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貢建立了兩河流域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支常備軍。而在此以前,蘇美爾城邦的軍隊從公民中徵集,士兵均來自於田野中的農夫,戰時臨時召集出征,戰爭結束則解甲歸田,又再從事"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農田生活。隻有少數丁勇差役任警衛監守之職。這種沒有經過一定軍事訓練的烏合之眾,非常容易因一兩次戰役的勝敗而影響軍心士氣,致使影響戰爭全局,因此是不穩定和不牢固的。現在薩爾貢則專門挑選5400名青壯年組成直接歸他領導的精銳部隊,"每天都在他麵前用膳" ,也就是說,專職當兵,常備不散,平時進行嚴格的軍事技術訓練,並可作為薩爾貢的近衛軍護衛他的個人安全,戰時擔任主力出征作戰。薩爾貢的軍隊以準確的弓箭訓練著稱,其弓箭隊在當時使敵人聞風喪膽。而且,薩爾貢注意培養士兵近戰的勇敢精神,每遇敵人近身,便以徒手肉搏而製勝。事實證明,這支常備軍對蘇美爾各城邦確有摧枯拉朽般的威力,幾乎無往不勝。據說,薩爾貢進行過34次東征西討,都獲得勝利,方完成兩河流域中下遊的統一。常備軍的優越性在這些遠征中充分表現出來,因為它不僅較之蘇美爾公民兵訓練有素,而且在時間、空間上都可隨戰略的需要形成強大的野戰兵力,避免了公民兵不能長期遠離本邦作戰的局限。由於是職業的常備軍,它還可隨對外戰爭的需要而隨時隨地不斷擴充,以致在質量、數量方麵都居較大優勢,蘇美爾各邦也就更難以抗拒了。當然,常備軍的建立隻是為薩爾貢統一兩河流域提供了重要支柱,兩河的統一在當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由於蘇美爾農業上水利灌溉工程的需要,土地國有,農村公社沒有完全解體,周圍遊牧部落的侵擾,這一切都要求兩河流域如埃及一樣,在較早時期便走向統一。在文明開始不久,小國分立便很快形成大一統的王國,最終發展到帝國。
薩爾貢與溫馬王國的盧伽爾薩吉西都想控製整個兩河流域。起初,雙方都想用不戰而勝的方式實現這個目的,曾舉行過兩次談判,但都破裂,雙方便訴諸於武力。薩爾貢利用其強大的常備軍,尤其是以射擊準確著稱的弓箭隊打敗了盧伽爾薩吉西,並俘獲了他,用套狗的繩索套住拖到尼普爾主神恩裏爾的廟門口,鎖綁在那裏,作為犧牲獻祭給恩裏爾。文獻說這叫" 讓他穿過恩裏爾的火燒的大門".接著,薩爾貢率兵南下,攻取烏爾,征討拉格什,蹂躪烏魯克,降服溫馬。昔日的蘇美爾各邦,盡遭摧毀,靠近河口的城鎮,統統歸順於他。在南部,他甚至曾" 洗劍於波斯灣".之後,他越海東征埃蘭,奪取蘇撒、阿凡和巴拉西等城市。隨之,他又兵指北方的蘇巴爾圖王國(即亞述),從而幾乎征服並統一了整個美索不達米亞。此時,薩爾貢開始自稱為" 沙魯金" (意為真正的國王)," 天下四方之王" ,還聲稱他是" 最高女神伊絲達所寵愛的人" ,是主神" 恩裏爾不許敵人統治的國家的國王" ,神化其王權,加強其統治。
但是薩爾貢隻是暫時征服了所及的邊遠地區,雖然兵鋒所至,國亡城破,但在其收兵之後,各地仍繼續獨立發展,而阿卡德王國本身也並未發展到能在這些地區建立帝國統治的程度,因此隻是暫時的武力征服。薩爾貢晚年," 全國各地都起來反對他,並把他圍困在阿卡德城".起義雖被鎮壓,但統一猶未臻鞏固。到阿卡德王國第四王納拉木辛(公元前2291- 前2255年)
時,他雖又強化中央集權,南征北討,但已不能挽救內亂外患的此起彼伏。
他死後不久,阿卡德王國迅速走向衰落。來自兩河流域東北麵山區的遊牧民族古提人滅亡了阿卡德王國。隨後古提人被蘇美爾各邦聯合力量擊敗,退回山區,蘇美爾取得了完全獨立。
蘇美爾又出現城邦分立。但是不久,經過拉格什、烏魯克、烏爾三雄一番角逐之後,烏爾取得勝利,遂以烏爾第三王朝(公元前2113- 前2006年)
的名義統一兩河流域南部,進入蘇美爾文明的最後一個發展階段。
烏爾第三王朝恢復並且強化了中央集權體製,國王集軍、政、法於一身,國王的神化亦較前尤甚,地方貴族勢力受到嚴重削弱。但在文化上,烏爾第三王朝在全麵恢復蘇美爾文明傳統的同時,又有較大發展,總匯了許多蘇美爾文明最高成就之大成。不過,烏爾第三王朝比阿卡德王國壽命更短,它在東麵的埃蘭人和西麵的阿摩利人不斷侵襲夾擊下滅亡。埃蘭人不久即回歸故土,塞姆族的阿摩利人在兩河流域定居下來,並吸收了蘇美爾——阿卡德文化,建立伊新、拉爾薩和巴比倫第一王朝。在伊新之北,另一塞姆族的國家埃什努那亦告興起。同時屬塞姆族的馬裏也從北方南下參加各邦角逐。從此,古老的蘇美爾城邦已告衰竭,未能再振雄風,此後兩河流域便成了塞姆人的天下。
2.古巴比倫王國與" 寓兵於農" 製
(1)漢謨拉比實行" 寓兵於農" 製
公元前1894年建立的巴比倫第一王朝,在它頭5 個國王統治期間,在與伊新、拉爾薩等邦的角逐中尚不居重要地位,後來拉爾薩為埃蘭所破,馬裏和埃什努那又臣服於北方的亞述,伊新也趨衰落,巴比倫才乘機而起,在其第6 位國王漢謨拉比之時(公元前1792- 前1750年)才統一全境,文治武功皆取得空前的成就,巴比倫也才成為顯赫一時的統一兩河流域的大國。
由於蘇美爾農業上水利灌溉工程的需要,土地國有,農村公社沒有完全解體,周圍遊牧部落的侵擾,這一切都要求兩河流域如埃及一樣,在較早時期便走向統一。在文明開始不久,小國分立便很快形成大一統的王國,最終發展到帝國。
薩爾貢與溫馬王國的盧伽爾薩吉西都想控製整個兩河流域。起初,雙方都想用不戰而勝的方式實現這個目的,曾舉行過兩次談判,但都破裂,雙方便訴諸於武力。薩爾貢利用其強大的常備軍,尤其是以射擊準確著稱的弓箭隊打敗了盧伽爾薩吉西,並俘獲了他,用套狗的繩索套住拖到尼普爾主神恩裏爾的廟門口,鎖綁在那裏,作為犧牲獻祭給恩裏爾。文獻說這叫" 讓他穿過恩裏爾的火燒的大門".接著,薩爾貢率兵南下,攻取烏爾,征討拉格什,蹂躪烏魯克,降服溫馬。昔日的蘇美爾各邦,盡遭摧毀,靠近河口的城鎮,統統歸順於他。在南部,他甚至曾" 洗劍於波斯灣".之後,他越海東征埃蘭,奪取蘇撒、阿凡和巴拉西等城市。隨之,他又兵指北方的蘇巴爾圖王國(即亞述),從而幾乎征服並統一了整個美索不達米亞。此時,薩爾貢開始自稱為" 沙魯金" (意為真正的國王)," 天下四方之王" ,還聲稱他是" 最高女神伊絲達所寵愛的人" ,是主神" 恩裏爾不許敵人統治的國家的國王" ,神化其王權,加強其統治。
但是薩爾貢隻是暫時征服了所及的邊遠地區,雖然兵鋒所至,國亡城破,但在其收兵之後,各地仍繼續獨立發展,而阿卡德王國本身也並未發展到能在這些地區建立帝國統治的程度,因此隻是暫時的武力征服。薩爾貢晚年," 全國各地都起來反對他,並把他圍困在阿卡德城".起義雖被鎮壓,但統一猶未臻鞏固。到阿卡德王國第四王納拉木辛(公元前2291- 前2255年)
時,他雖又強化中央集權,南征北討,但已不能挽救內亂外患的此起彼伏。
他死後不久,阿卡德王國迅速走向衰落。來自兩河流域東北麵山區的遊牧民族古提人滅亡了阿卡德王國。隨後古提人被蘇美爾各邦聯合力量擊敗,退回山區,蘇美爾取得了完全獨立。
蘇美爾又出現城邦分立。但是不久,經過拉格什、烏魯克、烏爾三雄一番角逐之後,烏爾取得勝利,遂以烏爾第三王朝(公元前2113- 前2006年)
的名義統一兩河流域南部,進入蘇美爾文明的最後一個發展階段。
烏爾第三王朝恢復並且強化了中央集權體製,國王集軍、政、法於一身,國王的神化亦較前尤甚,地方貴族勢力受到嚴重削弱。但在文化上,烏爾第三王朝在全麵恢復蘇美爾文明傳統的同時,又有較大發展,總匯了許多蘇美爾文明最高成就之大成。不過,烏爾第三王朝比阿卡德王國壽命更短,它在東麵的埃蘭人和西麵的阿摩利人不斷侵襲夾擊下滅亡。埃蘭人不久即回歸故土,塞姆族的阿摩利人在兩河流域定居下來,並吸收了蘇美爾——阿卡德文化,建立伊新、拉爾薩和巴比倫第一王朝。在伊新之北,另一塞姆族的國家埃什努那亦告興起。同時屬塞姆族的馬裏也從北方南下參加各邦角逐。從此,古老的蘇美爾城邦已告衰竭,未能再振雄風,此後兩河流域便成了塞姆人的天下。
2.古巴比倫王國與" 寓兵於農" 製
(1)漢謨拉比實行" 寓兵於農" 製
公元前1894年建立的巴比倫第一王朝,在它頭5 個國王統治期間,在與伊新、拉爾薩等邦的角逐中尚不居重要地位,後來拉爾薩為埃蘭所破,馬裏和埃什努那又臣服於北方的亞述,伊新也趨衰落,巴比倫才乘機而起,在其第6 位國王漢謨拉比之時(公元前1792- 前1750年)才統一全境,文治武功皆取得空前的成就,巴比倫也才成為顯赫一時的統一兩河流域的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