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端著碗在城下若無其事吃飯的臧霸,曹仁整個人都快氣炸了。
比他更為惱怒的是公輸敖,即便之前已有不好的揣測,然而在未確認兒子死亡之前,心中總還存著一絲渺茫的希冀。
而今幻想破滅,整個人的精神支柱瞬間崩塌,淚水如決堤之洪,不斷地滴落於地。
可人的悲喜並不相通,臧霸看到公輸敖嚎啕大哭,立即示意他安排的人拿著喇叭站在雲車上對著其一通辱罵,罵其讓親子涉險,簡直不當人父。
這個從右龍武衛選出的吵架好手口中沒有特別粗鄙的話語,可字字句句直戳人的心窩子。
公輸敖擅百工機巧之術,但他的性格古怪、孤僻,哪裏經過這種陣仗。
遭人辱罵後五內鬱結,麵色泛起不尋常的潮紅,繼而噴出一口鮮血,隨後便直直地倒下了。
曹操見狀不對,讓人立即朝著臧霸與雲車上那個罵人的狂徒射箭,這才結束了這場鬧劇。
遠處用千裏鏡觀察城上情況的斥候及時向張良匯報了這個情況,他這才滿意的離開,讓程昱留下負責處理俘虜之事。
或許是上天保佑,負責運送國玉璽的人及時趕到了宛縣,從屠刀之下救了那三千多人的性命。
張良手捧傳國玉璽,麵色凝重,並未流露出絲毫喜色,心中暗自思忖,原本需曆經十餘日方可拿到手的物件,而今竟隻用了不足半數的時間。
為什麽要逼南楚提前換俘,這隻不過是為了確定一個事情,到底有沒有機會殺死曹操。
盡管氣運之說玄而又玄,但張良猜測這東西可能是存在的。
果然,極不合理的事情在一件件發生,先是南北氣候的反常,再是傳國玉璽的提前送到,緊接著三天後豫州那裏竟傳來諸葛亮因水土不服病了的消息。
火炮的運送也出了點麻煩,整個關中開始下暴雨,不過好在那裏的官道如今都是水泥鋪就的,一路倒也暢通無阻。
關鍵是出了武關之後,通往南陽的這段路就很難走了。
因為拉著火炮和鐵彈,馬車陷入泥沼之中動彈不得,不得已之下隻能一邊砍樹用木頭鋪路,一邊緩慢地前行。
除此之外,在冀、並、兗、豫等多個州還出現了與漢靈帝在位期間一樣的地震、日食等異象。
此時儒家的天人感應學說深入人心,所有人都惶恐不已,認為是上位者失德,上天這才降下警示。
漢王劉備一向勤政愛民,寬以待人,反倒是張良的名聲非常糟糕,此前因為一意孤行地推行新政就得罪了很多世家的人。
又因讓花甲老人守城以及屠城之事讓那些有識之士認為其德行有虧,全都站在了他的對立麵。
此前被壓下去的彈劾浪潮再次湧起,上次保持中立的那部分人也紛紛附和,要求嚴懲罷黜張良一切職務。
同時以前方戰事不利為由,請求漢王讓定北侯走一趟,終結這場戰爭。
此次天現異象,加上災害頻發,就連那些支持張良的百姓們也開始動搖,認為這是上天示警,紛紛跪在漢王府麵前請願,要求停止戰爭,並將其罷黜。
這是劉備第一次感到束手無策,擰成一股繩的百官意誌與那洶湧的民意幾乎要將他淹沒,盡管是衝著四弟張良來的,可兄弟一體,又何嚐不是逼宮。
因此趕忙召知道內情的關羽和戲誌才議事,兩人一致認為莫要逆民意,不過可以采取緩兵之計。
戲誌才讓劉備同意罷免張良所有職事,此前已經拿了文官那部分,現如今將武官那部分也拿掉,以後也隻設參讚軍師,不再設節製三軍的總軍師一職。
再讓關羽從武關入南陽,去接管並統帥神武軍,帶著大軍撤離,終結這場戰事。
豫州那邊命人給張飛傳令,要求他撤回兗州,並驅逐青州軍,恢複北漢對那裏的統治。
何為緩兵之計呢,就是讓關羽在路上走慢點,等南邊打完了之後再以一個合理的時間點出現,將張良給帶回來。
另一邊遣快馬去給張良報信,讓他知道朝中發生的大事,並作出合理的應對。
劉備按照戲誌才所說給的策略施行之後,終於暫時平息了不斷沸騰的物議。
這些事發生在十月下旬,當張良收到消息後,這才起了奪玉璽之心,否則又怎麽會留曹仁還有那些騎兵一命。
在拿到玉璽的當天,張良連夜寫了一篇駁斥董仲舒天人三策的文章,稱天人感應之說實乃無稽之談,此說大謬。
漢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提出的“賢良對策”(又稱“天人三策”)被漢武帝所采納,首策就是這個天人感應之說。
他認為,天與人是同類事物,因而天與人之間就自然能夠發生感應。
德體天地者稱皇帝,天佑而子之,號稱天子。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
且董仲舒將災異譴告作為“天人感應”的外在表現,“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君主隻有任德而不任刑,才能使天下歸心。
如果人君無道,天即降災遣告和威懾。這是“天”對人間的政治得失與治亂興衰的回應,也是天對在位者施政得當與否的評判。
張良一條一條的開始批駁,認為天子乃人主也,天子一詞來源於天下子民,黎民百姓。
天就是天道,以萬物為芻狗。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文中指出上天沒有感情,世間萬物包括人在內,在祂眼裏,就如我們眼中的豬狗牛羊一般,是沒有什麽區別的,都是平等以待之的。
天人感應純屬大謬之論,乃人間帝王為加強手中權力,故而才采納居心叵測之人的學說。
隨後張良以不語怪力亂神開始,站在格物之道的立場上,解釋了日食、地震、火山、暴雨、旱災等災害形成的具體原因。
並列舉了夏、商、周、秦、漢等數千來發生的災害,指出災害發生不過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曆朝曆代皆有之。
東漢最嚴重的就是最近的漢安帝與漢靈帝時期。
張良自嘲,那時他還未出生,災害依然在發生著,又怎可牽強附會,將那些莫須有的罪名,怪罪在他頭上呢。
比他更為惱怒的是公輸敖,即便之前已有不好的揣測,然而在未確認兒子死亡之前,心中總還存著一絲渺茫的希冀。
而今幻想破滅,整個人的精神支柱瞬間崩塌,淚水如決堤之洪,不斷地滴落於地。
可人的悲喜並不相通,臧霸看到公輸敖嚎啕大哭,立即示意他安排的人拿著喇叭站在雲車上對著其一通辱罵,罵其讓親子涉險,簡直不當人父。
這個從右龍武衛選出的吵架好手口中沒有特別粗鄙的話語,可字字句句直戳人的心窩子。
公輸敖擅百工機巧之術,但他的性格古怪、孤僻,哪裏經過這種陣仗。
遭人辱罵後五內鬱結,麵色泛起不尋常的潮紅,繼而噴出一口鮮血,隨後便直直地倒下了。
曹操見狀不對,讓人立即朝著臧霸與雲車上那個罵人的狂徒射箭,這才結束了這場鬧劇。
遠處用千裏鏡觀察城上情況的斥候及時向張良匯報了這個情況,他這才滿意的離開,讓程昱留下負責處理俘虜之事。
或許是上天保佑,負責運送國玉璽的人及時趕到了宛縣,從屠刀之下救了那三千多人的性命。
張良手捧傳國玉璽,麵色凝重,並未流露出絲毫喜色,心中暗自思忖,原本需曆經十餘日方可拿到手的物件,而今竟隻用了不足半數的時間。
為什麽要逼南楚提前換俘,這隻不過是為了確定一個事情,到底有沒有機會殺死曹操。
盡管氣運之說玄而又玄,但張良猜測這東西可能是存在的。
果然,極不合理的事情在一件件發生,先是南北氣候的反常,再是傳國玉璽的提前送到,緊接著三天後豫州那裏竟傳來諸葛亮因水土不服病了的消息。
火炮的運送也出了點麻煩,整個關中開始下暴雨,不過好在那裏的官道如今都是水泥鋪就的,一路倒也暢通無阻。
關鍵是出了武關之後,通往南陽的這段路就很難走了。
因為拉著火炮和鐵彈,馬車陷入泥沼之中動彈不得,不得已之下隻能一邊砍樹用木頭鋪路,一邊緩慢地前行。
除此之外,在冀、並、兗、豫等多個州還出現了與漢靈帝在位期間一樣的地震、日食等異象。
此時儒家的天人感應學說深入人心,所有人都惶恐不已,認為是上位者失德,上天這才降下警示。
漢王劉備一向勤政愛民,寬以待人,反倒是張良的名聲非常糟糕,此前因為一意孤行地推行新政就得罪了很多世家的人。
又因讓花甲老人守城以及屠城之事讓那些有識之士認為其德行有虧,全都站在了他的對立麵。
此前被壓下去的彈劾浪潮再次湧起,上次保持中立的那部分人也紛紛附和,要求嚴懲罷黜張良一切職務。
同時以前方戰事不利為由,請求漢王讓定北侯走一趟,終結這場戰爭。
此次天現異象,加上災害頻發,就連那些支持張良的百姓們也開始動搖,認為這是上天示警,紛紛跪在漢王府麵前請願,要求停止戰爭,並將其罷黜。
這是劉備第一次感到束手無策,擰成一股繩的百官意誌與那洶湧的民意幾乎要將他淹沒,盡管是衝著四弟張良來的,可兄弟一體,又何嚐不是逼宮。
因此趕忙召知道內情的關羽和戲誌才議事,兩人一致認為莫要逆民意,不過可以采取緩兵之計。
戲誌才讓劉備同意罷免張良所有職事,此前已經拿了文官那部分,現如今將武官那部分也拿掉,以後也隻設參讚軍師,不再設節製三軍的總軍師一職。
再讓關羽從武關入南陽,去接管並統帥神武軍,帶著大軍撤離,終結這場戰事。
豫州那邊命人給張飛傳令,要求他撤回兗州,並驅逐青州軍,恢複北漢對那裏的統治。
何為緩兵之計呢,就是讓關羽在路上走慢點,等南邊打完了之後再以一個合理的時間點出現,將張良給帶回來。
另一邊遣快馬去給張良報信,讓他知道朝中發生的大事,並作出合理的應對。
劉備按照戲誌才所說給的策略施行之後,終於暫時平息了不斷沸騰的物議。
這些事發生在十月下旬,當張良收到消息後,這才起了奪玉璽之心,否則又怎麽會留曹仁還有那些騎兵一命。
在拿到玉璽的當天,張良連夜寫了一篇駁斥董仲舒天人三策的文章,稱天人感應之說實乃無稽之談,此說大謬。
漢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提出的“賢良對策”(又稱“天人三策”)被漢武帝所采納,首策就是這個天人感應之說。
他認為,天與人是同類事物,因而天與人之間就自然能夠發生感應。
德體天地者稱皇帝,天佑而子之,號稱天子。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
且董仲舒將災異譴告作為“天人感應”的外在表現,“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君主隻有任德而不任刑,才能使天下歸心。
如果人君無道,天即降災遣告和威懾。這是“天”對人間的政治得失與治亂興衰的回應,也是天對在位者施政得當與否的評判。
張良一條一條的開始批駁,認為天子乃人主也,天子一詞來源於天下子民,黎民百姓。
天就是天道,以萬物為芻狗。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文中指出上天沒有感情,世間萬物包括人在內,在祂眼裏,就如我們眼中的豬狗牛羊一般,是沒有什麽區別的,都是平等以待之的。
天人感應純屬大謬之論,乃人間帝王為加強手中權力,故而才采納居心叵測之人的學說。
隨後張良以不語怪力亂神開始,站在格物之道的立場上,解釋了日食、地震、火山、暴雨、旱災等災害形成的具體原因。
並列舉了夏、商、周、秦、漢等數千來發生的災害,指出災害發生不過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曆朝曆代皆有之。
東漢最嚴重的就是最近的漢安帝與漢靈帝時期。
張良自嘲,那時他還未出生,災害依然在發生著,又怎可牽強附會,將那些莫須有的罪名,怪罪在他頭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