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之前,雙方都作了長期的準備。拉美西斯二世組建了四個軍團,均以神命名,即阿門軍團、拉軍團、普塔赫軍團和塞特軍團。每個軍團約5000人。除此之外,還有從努比亞人、沙爾丹人中間招募的僱傭兵。整個軍隊人數在3 萬人左右,以戰車兵,弓箭手和投槍手為核心。
在埃及人積極備戰的同時,穆瓦塔魯從臣屬各國徵集了約16000-20000 人的隊伍,從小亞細亞諸部落中也招募了一些僱傭兵。西臺軍隊中至少有一半是戰車兵。每輛戰車上配備一名馭手,兩名兵士。當穆瓦塔魯得知埃及人的軍事行動後,迅速召集王室會議,研究作戰計劃,而後差遣急使奔赴敘利亞各城,命令集結的軍隊迅速開往卡捷什城,以阻擋埃及軍隊北上。
卡捷什,位於奧倫特河上遊地區,交通十分方便,幾乎所有的商路都在這裏交叉。穆瓦塔魯選擇卡捷什作為會師的地點不是沒有理由的。除了交通條件外,卡捷什的地形也相當優越。整個城池位於一座高崗上麵,一旦西臺軍隊駐紮在這裏,不僅可以居高臨下,控製河穀,而且可以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很便利地觀察敵軍動態。
穆瓦塔魯在卡捷什埋伏了重兵之後,派出兩名細作,身著遊牧服裝,冒充貝都因人,並且故意讓埃及軍隊俘獲。當拉美西斯二世審訊他們時,這兩名細作聲稱西臺國王為避免與埃及人相遇,已放棄卡捷什,移到北方的阿列波去了。求勝心切的拉美西斯二世信以為真,於是隻帶著阿門軍團的一部分渡過奧倫特河,貿然孤軍深入,而將大部分軍隊拋在了後麵。當他接近了卡捷什,並且在城市西北地區紮營時,穆瓦塔魯已悄悄地把軍隊調到了城東,巧妙地掩飾了自己的行動計劃和作戰準備。
就在這時,埃及哨兵俘獲兩名西臺偵察兵。拉美西斯二世從他們口中得知西臺軍隊主力就在附近時,嚇得魂飛魄散。於是,他一麵急遣維西爾催促後麵的軍隊迅速前來會合,一麵調集自己的戰車兵準備應戰。但一切都已經晚了。無數的西臺戰車早已悄悄渡過了奧倫特河,在卡捷什南麵突然出現。
他們切斷了正在列隊行進的拉軍團的行列,截殺了大批埃及士兵。而後急速奔赴拉美西斯二世的營地,將埃及法老與阿門軍團圍在中間。在西臺車兵排山倒海的攻勢下,埃及士兵驚慌失措,四處奔逃。
在侍衛和禦林軍的護衛下,拉美西斯二世召集自己所有的戰車兵,開始向西側突圍。鑑於西臺軍西翼防守牢固,不易突破,而東翼布置在沿河一帶,陣線不穩,因此,拉美西斯向西突圍失敗後,又轉而向東,對東側的西臺戰車兵發起了衝鋒。就在這時,周圍的西臺士兵衝進了埃及的營帳,但他們沒有一鼓作氣,集中力量攻擊拉美西斯,而是到處搶劫金銀財物,使即將到手的勝利化為烏有。
在戰爭中,穆瓦塔魯的八千名步兵始終駐紮在奧倫特河對岸,沒有投入戰鬥。穆瓦塔魯為什麽沒有動用這些步兵.我們不得而知。
當日已偏西,黃昏來臨之際,普塔赫軍團趕到,給拉美西斯二世帶來了生機。埃及軍隊重整旗鼓,對普塔赫軍團作了部署,第一線為戰車兵,作為衝殺敵人的先鋒;第二線由10個橫排的重裝步兵隊組成,手持盾牌和長矛等武器,形成一個密集的陣列向前推進,在步兵隊的兩翼有戰車兵保護,同時這些戰車兵還去壓迫敵人的兩翼;第三線仍是戰車兵,作為後衛或用來追擊敵人,輕弓箭手穿插在第一、二線中間射箭擾亂敵人陣線。埃及人正是用其方陣作戰,打敗了西臺的戰車兵,最終迫使西臺軍退出了戰場。
但是此後不久,遭到慘重損失的拉美西斯二世也不得不向南撤退,承認卡捷什和阿穆路的喪失,把直到大馬士革之間的廣大地區留給了西臺人。阿穆路國王本特西納也成了西臺的俘虜。
卡捷什之戰並沒有最終解決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歸屬問題。戰後的拉美西斯二世曾多次企圖重新奪回巴勒斯坦。在其當政第八年,他率軍大舉進攻西亞,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反叛的城市。第10年,拉美西斯二世重又推進到腓尼基地區,鞏固了腓尼基南部沿海。
到公元前1284年,西臺國王哈土西裏三世迫於東部正在崛起的亞述王國的威脅,向埃及提出締結和約的要求,並派出使者帶著刻有自己印章的和約草案拜見了拉美西斯二世。因長期征戰,埃及國內財富損耗極多,再加上本國兵員減少,僱傭兵越來越多,戰爭很難繼續,因此,拉美西斯二世同意了西臺的建議,也擬定了一份和約草案送往西臺。最初的兩份草案都鑄在銀板上,以西臺文寫成,後來又譯為阿卡德文,但這兩份草案早已失傳。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和約條文都是寫在泥版上的契形文字譯文。這是歷史上流傳至今的最早一份和平條約。
條約規定,埃及和西臺重新劃定疆界。包括卡捷什、阿穆路、烏伽裏特及其南部沿海鄰邦西雅努等在內的敘利亞大部都歸西臺所有;隻是在地中海沿岸,埃及占領區向北推進了一點;兩國從此之後不再為敵;在遭到第三國侵犯或發生人民起義時,相互提供軍事援助,引渡各自的逃犯等等。為了鞏固埃及與西臺的同盟,拉美西斯二世娶了哈吐西裏三世的女兒為妻。
自和約簽訂之後,兩國再也沒有交戰。不過,西臺在東部的亞述王國,以及西部所謂的" 海上民族" 的衝擊下,國力迅速衰落。公元前1200年之後不久,印歐人的一支伊裏利安人闖入小亞細亞,顛覆了西臺王朝。埃及在拉美西斯三世時期,雖然頂住了" 海上民族" 的衝擊,但其國勢也已日薄西山了。
在埃及人積極備戰的同時,穆瓦塔魯從臣屬各國徵集了約16000-20000 人的隊伍,從小亞細亞諸部落中也招募了一些僱傭兵。西臺軍隊中至少有一半是戰車兵。每輛戰車上配備一名馭手,兩名兵士。當穆瓦塔魯得知埃及人的軍事行動後,迅速召集王室會議,研究作戰計劃,而後差遣急使奔赴敘利亞各城,命令集結的軍隊迅速開往卡捷什城,以阻擋埃及軍隊北上。
卡捷什,位於奧倫特河上遊地區,交通十分方便,幾乎所有的商路都在這裏交叉。穆瓦塔魯選擇卡捷什作為會師的地點不是沒有理由的。除了交通條件外,卡捷什的地形也相當優越。整個城池位於一座高崗上麵,一旦西臺軍隊駐紮在這裏,不僅可以居高臨下,控製河穀,而且可以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很便利地觀察敵軍動態。
穆瓦塔魯在卡捷什埋伏了重兵之後,派出兩名細作,身著遊牧服裝,冒充貝都因人,並且故意讓埃及軍隊俘獲。當拉美西斯二世審訊他們時,這兩名細作聲稱西臺國王為避免與埃及人相遇,已放棄卡捷什,移到北方的阿列波去了。求勝心切的拉美西斯二世信以為真,於是隻帶著阿門軍團的一部分渡過奧倫特河,貿然孤軍深入,而將大部分軍隊拋在了後麵。當他接近了卡捷什,並且在城市西北地區紮營時,穆瓦塔魯已悄悄地把軍隊調到了城東,巧妙地掩飾了自己的行動計劃和作戰準備。
就在這時,埃及哨兵俘獲兩名西臺偵察兵。拉美西斯二世從他們口中得知西臺軍隊主力就在附近時,嚇得魂飛魄散。於是,他一麵急遣維西爾催促後麵的軍隊迅速前來會合,一麵調集自己的戰車兵準備應戰。但一切都已經晚了。無數的西臺戰車早已悄悄渡過了奧倫特河,在卡捷什南麵突然出現。
他們切斷了正在列隊行進的拉軍團的行列,截殺了大批埃及士兵。而後急速奔赴拉美西斯二世的營地,將埃及法老與阿門軍團圍在中間。在西臺車兵排山倒海的攻勢下,埃及士兵驚慌失措,四處奔逃。
在侍衛和禦林軍的護衛下,拉美西斯二世召集自己所有的戰車兵,開始向西側突圍。鑑於西臺軍西翼防守牢固,不易突破,而東翼布置在沿河一帶,陣線不穩,因此,拉美西斯向西突圍失敗後,又轉而向東,對東側的西臺戰車兵發起了衝鋒。就在這時,周圍的西臺士兵衝進了埃及的營帳,但他們沒有一鼓作氣,集中力量攻擊拉美西斯,而是到處搶劫金銀財物,使即將到手的勝利化為烏有。
在戰爭中,穆瓦塔魯的八千名步兵始終駐紮在奧倫特河對岸,沒有投入戰鬥。穆瓦塔魯為什麽沒有動用這些步兵.我們不得而知。
當日已偏西,黃昏來臨之際,普塔赫軍團趕到,給拉美西斯二世帶來了生機。埃及軍隊重整旗鼓,對普塔赫軍團作了部署,第一線為戰車兵,作為衝殺敵人的先鋒;第二線由10個橫排的重裝步兵隊組成,手持盾牌和長矛等武器,形成一個密集的陣列向前推進,在步兵隊的兩翼有戰車兵保護,同時這些戰車兵還去壓迫敵人的兩翼;第三線仍是戰車兵,作為後衛或用來追擊敵人,輕弓箭手穿插在第一、二線中間射箭擾亂敵人陣線。埃及人正是用其方陣作戰,打敗了西臺的戰車兵,最終迫使西臺軍退出了戰場。
但是此後不久,遭到慘重損失的拉美西斯二世也不得不向南撤退,承認卡捷什和阿穆路的喪失,把直到大馬士革之間的廣大地區留給了西臺人。阿穆路國王本特西納也成了西臺的俘虜。
卡捷什之戰並沒有最終解決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歸屬問題。戰後的拉美西斯二世曾多次企圖重新奪回巴勒斯坦。在其當政第八年,他率軍大舉進攻西亞,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反叛的城市。第10年,拉美西斯二世重又推進到腓尼基地區,鞏固了腓尼基南部沿海。
到公元前1284年,西臺國王哈土西裏三世迫於東部正在崛起的亞述王國的威脅,向埃及提出締結和約的要求,並派出使者帶著刻有自己印章的和約草案拜見了拉美西斯二世。因長期征戰,埃及國內財富損耗極多,再加上本國兵員減少,僱傭兵越來越多,戰爭很難繼續,因此,拉美西斯二世同意了西臺的建議,也擬定了一份和約草案送往西臺。最初的兩份草案都鑄在銀板上,以西臺文寫成,後來又譯為阿卡德文,但這兩份草案早已失傳。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和約條文都是寫在泥版上的契形文字譯文。這是歷史上流傳至今的最早一份和平條約。
條約規定,埃及和西臺重新劃定疆界。包括卡捷什、阿穆路、烏伽裏特及其南部沿海鄰邦西雅努等在內的敘利亞大部都歸西臺所有;隻是在地中海沿岸,埃及占領區向北推進了一點;兩國從此之後不再為敵;在遭到第三國侵犯或發生人民起義時,相互提供軍事援助,引渡各自的逃犯等等。為了鞏固埃及與西臺的同盟,拉美西斯二世娶了哈吐西裏三世的女兒為妻。
自和約簽訂之後,兩國再也沒有交戰。不過,西臺在東部的亞述王國,以及西部所謂的" 海上民族" 的衝擊下,國力迅速衰落。公元前1200年之後不久,印歐人的一支伊裏利安人闖入小亞細亞,顛覆了西臺王朝。埃及在拉美西斯三世時期,雖然頂住了" 海上民族" 的衝擊,但其國勢也已日薄西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