8 世紀可能有極少數部落開始過渡到國家。約在公元前7 世紀,南亞次大陸北部已有了一些較重要的國家。到公元前6 世紀,大部分部落已先後進入國家階段,較重要的有十六大國。從此,印度進入列國林立、亂國紛爭的列國時代。
(2)雅利安人軍事的興起
在吠陀時代,印度還沒有常備軍。當相鄰的部落或國家發生戰爭時,主要依靠從地方徵集兵勇,他們攜帶自己的武器和裝備由他們自己的首領領導。他們主要組成步兵和戰車兵(有二馬、三馬和四馬戰車)。其中戰車兵由富餘的" 王"或軍事首長和貴族組成,而一般人民大眾組成步兵。作為古代印度傳統的四兵種——步兵、騎兵、戰車兵和象兵,隻是到這一時代的末期才出現。在早期的《梨俱吠陀》(編纂年代約在公元前12- 前9 世紀)的記載中,象還被人們視為野獸,尚未應用於戰爭,也沒有提到被應用於戰爭的單騎的馬。
吠陀時代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在《梨俱吠陀》中就經常提到它們。作為進攻和防禦的弓的重要性是唯一被明確提到的。弓箭在古代印度似乎特別倍受青睞,它們的名稱是軍事科學的代名詞,軍事藝術在古代印度就被稱為" 弓箭學" (射方吠陀)。在詠弓的讚歌裏,歌手高唱道:" 藉助於弓,我們可以製服牲畜;藉助於弓,我們可以在爭霸權的鬥爭中獲勝,我們可以在激烈衝突中得勝;弓摧毀了我們敵人的希望;藉助於弓,我們可以戰勝我們四周的一切宗教。" 除了弓箭以外,雅利安人還有矛、標槍、刀、劍、斧和投石器等武器。
作為護身的裝備有銅製的鎧甲和頭盔。《阿闥婆吠陀》(8,8)中還談到了使用武器,利用陷阱、圈套和羅網擾亂敵人使其遭到失敗。
雅利安人在吠陀時代的戰爭中開始使用軍旗和軍樂。軍旗這個詞在《梨俱吠陀》中提到過兩次(7.85.2;x .103.11)。戰爭中經常使用的樂器有在《梨俱吠陀》(i .10.3)中提到的罐鼓和在《潘遮溫夏梵書》(v.5.19)
中提到的陶鼓。
雅利安人很注重防禦營壘的建設,但在早期過著半遊牧生活時並沒有建築堡壘。自從雅利安人定居下來組建村落以後,開始注重村落的布局,在村落四周圍以柵欄,王道及大道的兩端各有大門,四隅又各設有小門,在各門上均設有守望台,日夜有人監守,以防異族入侵來襲及監視四周牧場或農場中的盜賊。聰慧的雅利安人在入侵印度後,由於土著居民或達薩擁有很多堡壘《梨俱吠陀》的讚歌中曾提到雅利安人的民族神和戰神因陀羅曾粉碎土著居民的90座堡壘),他們逐漸從敵人那兒學會了建造這種有利的防禦設施" 普爾" ,即堡壘。堡壘用石頭砌成,也有用未燒製的曬磚砌成。堡壘裏麵很寬闊,可容納很多人,作為戰時的避難所。有了堡壘,自然會產生破壞堡壘的武器。在《梨俱吠陀》中所提到的" 活動堡壘" ,很可能是破壞堡壘的機械。
凱吉曾在其著作中對早期吠陀時代戰爭進行的過程有一段生動的描述,其中對雅利安人戰鬥時堡壘的構築、鼓號軍旗的作用、戰車的戰鬥方式、步兵的排列、衣甲和各類武器的使用等情況都有所反映。文曰:" 當敵人接近雅利安人的邊境時,他們堆起土壘,築起木柵,建起難以通過的青銅堡壘,並向諸神獻祭以企獲得他們的幫助。然後軍隊伴隨著高昂的戰歌、鼓號的響聲,揮舞著軍旗迎戰敵人。武士站在戰車的左邊,他的身旁是馭者,而步兵以密集的陣列戰鬥,村落連著村落,部落連著部落。武士以黃銅衣甲和頭盔防身:用弓向敵人發射羽毛箭,有毒的箭頭是用獸角或金屬製成的;或用矛、斧、標槍和投石器追迫敵人。當敵人被征服時,歡呼聲、鼓樂聲響徹雲霄,如同暴風驟雨;人們點燃聖火,向諸神奉獻謝恩的歌聲和祭品,而後分享戰利品。" 雅利安人在征服奴役印度土著居民的過程中,到吠陀時代後期,逐漸形成了日後成為其民族特色的種姓製度。種姓在吠陀時代被稱為瓦爾那,意即色、質之意,最初瓦爾那隻是指不同的人種和民族集團,後來就演變為意指社會等級。早在《梨俱吠陀》中,即有四個瓦爾那或四個種姓之說。這四個瓦爾那是婆羅門、羅闍尼亞(以後稱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是婆羅門教的祭司,主要掌握宗教大權,但也參與軍政事務。作為國王祭司的普洛斯泰,就屬於這個等級。他精通軍事藝術、宗教儀式和司法。在戰鬥發生前,普洛斯泰站在戰車的前麵,唱著從《梨俱吠陀》中摘取的合適的讚歌。
這次大戰以後,軍事民主製的全盛時代已經過去。由於階級關係的進一步分化,部落首領和貴族勢力的進一步加強,軍事民主製的各機關逐漸地脫離了自己在人民中的根基而為國家機關所代替。在這次大戰後,許多古老的部落消失了,許多新的部落興起。例如,過去有名的強大的婆羅多部落和普魯部落均合併於居樓部落。居樓部落及其聯盟般闍羅部落成為大戰後重要的部落。居樓部落在迦那麥伽統治時版圖很大。他號稱" 大王" ,曾侵入犍陀羅的坦叉始羅城。居樓部落可能是最早形成為國家的一個部落。這樣,約在公元前9-前8 世紀可能有極少數部落開始過渡到國家。約在公元前7 世紀,南亞次大陸北部已有了一些較重要的國家。到公元前6 世紀,大部分部落已先後進入國家階段,較重要的有十六大國。從此,印度進入列國林立、亂國紛爭的列國時代。
(2)雅利安人軍事的興起
在吠陀時代,印度還沒有常備軍。當相鄰的部落或國家發生戰爭時,主要依靠從地方徵集兵勇,他們攜帶自己的武器和裝備由他們自己的首領領導。他們主要組成步兵和戰車兵(有二馬、三馬和四馬戰車)。其中戰車兵由富餘的" 王"或軍事首長和貴族組成,而一般人民大眾組成步兵。作為古代印度傳統的四兵種——步兵、騎兵、戰車兵和象兵,隻是到這一時代的末期才出現。在早期的《梨俱吠陀》(編纂年代約在公元前12- 前9 世紀)的記載中,象還被人們視為野獸,尚未應用於戰爭,也沒有提到被應用於戰爭的單騎的馬。
吠陀時代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在《梨俱吠陀》中就經常提到它們。作為進攻和防禦的弓的重要性是唯一被明確提到的。弓箭在古代印度似乎特別倍受青睞,它們的名稱是軍事科學的代名詞,軍事藝術在古代印度就被稱為" 弓箭學" (射方吠陀)。在詠弓的讚歌裏,歌手高唱道:" 藉助於弓,我們可以製服牲畜;藉助於弓,我們可以在爭霸權的鬥爭中獲勝,我們可以在激烈衝突中得勝;弓摧毀了我們敵人的希望;藉助於弓,我們可以戰勝我們四周的一切宗教。" 除了弓箭以外,雅利安人還有矛、標槍、刀、劍、斧和投石器等武器。
作為護身的裝備有銅製的鎧甲和頭盔。《阿闥婆吠陀》(8,8)中還談到了使用武器,利用陷阱、圈套和羅網擾亂敵人使其遭到失敗。
雅利安人在吠陀時代的戰爭中開始使用軍旗和軍樂。軍旗這個詞在《梨俱吠陀》中提到過兩次(7.85.2;x .103.11)。戰爭中經常使用的樂器有在《梨俱吠陀》(i .10.3)中提到的罐鼓和在《潘遮溫夏梵書》(v.5.19)
中提到的陶鼓。
雅利安人很注重防禦營壘的建設,但在早期過著半遊牧生活時並沒有建築堡壘。自從雅利安人定居下來組建村落以後,開始注重村落的布局,在村落四周圍以柵欄,王道及大道的兩端各有大門,四隅又各設有小門,在各門上均設有守望台,日夜有人監守,以防異族入侵來襲及監視四周牧場或農場中的盜賊。聰慧的雅利安人在入侵印度後,由於土著居民或達薩擁有很多堡壘《梨俱吠陀》的讚歌中曾提到雅利安人的民族神和戰神因陀羅曾粉碎土著居民的90座堡壘),他們逐漸從敵人那兒學會了建造這種有利的防禦設施" 普爾" ,即堡壘。堡壘用石頭砌成,也有用未燒製的曬磚砌成。堡壘裏麵很寬闊,可容納很多人,作為戰時的避難所。有了堡壘,自然會產生破壞堡壘的武器。在《梨俱吠陀》中所提到的" 活動堡壘" ,很可能是破壞堡壘的機械。
凱吉曾在其著作中對早期吠陀時代戰爭進行的過程有一段生動的描述,其中對雅利安人戰鬥時堡壘的構築、鼓號軍旗的作用、戰車的戰鬥方式、步兵的排列、衣甲和各類武器的使用等情況都有所反映。文曰:" 當敵人接近雅利安人的邊境時,他們堆起土壘,築起木柵,建起難以通過的青銅堡壘,並向諸神獻祭以企獲得他們的幫助。然後軍隊伴隨著高昂的戰歌、鼓號的響聲,揮舞著軍旗迎戰敵人。武士站在戰車的左邊,他的身旁是馭者,而步兵以密集的陣列戰鬥,村落連著村落,部落連著部落。武士以黃銅衣甲和頭盔防身:用弓向敵人發射羽毛箭,有毒的箭頭是用獸角或金屬製成的;或用矛、斧、標槍和投石器追迫敵人。當敵人被征服時,歡呼聲、鼓樂聲響徹雲霄,如同暴風驟雨;人們點燃聖火,向諸神奉獻謝恩的歌聲和祭品,而後分享戰利品。" 雅利安人在征服奴役印度土著居民的過程中,到吠陀時代後期,逐漸形成了日後成為其民族特色的種姓製度。種姓在吠陀時代被稱為瓦爾那,意即色、質之意,最初瓦爾那隻是指不同的人種和民族集團,後來就演變為意指社會等級。早在《梨俱吠陀》中,即有四個瓦爾那或四個種姓之說。這四個瓦爾那是婆羅門、羅闍尼亞(以後稱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是婆羅門教的祭司,主要掌握宗教大權,但也參與軍政事務。作為國王祭司的普洛斯泰,就屬於這個等級。他精通軍事藝術、宗教儀式和司法。在戰鬥發生前,普洛斯泰站在戰車的前麵,唱著從《梨俱吠陀》中摘取的合適的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