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兵作為一個兵種隻存在於少數產象的地區,例如印度和非洲,還有希臘等少數國家。在印度,象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兵種。一隻大象背上的方箱(如同塔樓)裏一般盛有3 名弓箭手,其中2 名從側麵射擊,一名從後麵射擊。有時戰士們是持矛作戰。還有一名馭者坐在方箱前麵(外麵),駕馭大象的前進方向。希臘國家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就曾用20頭大象組成的象牙部隊打敗過羅馬軍隊。
工兵和輜重兵起初在古代的許多國家中僅僅起著作戰兵種的附屬作用,並沒有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來用於戰爭。在亞述國王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時代(公元前746-前727 年),工兵和輜重兵才作為一個兵種獨立運用於戰爭。
以上所列屬於陸軍的步、騎、象、戰車、工兵和輜重兵等6 個兵種,在古代世界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兵種。此外,還有海軍。海軍對某些沿海國家來說,甚至比陸軍更為重要。如地中海岸的迦太基和腓尼基的國防以海軍為主。希臘的雅典也建立起強大的海軍,作戰時往往以海軍作為主要兵力。
世界上最早的一支艦隊大概是屬於埃及的。在古王國時期第四王朝的斯尼弗魯時期(開始於公元前2613年),埃及曾派出一支由40艘艦船編成的艦隊去尋找雪鬆樹。在第五王朝時期(約公元前2498- 前2345年),埃及已出現了南北" 兩大艦隊".在地中海克裏特島克諾索斯城建立米諾斯王朝的米諾斯,在希臘,據傳說,是第一個組織海軍的人。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海上遠征也發生在希臘,這就是邁錫尼文明末期(約公元前12世紀初)發生的著名的特洛伊戰爭。據傳說,這次希臘遠征的艦船共有1200艘。在西部地中海岸的海上強國迦太基,其艦隊的數量多達350 艘,曾經控製著西部地中海。但是後起的羅馬為對付迦太基的海上勢力,新建了一支海軍,米列海岬一戰,大敗迦太基海軍,決定了迦太基海軍覆沒的命運。從此,羅馬海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直至它的滅亡。
在兵器衣甲裝備上,人類最初使用的進攻性兵器,應該是從原始人狩獵的武器發展而來的。
弓箭的發明是原始社會末期的一場偉大工具革命,它很快就變成了最初戰爭的有力武器。直到近代槍炮等火藥武器發明之前,任何武器也代替不了它的遠距離打擊作用。古代的弓特別大,亞述的弓有4 英尺長;埃及的弓為5.5 英尺;印度人的弓不僅很長,可與持弓者身高相當,而且堅韌難以拉開,射箭時須將弓的一端支撐在地上,用左腳向前蹬壓,右手用力往後拉,才能將箭支飛速射出。
矛是古代戰爭中最普遍使用的兵器,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戰車兵一般都使用它,尤其是步兵最普遍。強大的希臘——馬其頓方陣,把長矛的威力發揮到古代世界的頂點。步兵手持長矛組成的方陣,像帶無數矛頭的一麵長牆直壓向敵人,很難抵擋。而羅馬軍團特別善於使用短矛。當衝鋒時,步兵先把短矛一齊投向敵人,如下一陣驟雨,即使不能各個擊中敵人,也能把敵人的陣形打亂,然後拔出身上佩帶的短劍進行肉搏戰。
標槍是一種投射性武器,其射程的遠近和命中率的大小取決於個人臂力的大小和技術水平的高低。此外,還有很多兵器,如戰斧、大刀、短刀、錘矛、圓錘、狼牙棒、彈弓、飛去而來器等等,但其使用都不太普遍。
古代中國早期的兵器,種類就已相當繁多,已有弓箭、戈、殳、矛、刀、劍、斧、鉞、戟、戚、斤、戣和瞿等。尤其是戈,為鉤兵或啄兵,在歐亞各民族中很少見,為中國獨具特色的重要兵器。漢民族經常用" 幹戈" 一詞表示戰爭,充分說明了中國人對" 戈" 的重視和" 戈" 的重要性。
盾牌在古代是一種非常起作用的防禦武器,形製不一,多種多樣。就製造的材料來說,有金屬製的(銅、青銅、鐵、金銀等)、皮革製的、柳條編的、藤製的、木製的、象皮製的,等等,就其形狀而言,有凸麵的、圓的、橢圓形的、長方形的、半圓筒形的,等等,各式各樣;就大小而述,小者隻能護胸和麵部,大者高過人的身長。亞述人龐大的柳條盾曾在戰場上和攻城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衣甲屬防護裝備。早在公元前26世紀,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的那裏就出現了銅製的頭盔。例如在烏爾的述巴德王後陵裏,就發現有殉葬的衛士所戴的銅製頭盔。大約同時代的烏爾軍旗上所描繪的出征圖上,繪有行軍的戰士也頭戴尖頂頭盔。印度在吠陀時代,希臘在荷馬時代也都出現了銅製的頭盔和衣甲。埃及隻有到新王國時代才出現了主要是縫製的頭盔,金屬頭盔很少見。衣甲也是用亞麻等軟材料製成的。中國在商周時期已出現銅盔、素甲。
素甲可能是皮製衣甲,目前發現了許多周代的素甲,如胸甲、披膊等,銅甲很少。在古代世界衣甲裝備最精良的當屬亞述軍隊,他們最早裝備起鐵製的頭盔和衣甲。亞述人鐵製或青銅製頭盔,分尖頂式和鳥冠式兩種。據說鳥冠式的頭盔後來為希臘人所採用。
在進行作戰所採取的戰略戰術上,古代西方人在早期特別酷愛運用方陣和三列隊戰法的軍團作戰。從希臘人的希臘方陣發展到馬其頓人的馬其頓方陣,一直到公元前4 世紀羅馬最終放棄接受外來的希臘——馬其頓方陣,方陣稱霸幾個世紀。但是最早的方陣出現在非洲的埃及,而不是西方。在公元前1302年發生的卡捷什戰役中,埃及人正是利用其方陣打敗了與之爭霸的西臺人。不過,埃及方陣注重步兵和戰車兵協同作戰。在卡捷什戰役中,埃及方陣的部署為,第一線為戰車兵,作為攻敵的先鋒;第二線由10個橫排的重裝步兵隊組成,形成一個密集的陣列向前推進。在步兵隊的兩翼有戰車兵保護,而且這些戰車兵還去壓迫敵人的兩翼;第三線仍是戰車兵,作為後衛或用來追擊敵人。輕弓箭手穿插在第一、二線中間射箭擾亂敵人陣線。而在西方人那裏,方陣隻由步兵組成。希臘方陣縱深為8 列到12、25列,甚至50列。各橫列之間留有距離,在行進、進攻或打擊退敵時所留距離各異。方陣是一個整體,由舉起長矛組成的方陣像一麵帶有無數矛頭的長牆壓向敵人,很難抵擋。希臘方陣後來發展到馬其頓方陣,馬其頓方陣馳名一時,成為當時所向披靡的勁旅。
工兵和輜重兵起初在古代的許多國家中僅僅起著作戰兵種的附屬作用,並沒有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來用於戰爭。在亞述國王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時代(公元前746-前727 年),工兵和輜重兵才作為一個兵種獨立運用於戰爭。
以上所列屬於陸軍的步、騎、象、戰車、工兵和輜重兵等6 個兵種,在古代世界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兵種。此外,還有海軍。海軍對某些沿海國家來說,甚至比陸軍更為重要。如地中海岸的迦太基和腓尼基的國防以海軍為主。希臘的雅典也建立起強大的海軍,作戰時往往以海軍作為主要兵力。
世界上最早的一支艦隊大概是屬於埃及的。在古王國時期第四王朝的斯尼弗魯時期(開始於公元前2613年),埃及曾派出一支由40艘艦船編成的艦隊去尋找雪鬆樹。在第五王朝時期(約公元前2498- 前2345年),埃及已出現了南北" 兩大艦隊".在地中海克裏特島克諾索斯城建立米諾斯王朝的米諾斯,在希臘,據傳說,是第一個組織海軍的人。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海上遠征也發生在希臘,這就是邁錫尼文明末期(約公元前12世紀初)發生的著名的特洛伊戰爭。據傳說,這次希臘遠征的艦船共有1200艘。在西部地中海岸的海上強國迦太基,其艦隊的數量多達350 艘,曾經控製著西部地中海。但是後起的羅馬為對付迦太基的海上勢力,新建了一支海軍,米列海岬一戰,大敗迦太基海軍,決定了迦太基海軍覆沒的命運。從此,羅馬海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直至它的滅亡。
在兵器衣甲裝備上,人類最初使用的進攻性兵器,應該是從原始人狩獵的武器發展而來的。
弓箭的發明是原始社會末期的一場偉大工具革命,它很快就變成了最初戰爭的有力武器。直到近代槍炮等火藥武器發明之前,任何武器也代替不了它的遠距離打擊作用。古代的弓特別大,亞述的弓有4 英尺長;埃及的弓為5.5 英尺;印度人的弓不僅很長,可與持弓者身高相當,而且堅韌難以拉開,射箭時須將弓的一端支撐在地上,用左腳向前蹬壓,右手用力往後拉,才能將箭支飛速射出。
矛是古代戰爭中最普遍使用的兵器,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戰車兵一般都使用它,尤其是步兵最普遍。強大的希臘——馬其頓方陣,把長矛的威力發揮到古代世界的頂點。步兵手持長矛組成的方陣,像帶無數矛頭的一麵長牆直壓向敵人,很難抵擋。而羅馬軍團特別善於使用短矛。當衝鋒時,步兵先把短矛一齊投向敵人,如下一陣驟雨,即使不能各個擊中敵人,也能把敵人的陣形打亂,然後拔出身上佩帶的短劍進行肉搏戰。
標槍是一種投射性武器,其射程的遠近和命中率的大小取決於個人臂力的大小和技術水平的高低。此外,還有很多兵器,如戰斧、大刀、短刀、錘矛、圓錘、狼牙棒、彈弓、飛去而來器等等,但其使用都不太普遍。
古代中國早期的兵器,種類就已相當繁多,已有弓箭、戈、殳、矛、刀、劍、斧、鉞、戟、戚、斤、戣和瞿等。尤其是戈,為鉤兵或啄兵,在歐亞各民族中很少見,為中國獨具特色的重要兵器。漢民族經常用" 幹戈" 一詞表示戰爭,充分說明了中國人對" 戈" 的重視和" 戈" 的重要性。
盾牌在古代是一種非常起作用的防禦武器,形製不一,多種多樣。就製造的材料來說,有金屬製的(銅、青銅、鐵、金銀等)、皮革製的、柳條編的、藤製的、木製的、象皮製的,等等,就其形狀而言,有凸麵的、圓的、橢圓形的、長方形的、半圓筒形的,等等,各式各樣;就大小而述,小者隻能護胸和麵部,大者高過人的身長。亞述人龐大的柳條盾曾在戰場上和攻城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衣甲屬防護裝備。早在公元前26世紀,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的那裏就出現了銅製的頭盔。例如在烏爾的述巴德王後陵裏,就發現有殉葬的衛士所戴的銅製頭盔。大約同時代的烏爾軍旗上所描繪的出征圖上,繪有行軍的戰士也頭戴尖頂頭盔。印度在吠陀時代,希臘在荷馬時代也都出現了銅製的頭盔和衣甲。埃及隻有到新王國時代才出現了主要是縫製的頭盔,金屬頭盔很少見。衣甲也是用亞麻等軟材料製成的。中國在商周時期已出現銅盔、素甲。
素甲可能是皮製衣甲,目前發現了許多周代的素甲,如胸甲、披膊等,銅甲很少。在古代世界衣甲裝備最精良的當屬亞述軍隊,他們最早裝備起鐵製的頭盔和衣甲。亞述人鐵製或青銅製頭盔,分尖頂式和鳥冠式兩種。據說鳥冠式的頭盔後來為希臘人所採用。
在進行作戰所採取的戰略戰術上,古代西方人在早期特別酷愛運用方陣和三列隊戰法的軍團作戰。從希臘人的希臘方陣發展到馬其頓人的馬其頓方陣,一直到公元前4 世紀羅馬最終放棄接受外來的希臘——馬其頓方陣,方陣稱霸幾個世紀。但是最早的方陣出現在非洲的埃及,而不是西方。在公元前1302年發生的卡捷什戰役中,埃及人正是利用其方陣打敗了與之爭霸的西臺人。不過,埃及方陣注重步兵和戰車兵協同作戰。在卡捷什戰役中,埃及方陣的部署為,第一線為戰車兵,作為攻敵的先鋒;第二線由10個橫排的重裝步兵隊組成,形成一個密集的陣列向前推進。在步兵隊的兩翼有戰車兵保護,而且這些戰車兵還去壓迫敵人的兩翼;第三線仍是戰車兵,作為後衛或用來追擊敵人。輕弓箭手穿插在第一、二線中間射箭擾亂敵人陣線。而在西方人那裏,方陣隻由步兵組成。希臘方陣縱深為8 列到12、25列,甚至50列。各橫列之間留有距離,在行進、進攻或打擊退敵時所留距離各異。方陣是一個整體,由舉起長矛組成的方陣像一麵帶有無數矛頭的長牆壓向敵人,很難抵擋。希臘方陣後來發展到馬其頓方陣,馬其頓方陣馳名一時,成為當時所向披靡的勁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