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憨苦笑了一下:“你們不用擔心他們摸黑走山路,他們根本就是在不遠的地方藏了一夜,快天亮的時候才來找我們交易的,怕被人抓住,也怕給我們惹麻煩。現在交易完,走了,過一會兒,天就亮了,他們一個白天就能走出很遠去,誰也找不到他們了,可真是小心啊!”
女人也很感慨:“這些逃戶真不容易呀,我們因為要做粉皮粉條,所以才早起的,都覺得很辛苦,和他們一比,我們真就沒那麽苦了。”
老憨點頭說:“為了能生活下去,都是費盡了全力啊。”
又看了看那些皮子和幹肉,對於兩個女人說:“等春天暖和了,我們可以蓋一座更大的房子了。”
老憨說這些話是有道理的,雖然跟那些怪人隻不過是交易了幾次,老憨的收益卻豐厚的很。
那些人對鹽太需要了,而老憨卻恰恰能夠搞到很便宜的鹽。
那是剛到這裏定居開荒的時候,縣衙門是定期來發放生活物資的,恰巧那一次發口糧的時候是徐二包子負責分發,徐二包子很大方的將兩袋鹽塞給了老憨,老憨激動的張大了嘴,還沒說什麽呢。徐二包子似乎,恍然大悟的說道:“忘記了,你家人口多,再多給你兩袋!”說著順手又塞給了老憨兩包。
鹽自古以來都是很重要的生活物質,有的地區。用三石糧食才能換得到一石鹽,鹽的價格貴到離譜,那也沒有辦法,幾千年了,鹽稅一直是國家重稅,鹽如果不貴,那才是奇怪的事情。
就因為多給了老憨幾包鹽,老憨就悄悄的塞給徐二包子一大包的醃魚野兔肉,一臉憨笑的小聲說:“我在山上打到的,沒什麽拿出手的,你也嚐嚐這野味兒。”
徐二包子點點頭,笑納了,笑著說道:“你有這份心就行,發多少物資到了我這裏我說了算,鹽這東西在產地不值錢的,平常所以貴,是因為稅收還有運費,你們這些墾荒的人需要100斤鹽,縣衙門的人就上報需要200斤,多出來的100斤那些當官兒的,到黑市上發一筆財了,卻沒有我這個小官吏的份兒……”
老憨插話說道:“不能吧!徐二哥怎麽說也是在縣衙門當差的老人兒了,怎麽會少了徐二哥的呢?”
徐二包子歎了一口氣說道:“官兒是官兒,吏是吏,不是一回事兒的,這些事情我也跟你講不清楚,當官的吃肉,我們這些做小吏的頂多也就喝點湯……”
突然徐二包子反應了過來,疑惑的問道:“難道你也想販賣私鹽!這裏麵的利潤雖然可觀,可我勸你還是少打這個主意,鹽政有專賣製度,有獨立的係統,出了事情,可沒人能保得了你。”
老憨急忙表示,自己可沒那個膽子,隻是想買一些便宜的食鹽自己用,以後朝廷不給提供物資了,那就需要高價花錢買了,現在買一點兒不吃虧。
其實徐二包子手裏還是有一些私鹽的,價錢便宜,質量好,可惜量不多。老憨的家底子也實在是薄,膽子也不大。但還是用徐二包子這個渠道,弄到了一些鹽。
老憨的膽子確實是小的,弄到的鹽基本上自己用還存著,偶爾出售一些也隻是10斤8斤的,所以沒出什麽事情,當然也沒賺到錢。
直到很多年以後,老憨的生意做大了,才明白鹽到底是怎麽回事。
不過老憨沒想到會有這麽一夥怪人來買自己的東西,賣給他們一些鹽,不會有事的,發點小財還是可以的。
老憨申請了路引,套上牛車,拉走了皮子和一些糧食,粉皮粉條。買回了一些藥材,還買回了更多的烈酒,花椒茴香之類的香料,還有很多的紙筆。尤其是紙,居然是成刀買的。把女人嚇了一跳,紅紙居然也買了一厚遝。
老憨解釋說:“成刀買不破捆,很便宜的,放幾年都不會壞。我有空了就教孩子們寫幾個字兒,”
大女人笑著說:“看來那些皮子賣了個好價錢吧?那你買那麽多紅紙幹什麽的?”
老憨笑著點頭:“過段日子不就到了年了嗎?不貼個對聯福字不像過年的樣子。”
小女人不解:“對聯福字才用多少紙啊?你買這麽多?”
老憨卻很有理由的:“別家過年也需要貼對聯福字的,他們又不會寫字兒,我給他們寫也不費什麽事,過完年我們再蓋一個院子,去叫人家幫忙也好張嘴吧!那些香料,用幹肉燉粉皮粉條,給咱幫忙的人解解饞,吃得好下力氣就會多一些,大院子也能早點蓋好。”
兩個女人誇讚道:“還倒是挺有心的。”
老憨不出去跑生意的時候,一家人就在家裏休閑的過日子,除了做粉皮粉條,偶爾給人看病,老憨就是細心的整理那些草藥,做了一些膏丹丸散的成藥,尤其是一種膏藥,老憨做的特別仔細認真。還打斷一隻公羊的前腿,用來檢驗膏藥的效果,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每當看到那隻公羊用三條腿一瘸一拐的走路,小女人就悄悄對大女人說:“當家的也有殘忍的一麵呀,那麽狠心的打斷羊腿再接上,仔細的教幾個大一點的孩子接骨頭的道理和手法,嚇得我都不敢和他親熱了。”
讓小女人害怕的事情還在後麵呢。
這一天事情少,老憨把兩個女人叫到跟前,鄭重其事的說:“家裏祖傳的醫術,最難學的是正骨接骨,必須有幾個孩子學會,不能讓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沒了傳承,大兒子從5歲就開始學了,你們覺得還有哪個孩子也學一下比較好。”
幾個人商量了一番,覺得小女人帶來的兒子學起來比較合適,因為年齡正好在那個年齡,可就是這個決定讓小女人後悔了好幾天。
老憨把小女人的兒子叫到跟前,慈眉善目的說:“想不想學接骨正骨啊?這可是咱家祖傳的手藝呀!”
孩子不知道學習正骨接骨意味著什麽,隻是覺得自己這個爹,平時給人家看病,別人都千恩萬謝的很是威風,孩子看了看母親,點點頭說想學。老憨高興的說:“想學可以的,把棉襖脫了吧。”
女人也很感慨:“這些逃戶真不容易呀,我們因為要做粉皮粉條,所以才早起的,都覺得很辛苦,和他們一比,我們真就沒那麽苦了。”
老憨點頭說:“為了能生活下去,都是費盡了全力啊。”
又看了看那些皮子和幹肉,對於兩個女人說:“等春天暖和了,我們可以蓋一座更大的房子了。”
老憨說這些話是有道理的,雖然跟那些怪人隻不過是交易了幾次,老憨的收益卻豐厚的很。
那些人對鹽太需要了,而老憨卻恰恰能夠搞到很便宜的鹽。
那是剛到這裏定居開荒的時候,縣衙門是定期來發放生活物資的,恰巧那一次發口糧的時候是徐二包子負責分發,徐二包子很大方的將兩袋鹽塞給了老憨,老憨激動的張大了嘴,還沒說什麽呢。徐二包子似乎,恍然大悟的說道:“忘記了,你家人口多,再多給你兩袋!”說著順手又塞給了老憨兩包。
鹽自古以來都是很重要的生活物質,有的地區。用三石糧食才能換得到一石鹽,鹽的價格貴到離譜,那也沒有辦法,幾千年了,鹽稅一直是國家重稅,鹽如果不貴,那才是奇怪的事情。
就因為多給了老憨幾包鹽,老憨就悄悄的塞給徐二包子一大包的醃魚野兔肉,一臉憨笑的小聲說:“我在山上打到的,沒什麽拿出手的,你也嚐嚐這野味兒。”
徐二包子點點頭,笑納了,笑著說道:“你有這份心就行,發多少物資到了我這裏我說了算,鹽這東西在產地不值錢的,平常所以貴,是因為稅收還有運費,你們這些墾荒的人需要100斤鹽,縣衙門的人就上報需要200斤,多出來的100斤那些當官兒的,到黑市上發一筆財了,卻沒有我這個小官吏的份兒……”
老憨插話說道:“不能吧!徐二哥怎麽說也是在縣衙門當差的老人兒了,怎麽會少了徐二哥的呢?”
徐二包子歎了一口氣說道:“官兒是官兒,吏是吏,不是一回事兒的,這些事情我也跟你講不清楚,當官的吃肉,我們這些做小吏的頂多也就喝點湯……”
突然徐二包子反應了過來,疑惑的問道:“難道你也想販賣私鹽!這裏麵的利潤雖然可觀,可我勸你還是少打這個主意,鹽政有專賣製度,有獨立的係統,出了事情,可沒人能保得了你。”
老憨急忙表示,自己可沒那個膽子,隻是想買一些便宜的食鹽自己用,以後朝廷不給提供物資了,那就需要高價花錢買了,現在買一點兒不吃虧。
其實徐二包子手裏還是有一些私鹽的,價錢便宜,質量好,可惜量不多。老憨的家底子也實在是薄,膽子也不大。但還是用徐二包子這個渠道,弄到了一些鹽。
老憨的膽子確實是小的,弄到的鹽基本上自己用還存著,偶爾出售一些也隻是10斤8斤的,所以沒出什麽事情,當然也沒賺到錢。
直到很多年以後,老憨的生意做大了,才明白鹽到底是怎麽回事。
不過老憨沒想到會有這麽一夥怪人來買自己的東西,賣給他們一些鹽,不會有事的,發點小財還是可以的。
老憨申請了路引,套上牛車,拉走了皮子和一些糧食,粉皮粉條。買回了一些藥材,還買回了更多的烈酒,花椒茴香之類的香料,還有很多的紙筆。尤其是紙,居然是成刀買的。把女人嚇了一跳,紅紙居然也買了一厚遝。
老憨解釋說:“成刀買不破捆,很便宜的,放幾年都不會壞。我有空了就教孩子們寫幾個字兒,”
大女人笑著說:“看來那些皮子賣了個好價錢吧?那你買那麽多紅紙幹什麽的?”
老憨笑著點頭:“過段日子不就到了年了嗎?不貼個對聯福字不像過年的樣子。”
小女人不解:“對聯福字才用多少紙啊?你買這麽多?”
老憨卻很有理由的:“別家過年也需要貼對聯福字的,他們又不會寫字兒,我給他們寫也不費什麽事,過完年我們再蓋一個院子,去叫人家幫忙也好張嘴吧!那些香料,用幹肉燉粉皮粉條,給咱幫忙的人解解饞,吃得好下力氣就會多一些,大院子也能早點蓋好。”
兩個女人誇讚道:“還倒是挺有心的。”
老憨不出去跑生意的時候,一家人就在家裏休閑的過日子,除了做粉皮粉條,偶爾給人看病,老憨就是細心的整理那些草藥,做了一些膏丹丸散的成藥,尤其是一種膏藥,老憨做的特別仔細認真。還打斷一隻公羊的前腿,用來檢驗膏藥的效果,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每當看到那隻公羊用三條腿一瘸一拐的走路,小女人就悄悄對大女人說:“當家的也有殘忍的一麵呀,那麽狠心的打斷羊腿再接上,仔細的教幾個大一點的孩子接骨頭的道理和手法,嚇得我都不敢和他親熱了。”
讓小女人害怕的事情還在後麵呢。
這一天事情少,老憨把兩個女人叫到跟前,鄭重其事的說:“家裏祖傳的醫術,最難學的是正骨接骨,必須有幾個孩子學會,不能讓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沒了傳承,大兒子從5歲就開始學了,你們覺得還有哪個孩子也學一下比較好。”
幾個人商量了一番,覺得小女人帶來的兒子學起來比較合適,因為年齡正好在那個年齡,可就是這個決定讓小女人後悔了好幾天。
老憨把小女人的兒子叫到跟前,慈眉善目的說:“想不想學接骨正骨啊?這可是咱家祖傳的手藝呀!”
孩子不知道學習正骨接骨意味著什麽,隻是覺得自己這個爹,平時給人家看病,別人都千恩萬謝的很是威風,孩子看了看母親,點點頭說想學。老憨高興的說:“想學可以的,把棉襖脫了吧。”